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平陆县教师不断打破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积极探索适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并付诸实践。
曹川初中教师李小红是一名90后年轻教师,自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学思践悟,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坚持问题导向教学,打破学科壁垒,落实核心素养。连续三年在全县中考复习研讨会上作示范课,2018年获平陆县教师技能大赛特等奖、运城市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2019年获运城市教育系统“进步新锐”。这篇文章正是她在课堂教学变革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
前几天,平陆县教研室主任庞建国给我推荐了一篇文章———《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作者是人大附中党委书记、副校长周建华先生。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变革?变革什么?怎么变革?我一边读一边想着自己的教学场景,与文章很多地方产生了共鸣。
课改要落实核心素养,也就是培育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总之,要的是素质,要的是能力,要的是学以致用。用考题的改变推动课改,给老师施加课改的压力。
我上初中和高中时,我的历史老师上课可以说是标准的传统教学。每节课黑板上密密麻麻,满满当当。课文从头画到尾,然后开始背诵原因、時间、人物、地点等。当时的我虽然很喜欢历史,却并不喜欢上课,因为课堂太枯燥,课堂效率也不高。
转眼间,我也走上了教师岗位。怎么教历史,摆在了我的面前。首先不能是传统的照本宣科,在刚开始教学时我会在课堂上加入历史故事,同时也保证历史知识点的完整性。从结果来看,让人半喜半忧,喜的是学生喜欢,忧的是成绩并不突出。为什么?沉下心观察就会发现,当你讲故事时学生兴致高昂,当你讲正文时学生普遍没有兴趣,再加上所谓的讲正文,很大程度上又回归到画画抄抄上来。作为专业历史老师,只不过是在知识容量上要多一点,说起来容易让学生接受而已。到头来学生成绩的提高还是得靠传统的教学套路,距离课改的要求相差万里。
当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怎么解决又摆在了我的面前。正好,县教科局经常组织讲课比赛和培训活动,那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多媒体教学。在一节课上,我设计了丰富的教学环节,有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历史情景剧、历史小品等等;在ppt设计上加了华丽的技术展示,然后还有视频、音乐、历史材料等,很多东西恨不得都展示给学生。时间不够怎么办?那就采用降低问题难度,压缩学生思考时间等方法。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根本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更不是给学生上课,课堂完全变成了老师才艺展示的表演场所,学生从中能学到多少?结果可想而知。往往上完一节课以后,还得回过头再花时间重新梳理。
这种表演式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成为教学常态,到底应该怎么办?我苦思冥想尝试改变,首先在知识结构上下功夫,每堂课都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历史知识讲出来,把历史串成一条线,追求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并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历史情感态度观的培养。其次在ppt制作上化繁为简,不再强调技术性,而是追求实用性。另外在课堂环节上减少活动,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和背诵的时间。一切看起来似乎应该要变好,但实际上你会发现,最起码在学生成绩上并没有大的提升,甚至会因为监管的松懈,学生成绩不升反降,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对比并无优势可言。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改来改去,除了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之外,似乎没什么用。私下里,还得给学生说知识,让学生背知识,上课似乎只是让学生提前了解一下自己要背的是什么东西,课堂效率简直无从谈起。每天我们能做的几乎只有埋怨学生不好好背书、记不住,题变得太灵活、时间不够用等等。
怎么办?是停滞不前,还是再想新法?旧的路是注定走不通的,当新的路被堵住时,停下来想一想。问题不是出在学生身上,而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走岔路了,看似以学生为主,其实老师还是霸占着课堂。
理解、使用材料或历史史料,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这本身就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性,然而我们似乎遗忘了。
回到原点,所谓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就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在我看来这不单是现在中考试题命题的根据,更是我们在上课时应该把握的核心,历史课就应该根据这些要求来上。这似乎又陷入了“道”与“术”的问题。方法是什么?我认为是历史问题导向式教学,也可以叫做历史叙述法,也就是说,在历史课上结论不是通过老师讲出来的,而是找寻相关材料供学生自己阅读、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论证。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解释论证,形成对当时事件的看法,进而体会到家国情怀,要比老师直接灌输给他们更加有效。
例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种方法是老师直接把这个观念灌输给学生;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从近代中国史料中去分析解读:在中国近代反侵略的斗争中,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失败了,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也失败了,那么拯救中国的重担只能落到无产阶级身上,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一目了然。
在课堂上采用史料教学,我认为一定要有一个核心,那就是课标。事实上,课本也不过是我们学习课标的教辅资料之一,如果我们有比课本更能反映课标的材料,可以大胆地舍弃课本。我认为,在历史课中所学到的知识点不过是从课本教材所出示的史料中得出的结论,要让学生知道,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是不可动摇的,只是角度不同罢了,要具有批判思维,不然就会在考试中跌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除了以课标为核心,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主题。本节课要讲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如何串联起整节课的?本课的重难点在哪?也就是说围绕中心构建历史整体观。 2.课堂设计。我们必须明白本节课中子目与子目之间的联系、本章节中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课本中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是不可切断的,好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串联。老师要重视历史课堂章节、子目的过渡语。教科书特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把不完整的部分补齐。
3.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根据找寻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或者根据问题找寻史料,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逻辑性,由易到难,层层拔高,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4.选取史料。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现状决定了初中的历史课不适宜用大量文字堆砌的史料来展开教学。所以除了文字史料以外,还可以将图片、视频、音乐、画卷以及漫画、小说引进历史课堂。但是在选取史料时一定要注意史料的正确性与准确性,不能为了课堂的氛围而戏说历史。
在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目前,我能够想到的极端有五点:其一,整节课全部用史料来呈现,把课堂变成题场,什么问题都要探究。搞题海战术,没有重难点,让学生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其二,抛弃课本,根据自己好恶任选材料,偏离主题。虽然历史教材不是完美的教学素材,但它仍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文本,它是一种教育方向的指导。其三,忽略讲述式教学的优点,不能将几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其四,把史料人为地狭隘化。文献是史料,图片、视频、音乐、画卷等同样也是。其五,急功近利,总想着立竿见影。采用史料教学要慢慢培养学生,在初期更是如此。
如果把教学比作拍电视剧,那么传统教学就可以看作计划经济时代的电视剧制作,教师不仅是导演而且还是演员。课改模式,我更喜欢用市场经济来比喻,在课改模式下,教师作为导演,把演员的位置让给学生,自己专心准备剧本。
人们常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宰课堂,课堂以教为主。在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让出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对此,我个人认为,教师不仅不能让出课堂,还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课堂的“主导”。在这里我打个比方,如果把教学比作拍电视剧,那么传统教学就可以看作计划经济时代的电视剧制作,教师不仅是导演而且还是演员,自导自演,无人干涉,没人在乎学生的看法。课改模式,我更喜欢用市场经济来比喻。收视率(成绩)完全取决于观众(学生),要拍出适应学生的电视剧(课堂设计),无形中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更高。要适应市场(考题),莫过于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在课改模式下,教师作为导演,把演员的位置让给学生,自己专心准备剧本。剧本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电视剧的质量(成绩)。剧本能不能吸引演员,能不能应对市场(考试)需求,将摆在每一个教师眼前。教师除了要整理电视剧的整体构架,同时还要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如果教师脱离了课堂,也就等同于沒有导演。导演缺位的情况下,演员能够把电视剧演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中学生学习时间紧,生理心理还处于发育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准备剧本,但是不能放弃对课堂的主导,特别是对课堂的主体价值观、剧本要反映的问题的把控。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引用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段材料,让学生说一说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中提出历史问题。这道题让我联想到了跨学科教学,比如文史之间的结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试题会不会从中抽取一段文字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任何文学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状,也就意味着任何文学都可以作为历史材料。由语文联想到数学,通过历史数据的对比来考察历史事件,比如晚清时期中国进出口货物种类以及数量对比。联想到英语,比方说现在英语词汇中出现了一些汉语拼音,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当我们还在知识的漩涡中挣扎时,考试已经变革到考察核心素养。不必恐慌、不要叹气,这些灵活的考题、新鲜的材料,其实不都可以当作我们教学的史料吗?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史料教学、问题导向的正确性。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探究,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所以说,现在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的视野素养必须是全方位的,做一个好老师的出发点其实还是自身的积累与涵养。
干教师这一行,时间越长越不敢自称为老师,老师这个词太神圣,我们应该充满敬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在失败中找教训,在成功中找经验,才能将历史学科落到实处、做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课改潮流中,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变革之路。“有花堪折直须折”,要抓住每一次赛讲、培训、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修养,丰富自己底蕴,多思考,多实践,倾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快速成长。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平陆教育,未来可期。(作者单位:平陆县曹川初中)
曹川初中教师李小红是一名90后年轻教师,自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学思践悟,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坚持问题导向教学,打破学科壁垒,落实核心素养。连续三年在全县中考复习研讨会上作示范课,2018年获平陆县教师技能大赛特等奖、运城市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2019年获运城市教育系统“进步新锐”。这篇文章正是她在课堂教学变革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
前几天,平陆县教研室主任庞建国给我推荐了一篇文章———《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作者是人大附中党委书记、副校长周建华先生。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变革?变革什么?怎么变革?我一边读一边想着自己的教学场景,与文章很多地方产生了共鸣。
一、寻寻觅觅,山重水复
课改要落实核心素养,也就是培育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总之,要的是素质,要的是能力,要的是学以致用。用考题的改变推动课改,给老师施加课改的压力。
我上初中和高中时,我的历史老师上课可以说是标准的传统教学。每节课黑板上密密麻麻,满满当当。课文从头画到尾,然后开始背诵原因、時间、人物、地点等。当时的我虽然很喜欢历史,却并不喜欢上课,因为课堂太枯燥,课堂效率也不高。
转眼间,我也走上了教师岗位。怎么教历史,摆在了我的面前。首先不能是传统的照本宣科,在刚开始教学时我会在课堂上加入历史故事,同时也保证历史知识点的完整性。从结果来看,让人半喜半忧,喜的是学生喜欢,忧的是成绩并不突出。为什么?沉下心观察就会发现,当你讲故事时学生兴致高昂,当你讲正文时学生普遍没有兴趣,再加上所谓的讲正文,很大程度上又回归到画画抄抄上来。作为专业历史老师,只不过是在知识容量上要多一点,说起来容易让学生接受而已。到头来学生成绩的提高还是得靠传统的教学套路,距离课改的要求相差万里。
当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怎么解决又摆在了我的面前。正好,县教科局经常组织讲课比赛和培训活动,那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多媒体教学。在一节课上,我设计了丰富的教学环节,有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历史情景剧、历史小品等等;在ppt设计上加了华丽的技术展示,然后还有视频、音乐、历史材料等,很多东西恨不得都展示给学生。时间不够怎么办?那就采用降低问题难度,压缩学生思考时间等方法。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根本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更不是给学生上课,课堂完全变成了老师才艺展示的表演场所,学生从中能学到多少?结果可想而知。往往上完一节课以后,还得回过头再花时间重新梳理。
这种表演式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成为教学常态,到底应该怎么办?我苦思冥想尝试改变,首先在知识结构上下功夫,每堂课都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历史知识讲出来,把历史串成一条线,追求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并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加大对历史情感态度观的培养。其次在ppt制作上化繁为简,不再强调技术性,而是追求实用性。另外在课堂环节上减少活动,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和背诵的时间。一切看起来似乎应该要变好,但实际上你会发现,最起码在学生成绩上并没有大的提升,甚至会因为监管的松懈,学生成绩不升反降,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对比并无优势可言。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改来改去,除了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之外,似乎没什么用。私下里,还得给学生说知识,让学生背知识,上课似乎只是让学生提前了解一下自己要背的是什么东西,课堂效率简直无从谈起。每天我们能做的几乎只有埋怨学生不好好背书、记不住,题变得太灵活、时间不够用等等。
怎么办?是停滞不前,还是再想新法?旧的路是注定走不通的,当新的路被堵住时,停下来想一想。问题不是出在学生身上,而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走岔路了,看似以学生为主,其实老师还是霸占着课堂。
二、追本溯源,曲径通幽
理解、使用材料或历史史料,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这本身就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性,然而我们似乎遗忘了。
回到原点,所谓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就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在我看来这不单是现在中考试题命题的根据,更是我们在上课时应该把握的核心,历史课就应该根据这些要求来上。这似乎又陷入了“道”与“术”的问题。方法是什么?我认为是历史问题导向式教学,也可以叫做历史叙述法,也就是说,在历史课上结论不是通过老师讲出来的,而是找寻相关材料供学生自己阅读、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论证。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解释论证,形成对当时事件的看法,进而体会到家国情怀,要比老师直接灌输给他们更加有效。
例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种方法是老师直接把这个观念灌输给学生;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从近代中国史料中去分析解读:在中国近代反侵略的斗争中,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失败了,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也失败了,那么拯救中国的重担只能落到无产阶级身上,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一目了然。
在课堂上采用史料教学,我认为一定要有一个核心,那就是课标。事实上,课本也不过是我们学习课标的教辅资料之一,如果我们有比课本更能反映课标的材料,可以大胆地舍弃课本。我认为,在历史课中所学到的知识点不过是从课本教材所出示的史料中得出的结论,要让学生知道,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是不可动摇的,只是角度不同罢了,要具有批判思维,不然就会在考试中跌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除了以课标为核心,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主题。本节课要讲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如何串联起整节课的?本课的重难点在哪?也就是说围绕中心构建历史整体观。 2.课堂设计。我们必须明白本节课中子目与子目之间的联系、本章节中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课本中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是不可切断的,好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串联。老师要重视历史课堂章节、子目的过渡语。教科书特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把不完整的部分补齐。
3.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根据找寻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或者根据问题找寻史料,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逻辑性,由易到难,层层拔高,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4.选取史料。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现状决定了初中的历史课不适宜用大量文字堆砌的史料来展开教学。所以除了文字史料以外,还可以将图片、视频、音乐、画卷以及漫画、小说引进历史课堂。但是在选取史料时一定要注意史料的正确性与准确性,不能为了课堂的氛围而戏说历史。
在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目前,我能够想到的极端有五点:其一,整节课全部用史料来呈现,把课堂变成题场,什么问题都要探究。搞题海战术,没有重难点,让学生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其二,抛弃课本,根据自己好恶任选材料,偏离主题。虽然历史教材不是完美的教学素材,但它仍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文本,它是一种教育方向的指导。其三,忽略讲述式教学的优点,不能将几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其四,把史料人为地狭隘化。文献是史料,图片、视频、音乐、画卷等同样也是。其五,急功近利,总想着立竿见影。采用史料教学要慢慢培养学生,在初期更是如此。
三、博采众长,其道大光
如果把教学比作拍电视剧,那么传统教学就可以看作计划经济时代的电视剧制作,教师不仅是导演而且还是演员。课改模式,我更喜欢用市场经济来比喻,在课改模式下,教师作为导演,把演员的位置让给学生,自己专心准备剧本。
人们常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宰课堂,课堂以教为主。在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让出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对此,我个人认为,教师不仅不能让出课堂,还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课堂的“主导”。在这里我打个比方,如果把教学比作拍电视剧,那么传统教学就可以看作计划经济时代的电视剧制作,教师不仅是导演而且还是演员,自导自演,无人干涉,没人在乎学生的看法。课改模式,我更喜欢用市场经济来比喻。收视率(成绩)完全取决于观众(学生),要拍出适应学生的电视剧(课堂设计),无形中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更高。要适应市场(考题),莫过于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在课改模式下,教师作为导演,把演员的位置让给学生,自己专心准备剧本。剧本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电视剧的质量(成绩)。剧本能不能吸引演员,能不能应对市场(考试)需求,将摆在每一个教师眼前。教师除了要整理电视剧的整体构架,同时还要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如果教师脱离了课堂,也就等同于沒有导演。导演缺位的情况下,演员能够把电视剧演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中学生学习时间紧,生理心理还处于发育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准备剧本,但是不能放弃对课堂的主导,特别是对课堂的主体价值观、剧本要反映的问题的把控。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引用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段材料,让学生说一说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中提出历史问题。这道题让我联想到了跨学科教学,比如文史之间的结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试题会不会从中抽取一段文字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任何文学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状,也就意味着任何文学都可以作为历史材料。由语文联想到数学,通过历史数据的对比来考察历史事件,比如晚清时期中国进出口货物种类以及数量对比。联想到英语,比方说现在英语词汇中出现了一些汉语拼音,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当我们还在知识的漩涡中挣扎时,考试已经变革到考察核心素养。不必恐慌、不要叹气,这些灵活的考题、新鲜的材料,其实不都可以当作我们教学的史料吗?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史料教学、问题导向的正确性。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探究,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所以说,现在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的视野素养必须是全方位的,做一个好老师的出发点其实还是自身的积累与涵养。
干教师这一行,时间越长越不敢自称为老师,老师这个词太神圣,我们应该充满敬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在失败中找教训,在成功中找经验,才能将历史学科落到实处、做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后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课改潮流中,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变革之路。“有花堪折直须折”,要抓住每一次赛讲、培训、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修养,丰富自己底蕴,多思考,多实践,倾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快速成长。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平陆教育,未来可期。(作者单位:平陆县曹川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