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青上海實踐計劃”培育澳門人才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a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見於近年澳門經濟社會發展急促,對社會服務以及相關人才需求漸趨多元化,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上海市政協、澳區全國政協委員、澳門中聯辦、澳門基金會於2012年聯合創辦“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對象是澳門社團的青年成員,希望善用上海廣闊、成熟的培育空間,為本澳的持續發展培育高質素人才。
  2014年8月29日,是第三期“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的開班式,同場亦舉行了由前兩期學員組成的澳門匯智社成立儀式。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楊崇匯,澳門中聯辦主任李剛,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姜樑,澳區全國政協常委楊俊文、廖澤雲、顏延齡,澳區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澳門基金會監事會主席崔世昌,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等出席儀式。
  儀式於29日上午十時在澳門科學館舉行。出席開班式的嘉賓還包括:澳區全國政協委員、中聯辦協調部、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上海市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上海行政學院、上海市商務委員會、浦東新區政府、徐匯區政府等機構的代表,以及學員所在社團的負責人。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澳門社會各方面的記者,參與採訪了“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開班式暨澳門匯智社成立儀式”。嘉賓們的諄諄教誨和勉勵青年的話語還在耳邊迴響,澳門青年在台上莊嚴宣誓的場景讓人熱血沸騰!這樣一個計劃,是怎樣的一個緣起?計劃的目的和意義又是什麼?澳門青年遠赴上海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學習和實踐,是否真的能有所收穫?回澳後能否學以致用?抱著滿腹狐疑,也帶著滿腔熱忱,記者採訪了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並邀請了幾位學員,分享自己學習實踐的收穫與感悟!
  澳基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
  建設、發展好澳門,
  人才是這一切的根本
  吳志良接受採訪時介紹說,該實踐計劃在全國政協港澳工作中尚屬首次,是人民政協做好港澳青少年工作的一項新的拓展。同時,行政長官發佈的201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以“人才建澳”為基本理念,可見特區政府未來將培養人才尤其是本地人才視為施政的“重中之重”,以確保澳門居民素質和社會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確保澳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確保“一國兩制”薪火相傳。
  他表示,為貫徹“人才建澳為未來”的信念,優化及拓展青年培養工作,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澳區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及澳門基金會於2012年聯合主辦了“澳門青年上海學習實踐計劃”,計劃至今已舉辦至第三期,對於主辦單位來說,是滬澳合作的新模式、新創舉、新起點,也是上海為實現一國兩制偉大事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是一項有益嘗試。活動是以公開方式接受報名,入選的學員獲安排在上海市行政學院接受為期一周的集中學習考察階段,期後分四組進行實踐,實踐機構包括:上海市商務委、上海市旅遊局、浦東新區、徐匯區政府等開展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學習實踐主要分為三大內容:瞭解部門職能,參觀、考察、座談,參與大型會議、展覽會工作等。活動有助青年深入上海的政府部門和有關行業一線歷練,瞭解上海的成功之路,親身體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之路;同時,讓本地青年體驗另一種生活模式與城市特色,開闊青年人眼界與胸懷,與人建立友誼,促進滬澳兩地緊密交往。另一方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亦讓青年認識到上海成功的城市建設、公共管理與服務經驗,以及瞭解經貿、會展、旅遊等多元的產業發展實況,回澳後無論在社團崗位還是工作崗位上都能學以致用。
  吳志良強調,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澳門不能僅僅只是一個被動的受益者,澳門人更應該負起自己的責任,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建設好澳門、發展好澳門。而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之一,就在於“人才”,人才是這一切的根本。他認為,上海各個實踐單位以崗位帶教這種形式,能學員們把所學知識、經驗和能力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達到了實踐的預期效果。每期學員人數雖不多,但參加該計劃的青年,有的來自愛國社團骨幹,有的是行業專才,將來可在各領域起到以點帶面的幅射效果,同時,可以預見,他們當中不少人未來將成為本澳的棟樑和社會中堅精英人才,是實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社會繁榮穩定的推動力量。
  成立“澳門匯智社”延續該計劃
  共推培育工作
  計劃至今已舉辦了兩期,前兩期學員結業歸來後以嶄新的思維和飽滿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為所在機構和澳門的發展注入新動力。為了更好地共享培育成果,前兩期澳門青年學員組成愛國愛澳青年團體“澳門匯智社”,凝聚力量,共同推動澳門地區的青年培育工作。並在8月29日上午開班式之後同場舉辦了“澳門匯智社”成立儀式。
  當日上午11時,“澳門匯智社”成立儀式完畢後,主辦方安排從上海遠道而來的嘉賓、上海市多個協辦單位負責人與該計劃的第一屆和第二屆學員進行了座談。學員們回顧了三個月許多難忘的記憶和美好的回憶,都很懷念那三個月共度的時光;也一起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學員普遍認為授課內容充實多元,豐富了知識;實踐活動開闊了思路,拓寬了視野,比較全面地瞭解上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現狀;也能將所學知識、經驗和能力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座談會上,上海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原常務副主任馬銀芳說,該計劃符合了澳門經濟發展、推動滬澳兩地合作交流共同發展以及澳門青年成長的需要,他勉勵學員珍惜學習機會,多提問,多思考,多學習,實踐開班式時各領導的寄託,學以致用,回饋社會。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姜樑總結時認為,上海相關機構普遍對學員給予正面評價,認為澳門的學員們能帶著思考和問題去學習,儘管部份崗位性質與自身工作、所學專業不完全匹配,也積極配合實習單位安排,主動承擔工作並踴躍提出意見;克服語言困難、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迅速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融入團體工作,自覺參加並配合團隊開展各類活動,始終抱著對學習和工作的熱情,獲得實踐單位的認可;兩期的實踐活動皆本著“人適其崗”的原則,積極創造條件,做好服務保障,讓澳門學員對上海經濟社會有較真切、全面的認識和瞭解。他認為,舉辦實踐活動,有助培養忠於澳門基本法、愛國愛澳的青年管理人才,促進澳門長期穩定發展,有助於加強滬澳兩地友好往來,成效顯著,進一步顯現了滬澳兩地加強合作交流的優勢,潛力和前景。   上海三個月學習實踐 難忘的
  記憶 廣闊的視野 收穫頗豐
  潘榮標
  (第二屆學員,匯智社會長):
  1996年開始任職澳門中國旅行社至今,從一名普通員工做到現在旅遊業務部的總經理。2013年,潘榮標報名參加了第二屆的計劃到上海進行三個月的培訓,並被委任為班長。在實習期間,他選擇了上海旅遊局。
  潘榮標說,在實習期間,其中一項是參觀上海未來十年的規劃,如浦東開發區、虹橋區等等,感覺上海的未來規劃十分龐大。他表示以前經常將上海和香港進行對比,但是現時感覺上海已經遠遠超過香港了。香港正停留在一個重要的階段,停滯不前;但上海卻在不停地發展,上海不但環境好,更是人才濟濟。
  上海的旅遊局相關部門,有組織設立了穿梭巴士,專門來往上海各個景點,甚至有來往周邊城市如南京、蘇州等線路,吸引很多自由行遊客。反觀澳門卻沒有這種便利的交通;上海還發行“一卡多用”,這張卡可以乘搭巴士、的士甚至超市買東西皆可使用,這些值得澳門好好的反思和需要學習的地方。
  在上海實習期間,恰好碰上中國第一次由國際大會與會議協會主辦、上海旅遊局承辦的2013年第52屆ICCA年會。這是一個國際性的大會議,其首要目標是通過對實際操作方法的評估以促使旅遊業大量地融入日益增長的國際會議市場,同時為他們對相關市場的經營管理交流實際的資訊。潘榮標成為了這次會議的志願者,他表示通過這次會議獲益良多,學到了舉辦會議和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等內容。
  潘榮標因獲得學員們的信任,被推選為匯智社首任會長。他說創辦匯智社的原因,一是延續學習實踐計劃的原意,加深彼此間的友誼,期望透過成立社團凝聚力量,提升會員的綜合素質和進步,同時鼓勵會員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國家和澳門的發展建言獻策,並且通過交流學習促進兩岸四地交往加強彼此間的合作。二是延續上海的學習,通過辦座談會、通過增加與內地的交流,使知識面得到不斷的增加;最重要的原因是,利用同學們的所學,希望凝聚一股新的力量,可以為澳門日後的發展貢獻力量,達到回饋社會、學以致用。
  楊駿
  (第一屆學員,匯智社理事長):
  即將邁入27歲的楊駿先生,初中在廣州讀書,高中就讀於北京,而大學則是在英國完成學業,學業有成歸來後,很幸運得到家人的資助,有了啟動資金,目前從事個人投資工作,也在不同城市和朋友合作開辦公司。除了在經濟、商業方面投入精力,他還積極參與民生、工商界別等不同界別青年社團。他認為,青年人不應該只考慮賺錢,應該瞭解社會、投入社會、服務社會,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到內地政府部門實習,在市級單位代表帶領下參加了會展業不同的會議,尤其是參與“2012年第一屆中國石油大會”,不同國家的商務代表,來自不同層面,有幸參與接待和翻譯的工作,是很有意義的一次體驗。
  談到收穫,他說有三個方面的收穫:第一是眼光,從不同的平臺、不同的角度,開闊了視野,真正參與各種實踐活動。
  第二是從人脈關係的建立,雖不一定能認識到那麼多同行業的人脈,但是希望可以像“匯智社”一樣,擔當一個橋樑的作用。
  第三,我也參與到服務民生社團的工作,在街道辦服務,澳門處於急速發展的時期,可以參考、借鑒上海的一些經驗。
  他認為,通過三個月的上海學習實踐,參與不同的會議,許多澳門青年和他一樣改變了很多原本對內地負面的印象,以前,大家沒有深入瞭解祖國,只是看一些報刊的報導,許多人對國家有“政治冷感”問題,因為沒有參與政府舉辦的活動,反而覺得社會對他們不公。就好像你看見一張照片上的一棵樹上的枯枝便做出一些判斷,其實你並沒有走出去真正看到這棵樹,沒有直觀的認識,這也是一種偏見。
  “從上海回來後,我覺得,在商而言,多了上海的平臺及朋友亦多了政府這個關係網;從自身而言,三個月學員之間建立了感情,增加了凝聚力,多了二十多個來自澳門不同界別的朋友,十分難得”。楊駿很真誠地說道。他也認為,“另一個收穫,便是上海政府在社會服務方面,設立綜合辦公大樓,更全面化、一體化便民措施,落實服務,澳門政府也可以作為參考。”他說自己作為過來者,參與者、見證者的身份和大家分享。“我們來自不同的社團,希望爭取舉辦不同活動,感染身邊的年青人,也希望不是會員的澳門青年參與,關心澳門的發展……”
  李曉虹
  (第二屆學員,匯智社副理事長)
  來自商業機構的李曉虹,清秀的臉龐,甜甜的笑容,微微帶著些許羞澀。她也是從報章上看到有這個計劃招募學員,自己因為工作了一段時間,好像到了瓶頸的位置,很想見識一下國內到底發展的如何?於是,申請“停薪留職”三個月,報名參加了該計劃。她選擇了旅遊局並被委任該組組長。她認為自己很幸運,因為這一組可以比其他組的學員多一些機會去瞭解上海的旅遊發展。
  她認為從文化、內涵來說,上海無疑是深厚的。例如,上海歷史博物館裡,把上海的很多知名景點,用立體模型呈現,六、七十年代的外灘,都用場景重現的方式呈現給遊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她說,澳門博物館也可以效仿這樣的理念,她們也通過一些管道給相關部門提出了建議。
  她感受最深,或者說最難忘的是,大家來自不同的社團和行業,三個月的時間聚集在一起,是一個“微型的澳門”,有開心,也有爭執的時候,在這個小家庭裡,大家學會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我以前沒參與過社團活動,這一次經歷過一些困難,看事情變得簡單了許多,我也變成熟了。上海提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設定這樣一個計劃,就認真地去實行,我覺得同是中國人,我們澳門人也可以做得到!所以我也會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因此,她和28個學友們花費很多時間一起設計製作了一本紀念冊,是包括四組學員在上海三個月的點滴回憶和總結,這也是在上海其中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學員們做到了。“在結業典禮上,看到何厚鏵副主席拿著這本紀念冊很專注地看了又看,我們別提有多高興,真的很感動!”曉虹如是說。   沈景雲
  (第二屆學員,匯智社理事):
  沈景雲先生是街總的一名社工,他有著不同的經歷,他是在山東讀完大學,在讀大學期間,曾經在上海華師交流過一年,做實習(讀社工專業,都要實習),所以上海對他來說,並不陌生。當時看到這個計劃,就報名參加了,三個月的學習實踐,他覺得收穫很大。他希望自己能深入去看到更多的東西,想瞭解決策者為什麼會有哪些決策?也希望瞭解一些成功的或失敗的經驗;他希望自己能總結別人失敗的經驗,來避免以後自己在工作中的失敗。
  他還有一個特別的收穫是,當年他在華東師範交流一年,有一位他的老師是社會學的教授,這一次又碰到了,他和另外兩位社工和教授聊了一整晚,主要聊到滬澳兩地的發展。後來應邀為該校學生講了一節課,互動交流、分享雙方的想法,都能有更多的機會提升自己,也幫到更多人。
  他在徐匯區政府工作時,曾提出想去看城管執法的情況,因為在澳門人的印象中,城管的形象是凶神惡煞一般,普通小攤小販都很害怕他們。但是,通過一天的觀察,徹底改變了看法,城管們是會和小販們有所爭執,但只是給他們講道理,也是用商量的語氣說話,希望小販們不要佔道經營,並按規定開出罰單,同時,在整個執法過程中,錄下來影像資料。沒有看到天怒人怨的場景,反而看到他們對城市努力做出的貢獻,如果沒有他們,整個街道路面被小販佔領,城市的形象又如何保護?
  在學習中去思考、去反思。他認為,匯智社的成立,也是滬澳的一個有益橋樑,上海的很多先進的經驗,值得澳門去借鑒和學習。
  陳偉斌(第三屆學員):
  來自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的陳偉斌先生,快人快語,非常健談。他應當是在上海呆得最久的一位,他本科和碩士都是在上海讀完。這次是得到公司推薦參加該計劃。原本在上海唸書學習時,加入“上海澳門高校聯合會”秉承愛國愛澳的宗旨,貫通兩地。他希望自己回澳後也能加入匯智社這個青年團體。他認為本次參加這個計劃主要不單單只是為培訓個人,更是肩負著一個任道重遠的使命。
  因為在上海工作過一小段時間,也參加青年社團,這次能以不同的身份,進入到社會的工作,所以很期待:他所選的徐匯區政府,究竟能學到什麼?他希望自己要在上海變成最瞭解澳門的人,在澳門裡面又是最瞭解上海的人。這次回到上海希望可以加強交流,就當自己從沒有去過,重新去感受一番,所以沒有選對口的商務委,選擇在徐匯區去不同的政府部門考察學習,去發改委,學習不同的東西。他覺得學習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不要總有一個約束和框架,要用一種包容的心態,什麼都要學,把沒用的東西變為有用的東西最重要。回到上海後因為有很多同學在那邊,他們大部分也都工作了,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這三個月的學習實踐,希望除了這個計劃之外能從不同方面加深對上海的認識。
  “延續這個班的意義很重要,我也很想多方面的體驗,所以才選徐匯區,因為年輕不怕失敗!”年青人的壯志豪情可見一斑。
  劉嘉翀(第三屆學員):
  劉嘉翀作為一個學聯的骨幹(中華學生聯合總會會員大會主席),之前曾派同事參與過,收穫頗豐。他在學聯服務六年多時間,對青年學生的工作比較熟悉,他表示這次能參加學習,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我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我平時除了去內地交流也最多呆一個星期,現在要三個月呆在一個城市裡,而且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這次28位學員需要重新認識。我選在浦東學習而且聽前輩說這組的特色是,每個工作單位只會安排一名學員,因此要和當地人合作,亦會面對語言溝通的問題,雖然社會經驗尚淺,但是我有信心一定能夠勝任。之前我比較擔心交通的問題,澳門是這麼的小,上海是那麼的大,如果從我的住宿地方去浦東學習實踐,不知道如何乘車到達?不過聽前輩說上海方面的指引非常清晰,讓我不用擔心。雖然我在學聯擔任比較重要的職務,但參與這個計劃就只是一個普通的學員,我會用一個學習的心態去面對,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劉嘉翀如是說。
  另外,他亦不諱言希望通過三個月的學習實踐,尋找一個工作的方向,然而,無論將來做公務員,還是從事商業計劃,唯一不變的,就是未來十年內他仍然會參與社會服務,將來回到澳門,他的最大目標是既然生活在澳門就真的要參與,才能體會到你是一個澳門人,沒有參與就沒有代表性,他對這個計劃充滿了期待。
  帶著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
  不負重托 報效澳門
  有關國家領導人曾寄語青年:“‘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大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力度,真正做到在實踐中發現人才、培育人才、鍛煉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加強對青年人才的實踐鍛煉。古人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青年人才敢於創新,有思想有沖勁,但往往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經驗不足。所以要把他們放在生產、生活一線,磨礪鍛煉他們成才,引導他們在回報社會和服務人民的實踐中自覺奉獻、增長才幹,提高青年人才的能力素質。”
  第三期“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一行於9月10日從澳門國際機場啓程前往上海,正式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學習實踐。和前兩期一樣,該計劃主辦方之一的澳門基金會領導和相關社團負責人到機場送行,第三期澳門的青年才俊們帶著澳門人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踏上征程,莫道人年少,正展雄姿時。願他(她)們用奉獻描繪青春一個個榜樣,詮釋著人生的價值,綻放著生命的華彩。未來,願一支支愛國愛澳的青年力量團體,不負重托、發奮學習、學以致用、報效澳門!
其他文献
回歸後,澳門公務員與專業人士隊伍日益壯大,在服務本澳的同時,也面臨著自身諸多發展需要,公務員隊伍是否能夠跟上日益變化的社會進程,及時應對新的社會發展現象,成為市民的新訴求。面對著日益臃腫的行政機構和不斷增加的公務人員,是否需要大刀闊斧的行政改革?為配合澳門整體社會提升,公務員與專業人才的培訓是否需要加強或有所調整?這些都是當下澳門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是挑戰亦是機遇。  記者有幸邀請到澳門公務專業人
期刊
梁三記位於營地大街和十月初五街的交界處,是一家開設了十來年的瓷器店,以工藝瓷器為主。採訪時有不少客人前來參觀,一個個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瓷器吸引了許多瓷器愛好者駐足欣賞。店內佈置簡單,左右兩邊各一字排開各種藝術擺設,老闆當時雖然很忙碌,但還是抽出時間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店主梁先生的上一代也是從事瓷器方面的行業,父親在早年間也是開設瓷號的,在家人的薰陶下,自己也逐漸對瓷器產生興趣,在二十多歲的時候
期刊
近月澳門社會閙哄哄的渡船街一號“拆錯樓”事件,令一座逾七十年樓齡的舊式建築物,由街道準線圖建議保留演變成準許拆卸,雖因民意的狂瀾遭到喝止而叫停,但因已拆掉一層並損壞內部結構,當局對是繼續清拆或保留仍未決。渡船街一號慘遭拆卸體無完膚是既成事實,固然是本澳社會損失,民情憤慨,既而質疑有官員偽造文件,當局卻一再刻意掩飾過錯,更聲東擊西,以“門牌號碼混淆所致”,意圖將責任引向民署,以及物業登記局和地籍局,
期刊
富安瓷號是一家超過八十年的老字號,由老闆黎先生的父親開創,坐落在澳門最古老的營地大街上。店舖內燈火通明,也很寬敞,是由兩間相鄰的舖位打通而成。店內商品繁多,除了貨架上,地下也擺放了各式各樣的貨物。而最是吸引人眼球的便是裡面的一副舊招牌,這是自開業以來便有的一塊老招牌。老闆黎先生當時正在店內巡視,看見記者的到來,老闆也爽快地答應了採訪的請求。  現在富安瓷號除了瓷器以外還有其他日常用品和雜貨,而在早
期刊
9月份博彩收入比去年  同期下跌12%至13%  澳門博彩業整體收入自今年6月份停止增長,並地連續3個月下跌。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透露,9月份的博彩收入會大約251.97億至254.87億澳門元,比去年同期下跌12%至13%。這比去年全年及今年頭8個月按月的博彩收入水平還要低。首9個月的博彩收入增長幅度,將被進一步拉低至5.84%。  魯男賭輸7萬自殘報假案  9月20日晚,司警接到24歲山東
期刊
2月23日,逾六千香港人參與由香港記者協會發起的“企硬反滅聲,撐言論自由”遊行,呼籲港人一定要撐新聞及言論自由。26日,《明報》前總編劉進圖被斬事件,激起3萬名傳媒工作者及市民上街遊客反暴力,引來兩岸四地各界極大關注,更引起國際社會擔憂港澳社會的媒體生態發展。  反看澳門媒體界相較香港而言就和諧很多,起碼不致於抗衡及衝擊社會主流價值觀,更不致於動輒四處點火而令政府疲於應對。談澳門媒體,令我記起不久
期刊
2014年7月12日,由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華文媒體代表們組成的“海外華文媒體多彩貴州行”大型採訪活動,在貴州省省委宣傳部和中國新聞社組織下,一行來到遵義。代表們通過切身體會與採訪,親眼目睹這座斬獲無數殊榮的名城風采,感歎其蘊藏著深厚的自然人文資源以及無限的發展潛力。  遵義地處中國西南腹地,是中國西部的重鎮之一,是貴州省的第二大城市,這裡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區域面積30762平方公里,年平均氣
期刊
本人有幸讀到貴刊205期的文章《博彩廣告氾濫,途人耳濡目染受誘惑》一文,感觸頗深,澳門博彩廣告泛濫現象,任何入境者從一隻腳踏入澳門那一刻起,就已然進入到一個巨大的且無法抵擋的博彩營銷圈子中。作為一座賭城來說,有如此強大的博彩廣告,乍聽起來,似乎理所當然。細細想來,實則“危機”四伏。  危機一:澳門一直有要求打破目前 “經濟單一化”體制的呼聲,但是從何打起?從來沒有結論。因為沒有人會捨得每年賭場帶來
期刊
本人長期閱讀澳門月刊瞭解澳門社會動向,近日拜讀貴刊“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與澳門學術研究發展的契機”一文,瞭解到澳門學術界的真實情況。文章既對現今澳門學術研究作了肯定,同時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下澳門學術研究所存在的問題,褒中有貶,貶中又帶褒,但批評得實在,也批評得很到位,筆者翻讀數遍不厭,更有拍案叫絶的衝動。  特別是文中有提到:“部分學者做研究過於空泛,往往沒有瞭解到港澳社會的情況下,就非常積極地‘
期刊
今個新年,澳門博彩賭收再下一城,各博企亦紛紛報捷,公佈集團業績向好。如金沙中國去年總收益增37%,澳博去年純利增14%,美高梅去年純利增17.7%,永利澳門去年純利增9.1%。作為投資者博企公司賺大錢固然面子大,但是發財了能否立品,這就因公司老闆的取向而異了。回看今年新年期間六大博企發放花紅的情況,不禁令人汗顏,除了澳博“拿頭彩”公佈,發放員工相當於1.25~1.75個月薪金的年度生活補貼。美高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