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何让他变成“宝”

来源 :健康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re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已经是当今社会一个突出问题,老人如何度晚年也是千千万万家庭无法回避的。现在中青年人普遍的工作紧张,生存压力大,要他们下班后再尽心照料老小肯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为人父母,他们怀胎十月又经过千辛万苦把儿女培养长大成人。 (当然此处撇开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他们又何尝不想老去时能享受那“我陪你长大,你陪我老去”,又有哪位老人会忍心离开自己的儿女呢?陪伴是最长久的情,而儿女都是那老人的心头肉。每次老人总是会谈论到的话题就是:“他好久没来看我了,他工作好忙,又或者是自己本身过去的悲观故事”。养老院,本来就是一个很冷清的地方,更何况是一群过了花甲的空虚老人。在他们寂寞的世界里,那种渴望亲人的爱是无比的强烈的。
  中年女儿带母亲来咨询,她说母亲忧郁、情绪长期低落不想出门,尤其父亲过世后状况加遽,母亲目前在儿女家轮流居住,也看过精神科、正在服药,医生建议进行心理咨询。
  我看她母亲其实也才刚62岁,不算老,但确实情绪低落、疲惫无力,咨询开始后都是女儿在说话。我请女儿先出去,让老人家自己说。
  老人家满头白发、身形纤瘦、面容柔和、态度有礼,我请她说说自己的近况,她说精神差、体力差。我详问她的生活安排,她什么也没安排,儿女都在忙,寄人篱下也不知道做什么好,不想看电视,常常叹气、发呆。我问她的人生故事,她说没什么故事,成家后工作,一直做,养儿育女,再工作,直到不能做为止,好似你我劳动阶级的父母一样。退休后老伴离世,生活更无意义。她觉得儿女有尽照顾之责,所以即使生活无趣、心里不舒服也就不说了,直到忧郁症爆发才频繁就医,但她很不好意思总在劳烦儿女。
  怎样才称得上“好老人”
  老人容易生病、动作慢、老糊涂、清心寡欲、生活无趣,更可能失智,老人如果没有现金或房产,更是日本近期形容的“下流老人”
  没收入、没存款,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当社会、家庭如此看待老人,他也会这样看待自己,无望的等待死亡;至于传说中的“智慧老人”,那是极少数拥有伟大成就及庞大资产的特例。
  现代价值并不重视老年的阅历,甚至是贬低,“老”一词带有失能、过时与多余的隐含,人微言轻,只能乖乖接受子女的安排或安置。多数老人只能在看电视、发呆、睡觉中度过,不但无聊也容易恍神、意外频传,晚年如果只是维持生命,真的很无奈。
  当然,作为儿孙的也很苦。近年许多家庭为了生活,夫妻俩需要长期加班、兼差打工,又要照顾小孩、又要照顾老人,如果选择安养院或申请外劳,又要耗去相当程度的月薪。目前政府提供长照制度希望解决此等问题,但照顾老人的议题多数仅讨论生理需求、照顾人力,目前也真有其困境,只是我们更常忽略他们的心理需求。那些被送安养院的老人们未必会更好,因为孤单无依与自我放弃会让身体机能衰退更快。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人生8阶段,认为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价值与肯定。老年时的课题是“整合vs绝望”,意即生命到了最后要整合,对自己一生是否满意,是否有意义,若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暮年什么事也不能做,前方迎接的就只有死亡与绝望。老人忧郁症正是如此,且比例逐年升高。照顾老人并不是传统的百依百顺和生活服侍,更不是给钱了事,除非老人身心有显著的萎缩、失智或精神疾病,否则心理健康应是首要的——协助老人独立自主,觉得自己有价值,走过生命最后的课题。
  自主性和被需要
  即使传统文化认为老人应当“退休”“含饴弄孙”,然而社会变迁、家庭观念改变及经济低迷,老人已少有“享福”,也不敢奢望“养子防老”,他们知道现代生活辛苦,“钱”永远是问题。但是,钱也不是全部,在钱之外,心理需求的满足才是无价,关注老人心理健康,修正刻板观念,增加老人心理的知识,才能进一步协助老人安排生活环境,调整他们对迈入老年的认知。
  我们的社会关系里, “有用”是很重要的关系桥梁,即使是孩子也常常想帮父母的忙,以突显自己的存在。老人也是,也需要藉由发挥功能获取关注和重视。他们不要怜悯。生活里尽量根据老人的专长及兴趣,找机会让他们展现自己的能力(如修理东西、照顾孙子、提供人生智慧等),让他们一边做喜欢的事、一边也获得肯定,让他们身心都从事“有用”的活动,自然增加生活控制感。
  认识与接受身体的老化
  年老不一定衰老,医学发达让老人仍可享受长年健康,继续做喜欢的事。我遇到最老的出租车司机约70岁,当然开车就慢一点、谨慎一点而已。让老人多认识身体老化与变化,过去我们操劳它,如今则要保养它。身体变化的程度端看年轻时劳动条件的差异,之前若过劳压抑、拿命换钱,晚年身体就会反噬,病痛一并爆发,因此要有保护及慢速使用身体的观念。
  另一种变化是意外受伤,有个63岁的婆婆本来开朗外向,然意外摔断腿,无法再与山友登山,生活上从自主变成依赖,又不想麻烦子女,整天郁郁寡欢不出门,家人以为得了忧郁症,其实她需要有人了解心情并协助新的自主生活。
  心理健康是影響身体健康的关键,老化虽会影响行动力、智力和记忆力,但若退而不休,继续从事精神与身体的活动,能自己安排生活,又能对家人有所贡献,精神好、身体好,也就有好的循环,继续健康人生。
  从聆听开始
  当我们迈开脚步为工作、为生活而匆忙奔走的时候,可曾想到他们——我们逐渐老去的父母。曾经身体健壮的、似乎无所不能的他们,日益受到衰老和疾病的侵袭,变得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他们总是回味着以前的一切,总会把过去的事挂在嘴上,总想回到旧日时光,世界的发展变化似乎令他们无所适从。
  细细想来,原来老人们的需求其实并不多,他们也许只是怀念旧日的美好时光,孩子们的长大离开、朋友们的病逝离去,让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助。他们需要的,也许仅仅只是亲人的聆听和理解。
  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在与父母团聚的有限时间里,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说着老人们不了解也不关心的事。有时候,我们甚至在老人面前埋头摆弄手机、沉浸于网络,对他们的叮嘱和诉说充耳不闻,甚至反感厌恶,放任隔阂和距离在不经意间加深。   协助老人独立自主
  与老人沟通,有2个心理特性要留意——一是老人惯以身体不适表达情绪问题,也是华人特有的“身体化”现象(遇到困难时,会在身体上呈现不适,过度担忧,等到心情好了,症状又自然消失)。但有时则是真的病痛,要小心辨别。另一个是,尽管年老让身体动作慢、记性差、情绪脆弱又幼稚,但在心理上毕竟是长辈,仍希望获得晚辈的尊重,因此形式上仍得尊敬老人家,尤其是自己的父母,不要损坏他们做父母的尊严。
  谈话时要聆听老人的描述,通常他们不会直接讲自己的事,可改以张三李四的问题让他们发表意见,再从中推测其意。我们的目的是协助他自主,恢复他对环境的适应与控制,而不是一遇危险就全盘拒绝。
  能决定且有行动力,原本就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自主性,老人更要如此。不用事事都替老人做,或嫌他们做不好,索性不让帮忙。如果老人家想散步,但有跌倒的风险,则协助其自主的意思是 先观察与判断,犹如父母对待年幼儿童,随个别差异来调节与引导。例如带拐杖、提供安全路线或陪同散步等,协助他完成想望,而不是认为他失去判断与行动,干脆不要出门最好。
  日本所谓的“下流老人”经常一个人无所事事,一直待在房间里看电视,整天都没有跟任何人说话,即使外出也只是买东西的简单对话,这现象称为“社会孤立”。孤立除了安全危机,如跌倒无人可求救,心理孤立更是造成退化的主因。台湾乡镇地区的老人多数独自居住,在都会区则因居住不易,则与子女同住较多。但怎么住都可以,重要的是老人是否保有关系圈。
  关系圈包括家人之间的彼此照顾,或和邻居聊天喝茶,或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交流,一起度过快乐而充实的时光。在家人部分,可以多让老人和孙子相处,让他们发挥功能、获得成就;在社交人际部分,如果老人没有团体归属,则由我们负责带头与鼓励,让他们参加兴趣社团、信仰团体、社区大学或村里活动等,直到老人跟团体成员熟了,我们再逐渐淡出。
  带入新观念教育
  传统长辈最不愿意的就是“麻烦别人”,而且有“固执性”,从心理学来说,用熟悉的反应模式是有安全感的,若无特殊风险,最好依循这一点协助他们自主。
  比较需要讨论的是,老人执意要进危险情境或做危险行为,自不量力。例如用退休金玩不熟悉的股票、聽信诈骗电话执意汇款,或不顾健康要继续工作赚钱……此时,一要先理解此举对老人的意义为何,如玩股票赚钱是想要有所成就、听信诈骗是害怕被关、拚命打工是为了替子女分担负债……同理老人的心情,知道真意才有办法讨论;二要在不否定他的前提下,带入讨论与信息,如以支持的态度,讨论是否有替代方案或先请教专家;三就是若要说服老人改变心意,需一边肯定原想法一边教育,并提供有权威的依据,如医生说、教授说、新闻说等。教育新信息勿长篇大论,要点说明并搭配具体步骤最好。
  与老人家说话,建议从日常生活开始,包括身体健康、例行公事、食衣住行,并注意他们本身对“年老”的态度与看法,是积极或消极,老人对己身的概念,除了社会文化影响,也来自四周与家人对待的经验,平时聊天多带入新信息,可达潜移默化功效。
  若老人真的无法自己照顾自己,真的需要到安养院,家庭成员一定要互相商量,订出一个让老人能接受的安排与计划,并明确告知,让老人安心,对后续生活仍有部分掌握。同时,家人的定期探视及关心也很重要,可减少他们孤单无依的感受。这些问题是很复杂的沟通历程,需要尽量坦诚与明确,因为心理健康与支持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其他文献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v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是由机会性致病病原体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PC)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机会感染性肺炎.
目的:探究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孕妇骨代谢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9月78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78例正常妊娠孕妇为
胃血管动脉瘤又称胃Dieulafoy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治疗方法有局部注射硬化剂、局部喷洒止血剂、高频电凝、金属钛夹钳夹止血、微波治疗等.我院2000年2月至2008年3月
目的:探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联合常规方案治疗脓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脓毒症于我院就诊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
尽管肿瘤可防可治的观念已普及,但肿瘤的高发仍在公众中造成恐慌,特别是部分人对肿瘤缺乏了解,将所有肿瘤都看作不治之症,导致人们“谈瘤色变”.为此,《健康之友》杂志社记者
期刊
目前,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的有效性、可行性、安全性已得到认可.但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耐药性已成为病毒学家和临床医师必须面对的问题[1].
中医世家 源于家学rn 周超凡教授1936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五代中医世家,祖父早年留学日本是一位儒医.父亲周仲直自幼秉承家学,中医知识博学,在江浙一代行医.他不仅坐堂,还开
期刊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其中的各项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医疗血液透析垃圾的处理就成为影响医疗部门企业形象的一
目的:探究膝骨关节炎采用核磁共振扫描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9月收治的11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关节镜检查,观察
老年人之身心特质往往既是特质,亦是问题所在。老年人在其身心健康功能状态呈衰退老化之势,其可因自然老化而起,也可因疾病或病况而生,老化易招致疾病,疾病也易促进或加速老化。无论是老化或疾病状况,均可在老年人身上出现身心病征或障碍,如混乱、失忆、尿失禁、跌倒、行动不便、失眠、吞咽因难、及感觉丧失等,还有稍异于平常之情绪与行为型态,必然影响老年人独立自主的社会生活能力,也波及到整体照护的负担、疗护计划与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