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下面我就从体育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情境的设立等方面来说明一下自己的一点认识。
1、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
1.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
1.3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
2、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2.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2.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
2.2.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极活跃的状态。
2.2.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识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2.2.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現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而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如都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操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
3、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课堂上
3.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3.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总之,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3、《体育与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
4、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河南社会科学,2003(5).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下面我就从体育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情境的设立等方面来说明一下自己的一点认识。
1、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
1.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
1.3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
2、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2.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2.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
2.2.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极活跃的状态。
2.2.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识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2.2.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現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而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如都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操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
3、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课堂上
3.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3.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总之,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3、《体育与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
4、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河南社会科学,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