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中小学;经典诗文;诵读;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6(B)—0011—02
2007年,中宣部、国家语委等部门启动了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这一活动直到今天仍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那么,如何才能使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活动长期而有效地进行下去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战略性原则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学校作为传播优秀思想,塑造学生灵魂,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场所,理应承担起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这一神圣使命。学校领导要站在战略高度上事事处处把德育教育置于学校工作的首位,使全体师生都能感到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决心,而让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则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独具风采,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儒、道、佛、墨、法、兵等诸多充满智慧的思想流派以及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和嘉惠世界的科学技术等。相对而言,儒家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而中国传统德育也以儒家德育思想最为重要。其内容之丰赡、结构之缜密、影响之巨大是任何别家学说或思想都难以比拟的。儒家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社会公德。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教育人们要尊老爱幼;“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小雅·常棣》),教育人们要团结友爱。第二,个人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儒家传统德育的基本思路就是人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以实现济世安邦,也就是《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传统德育内容也规定了许多行为准则,比如,笃信好学,忠恕之道,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第三,家庭道德教育。不论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十分重视家庭道德教育,这在儒家德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譬如,“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即一味满足人的自然属性,而不进行道德教化,人就会变得同禽兽相差无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于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推动社会良性运转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必须要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把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视为一项战略性举措,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和研究。
二、针对性原则
当代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往往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利己主义思想严重,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等。而处在信息时代的他们,接触和了解的东西又比较庞杂,但是自身往往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极易被一些不良现象所蒙蔽,容易陷入有违社会公德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再加之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孩子知识的掌握上,从而忽略了对孩子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有些家长甚至出面干扰学校对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致使学校德育教育很难实施,学校在德育建设方面面临着严重的考验。鉴于此,教师对经典诗文加以梳理,选择那些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诗文,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告诉学生要品行高洁,坚韧不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教育学生要从小知道稼穑之苦,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教育学生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启发学生要不畏挫折,目光长远。使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寓教于乐”,可增强中小学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针对性。
三、特色性原则
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唯有创出特色,才能如经典诗文一般历久弥新,魅力永存。在诵读广为流传的传统经典诗文的同时,学校还应兼顾所在区域的文化经典,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牌。区域文化是指在同一文化区内各个群体都共同承认、具有同一套价值观念的文化模式。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湖湘文化、三秦文化、吴越文化、陇右文化等。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自身的丰厚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各中小学充分发掘和利用区域文化所具有的地方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优势,这对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选取由甘肃籍或外省籍但在甘肃生活过的作家创作的诗文让学生诵读,学生则会感到格外亲切。如“金城关外寺,殿宇枕岩阿。地僻飞沙少,山高怪石多。钟声闻紫塞,塔影浸黄河。最爱谈禅处,何妨载酒过。”这是明代兰州人李文写的题为《白塔寺》的诗,学生诵读之余,不但能了解甘肃,而且能了解历史文化名城兰州的特色景观。
四、实效性原则
2008年10月7日,红网刊登了一则《小学生“恶搞”古诗词谁之过?》的新闻,其指出“恶搞”风正从网络走向广州小学校园:现在孩子们最流行的玩法竟是将课本上的诗词按韵律另行填词,《静夜思》、《春晓》、《望庐山瀑布》等经典的恶搞版本在孩子们中间大肆流传。让家长最为担忧的是,“盗版”横行之下,孩子对课文原文已忘得差不多了。当前,社会上恶搞盛行,特别是互联网上一些低俗、龌龊的恶搞手法层出不穷,在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下,流弊所及,小学校园也不再是净土了。这则新闻从反面告诉我们,中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要注重实效,社会、家庭和学校之间应形成合力,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步一个脚印,分阶段去落实,切忌浮躁,不能使这项活动如一阵风吹过。
总之,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来就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与此同时,也正是有了教育,有了育才的学校,才使得某一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得以传播、弘扬、发展和壮大。十七大召开后,两会代表委员李牧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个文化问题,也是民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经济上的崛起不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全部,文化的复兴才是崛起之路上最本质的力量。”而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不但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而且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2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6(B)—0011—02
2007年,中宣部、国家语委等部门启动了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这一活动直到今天仍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那么,如何才能使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活动长期而有效地进行下去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战略性原则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学校作为传播优秀思想,塑造学生灵魂,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场所,理应承担起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这一神圣使命。学校领导要站在战略高度上事事处处把德育教育置于学校工作的首位,使全体师生都能感到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决心,而让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则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独具风采,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儒、道、佛、墨、法、兵等诸多充满智慧的思想流派以及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和嘉惠世界的科学技术等。相对而言,儒家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而中国传统德育也以儒家德育思想最为重要。其内容之丰赡、结构之缜密、影响之巨大是任何别家学说或思想都难以比拟的。儒家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社会公德。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教育人们要尊老爱幼;“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小雅·常棣》),教育人们要团结友爱。第二,个人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儒家传统德育的基本思路就是人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以实现济世安邦,也就是《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传统德育内容也规定了许多行为准则,比如,笃信好学,忠恕之道,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第三,家庭道德教育。不论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十分重视家庭道德教育,这在儒家德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譬如,“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即一味满足人的自然属性,而不进行道德教化,人就会变得同禽兽相差无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于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推动社会良性运转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必须要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把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视为一项战略性举措,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和研究。
二、针对性原则
当代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往往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利己主义思想严重,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等。而处在信息时代的他们,接触和了解的东西又比较庞杂,但是自身往往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极易被一些不良现象所蒙蔽,容易陷入有违社会公德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再加之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孩子知识的掌握上,从而忽略了对孩子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有些家长甚至出面干扰学校对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致使学校德育教育很难实施,学校在德育建设方面面临着严重的考验。鉴于此,教师对经典诗文加以梳理,选择那些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诗文,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告诉学生要品行高洁,坚韧不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教育学生要从小知道稼穑之苦,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教育学生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启发学生要不畏挫折,目光长远。使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寓教于乐”,可增强中小学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针对性。
三、特色性原则
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唯有创出特色,才能如经典诗文一般历久弥新,魅力永存。在诵读广为流传的传统经典诗文的同时,学校还应兼顾所在区域的文化经典,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牌。区域文化是指在同一文化区内各个群体都共同承认、具有同一套价值观念的文化模式。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湖湘文化、三秦文化、吴越文化、陇右文化等。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自身的丰厚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各中小学充分发掘和利用区域文化所具有的地方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优势,这对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选取由甘肃籍或外省籍但在甘肃生活过的作家创作的诗文让学生诵读,学生则会感到格外亲切。如“金城关外寺,殿宇枕岩阿。地僻飞沙少,山高怪石多。钟声闻紫塞,塔影浸黄河。最爱谈禅处,何妨载酒过。”这是明代兰州人李文写的题为《白塔寺》的诗,学生诵读之余,不但能了解甘肃,而且能了解历史文化名城兰州的特色景观。
四、实效性原则
2008年10月7日,红网刊登了一则《小学生“恶搞”古诗词谁之过?》的新闻,其指出“恶搞”风正从网络走向广州小学校园:现在孩子们最流行的玩法竟是将课本上的诗词按韵律另行填词,《静夜思》、《春晓》、《望庐山瀑布》等经典的恶搞版本在孩子们中间大肆流传。让家长最为担忧的是,“盗版”横行之下,孩子对课文原文已忘得差不多了。当前,社会上恶搞盛行,特别是互联网上一些低俗、龌龊的恶搞手法层出不穷,在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下,流弊所及,小学校园也不再是净土了。这则新闻从反面告诉我们,中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要注重实效,社会、家庭和学校之间应形成合力,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步一个脚印,分阶段去落实,切忌浮躁,不能使这项活动如一阵风吹过。
总之,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来就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与此同时,也正是有了教育,有了育才的学校,才使得某一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得以传播、弘扬、发展和壮大。十七大召开后,两会代表委员李牧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个文化问题,也是民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经济上的崛起不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全部,文化的复兴才是崛起之路上最本质的力量。”而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不但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而且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