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儿童研究的行动构想与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_77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支持儿童研究教学制度落地生根是行动实践的过程。儿童研究四大样态、四大制度细化为100条行动清单,让制度走向生动。制度清单的运用,让儿童研究走向日常,协商、连接、选择,让儿童学会研究,从共享到差异,让儿童走向研究的自由。
  【关键词】儿童研究;行动构想;制度清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6-0072-03
  【作者简介】陈芳,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210024)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巍巍七十载,悠悠力学园,流转的是历史岁月,积淀的是学校文化。力学报国是我们的办学初心,支持儿童研究是新时期的力学表达。当课程改革改到深处,更需要制度创新予以保障和运行,教学制度是在一定学校文化孕育之下产生的。
  力学小学在新课程改革之初,提出“研究性课堂”倡导“最大限度地突出儿童的主体性”。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我们推行儿童“项目研究”,倡导儿童“议事制度”,让儿童担任“访问学者”,“儿童师院”都是由儿童主持。在长期的力学文化浸润下,制度的协商、协定已经成为共识。小至班级公约、年级创建目标的拟定,大至学校新时期发展规划,未来学校的创想都是由教师与儿童共同商讨、共同构建。
  一、100条的诞生,让制度探索走向生动
  漫步力学园,这里有着浓郁的研究气息,这是一所让儿童自由学习、研究的学堂。儿童在课堂认真聆听,围绕兴趣点展开讨论,这是研究;梧桐树下,研究树叶,倾听树的“心跳”是研究;走出课堂,走进身边的高校,向专家请教也是研究。研究是一种学习的形式,研究也是力学儿童喜欢的生活方式。
  面对生动活泼的儿童,面对儿童殷切期待的研究需要,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儿童研究需要教师的支持,我们要创作一本指导性、操作性、策略性很强的行动实践类书籍。这本小书既是一种对学校过往研究的提取和梳理,更是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它是立足未来的一本书,是面向儿童未来研究的小书。
  1.积淀萃取,二十年磨一剑。
  力学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堂”“基于学科特质的小学研究性课堂的深化研究”到当下的“支持儿童研究过程的教学制度重构”,“研究性学习”已经走过近二十年,“课堂研究即儿童研究”“教学过程即儿童研究的过程”“师生同是研究者”理念已深深融入每一个教师的心田。支持儿童研究行动的提炼是从实践中生长,从“研究性课堂实践论”中找溯源,从“力学小专家申报评选制度”“跳科免修免试申报认定制度”“卓越学生的跳级制度”“学习资源支持制度”中找支撑。
  行动的萃取是从力学儿童研究理论中生发的。根植“力学”思想,让儿童“努力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带着学力走出校园。儿童是研究的主体,只有儿童积极参与才能真正产生属于儿童的精彩观念。
  2.锤炼斟酌,百人共创一本书。
  写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而又快乐的过程,从框架出发到100条清单的产生,都是通过群策群力的思考与协商,专家和教师一同斟酌,每一句都是原创,每一句都是从实际出发,笼统的、虚无的、无效的都被一一删除,100个行动清单的诞生就是一个磨炼与过滤的过程,是一个分解与细化的过程。
  儿童研究四大制度是围绕儿童学习与研究过程螺旋上升的。访问儿童制度、伙伴研究制度、跨界整合制度、成果分享制度独立存在,又相互呼应。以“伙伴研究”为例,角色是合作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伙伴研究”中儿童、教师、专家的角色是如何转换的,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支持儿童研究,我们的制度清单中是这样列举的:研究从“我的学习”开始;儿童是“学生”也是“先生”;给儿童有挑战性的小任务;教师要学会向孩子“示弱”;用“圆桌会议”模式进行研究;我的智囊团里有一位“大人物”。这是在“伙伴研究”力学教师们近50个小专题中提炼而成的。
  制度演变为行动清单,变身为“小案例”“小故事”“小建议”,一次沙龙中的教学研究故事是小书的资料库,灵感和资源就是从教育生活中来,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都出自校园,一个个儿童故事都是由儿童创造。
  二、100条的运用,让儿童研究走向日常
  未来的优秀人才,需要拥有强大的跨学科快速学习和沟通协作能力,并且能够运用科技等最新手段为社会解决问题。要培养这样的优秀人才,教育教学必须要学会改变,教师群体、教育资源、教育平台须紧随高科技与智能时代的步伐。要将儿童研究变为一种自觉,让儿童研究行为走向日常化、常态化,让研究成为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和能力。
  1.协商分工更利合作。
  支持儿童研究行动建构是在努力形成一个巨大的、无限延展空间的平台。因为这个平台,教师之间可以跨界整合,可以一课多师,可以让不同学科教师坐在同一间办公室,可以将“大人物”请进我们的课堂。
  在儿童研究过程中,是整体构建好还是分配研究任务好,还是自下而上讨论兴趣点再整合好?通过实践研究证明,儿童的事还是让儿童协商分工更合适,无论是教师还是专家都不要越俎代庖,因为疾步快行会绊倒正在蹒跚学研究的孩子。
  2.方法连接更有效。
  支持儿童研究行动,它指向儿童未来。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的、僵化的,需要与生活、与未来连接。智能时代最需要思维方式的改变。让教师、孩子、家长拿起“跨界思维”的锤子。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将跨界思维比作“锤子”,将创新比作“钉子”。他说:“对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问题看起来都像钉子。”一课多师、给研究主题做“超链接”,让新媒体成为研究的新手段,让改变成为可以触摸的现实。
  3.自主选择更为高效。
  行动清单有其内在的逻辑,它可供选择、可建构式运用的小书,是从儿童研究样态的开发,到儿童研究制度的厘清,但更似乐高玩具,读者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自由搭配、自由组合、自由建构。读者捧起的是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零件”,一条条行动建议可独立成篇,可前后照应,可彼此组合增量。在情景场的多样化设计与用“圆桌会议”模式进行研究相联系,研究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状况,犹如在可乐里加了一枚泡腾片,创新思维的“火山”就会喷涌。
  三、100条的未来,让儿童研究走向自由
  教师主语的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是基于教师立场的行动清单,而未来变化是必然的,一切都是可变的,一切都在变化中。儿童要面对的必然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只有在不断解放中,让儿童的思想、行动、能力获得自由,儿童方可在万物不息的潮流中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力学的支持儿童研究行动是打开儿童面对未来的窗口,让世界走进课堂,让课堂与万物互联。
  1.共享与可能,走向101。
  互联网不断推动着社会发展,这为我们创建了一个“共享技能”的时代。教育资源也会自然走向开放与共享。我们在做着一件简单的事:把“钥匙”交到教师和孩子手中。
  在访问儿童制度中“跟踪”清单提及:下课后,教师追着孩子“问”,和孩子们建一个谈心“朋友圈”,追踪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儿童评课”是教学反思的资源库,给“访问儿童”建立数字化档案。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在线下学习时,他们的学习视频和问题反馈都可以通过群、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传送,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的教育模式正在消解,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任何内容的教育正在兴起。
  2.差异与定制,走向自由。
  支持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协助儿童探索未知的知识与问题,而应该聚焦于更复杂、更具情感性、更有创造性和艺术性、更具互動性的“人”的教育活动。那么支持清单的101条,应该是什么?
  在力学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有因年段不同的研究课程。在同一年级,我们根据儿童的研究兴趣,又为不同儿童开设研究项目。儿童研究不是抽象与想象,是在具体的儿童研究中获得发展,我们因更多的、生动的研究细节、研究个案而更有人情味,在我们的“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儿童研究行动100问”中,儿童研究故事,儿童研究小样式就是一个个独立、鲜活的具象。
其他文献
用无网格法研究了温度作用对薄壁筒结构的影响问题,从移动最小二乘法出发,建立了薄壁筒结构在温度作用下的控制方程,分析结果显示,薄壁筒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形在受到外来阻力
地质勘察是地质灾害预防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地质勘察我们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提早预防,减少灾害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地下水资源勘察技术是较为常用的地质勘察技术之一,在地
介绍了Novachip混合料的设计、生产、施工方法及检测控制标准,并分别在开放交通半年和一年后对其进行使用效果跟踪和观测,结果表明:Novachip技术应用于路面养护具有较好的路用
目的:观察双黄连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疗效.方法:急性扁桃体炎患者123例,随机分为双黄连组和青霉素组,分别采用双黄连粉针剂和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双黄连治疗急性卡
建立一个快速有效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一个快速、有效、灵敏、准确并具有非常良好的可重复性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检测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的含量。方法:
通过对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需求、心理需求及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规划模式,就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从而使中低收入群体
对普通砖混房屋结构设计时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和较常采用的技术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适宜的做法,可供一般设计人员进行自检时参考。
校园足球的普及是足球运动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高水平足球苗子的生源地。近几年随着“省长杯”“市长杯”、“区长杯”“校长杯”等比赛的频繁开展,我市很多学校对足球训练都很重视,使得足球水平逐年提高,从而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市足球运动的蓬勃开展,如何才能持续有效地开展好校园足球运动呢?这应该说是一个值得广大足球教练员们探讨的问题。下面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结合兄弟市县学校一些强队比赛成功经验,浅谈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