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78-02
自有医院以来就存在着医院感染问题。医院感染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增加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务人员工作量,降低病床周转率方面,还给患者及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1,2],为了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我们简单探讨医院感染与护理操作、护理管理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和减少因护理操作失误而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
1 侵入性操作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活动中侵入性操作越来越多,如: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留置尿管、导管置入等,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同时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对于侵入性操作护士在操作时应严格按照预防医院感染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如:在进行尿管插管时,首先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等不得使用。选择尿管的时候要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来选择尿管型号和材质。在插管的时候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操作中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尿管插好后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等。这里只是简单举个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操作规程的例子,对于所有的侵入性操作护理人员都应按照规范的护理操作来执行,这样就可以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 常规护理操作
在进行常规护理操作中,无论是口腔护理、经鼻/口腔吸痰技术、洗胃、“T”型管引流护理技术、各种注射操作等,均应严格按照预防医院感染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按照手卫生规范进行手消毒,所使用的物品均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注射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洗手,注射器用完后按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止血带用后立即用500mg/L含氯消毒剂侵泡消毒,治疗车上物品摆放有序,车上层为无菌区,药品、治疗盘,盘内治疗巾每4小时更换1次,标明更换时间、日期。下层放污物筒,进入病房的治疗车应用无菌巾遮盖,操作前用快速消毒剂消毒手,病人的穿刺部位消毒应严格,时刻谨防感染和交叉感染。
3 诊疗用品消毒灭菌管理
在卫生部[1999]第18号关于深圳市妇儿医院发生严重医院感染事件的通报和对安徽省宿州市市立医院2005年12月11日发生的10例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眼球医源性感染的通报中,我们知道医院感染的暴发很多与医院在诊疗过程中使用的诊疗物品有关。做好诊疗物品的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3]。
3.1 高度危险品是指是穿过皮肤或粘膜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导尿管、腹腔镜等。对于这类物品首选高压蒸汽灭菌,无法耐高温的才选低温灭菌法。质检护士对高压灭菌器每天要进行B—D实验,灭菌效果的监测每包用化学指示剂监测,每锅要通过物理检测、工艺监测、生物监测三种方法,监测全部合格方可使用。
3.2 中度危險品指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如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喉镜等。可选用中效消毒法或高效消毒法,可使用含氯消毒剂500mg/L侵泡,含氯消毒剂现配现用,每天更换,不能用热水配制,在侵泡物品时要加盖,以防挥发浓度降低达不到消毒目的。使用2%戊二醇侵泡时每个星期测一次戊二醇浓度,每两星期更换一次戊二醇消毒液。但在侵泡胃肠道内窥镜时要每天监测戊二醇浓度。
3.3 低度危险品指仅直接或间接与健康无损的皮肤、粘膜相接触,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等。此类物品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如使用1/1000新洁尔灭消毒或做清洁处理即可。
4 对传染病患者的隔离
感染在医院内传播过程包括3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由于传染病患者携带的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如果不能有效的采取隔离措施就会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如在1994年的“非典”事件中就是个典型例子,“非典”发展起因是社区感染,但其疫情的失控多数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在SARS的传播过程中,传染源始于患者和医务人员在医院的交叉感染,然后才传染给其他人群[4]。 当时“非典”患者到医院就诊,大家都不了解疫情的严重性,没有意识到此类患者携带的病菌有如此强的传染性,也就没有对“非典”患者采取有效的隔离控制措施,没有对医护人员、患者所接触的人群进行保护,致使很多人都感染了“非典”。但是“非典”的最后控制也是得力于良好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我们护理人员在安排感染性患者住院时,要将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室安置,如条件限制,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3]。护理人员在进行一般护理诊疗活动时,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之一。有报道,医院感染患者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占3O%,加强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手部的清洁,可以防止交叉感染[5]。对于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我们通过控制感染源,切断感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5 病房管理
感染的传播途径还可以通过病房的物品进行传播,如空气、地面、便器、床、床头柜、被褥等。对于空气的消毒我们可以使用人机共存的空气消毒机或者在没人的时候使用紫外线灯消毒。使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时安装灯管数量以每立方米则灯的功率不少于1.5w为标准。照射有效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从灯亮5~7分钟后计时。普通病房地面及物体表面无分泌物、血液污染时,每天用清水拖地板及擦拭物体表面即可,抹布也需一床一用一消毒。患者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便器、餐饮具等,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对于重点科室如ICU、新生儿科、产科、手术室等每天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板及擦拭床头柜、床旁,床栏,清洁抹布一床一用一消毒。
医院既是治疗疾病的场所又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护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护士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心,直接影响护士实际行为,其行为与治疗护理操作结果有着密切而必然的联系[6]。护理人员要增强感染控制意识,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治疗时严格按照预防医院感染的操作规程来操作,做好病区物品的管理。总之,护理工作是造成医院感染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7],所以加强护理操作、护理管理是降低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盛芝仁.有效的护理管理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率[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62—263.
[2] 郭学恒.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2.
[3] 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2012.4
[4] 江捍平;周伯平;陆普选;余卫业医务人员的SARS预防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906-908
[5] 郭晓铭.检验科院内感染分析与预防措施〔J〕.山西医学杂志.2007,12(36):115-116
[6] 黄建兰;邱筱贞. 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58-1258
[7] 孙孝芹;崔霞;程军. 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7).852-853
自有医院以来就存在着医院感染问题。医院感染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增加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务人员工作量,降低病床周转率方面,还给患者及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1,2],为了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我们简单探讨医院感染与护理操作、护理管理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和减少因护理操作失误而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
1 侵入性操作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活动中侵入性操作越来越多,如: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留置尿管、导管置入等,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同时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对于侵入性操作护士在操作时应严格按照预防医院感染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如:在进行尿管插管时,首先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等不得使用。选择尿管的时候要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来选择尿管型号和材质。在插管的时候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操作中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尿管插好后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等。这里只是简单举个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操作规程的例子,对于所有的侵入性操作护理人员都应按照规范的护理操作来执行,这样就可以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 常规护理操作
在进行常规护理操作中,无论是口腔护理、经鼻/口腔吸痰技术、洗胃、“T”型管引流护理技术、各种注射操作等,均应严格按照预防医院感染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按照手卫生规范进行手消毒,所使用的物品均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注射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洗手,注射器用完后按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止血带用后立即用500mg/L含氯消毒剂侵泡消毒,治疗车上物品摆放有序,车上层为无菌区,药品、治疗盘,盘内治疗巾每4小时更换1次,标明更换时间、日期。下层放污物筒,进入病房的治疗车应用无菌巾遮盖,操作前用快速消毒剂消毒手,病人的穿刺部位消毒应严格,时刻谨防感染和交叉感染。
3 诊疗用品消毒灭菌管理
在卫生部[1999]第18号关于深圳市妇儿医院发生严重医院感染事件的通报和对安徽省宿州市市立医院2005年12月11日发生的10例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眼球医源性感染的通报中,我们知道医院感染的暴发很多与医院在诊疗过程中使用的诊疗物品有关。做好诊疗物品的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3]。
3.1 高度危险品是指是穿过皮肤或粘膜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导尿管、腹腔镜等。对于这类物品首选高压蒸汽灭菌,无法耐高温的才选低温灭菌法。质检护士对高压灭菌器每天要进行B—D实验,灭菌效果的监测每包用化学指示剂监测,每锅要通过物理检测、工艺监测、生物监测三种方法,监测全部合格方可使用。
3.2 中度危險品指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如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喉镜等。可选用中效消毒法或高效消毒法,可使用含氯消毒剂500mg/L侵泡,含氯消毒剂现配现用,每天更换,不能用热水配制,在侵泡物品时要加盖,以防挥发浓度降低达不到消毒目的。使用2%戊二醇侵泡时每个星期测一次戊二醇浓度,每两星期更换一次戊二醇消毒液。但在侵泡胃肠道内窥镜时要每天监测戊二醇浓度。
3.3 低度危险品指仅直接或间接与健康无损的皮肤、粘膜相接触,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等。此类物品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如使用1/1000新洁尔灭消毒或做清洁处理即可。
4 对传染病患者的隔离
感染在医院内传播过程包括3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由于传染病患者携带的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如果不能有效的采取隔离措施就会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如在1994年的“非典”事件中就是个典型例子,“非典”发展起因是社区感染,但其疫情的失控多数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在SARS的传播过程中,传染源始于患者和医务人员在医院的交叉感染,然后才传染给其他人群[4]。 当时“非典”患者到医院就诊,大家都不了解疫情的严重性,没有意识到此类患者携带的病菌有如此强的传染性,也就没有对“非典”患者采取有效的隔离控制措施,没有对医护人员、患者所接触的人群进行保护,致使很多人都感染了“非典”。但是“非典”的最后控制也是得力于良好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我们护理人员在安排感染性患者住院时,要将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室安置,如条件限制,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3]。护理人员在进行一般护理诊疗活动时,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之一。有报道,医院感染患者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占3O%,加强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手部的清洁,可以防止交叉感染[5]。对于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我们通过控制感染源,切断感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5 病房管理
感染的传播途径还可以通过病房的物品进行传播,如空气、地面、便器、床、床头柜、被褥等。对于空气的消毒我们可以使用人机共存的空气消毒机或者在没人的时候使用紫外线灯消毒。使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时安装灯管数量以每立方米则灯的功率不少于1.5w为标准。照射有效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从灯亮5~7分钟后计时。普通病房地面及物体表面无分泌物、血液污染时,每天用清水拖地板及擦拭物体表面即可,抹布也需一床一用一消毒。患者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便器、餐饮具等,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对于重点科室如ICU、新生儿科、产科、手术室等每天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板及擦拭床头柜、床旁,床栏,清洁抹布一床一用一消毒。
医院既是治疗疾病的场所又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护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护士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心,直接影响护士实际行为,其行为与治疗护理操作结果有着密切而必然的联系[6]。护理人员要增强感染控制意识,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治疗时严格按照预防医院感染的操作规程来操作,做好病区物品的管理。总之,护理工作是造成医院感染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7],所以加强护理操作、护理管理是降低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盛芝仁.有效的护理管理可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率[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62—263.
[2] 郭学恒.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2.
[3] 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2012.4
[4] 江捍平;周伯平;陆普选;余卫业医务人员的SARS预防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906-908
[5] 郭晓铭.检验科院内感染分析与预防措施〔J〕.山西医学杂志.2007,12(36):115-116
[6] 黄建兰;邱筱贞. 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58-1258
[7] 孙孝芹;崔霞;程军. 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7).85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