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的精彩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味古代记叙散文“留白”的精彩,叹服古人记事之言简义丰,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文字当中的文化韵味,领略经典的无穷魅力,提升审美素养。
  关键词:品味“留白”;无胜于有;审美素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有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和节选自《史记》的《鸿门宴》,所选文章均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古人的叙事艺术,尤其是文言叙事特有的简洁之美,悉心体会,余味无穷。三篇文章各有一处“留白”,比较阅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体现了“留白”的精彩,让人叹服古人记事之言简义丰。
  《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围郑,郑国危险时,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紧接着一笔就是“烛之武辞曰”,而怎么派人去请烛之武,烛之武来到朝堂,郑伯怎样请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都没有交代。每次读到这,师生都觉得有点突兀,似乎前后文衔接不上。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细加琢磨,这儿的写法的确不符合我们已习惯的当代记事笔法,凡事来龙去脉总要交代清楚,不遗余力。但这一空白实际体现了古人记事笔墨的俭省和高超。首先,這篇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消息,秦国君臣又是怎样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都只字未提。那么怎么派人去请烛之武,烛之武来到朝堂,郑伯怎样请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这些内容当然也不是此文的重点。如果有了这些记叙就成了累赘,文章会显得拖沓,旁逸斜出,分散笔墨,也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没有这些内容则使文章不枝不蔓。其次,这样的留白还给读者留下琢磨的空间。让每一个用心的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同时笔者认为这也是一处无声的铺垫:不管如何请烛之武,烛之武来见郑伯了,就已经说明他是要接下这重任,但不被重用的感伤和牢骚是其要借机表达的,在郑伯的真诚道歉和国家大义面前他承担了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这样的人物才是真实可信的,这样才能显出烛之武的大义、大智、大勇,也使短小的文章波澜起伏,真是无声胜有声。
  《荆轲刺秦王》中描写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时,只交代了秦武阳奉地图匣,来到殿前的台阶下,色变振恐,荆轲刺杀秦王没有秦武阳的影子,之后也再无交代秦武阳的去向。笔者上课时发问:“秦武阳哪去了?”有个嘴快的学生说:“跑了。”接着很多学生表示反对,经过细读课文并讨论,学生达成一致观点:秦武阳吓得发抖或动都不敢动,最后只能是被台阶下的武士剁成肉泥;或是捆绑起来,审问清楚后处以极刑。那为什么不交代秦武阳的去向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认为的确无需交代,这个“无”既是行文简洁,没有废话,不浪费笔墨;还给读者留下想象思考的空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吓破胆的秦武阳,都有一个可悲结局的秦武阳;这个“无”还照应了上文荆轲并不满意秦武阳这个副手,而“有所待”的内容,但燕太子丹“乃令秦武阳为副”,原因是“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实是太子丹识人不明,秦武阳在秦国朝堂上的表现表明他只是个凶残之人,而没有作为强者的真正勇敢。这也就让人为“奇功遂不成”的荆轲深深叹惋。如此的“无”胜于有。
  《鸿门宴》中,刘邦在樊哙闯帐后借故如厕溜了出来,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之后再没提一笔陈平,刘邦成功脱逃,令张良留谢,陈平是没有完成这个任务的,否则,历史都将改写。这又是一个精彩的“留白”。为什么司马迁在文中写了这样一句,又再无下文。结合司马迁《陈丞相世家》里对陈平的记叙,师生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去填空。司马迁在《陈丞相世家》里评价陈平说:“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这个志向远大、足智多谋的陈平在投靠项羽之前,曾投靠过魏王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后来从项羽处逃亡时,“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从《史记》中这两处的记叙可看出他能识时务、保全自己,以期实现自己的大志,他不会等到气数已尽再做安排。以此可以大胆推测陈平对项羽交代的任务是消极怠工,无作为了。这个“无”恰是对项羽与刘邦形象的无声衬托。 纷争战乱时期,士人也在不断选择。鸿门宴上刘项双方刀光暗影、剑拔弩张的争锋,睿智的陈平应是洞若观火,对专横跋扈、任人唯亲的项羽和能伸能屈、任人唯贤的刘邦二人的个性和领袖气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当然他也了解项王无意杀刘邦的底牌,于是这不作为已是为自己暗暗留了后路。不仅留了后路,还极有可能帮助刘邦出逃。历史证明项王并不是陈平最终的选择,后来,项羽“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逃亡归了刘邦,终青史留名。
  通过课上课下的比较阅读,师生对司马迁的“留白”艺术惊叹不已,如此写人记事,用笔简洁,不旁生枝节,但的确又是无胜于有,给人留下品读思考的空间,余味无穷。优秀的史传作品中有许多这样的精彩留白,值得去阅读品味。
  品读史传作品中的精彩留白也是审美核心素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落实,一个无胜于有的细节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字当中的文化韵味。语文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品读经典,感受它的无穷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永恒使命。
  作者简介:刘燕(1970—),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高一学生的新诗鉴赏方法指导,应在突出传统诗歌教学重点的同时把握现代诗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味诗歌如何营造意境,化抽象之境为鲜明画境,化虚空之景为生动戏景,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情趣。  关键词:营造意境;画境;戏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营造意境的方法。  3.能力培养:新诗
在这个强者为王的社会里,处处存在着竞争,我们必须超越。不知你是否想过,我们需要超过谁?  不是别人,其实是自己。因为我们身上存在着种种弱点:贪图安逸、容易满足、回避困难、自轻自负、自由散漫、自私狭隘等等。这些弱点如同一个个温柔的陷阱,阻碍了我们前行的脚步。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想努力学习,却战胜不了自己的散漫和懒惰;想痛改前非,却战胜不了陋习的反弹和惯性;想静下心来做题,却战胜不了浮躁和厌烦;想每
20世纪70年代,廊坊师范专科学校恢复了招生,除了招收工农兵学员外,又办了几期中学教师培训班,中文班(当时就叫“中文科”)的十几位教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结合教材、教学实践还编写了大量的教学辅导材料和参考资料,颇受学生、进修教师的欢迎。他们要求集印成册,如中学课程里的鲁迅的作品、毛泽东主席的作品(这都是中學教师在教学时感到困难的地方)。这些材料经由老师和学生传了出去,
芦根乃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的根茎,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的功效。  清肺热而祛痰排脓  芦根最早的药用记载,当属《金匮要略》所载苇茎汤,治疗“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与桃仁、薏苡仁等配伍,有清热排脓之效,故服后“当吐如脓”。另如《暑病证治要略》之芦根清肺饮,用芦根为主药,配伍冬瓜皮、茯苓、通草等,治疗暑湿伤肺、心烦口渴、痰黄咳喘。笔者常将本品与麻杏甘石汤相伍,再加入冬瓜仁
想到那所让她憧憬的中学,她的内心充满期待  由于小学阶段五年制改成六年制,县城今年没有小学毕业生,县城最好的中学决定从各个乡镇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就读。  听到这个消息时,麦穗正在地里汗流满面地干活。正是农忙季节,父亲兴奋地摇晃着刚从镇上拿回的成绩通知单说:“穗,你可以到三中去读书了,你是我们镇的第一名!”父母看起来比麦穗还要高兴。   打谷机还是最原始的,有许多饱满的稻穗落到了田地上,麦穗非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多篇经典文学作品,拟以《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为例,抓住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这一维度,注重深挖、深研、深讲,谈谈文学名著的鉴赏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名著鉴赏;语言聚焦  当下,关注中学生阅读的呼声与日俱增,广大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也因之浓厚。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有了读书的号召之后,怎样有效地开展阅读却少有精准、到位的思考。人们总希望学生自主阅读,看到学生阅读了就
老师坐在讲台后面  校长正在广播发言  滔滔不绝假期总动员  同学们都心不在焉  开着小差数着时间  耐心已经快要到极限  让时间加快  我们迫不及待  其实早就有安排保证假期精彩  终于能理直气壮放肆的不乖  大会到此结束,同学们,放假了  一起say hi 我们放假了  say hi 我们去玩耍  让快乐的抛物线  一直能飞到顶点  什么上课测验什么假期作业  这一刻统统都靠边  让自由的抛物
摘要: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呈现出“范围广、角度新、难题大”的特点,广大语文教师一直在探寻提高语文复习效率的途径。基于当前高考试题特点和语文复习现状,高考语文复习有必要适时“回归”,即回归基础、回归教材、回归文本、回归生活、回归“历史”。  关键词:高考;语文复习;本真;回归  高考语文全国卷注重对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在高考复习中,我们跟随这个指挥棒一路奔跑,但有时得到的
摘 要:自古有关岳阳楼的诗词多不胜数,李白之前就有其仰慕的前辈孟浩然写过的著名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之后也有杜甫的千古名篇《登岳阳楼》。但李白的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却是真正的“太白体”,与任何其他的诗歌都不同,它传达出太白追求极致,以我为主的迥乎常人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文本解读;我心为主  自古写与岳阳楼有关的诗词多矣。孟浩然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盖
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越发感觉到文学虽然“无足轻重”,但却是那么美好和广博。也许正是因为文学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