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深刻领会教学大纲。只有吃透大纲精神,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自觉地贯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带动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是英语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新课程推进实施,在英语教学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take-based approach)的背景下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活动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小组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语言结构和词汇,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达到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它就像是一座能到达自如运用英语的彼岸的桥梁!
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学生、教师和教材。“新课改”后的初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训练学生口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它改变了传统的做法,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教学语言形式,以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它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以便在课堂上开展交际活动,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也尽量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教师尤其要注重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初步掌握运用英语这个交际工具。新课改的这种变化促使教师的教法也必须改革,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来教学生,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正好能体现课改的要求。因为新目标英语中以“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把英语的教学目标融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会英语,运用英语。小组合作活动能更好地完成这种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教材的英语知识被融入生活,从而变得形象化,让学生学习英语像在生活中运用母语一样轻松。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学习词汇,理解语法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知识得到了实践的运用,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小组活动在运用语言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是显著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何更有效的来组织课堂小组活动呢?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堂环境几乎是英语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的时间内如何最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采用更适合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推进课堂教学,这是我们外语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而小组活动在这次新课改中能很好地体现这种优势,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首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小组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课堂上小组活动的设立使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实践机会明显增多了。小组活动中每个个体均为一个独立的角色,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互反馈,想答(问)什么就答(问—)什么,怎么说,补充说什么等,这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只有长期坚持这样的小组合作训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自觉的使用英语,提高运用英语交流交际的能力。
其次是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增进小组的合作。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学生,包含了各种性格类型,各种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有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怕在公众场合发言。学生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张嘴。而小组活动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不至于直接暴露学生自身认为的个体的不足,如语音、语调、内容表达不清等而受到约束和感到不安。在与同伴间的交流时有一种安全感,或许还可以从小组中得到某些帮助和安慰,建立自信,从而更好地合作共同完成任务(task).让他们从中体驗到学习成功的快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更好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再次,從熟悉的事物入手,加强小组活动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小组活动的每个个体均是主角,有明确的责任,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比较高,必须人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思考、尝试和完成任务。就是对那些懒于思维的学生也有促进作用,他们会有意识地来维护小组的整体,自觉地加入到小组的共同活动中来。
最后,小组活动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新课程要求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小组活动则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不同的目标。小组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张扬各自的个性,在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小组活动中展示才华。如有的同学擅长acting or using body languages等等。他们在达成目标的同时,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进一步激发动机和兴趣,更好地使用学习策略,也有利于在班集体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新课改实验启动以来,新的课堂教学活动将不断推出,但是我觉得在完成任务型教学时,课堂小组的合作活动将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就像是一座桥梁,是一座从不懂英语的情况下迈向能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的彼岸的桥梁!有了小组活动这座桥梁,使英语课堂从枯燥的满堂灌讲解变得既轻松又活泼,有了小组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动”了起来,知识“活”了起来!当然,为了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取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的措施,加之以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情感交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徐杨中学)
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学生、教师和教材。“新课改”后的初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训练学生口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它改变了传统的做法,从语言的实际意义出发来教学语言形式,以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它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以便在课堂上开展交际活动,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也尽量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教师尤其要注重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初步掌握运用英语这个交际工具。新课改的这种变化促使教师的教法也必须改革,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来教学生,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正好能体现课改的要求。因为新目标英语中以“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把英语的教学目标融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会英语,运用英语。小组合作活动能更好地完成这种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教材的英语知识被融入生活,从而变得形象化,让学生学习英语像在生活中运用母语一样轻松。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学习词汇,理解语法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知识得到了实践的运用,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小组活动在运用语言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是显著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如何更有效的来组织课堂小组活动呢?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堂环境几乎是英语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的时间内如何最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采用更适合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推进课堂教学,这是我们外语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而小组活动在这次新课改中能很好地体现这种优势,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首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小组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课堂上小组活动的设立使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实践机会明显增多了。小组活动中每个个体均为一个独立的角色,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互反馈,想答(问)什么就答(问—)什么,怎么说,补充说什么等,这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只有长期坚持这样的小组合作训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自觉的使用英语,提高运用英语交流交际的能力。
其次是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增进小组的合作。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学生,包含了各种性格类型,各种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有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怕在公众场合发言。学生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张嘴。而小组活动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不至于直接暴露学生自身认为的个体的不足,如语音、语调、内容表达不清等而受到约束和感到不安。在与同伴间的交流时有一种安全感,或许还可以从小组中得到某些帮助和安慰,建立自信,从而更好地合作共同完成任务(task).让他们从中体驗到学习成功的快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更好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再次,從熟悉的事物入手,加强小组活动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小组活动的每个个体均是主角,有明确的责任,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比较高,必须人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思考、尝试和完成任务。就是对那些懒于思维的学生也有促进作用,他们会有意识地来维护小组的整体,自觉地加入到小组的共同活动中来。
最后,小组活动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新课程要求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小组活动则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不同的目标。小组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张扬各自的个性,在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小组活动中展示才华。如有的同学擅长acting or using body languages等等。他们在达成目标的同时,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进一步激发动机和兴趣,更好地使用学习策略,也有利于在班集体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新课改实验启动以来,新的课堂教学活动将不断推出,但是我觉得在完成任务型教学时,课堂小组的合作活动将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就像是一座桥梁,是一座从不懂英语的情况下迈向能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的彼岸的桥梁!有了小组活动这座桥梁,使英语课堂从枯燥的满堂灌讲解变得既轻松又活泼,有了小组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动”了起来,知识“活”了起来!当然,为了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取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的措施,加之以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情感交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徐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