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分化特征以及诊断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分化特征以及预后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不同的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类型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伴有不同的分化程度,其中16例伴有平滑肌分化,15例伴有性索样分化,2例伴有纤维样分化,7例伴有两种及以上分化。其中,高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为66.67%。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不同类型表现出多样化的病理特征,分化程度不同,以平滑肌与性索样分化最多见,以高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死亡率最高。
关键词: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病理特征;分化特征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是较为少见的妇女生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约为子宫肿瘤的0.2%,该病在临床中经常被误诊为子宫内膜间质异位[1]。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包括不同类型,对不同肿瘤类型进行的病理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与分化特征,详细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36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患者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2.3±5.1)岁。其临床症状主要为不同程度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阴道出血,并伴有不同程度腹痛、腰痛、痛经,阴道分泌液增多等,少数患者未表现出明显症状。
1.2 方法 将36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按照女性生殖肿瘤的分类标准分成:子宫内膜间质性结节7例,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2例,高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6例,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瘤1例。所有病例均進行病理检查,经过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与HE染色,辅以免疫组织化学进行染色。观察不同类型肿瘤的病理特征与分化特征,并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的死亡与肿瘤复发情况。
2 结果
2.1肿瘤病理检查结果 子宫内膜间质性结节患者的病灶直径为1-6cm,病灶边缘清晰,切面呈淡黄色或棕色,质地较柔软,1例患者伴有少量出血;其中5例患者结节位于肌间,2例伸入宫腔;1例患者伴有子宫平滑肌瘤,1例患者伴有腺瘤样瘤。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病灶直径为2-10cm,病灶边缘不清楚,间质肉瘤呈棕黄色或灰白色,质地较为柔软,5例患者伴有坏死出血,3例伴有平滑肌瘤;其中5例患者的肉瘤呈息肉状,13例位于肌间,3例位于子宫粘膜下层,1例肉瘤位于近颈管黏膜下层。高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切面表现为黄褐色,质地较柔软,多数伴有大量坏死出血。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瘤病灶切面呈乳白色,病灶呈编织网状,质地较硬,患者的瘤体位于浆膜下。
2.2 肿瘤分化情况 子宫内膜间质性结节的瘤细胞排列较为均匀,细胞为短梭状,未见核分裂,无坏死表现,病灶边缘清楚可见,未侵入肌层。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瘤细胞排列较为一致,有少量核分裂现象,局部病灶组织表现坏死、出血,肿瘤生长方式表现出浸润性生长。高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瘤细胞明显较大,细胞为梭形,病灶周围出现大量坏死,出血现象较明显,核分裂现象多见。具体的分化情况如表1所示。
2.3 随访结果 7例子宫内膜间质性结节患者未见死亡,未复发;22例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未见死亡,复发8例,复发率为36.36%;6例高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在2年内死亡4例,死亡率为66.67%;1例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瘤未见死亡与复发。
3 讨论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发生于子宫内膜间质的间质细胞,患者以育龄期妇女为主,也包括少数的绝经期妇女,青春期女性患者几乎没有。由于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病理特征比较特殊,因此对于各种不同的肿瘤类型的准确诊断比较困难,子宫内膜间质的细胞发生恶变后,肿瘤的形态不同也会给准确诊断带来一定困难[3]。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并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最初诊断包括超声检查、CT和宫腔镜活检,进一步准确检测可以采取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4]。
对于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分类,临床中并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子宫内膜间质结节的病灶边缘清除可见,周围没有包膜,呈非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大小与形态均较为一致,无明显核分裂现象[5]。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病灶边缘也较清楚,瘤细胞向四周组织表现出浸润性生长,在病灶可见少量的出血坏死,病灶的细胞核大小不一,有较少核分裂现象[6]。高度子宫内膜间质瘤病灶的坏死区域边缘模糊,病灶周围出现明显的出血坏死。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类型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伴有不同的分化程度,其中以平滑肌与性索样分化最多见;从预后情况看,高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死亡率最高。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诊断通过常规诊断和HE染色镜检,配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够准确诊断肿瘤分化情况,从病理学角度来诊治肿瘤病变的过程,可以给予患者及时而准确的治疗,为临床上更好治疗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提供更多依据。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妇科常见肿瘤诊疗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65-71.
[2] 阚艳芳.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3,9(3):140-141.
[3] 魏荣,张晓琴,王晨. 子宫内膜间质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 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1):825-827.
[4] 窦静玲,王少峰.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29(4):432-433.
[5] 陈香菊.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2):2264-2265.
[6] 朱梅娟. 12 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114-116.
关键词: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病理特征;分化特征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是较为少见的妇女生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约为子宫肿瘤的0.2%,该病在临床中经常被误诊为子宫内膜间质异位[1]。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包括不同类型,对不同肿瘤类型进行的病理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与分化特征,详细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36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患者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2.3±5.1)岁。其临床症状主要为不同程度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阴道出血,并伴有不同程度腹痛、腰痛、痛经,阴道分泌液增多等,少数患者未表现出明显症状。
1.2 方法 将36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按照女性生殖肿瘤的分类标准分成:子宫内膜间质性结节7例,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2例,高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6例,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瘤1例。所有病例均進行病理检查,经过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切片与HE染色,辅以免疫组织化学进行染色。观察不同类型肿瘤的病理特征与分化特征,并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的死亡与肿瘤复发情况。
2 结果
2.1肿瘤病理检查结果 子宫内膜间质性结节患者的病灶直径为1-6cm,病灶边缘清晰,切面呈淡黄色或棕色,质地较柔软,1例患者伴有少量出血;其中5例患者结节位于肌间,2例伸入宫腔;1例患者伴有子宫平滑肌瘤,1例患者伴有腺瘤样瘤。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病灶直径为2-10cm,病灶边缘不清楚,间质肉瘤呈棕黄色或灰白色,质地较为柔软,5例患者伴有坏死出血,3例伴有平滑肌瘤;其中5例患者的肉瘤呈息肉状,13例位于肌间,3例位于子宫粘膜下层,1例肉瘤位于近颈管黏膜下层。高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切面表现为黄褐色,质地较柔软,多数伴有大量坏死出血。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瘤病灶切面呈乳白色,病灶呈编织网状,质地较硬,患者的瘤体位于浆膜下。
2.2 肿瘤分化情况 子宫内膜间质性结节的瘤细胞排列较为均匀,细胞为短梭状,未见核分裂,无坏死表现,病灶边缘清楚可见,未侵入肌层。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瘤细胞排列较为一致,有少量核分裂现象,局部病灶组织表现坏死、出血,肿瘤生长方式表现出浸润性生长。高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瘤细胞明显较大,细胞为梭形,病灶周围出现大量坏死,出血现象较明显,核分裂现象多见。具体的分化情况如表1所示。
2.3 随访结果 7例子宫内膜间质性结节患者未见死亡,未复发;22例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未见死亡,复发8例,复发率为36.36%;6例高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在2年内死亡4例,死亡率为66.67%;1例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瘤未见死亡与复发。
3 讨论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发生于子宫内膜间质的间质细胞,患者以育龄期妇女为主,也包括少数的绝经期妇女,青春期女性患者几乎没有。由于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病理特征比较特殊,因此对于各种不同的肿瘤类型的准确诊断比较困难,子宫内膜间质的细胞发生恶变后,肿瘤的形态不同也会给准确诊断带来一定困难[3]。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并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最初诊断包括超声检查、CT和宫腔镜活检,进一步准确检测可以采取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4]。
对于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分类,临床中并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子宫内膜间质结节的病灶边缘清除可见,周围没有包膜,呈非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大小与形态均较为一致,无明显核分裂现象[5]。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病灶边缘也较清楚,瘤细胞向四周组织表现出浸润性生长,在病灶可见少量的出血坏死,病灶的细胞核大小不一,有较少核分裂现象[6]。高度子宫内膜间质瘤病灶的坏死区域边缘模糊,病灶周围出现明显的出血坏死。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类型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伴有不同的分化程度,其中以平滑肌与性索样分化最多见;从预后情况看,高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死亡率最高。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诊断通过常规诊断和HE染色镜检,配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够准确诊断肿瘤分化情况,从病理学角度来诊治肿瘤病变的过程,可以给予患者及时而准确的治疗,为临床上更好治疗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提供更多依据。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妇科常见肿瘤诊疗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65-71.
[2] 阚艳芳.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3,9(3):140-141.
[3] 魏荣,张晓琴,王晨. 子宫内膜间质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 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1):825-827.
[4] 窦静玲,王少峰.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29(4):432-433.
[5] 陈香菊.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2):2264-2265.
[6] 朱梅娟. 12 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