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彝族是一个有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等地区。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是彝族人主要的交际工具,也是彝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承载着彝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先民的智慧。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变了彝区的面貌,也影响了彝语的使用。如何在社会快速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及彝语成了当今彝族地区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米易;彝族传统文化;母语使用情况;多元文化保护
一、米易彝族概况
据统计,在攀枝花市内42个民族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1.7%,人口数仅次于汉族,居少数民族人口之首。最早米易地区的彝族是一代代从凉山迁徙至此的,目前,阿都、所地、史扎三大方言并存,阿都和所地方言占多数,史扎方言只有极少部分。米易彝族地区人民紧跟随国家政策勤劳致富,奔小康,彝区人民的生活富裕了,但彝族文化丢失了不少。仅从彝族母语使用和传承现状来看,就令人十分担忧。
二、米易县彝族母语在不同场合的使用现状
不同场合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也不同。在米易,彝语和汉语的关系既存在竞争的一面,也有和谐的一面,彝语和汉语既有分工,又可互补。
(一)彝语在家庭内部的使用情况
据笔者调查,同一地域农村里的族内婚家庭主要用彝语交流,长辈们经常会用彝语(包括尔比)来教授子孙生活常识、生产经验、传统文化等。而出身农村,后在城里工作的同一地域族内婚家庭子女多数彝汉语兼通,夫妻间、长辈、亲戚间则用彝语交流。
不同地域农村里的族内婚(米易与德昌、会理),虽方言不同,但还是会用彝语交流。出身农村,后在城里工作的不同地域族内婚家庭习惯夫妻间也用汉语交流,对长辈及亲戚用彝语交流。
族际婚家庭内部一般使用“彝-汉”双语进行交流。不过彝族村落里杂居的汉族基本会说彝语(以麻陇彝族乡中心村、马井村为例),时常会用彝语交流。
(二)彝语在中小学校的使用情况
米易县最小单位的小学是乡镇中心校,有四所初中,一所高中,目前没有完全实行彝—汉双语教育的学校。2015年3月,米易民族初级中学开设了彝语言文字课,彝族学生集中上课,分为两个班,但是没能持续按计划落实下来。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米易县的多数小学和幼儿园都有彝族老师,中学都有不少彝族老师,而几乎县里的学校都有彝族学生。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年纪越小越不习惯用彝语交流。在米易县民族中学30名学生中,有22名学生渴望与彝族同胞用母语交流,有3人认为用汉语交流更方便,有5人认为自己彝语水平有限,不想用彝语交流。在该校的彝族老师多数认为单独与彝族学生在一起时可以用彝语交流,有其他民族的学生在场时,坚决用汉语交流。
(三)彝语在医院的使用情况
在米易县各个医院里不乏彝族医生和护士,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交流主要用汉语。尤其是在县城里的医院,彝族患者都会用汉语,除非认识彝族医生。在乡镇上,患者对一些工作多年的彝族医生都会用彝语交流,以便更清楚的描述自己的症状。
年轻的彝族患者在患男科、妇科等病时比较腼腆,就算知道医生是彝族,只要相互间不认识、就会用汉语交流,避免尴尬。
(四)彝语及彝文在彝族乡政府的使用情况
白坡彝族乡、麻陇彝族乡、湾丘彝族乡3个乡政府及各村村公所是米易县除了毕摩之外使用彝文最多的,公章、重要文件标题、村社牌等都会用彝文和汉文共同标示,但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和村民基本不认识这些彝文字。政府彝族工作人员间、与村民间会频繁的使用彝语交流,尤其是基层工作者,做到跟群众零障碍交流。
三、米易县彝族母语使用现状的影响因素
(一)历史沿革因素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米易地区的区域划分不断演变,跟凉山 “分分合合”。1952年3月,县府迁至攀莲街,同年5月迷易县更名为米易县;1978年由西昌地区划归攀枝花市管辖;1997年,米易县辖有普威彝族乡、麻陇彝族乡、云峰彝族乡、联合彝族乡、团结彝族乡、胜利彝族乡、黄龙彝族乡、白马彝族乡八个彝族乡;2004年,撤乡并镇后便只有白坡彝族乡、麻陇彝族乡、湾丘彝族乡。
从最初行政上与地域上跟凉山紧密联系到后面被划分出来,彝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彝语词汇不断被汉语词汇代替。
(二)民族分布因素
米易县共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18.7%,彝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但各民族间多以大雜居小聚居形式分布。这为不同民族互学语言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也为汉语形成共同语言形成必然趋势。在语言文化的学习、吸收之中相互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居住环境因素
米易县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谷相间,海拔多在980--3447米之间。彝族聚居区海拔都较高,部分处于低山段相对平缓地区,少部分逐渐搬迁到河谷地区。高山地区基本用彝语交流,低山地区大多彝汉双语兼用,河谷地区在家庭以外几乎用汉语交流。
(四)风俗习惯、心理特点等因素
“不同地区的彝族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传统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特点对它们的语言使用特点都有一定影响。”麻陇乡、白坡乡、湾丘乡以及得石镇和白马镇的彝族村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得以较完整地保留和继承,这些地区的彝族比较注重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但也渴望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因此通用汉语必然会逐渐影响彝语使用的范围。
(五)经济、教育等因素
彝族主要聚居的高山地区由于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村寨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单调、贫乏。这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让大家仅把彝语看做一种交流的工具,没有人认识到背后承载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没有危机意识。
在当前我国汉语文教育背景下,大家都是想方设法融入其中,而民族语的习成往往会影响汉语的发音,因此一些80后、90后的父母都让自己的小孩从小学习汉语,以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四、对当前米易彝族母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的反思
当前米易彝族母语使用现状不容乐观,传承彝族母语的使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社会快速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及彝语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要想继承和发展彝族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彝语发展,需要四大類人群从思想和行为上真正行动起来。
虽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传统彝族文化主要依靠毕摩、苏尼进行传承。但如今每一个彝族人都有保护母语有效传承的责任,要从思想上觉醒,不是拒绝汉语和英语,而是重视母语,争取都精通。该做的彝族仪式要及时做,有仪式感才能重视起来。
国家近年来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具体村落中的设施,教育资源等并没能真正将民族文化传承考虑进去,就算有政策也没有落实。因此教育制度及其他民族文化政策都该加强改进、实施。
基层工作人员、扶贫干部,要慎重考虑民族地区开发项目问题,要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放在首位。
各族人民都要有保护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意识,在各区各县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中都考虑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
五、结语
多元民族文化才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内涵,彝族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元。每个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及语言都有深厚的感情,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米易彝族同样期待自己民族的语言及文化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保护和传承。我们在探讨如何在社会快速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及彝语的问题时应上升到整个中华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来,以引起全民重视。
参考文献
[1] 凉山州地方志编委会编纂委员会.凉山彝族自治州志[M].方志出版社正式出版社,2011年版.
[2] 四川省米易县志编纂委员会.米易县县志[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3] 四川省米易县《米易民族志》志编写领导小组暨编辑部.米易民族志[M].编写领导小组暨编辑部编纂,1992年版.
[4]巫达.彝汉“团结话”与彝汉双语教学[M],载朱崇先、王远新主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130页.
[5] 王远新.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几个问题[J].满语研究,1999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雷红杰(1991.05-),女,彝族,四川米易人,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7ZYXS167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米易;彝族传统文化;母语使用情况;多元文化保护
一、米易彝族概况
据统计,在攀枝花市内42个民族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1.7%,人口数仅次于汉族,居少数民族人口之首。最早米易地区的彝族是一代代从凉山迁徙至此的,目前,阿都、所地、史扎三大方言并存,阿都和所地方言占多数,史扎方言只有极少部分。米易彝族地区人民紧跟随国家政策勤劳致富,奔小康,彝区人民的生活富裕了,但彝族文化丢失了不少。仅从彝族母语使用和传承现状来看,就令人十分担忧。
二、米易县彝族母语在不同场合的使用现状
不同场合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也不同。在米易,彝语和汉语的关系既存在竞争的一面,也有和谐的一面,彝语和汉语既有分工,又可互补。
(一)彝语在家庭内部的使用情况
据笔者调查,同一地域农村里的族内婚家庭主要用彝语交流,长辈们经常会用彝语(包括尔比)来教授子孙生活常识、生产经验、传统文化等。而出身农村,后在城里工作的同一地域族内婚家庭子女多数彝汉语兼通,夫妻间、长辈、亲戚间则用彝语交流。
不同地域农村里的族内婚(米易与德昌、会理),虽方言不同,但还是会用彝语交流。出身农村,后在城里工作的不同地域族内婚家庭习惯夫妻间也用汉语交流,对长辈及亲戚用彝语交流。
族际婚家庭内部一般使用“彝-汉”双语进行交流。不过彝族村落里杂居的汉族基本会说彝语(以麻陇彝族乡中心村、马井村为例),时常会用彝语交流。
(二)彝语在中小学校的使用情况
米易县最小单位的小学是乡镇中心校,有四所初中,一所高中,目前没有完全实行彝—汉双语教育的学校。2015年3月,米易民族初级中学开设了彝语言文字课,彝族学生集中上课,分为两个班,但是没能持续按计划落实下来。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米易县的多数小学和幼儿园都有彝族老师,中学都有不少彝族老师,而几乎县里的学校都有彝族学生。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年纪越小越不习惯用彝语交流。在米易县民族中学30名学生中,有22名学生渴望与彝族同胞用母语交流,有3人认为用汉语交流更方便,有5人认为自己彝语水平有限,不想用彝语交流。在该校的彝族老师多数认为单独与彝族学生在一起时可以用彝语交流,有其他民族的学生在场时,坚决用汉语交流。
(三)彝语在医院的使用情况
在米易县各个医院里不乏彝族医生和护士,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交流主要用汉语。尤其是在县城里的医院,彝族患者都会用汉语,除非认识彝族医生。在乡镇上,患者对一些工作多年的彝族医生都会用彝语交流,以便更清楚的描述自己的症状。
年轻的彝族患者在患男科、妇科等病时比较腼腆,就算知道医生是彝族,只要相互间不认识、就会用汉语交流,避免尴尬。
(四)彝语及彝文在彝族乡政府的使用情况
白坡彝族乡、麻陇彝族乡、湾丘彝族乡3个乡政府及各村村公所是米易县除了毕摩之外使用彝文最多的,公章、重要文件标题、村社牌等都会用彝文和汉文共同标示,但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和村民基本不认识这些彝文字。政府彝族工作人员间、与村民间会频繁的使用彝语交流,尤其是基层工作者,做到跟群众零障碍交流。
三、米易县彝族母语使用现状的影响因素
(一)历史沿革因素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米易地区的区域划分不断演变,跟凉山 “分分合合”。1952年3月,县府迁至攀莲街,同年5月迷易县更名为米易县;1978年由西昌地区划归攀枝花市管辖;1997年,米易县辖有普威彝族乡、麻陇彝族乡、云峰彝族乡、联合彝族乡、团结彝族乡、胜利彝族乡、黄龙彝族乡、白马彝族乡八个彝族乡;2004年,撤乡并镇后便只有白坡彝族乡、麻陇彝族乡、湾丘彝族乡。
从最初行政上与地域上跟凉山紧密联系到后面被划分出来,彝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彝语词汇不断被汉语词汇代替。
(二)民族分布因素
米易县共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18.7%,彝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但各民族间多以大雜居小聚居形式分布。这为不同民族互学语言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也为汉语形成共同语言形成必然趋势。在语言文化的学习、吸收之中相互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居住环境因素
米易县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山谷相间,海拔多在980--3447米之间。彝族聚居区海拔都较高,部分处于低山段相对平缓地区,少部分逐渐搬迁到河谷地区。高山地区基本用彝语交流,低山地区大多彝汉双语兼用,河谷地区在家庭以外几乎用汉语交流。
(四)风俗习惯、心理特点等因素
“不同地区的彝族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传统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特点对它们的语言使用特点都有一定影响。”麻陇乡、白坡乡、湾丘乡以及得石镇和白马镇的彝族村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得以较完整地保留和继承,这些地区的彝族比较注重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但也渴望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因此通用汉语必然会逐渐影响彝语使用的范围。
(五)经济、教育等因素
彝族主要聚居的高山地区由于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村寨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单调、贫乏。这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让大家仅把彝语看做一种交流的工具,没有人认识到背后承载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没有危机意识。
在当前我国汉语文教育背景下,大家都是想方设法融入其中,而民族语的习成往往会影响汉语的发音,因此一些80后、90后的父母都让自己的小孩从小学习汉语,以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四、对当前米易彝族母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的反思
当前米易彝族母语使用现状不容乐观,传承彝族母语的使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社会快速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及彝语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要想继承和发展彝族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彝语发展,需要四大類人群从思想和行为上真正行动起来。
虽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传统彝族文化主要依靠毕摩、苏尼进行传承。但如今每一个彝族人都有保护母语有效传承的责任,要从思想上觉醒,不是拒绝汉语和英语,而是重视母语,争取都精通。该做的彝族仪式要及时做,有仪式感才能重视起来。
国家近年来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具体村落中的设施,教育资源等并没能真正将民族文化传承考虑进去,就算有政策也没有落实。因此教育制度及其他民族文化政策都该加强改进、实施。
基层工作人员、扶贫干部,要慎重考虑民族地区开发项目问题,要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放在首位。
各族人民都要有保护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意识,在各区各县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中都考虑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
五、结语
多元民族文化才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内涵,彝族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元。每个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及语言都有深厚的感情,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米易彝族同样期待自己民族的语言及文化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保护和传承。我们在探讨如何在社会快速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及彝语的问题时应上升到整个中华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来,以引起全民重视。
参考文献
[1] 凉山州地方志编委会编纂委员会.凉山彝族自治州志[M].方志出版社正式出版社,2011年版.
[2] 四川省米易县志编纂委员会.米易县县志[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3] 四川省米易县《米易民族志》志编写领导小组暨编辑部.米易民族志[M].编写领导小组暨编辑部编纂,1992年版.
[4]巫达.彝汉“团结话”与彝汉双语教学[M],载朱崇先、王远新主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130页.
[5] 王远新.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几个问题[J].满语研究,1999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雷红杰(1991.05-),女,彝族,四川米易人,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7ZYXS167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