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同陌路的爱人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c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用影像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畸形恋爱,少女爱上青年作家,并为追逐这份爱恋而倾注一生。导演徐静蕾将女性视角注入到文学文本中,向观众展现了女性独立、坚韧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个人对自我和人生的重新反思。
   徐静蕾的影片《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原著以书信体的形式,记述了女主人公与邻居小说家R一生的情感纠葛。徐静蕾的改编并不局限于场景和时空的转换,她将故事情节中国化,融入女性个人风格。1948年深冬,在北平的老四合院里,作家收到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18年前,女主人公对作家一见钟情,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为了生计的奔波沉沦,她始终对作家心存眷恋,并独自抚养他们的孩子。而这一切,作家一无所知。他只忠于爱情,但从不记得爱人。她只是他生命无数偶然中的一个,只是他记忆中那个依稀模糊的影子。最终,女主人公只有在信中告白:她深爱着那个男人,直到生命尽头也未曾改变。
   徐静蕾将女性视角注入影片,着重表现在爱情的诉求下,纯真女孩成长为明艳女人的凄美爱情故事。她试图消解原著中的男性话语和男权情感,用女性执着的情感价值追求,引起大众对自身情感的认识和反思。本文通过对比影片与原著表现方式的不同,解析女性视角的注入对整个作品价值表达的影响和转变。
   一、创作动机的改变
   徐静蕾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来信》讲的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淡化了道德的批判。她要表现的是一个纯爱唯美的世界,是发自肺腑的真挚爱情。她用女人倾其一生的爱恋,歌颂了女性对待情感的执着和坚强独立的性格,反衬和批判了诸如作家这类男性游戏人生、逃避现世的人生态度。她用爱情悲剧带给人们心灵的震颤和反思,在执着情感面前开始审视过去、重新认识自己。
   茨威格原著表现的不仅仅是爱情的价值和伟大。他用女性口吻,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通过女主人公对悲惨经历的自述,激起读者的深深同情。他笔下的陌生女人,是一个疯狂迷恋、如痴如醉、坚定执着的女性。但她是柔弱的,无论在情感还是物质上都必须依附于男性。她有亲吻门把或偷雪茄烟头之类的狂热举动,对R先生的迷恋已经到几近发狂的地步。茨威格笔下的陌生女人其实是男性心中理想的堕落天使形象,是一个完全忠于男性,甚至有些神经质的被理想化的女性。茨威格是一个推崇人道主义的知识分子,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击毁了作家的人道主义理想和自由民主的追求。国家的沦亡,局势的动荡,理想的破灭,作者感到现实的残酷和绝望。原著中,女主人公情感欲求的挫败折射出孤独中的执著、压抑中的激情,正是作家着力营造的情感基调,也间接表现了作家当时极其复杂困顿的心境。可以说,小说家R象征茨威格现实世界的迷乱,陌生女人象征作者理想世界——人道主义,陌生女人的死象征作者人道主义理想幻灭。所以,茨威格的《来信》属于一种自觉地象征式写作,陌生女人只是个人理想的化身,是传统男权意义中的圣女天使形象,是作者理想破灭的一种情感释放。
   徐静蕾对电影剧本的改编已经脱离了原著想要表现的理想失落。她用个人的女性视角叙述故事的发展,延展情节的脉络,表达全新的主题意蕴。电影表达的不仅是对陌生女人的同情,也有对作家的同情,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重新反思。
   二、人物情感表现的变化
   影片与原著在叙述主体和情感表达上都有一定的变化。电影中,先以琵琶曲铺陈故事,不仅融合中国了古典文化,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女性心声的变相代言。随后,直接将画面切到信件,用女性独白展开故事,带动情节发展。影片以女性视角展开,整个故事的情感基调完全由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来决定。而原著开端是以男性视角开启故事,小说家R引领整个故事发展。电影中,导演把男女主人公地位倒置,主动权的易位,更利于展现女性独立、坚韧的气质。徐静蕾曾谈到“第一次我觉得这个女人非常可怜,没有得到满足,后来再看的时候我一想她挺完整的,她消化了她自己的很多东西,或者她决定了她生活中每一步怎样走,她反而是主动的一方。姜文演得那个男主人公反而是比较被动的一方,年老了接到这样一封信说过去是这样子的,但他自己并不知道。”电影尾声,作家收到来信,他开始回想,回想那个飘雪的冬天,那个曾经的四合院,以及那扇窗和那个模糊的倩影。他开始思索,开始质疑,是否真的认识自己,是否真的体会过爱情……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不是一味曲意逢迎,她独自一人来到北平念书,只为了寻回儿时的爱恋。面对怀孕的事实,她为了保持女性尊严、不受爱人轻视,选择远走他乡独自抚养孩子。此时,女主人公已经从少女的盲目崇拜蜕变为成熟女性的自由独立。男女主人公二次重逢后,作家依然不记得“我”,把“我”当做妓女给“我”塞钱。女人的气愤与羞愧使她醒悟:“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不认识”。这种形同陌路的陌生感,让“我”对自己的存在感到虚无和绝望。影片中,“我”是一个独立自主、敢爱敢恨、孤独而又坚强的女性形象。作家虽极富才华、深受女性欢迎,却风流成性,过着颓废奢靡的酒肉生活。这种迷幻虚无的人生状态和畸形情感,让我们看到了男性形象背后精神的病态与缺失。此外,电影也删减了一些女人疯狂迷恋男主人公的情节。影片中减少了女孩躲在暗处的窥探,没有了亲吻门把手和偷雪茄烟头的神经质,淡化了女人以卖淫为生的交际花生活。这样一方面适应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接受,同时也减少了道德对她的精神批判。影片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男人,指向了那个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男人,指向了那个在战争岁月避世于舞厅会所的男人。
   三、语言风格表现的变化
   小说语言是符号的、表意是抽象的;电影语言是形象的、表意是具体的。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无论作者描写得如何细致入微,读者终究是“看”不到的,只能凭借想象创造一个“意中之像”。而电影是视听艺术,它的语言以画面和声音的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带给观众的刺激是直观形象的。由于影像与文字二者传播媒介的差异性,导致了电影与原著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
   电影用镜头诉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台词,都是精巧设计的剧情,都是人物的语言和讲述。片中战后戏院听戏时,男人随铿锵的鼓点不断轻叩的指尖,分明牵动着女人的全部思绪。女人的心神早已随着男人手指的起伏而动,失了听戏的兴致,那一次次敲击的动作,早已将她的心神敲得支离破碎,不得安稳,只得转身离席。只这一个场景就将女人心事展现无遗。而茨威格的小说尤以心理描述见长,《来信》心理描写也是电影语言难以描摹的。原著在刻画女人心理时写道:“你就是一切,是我整个生命,人间万物存在,只是因为都和你有关系,我生活中的一切,只有和你相连才有意义,你使我整个生命变了样……这种最深藏的两面性是你一生的秘密,我这个十三岁的姑娘,第一眼就感觉到了你身上的这种两重性,当时象着了魔似的被你吸引住了……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地、这样舍身忘己地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一直是这样,因为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②这种单恋的苦涩、热烈追求的激情,又是通过电影镜头难以言说的。因此,电影语言采用了大量的女性独白,用女人自己的讲述,来诉说她心中的这份爱恋,少了卑微,多了诚恳。
   《来信》是一个痴情女子对一个负心男人的爱情守望,突显出二人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折射出对人生和情感的重新反思。这是一个怀旧、凄美的故事,影片的主色调是偏冷的暗色,无论是冬日的灰色、天幕的深蓝、服饰的灰蓝以及多次定格的昏黄灯光,都渲染了忧郁清冷的情感氛围,使得影片中的色彩具有了打动人心的主观情感。电影《来信》改编的成功,源于它把这种形同陌路的单向爱情表现出新的意义,用女人对爱情的执著和坚定震撼人心,同时引起个人对生活的审视和反思。徐静蕾将她独特的女性眼光,投摄到文本和影像中,从不同的视角发掘出新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会军,马玉峰整理.所有的进步都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得到的——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导演创作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3).
   [2]茨威格,奥地利,林晓牧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第3-12页.
  
   (作者简介:于雅静,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0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人 物:  韩玉姣……女青年;  财神保……男青年;  陈秀梅……女50多岁 韩玉姣母;  马英花……女50多岁 财神保母;  祁进邦……男40岁左右;  田 婶……女中年媒婆;  男女群众若干人    一    【青海解放前夕,河湟地区一个绿树成荫的地方,远方可见荒山秃岭。  【幕前青海“花儿”伴唱:   上去高山望平川,   一湾一湾的草山。   我俩没见着两三天,   好像是三年嘛五年。  
期刊
摘要:2011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文化建设要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随着时代的变迁,概念化、公式化的说教方式已经不能被青少年接受,要高质量地完成德育任务,靠单一的教育疏导是行不通的,必须想方设法创立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实现班级德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达成道德品质
期刊
摘要:一项设计完善的公共政策往往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公共性的流失,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文章以保障住房政策为例分析了公共性流失背后的深层原因,即政府的多元理性使得这种差强人意的政策效果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   关键词:公共性;公共管理;多元理性   政府作为公共部门,拥有公共权力,承担着公共责任,需要实现公共利益。但事实上,社会利益是多元的,社会的价值也是多元的,这些利益与价值相互交织在一起,以实现
期刊
摘要:图书馆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学术性与服务性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除个别特殊的岗位外,实行图书馆工作岗位的轮换,是图书馆员良性循环的最有利方法之一。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岗位轮换  高校图书馆的岗位轮换是根据现代化图书馆发展需要而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它将会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馆员的心理需求和工作需求,最大限度地为馆员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从而实现图书馆员的良性循环,推动
期刊
摘要:文章是劳伦斯·A·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一书的读后感,基于博兰对评判方法论的论述,对方法论的意义、方法论的逻辑、批判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方法论;逻辑;批判   劳伦斯·A·博兰的《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虽然是一本经济学学科的方法论著作,该书很多内容是经济学领域的独有的方法论,但是,全书在与经济学领域的不同学者、不同流派的争论中,所运用的逻辑、批判的方法等却是适用于整个社会科学
期刊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使其能在企业或科研院所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该专业所需人才,不仅仅要求其具备机械设计制造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求其具备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其他交叉学科的专业综合素质,使其能更好的运用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知识来解决工业生产第一线的各种复杂技术问题,以应对生产和实践的需要
期刊
哲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和哲学派别都对其有着极大的关注,不同的哲学家对“真”、“善”、“美”的问题都有着不同的回答。我们要清楚的了解三者各自的意义,也要了解“真”、“善”、“美”相统一的现实意义。   哲学最早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爱智慧。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或本源事物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它构建的一元论的世界观和
期刊
如果说《诗经》以其坚实的理性精神和清晰的历史意识,鼓励了文学对现实的关注,是穿梭在华夏文明中的一首悠扬、典雅的乐曲,那么楚辞则以其深邃狂放的情感力量和意蕴丰厚的原始想象,喷薄出文学自身的不羁的美以及人类生命底部的无法化解的悲伤,成为绵延在千年文化脉络里的另一支歌。    楚辞是诞生在巫鬼祭祀之风盛行的楚地的另一支歌。只有在那片弥漫着氤氲水汽的流域里,在那依旧散居着原始初民的土地上,在那
期刊
在法国电影史上的1958年至1962年的5年时间内,大概有200多个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这如同气势宏大的一股激流一般,汹涌澎湃地推拥着法国电影又一次走上世界艺术浪潮的顶峰,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1932-1984)是在巴赞带领下一手培养起来的影评家,是“作家电影”论的忠实者。他在发表的大量影评及论文中不断反复地阐述“作家电影”的观点。他
期刊
摘要: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并不缺乏,但却长期不能被有效执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政府的绩效评估体制不科学、环保部门的建设不完善、多元的政策参与主体和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缺乏。文章将从这些方面分析我国环境政策有效执行的障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环境政策;政策执行;绩效评估;环保部门;政策激励;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执行的有效性关系到社会可持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