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进入了第十个年头并准备着新的出发,但是似乎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被忽略着:体育课改应该改什么?不应该改什么?是什么都改,还是有些方面改,有些方面不改?为什么要改这些? 如果这些问题不讨论清楚,那么改革成果的评价则无法进行,改革的方向则无法把握。
一、体育课改是不是很频繁,是不是很有效?
此次的课程改革被称作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仔细琢磨一下,很令人诧异:新中国建国60周年,平均每七年进行一次课程改革,如果把十年动乱除去,就是每六年一次。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需要周期的,如此计算,这八次课程改革的周期不算长,甚至是很匆忙的。可见,中国的教育是一个很热衷于改革的领域,也可能是中国的教育问题众多,就需要这么多和这么频繁的改革。即便不是结论,也可以是一个印象:建国后新中国的教育界一直匆匆忙忙地在进行着改革。
其中,体育也随着教育课程改革一起,在匆匆忙忙地改革着、变化着。那么我们的体育课程真的有那么多需要改革的吗?我们的体育课程真的有那么多严重的问题吗?即便是有众多的严重问题,经过两三次、三四次改革还改不过来吗?问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又可以有一个结论和疑问:中国的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而且一直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所以需要不停地再改,一个课改去解决另一个课改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课改去改革另一个课改,改来改去,周而复始。
此次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为了标榜与以前的课改不同,还首次使用了“新课改”一词,以暗指过去的七次体育课改都已成为了“旧课改”,是不是那些“旧课改”在“新课改”的照耀下都已随之成为历史、成为过时甚至是成为改革的对象了?我们不得而知。
二、“新课改”和“旧课改”都在改什么?
那么,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又在改什么呢?它与第七次体育课程改革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个第八次体育新课改的“改”新吗?它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吗?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本文分析了前三次体育课程改革与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各自课程改革任务的阐述。
首先我们先看看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我们通过“新课改”的标志性著作中对“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现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主要问题”、“课程标准与大纲的区别”的论述来代表此次体育课改的指向和目标。(见表1)
其次,我们再看看前几次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我们也通过相关的权威著作中对各个课改(以下简称“前课改”)的论述来分析一下此次体育课改的指向和目标。(见表2)
根据对近几次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改与前课改的共同目标有:
(1)同样强调要建立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
(2)同样强调要克服教材以竞技内容为中心的倾向;
(3)同样强调要加强教材内容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4)同样强调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5)同样强调要改变教学内容过多现象;
(6)同样强调要改革体育考核的办法。
三、“新课改”与“旧课改”相比新在哪里?
既然是“新课改”,那它一定要比“前课改”新,它新在哪里?新的多不多,新的对不对也需要进行一下审视。通过表1和表2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
1.新课改与前课改目标大致相同,但在表述和含义上略有不同的改革点(或者是说法)
(1)前课改提出“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而新课改则提出“打破竞技体育观”;
(2)前课改提出“贯彻‘终身体育’和满足学生‘生活娱乐’需要”,而新课改则提出“体育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3)前课改提出“改革考核,变单一运动能力测验为反映教学目标多元要求,实行结构考核,进行综合评价”的评价思路,而新课改明确提出“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概念,并强调“不能过分注重体能与运动技能”;
(4)前课改提出“加强教材内容的选择性和灵活性”,而新课改明确提出“要改变体育课程管理过分集中现象”,将教材的灵活性扩大到课程管理层面。
2.新课改与前课改有明显不同的目标表述
(1)前课改一直强调身体的基础和身体素质,而新课改则提出“要改变体质教育观”,反对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新课改领导人对运动负荷也多有批判;
(2)前课改一直强调教学要“体现运动项目特点”,而新课改则提出“改变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教学,强调改变接受性学习现状和训练特点。
据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致总结出: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最鲜明的“新”似乎主要是集中在“改变体质教育观”和“改变注重运动技能传授”这两点上,此外,还有在前面“表1”中的“课程标准与大纲的区别”中总结的7点“不同”,即:
(1)从“增强学生体质”到“健康第一”的“新”;
(2)从“比较笼统的操作性不强的课程目标”到“有递进关系的目标层次”的“新”;
(3)从“按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到“身体活动和健康两条主线”的“新”;
(4)从“按年级划分学段”到“按水平划分学段”的“新”;
(5)从“规定了具体教学内容与要求”到“主要构建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内容和方法只提出大体范围”的“新”;
(6)从“明确规定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要求”到“没有规定内容时数”的“新”;
(7)从“重视运动技能的评价”到“强调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的“新”。
要说“新”,体育新课改确实是有些新的变化,有的“新”还是重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但它们是不是我们常说的“新意”,是不是应该这样的“新”,可能还有待我们大家进一步思考后来判定,本文作者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对新课改的目标和举措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在此不做复述。
四、体育课改应主要改什么?
要回答“体育课改应主要改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先要问“为什么要进行课改”,我想进行课改的目标无非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课程的方向错了,课程违反了教育的基本方向和受教育者的利益,要进行方向性的改变;第二是课程的方向基本正确,但教学内容有问题,需要进行有关内容的改革;第三是课程方向正确,教学内容也没有太大问题,但体现在教师身上的教学方法有问题,需要进行有关方法的改革。
本文认为:主要围绕第一个目的而进行的课改我们不妨称之为是“高层课改”或“重大课改”,主要围绕第二个目的而进行的课改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层课改”,而主要围绕第三个目的而进行的课改我们不妨称之为“基础课改”。
本文认为:
(1)在世界已有300余年、中国已有百余年体育课程历史的今天,在体育课程性质基本明确的今天,在体育课程教学研究已有相当成果的今天,我们似乎不宜频繁进行“重大课改”,不能进行过于频繁的“理念转变”和“目标转换”,不能出现过于频繁和很多的“从——转向——”的说法。如果是非进行“重大课改”不可,也要慎重又慎重,要仔细审视光荣传统和已有的成果,不可盲目地全面否定,更不能推倒重来。
(2)在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更新,体育时尚不断变化,大众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今天,以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为主要内容的“中层课改”,是需要定期进行的,因为本文认为内容的科学化(用什么教、教什么、教多少、在什么时候教等)是课程的核心,也是课改的核心。
(3)在体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和更新,在知识和技术内容越来越多,体育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提高的今天,以进行“学理”研究和“教法”探究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和目标的“基础课改”,是要经常进行的,甚至是每时每刻都要进行的,将“学理”的研究成果不断上升为教法要求,并将教法要求体现在教材的更新乃至课程微调的层面,同时将这些成果上升为规律和理论,再全面地指导体育教学不断提高质量,如此往复,螺旋上升,中国的体育课程才会在踏踏实实的探索中不断进步。
五、体育课改不宜改什么?什么样的课改不宜进行?
要回答“体育课改不应该改什么”“什么样的课改不宜进行”的问题,我们先仔细地想一想“什么样的课改让体育教师们最迷茫、困惑”、“什么样的课改让体育课出现混乱”、“什么样的课改使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不升反降”、“什么样的课改使我们的体育越来越不像体育”,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知道我们不能进行什么课改了,我们也能知道什么是不能改的了,本文认为:以下的课改是不能进行的,而且是永远都不能进行的:
1.不是体育课改的课改
把不是体育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跟着其他学科进行课改只能是“鹦鹉学舌”,而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扭转体育学科自己课改的方向,比如此次课改中对以往体育教材“难、偏”的指责就属跟别人学来的,它不是体育的问题,不是事实,是“空穴来风”。
2.为改革而改革的课改
我们锐意改革本没有错,但改革不是时髦,其本身也不是目的,改革的对象也不应总是上一次的改革,改革的进行本身也不是业绩。在本次课改的初期,写课程标准和教材时,一定要写出“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的区别”似乎就属于这种思想方法。
3.全面否定传统的课改
改革(reformation)不是革命(revolution),改革是创新,是维新,是扬弃,是发展。改革不能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如果那样,改革就很难有坚实的成果,也很难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本次课改的初期,某些“体育课改专家”的“要倒脏水而不能添新水”的说法就属这种思想。
4.没有“真问题”的课改
改革要有明确的问题,而且还必须是“真问题”,罗列以下虚假的问题来进行改革势必不可能有好的成果,此次课改中以一些假问题为前提的改革是存在的,如“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色彩”、“课改是技术与健康之争”、“要把学生当成上帝”、“体育课不能以培养运动员为目标”等等都是虚假的体育课改命题,都是错误的命题。
5.没有目标和到达点的课改
改革还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对到达点的预测,比如课程资源开发,要预测开发多少、开发成什么样;又比如加强三级课程管理,要做成什么样才算完成了三级课程管理的体系,如果没有这样的预测和目标达到评价,课改的方法、步骤、时间表和验收都不会清晰,那么这样的课改可能连“要求”都算不上,而只能算是个“期望”,或者就是个“奢望”。
6.大胆而莽撞的课改
改革要有勇气,也需要胆量和气魄,但这种胆量和气魄一定是理性的,也是有限度的,一切成功改革必是有理论、有民主、有依据、有计划和有谋略的,相反则必是失败的课改甚至是滑稽的课改。本次体育课改中出现的“学生叫老师妈妈”“突发奇想用扫把上体育课”的所谓教改成果就是颇有胆量而少有理性的改革,甚至可以说是胆大妄为的错误行为。
7.没有理论基础的课改
改革是创新实践,但课程改革必须要有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如果没有理论就成了瞎子摸象。例如此次体育课改中由于没有“体育教学内容排列理论”和“课程教学内容指导的方法理论”,因此只能全面放弃了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由于没有“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理论”而无法说明应该开发什么教学内容;由于没有“体育学理理论”而不能说明教法改革的目标和内容;由于没有“体育学力理论”而没有切实的评价改革方案等等,都是例证。
8.没有群众基础的课改
一般来说,改革有自下而上的,也有自上而下的,但归根结底改革都是自下而上的,是来自于实践的。任何课改都来自于实践的问题和一线教师的改革愿望。如果只是专家想象出的改革,或者是不能还给群众的改革,则都是没有基础的改革。现在想起本次课改当初“课标是片云,你们(指教师们)找梯子去爬”的说法,回想起许多老师说的“课改后我们不知道怎么上体育课”的说法时,我们认为此次课改的群众基础问题还是需反思的。
六、结语:对今后新课改内容的思考
课改改什么?这是在任何课改之前,课改的领导集体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改革的内容必须要有依据,要指向真问题,必须要有目标和到达点,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必须要有群众基础。当前的“新课改”正在面临着新的出发,今后一个阶段的课改应该改什么呢? 本文有以下的思考:
1.深入研究“体育学力”结构,把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清晰化,把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与各个学段的教学过程和各个主教材的功能结合起来,通过“清晰总目标→分化子目标→落实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决定评价方式”的系统设计,将体育课程优化。
2.深入研究“体育教学内容分类和排列理论”,把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具体合理的方式将内容编排起来,将各个学段的体育教学有机相连,将体育文化知识、健身知识、运动技术、健身方法等内容通过“精教”“简教”“介绍”“体验”“锻炼”等教学方略编织在课程中,使体育课程真正地科学化。
3.深入研究“体育学理”理论,将体育教学的规律(学会技术的过程)摸清楚,针对不同的运动技能类型,采用“完整法”“分解法”等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学生“多、快、好、省”地学会运动技术和战术,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4.深入研究“体育乐趣”理论,把体育乐趣的原理和要因搞清楚,让每个运动项目的学习都能体现该运动的乐趣特质,让学生体验到乐趣和成功感,使体育学习成为一个成功和愉悦的过程。
5.深入研究“体育评价”理论,把非常特殊的和特别困难的体育评价变得“相对科学”和“比较简单”,寻找“评价准确”“方法简便”和“学生感受”之间的结合点,把体育教学的评价变得简洁而有效。
6.深入研究“课中锻炼”的理论与方法,开发大量类似“北京市小学生健身工程”那样的有趣有效的锻炼内容,让学校体育课中的锻炼变得多样、有趣,变得与教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在不断地身体锻炼中教会学生锻炼,使体育课的“健身”功能和“学健身”功能得到加强。
一、体育课改是不是很频繁,是不是很有效?
此次的课程改革被称作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仔细琢磨一下,很令人诧异:新中国建国60周年,平均每七年进行一次课程改革,如果把十年动乱除去,就是每六年一次。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需要周期的,如此计算,这八次课程改革的周期不算长,甚至是很匆忙的。可见,中国的教育是一个很热衷于改革的领域,也可能是中国的教育问题众多,就需要这么多和这么频繁的改革。即便不是结论,也可以是一个印象:建国后新中国的教育界一直匆匆忙忙地在进行着改革。
其中,体育也随着教育课程改革一起,在匆匆忙忙地改革着、变化着。那么我们的体育课程真的有那么多需要改革的吗?我们的体育课程真的有那么多严重的问题吗?即便是有众多的严重问题,经过两三次、三四次改革还改不过来吗?问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又可以有一个结论和疑问:中国的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而且一直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所以需要不停地再改,一个课改去解决另一个课改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课改去改革另一个课改,改来改去,周而复始。
此次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为了标榜与以前的课改不同,还首次使用了“新课改”一词,以暗指过去的七次体育课改都已成为了“旧课改”,是不是那些“旧课改”在“新课改”的照耀下都已随之成为历史、成为过时甚至是成为改革的对象了?我们不得而知。
二、“新课改”和“旧课改”都在改什么?
那么,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又在改什么呢?它与第七次体育课程改革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个第八次体育新课改的“改”新吗?它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吗?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本文分析了前三次体育课程改革与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各自课程改革任务的阐述。
首先我们先看看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我们通过“新课改”的标志性著作中对“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现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主要问题”、“课程标准与大纲的区别”的论述来代表此次体育课改的指向和目标。(见表1)
其次,我们再看看前几次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我们也通过相关的权威著作中对各个课改(以下简称“前课改”)的论述来分析一下此次体育课改的指向和目标。(见表2)
根据对近几次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改与前课改的共同目标有:
(1)同样强调要建立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
(2)同样强调要克服教材以竞技内容为中心的倾向;
(3)同样强调要加强教材内容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4)同样强调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5)同样强调要改变教学内容过多现象;
(6)同样强调要改革体育考核的办法。
三、“新课改”与“旧课改”相比新在哪里?
既然是“新课改”,那它一定要比“前课改”新,它新在哪里?新的多不多,新的对不对也需要进行一下审视。通过表1和表2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
1.新课改与前课改目标大致相同,但在表述和含义上略有不同的改革点(或者是说法)
(1)前课改提出“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而新课改则提出“打破竞技体育观”;
(2)前课改提出“贯彻‘终身体育’和满足学生‘生活娱乐’需要”,而新课改则提出“体育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3)前课改提出“改革考核,变单一运动能力测验为反映教学目标多元要求,实行结构考核,进行综合评价”的评价思路,而新课改明确提出“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概念,并强调“不能过分注重体能与运动技能”;
(4)前课改提出“加强教材内容的选择性和灵活性”,而新课改明确提出“要改变体育课程管理过分集中现象”,将教材的灵活性扩大到课程管理层面。
2.新课改与前课改有明显不同的目标表述
(1)前课改一直强调身体的基础和身体素质,而新课改则提出“要改变体质教育观”,反对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新课改领导人对运动负荷也多有批判;
(2)前课改一直强调教学要“体现运动项目特点”,而新课改则提出“改变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教学,强调改变接受性学习现状和训练特点。
据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致总结出: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最鲜明的“新”似乎主要是集中在“改变体质教育观”和“改变注重运动技能传授”这两点上,此外,还有在前面“表1”中的“课程标准与大纲的区别”中总结的7点“不同”,即:
(1)从“增强学生体质”到“健康第一”的“新”;
(2)从“比较笼统的操作性不强的课程目标”到“有递进关系的目标层次”的“新”;
(3)从“按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到“身体活动和健康两条主线”的“新”;
(4)从“按年级划分学段”到“按水平划分学段”的“新”;
(5)从“规定了具体教学内容与要求”到“主要构建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内容和方法只提出大体范围”的“新”;
(6)从“明确规定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要求”到“没有规定内容时数”的“新”;
(7)从“重视运动技能的评价”到“强调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的“新”。
要说“新”,体育新课改确实是有些新的变化,有的“新”还是重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但它们是不是我们常说的“新意”,是不是应该这样的“新”,可能还有待我们大家进一步思考后来判定,本文作者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对新课改的目标和举措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在此不做复述。
四、体育课改应主要改什么?
要回答“体育课改应主要改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先要问“为什么要进行课改”,我想进行课改的目标无非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课程的方向错了,课程违反了教育的基本方向和受教育者的利益,要进行方向性的改变;第二是课程的方向基本正确,但教学内容有问题,需要进行有关内容的改革;第三是课程方向正确,教学内容也没有太大问题,但体现在教师身上的教学方法有问题,需要进行有关方法的改革。
本文认为:主要围绕第一个目的而进行的课改我们不妨称之为是“高层课改”或“重大课改”,主要围绕第二个目的而进行的课改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层课改”,而主要围绕第三个目的而进行的课改我们不妨称之为“基础课改”。
本文认为:
(1)在世界已有300余年、中国已有百余年体育课程历史的今天,在体育课程性质基本明确的今天,在体育课程教学研究已有相当成果的今天,我们似乎不宜频繁进行“重大课改”,不能进行过于频繁的“理念转变”和“目标转换”,不能出现过于频繁和很多的“从——转向——”的说法。如果是非进行“重大课改”不可,也要慎重又慎重,要仔细审视光荣传统和已有的成果,不可盲目地全面否定,更不能推倒重来。
(2)在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更新,体育时尚不断变化,大众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今天,以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为主要内容的“中层课改”,是需要定期进行的,因为本文认为内容的科学化(用什么教、教什么、教多少、在什么时候教等)是课程的核心,也是课改的核心。
(3)在体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和更新,在知识和技术内容越来越多,体育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提高的今天,以进行“学理”研究和“教法”探究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和目标的“基础课改”,是要经常进行的,甚至是每时每刻都要进行的,将“学理”的研究成果不断上升为教法要求,并将教法要求体现在教材的更新乃至课程微调的层面,同时将这些成果上升为规律和理论,再全面地指导体育教学不断提高质量,如此往复,螺旋上升,中国的体育课程才会在踏踏实实的探索中不断进步。
五、体育课改不宜改什么?什么样的课改不宜进行?
要回答“体育课改不应该改什么”“什么样的课改不宜进行”的问题,我们先仔细地想一想“什么样的课改让体育教师们最迷茫、困惑”、“什么样的课改让体育课出现混乱”、“什么样的课改使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不升反降”、“什么样的课改使我们的体育越来越不像体育”,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知道我们不能进行什么课改了,我们也能知道什么是不能改的了,本文认为:以下的课改是不能进行的,而且是永远都不能进行的:
1.不是体育课改的课改
把不是体育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跟着其他学科进行课改只能是“鹦鹉学舌”,而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扭转体育学科自己课改的方向,比如此次课改中对以往体育教材“难、偏”的指责就属跟别人学来的,它不是体育的问题,不是事实,是“空穴来风”。
2.为改革而改革的课改
我们锐意改革本没有错,但改革不是时髦,其本身也不是目的,改革的对象也不应总是上一次的改革,改革的进行本身也不是业绩。在本次课改的初期,写课程标准和教材时,一定要写出“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的区别”似乎就属于这种思想方法。
3.全面否定传统的课改
改革(reformation)不是革命(revolution),改革是创新,是维新,是扬弃,是发展。改革不能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如果那样,改革就很难有坚实的成果,也很难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本次课改的初期,某些“体育课改专家”的“要倒脏水而不能添新水”的说法就属这种思想。
4.没有“真问题”的课改
改革要有明确的问题,而且还必须是“真问题”,罗列以下虚假的问题来进行改革势必不可能有好的成果,此次课改中以一些假问题为前提的改革是存在的,如“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色彩”、“课改是技术与健康之争”、“要把学生当成上帝”、“体育课不能以培养运动员为目标”等等都是虚假的体育课改命题,都是错误的命题。
5.没有目标和到达点的课改
改革还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对到达点的预测,比如课程资源开发,要预测开发多少、开发成什么样;又比如加强三级课程管理,要做成什么样才算完成了三级课程管理的体系,如果没有这样的预测和目标达到评价,课改的方法、步骤、时间表和验收都不会清晰,那么这样的课改可能连“要求”都算不上,而只能算是个“期望”,或者就是个“奢望”。
6.大胆而莽撞的课改
改革要有勇气,也需要胆量和气魄,但这种胆量和气魄一定是理性的,也是有限度的,一切成功改革必是有理论、有民主、有依据、有计划和有谋略的,相反则必是失败的课改甚至是滑稽的课改。本次体育课改中出现的“学生叫老师妈妈”“突发奇想用扫把上体育课”的所谓教改成果就是颇有胆量而少有理性的改革,甚至可以说是胆大妄为的错误行为。
7.没有理论基础的课改
改革是创新实践,但课程改革必须要有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如果没有理论就成了瞎子摸象。例如此次体育课改中由于没有“体育教学内容排列理论”和“课程教学内容指导的方法理论”,因此只能全面放弃了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由于没有“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理论”而无法说明应该开发什么教学内容;由于没有“体育学理理论”而不能说明教法改革的目标和内容;由于没有“体育学力理论”而没有切实的评价改革方案等等,都是例证。
8.没有群众基础的课改
一般来说,改革有自下而上的,也有自上而下的,但归根结底改革都是自下而上的,是来自于实践的。任何课改都来自于实践的问题和一线教师的改革愿望。如果只是专家想象出的改革,或者是不能还给群众的改革,则都是没有基础的改革。现在想起本次课改当初“课标是片云,你们(指教师们)找梯子去爬”的说法,回想起许多老师说的“课改后我们不知道怎么上体育课”的说法时,我们认为此次课改的群众基础问题还是需反思的。
六、结语:对今后新课改内容的思考
课改改什么?这是在任何课改之前,课改的领导集体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改革的内容必须要有依据,要指向真问题,必须要有目标和到达点,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必须要有群众基础。当前的“新课改”正在面临着新的出发,今后一个阶段的课改应该改什么呢? 本文有以下的思考:
1.深入研究“体育学力”结构,把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清晰化,把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与各个学段的教学过程和各个主教材的功能结合起来,通过“清晰总目标→分化子目标→落实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决定评价方式”的系统设计,将体育课程优化。
2.深入研究“体育教学内容分类和排列理论”,把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具体合理的方式将内容编排起来,将各个学段的体育教学有机相连,将体育文化知识、健身知识、运动技术、健身方法等内容通过“精教”“简教”“介绍”“体验”“锻炼”等教学方略编织在课程中,使体育课程真正地科学化。
3.深入研究“体育学理”理论,将体育教学的规律(学会技术的过程)摸清楚,针对不同的运动技能类型,采用“完整法”“分解法”等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学生“多、快、好、省”地学会运动技术和战术,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4.深入研究“体育乐趣”理论,把体育乐趣的原理和要因搞清楚,让每个运动项目的学习都能体现该运动的乐趣特质,让学生体验到乐趣和成功感,使体育学习成为一个成功和愉悦的过程。
5.深入研究“体育评价”理论,把非常特殊的和特别困难的体育评价变得“相对科学”和“比较简单”,寻找“评价准确”“方法简便”和“学生感受”之间的结合点,把体育教学的评价变得简洁而有效。
6.深入研究“课中锻炼”的理论与方法,开发大量类似“北京市小学生健身工程”那样的有趣有效的锻炼内容,让学校体育课中的锻炼变得多样、有趣,变得与教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在不断地身体锻炼中教会学生锻炼,使体育课的“健身”功能和“学健身”功能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