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忆杨美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uh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酸桃飘香的时节,我拖着大行李箱回到了那吾坡。远远地便看见繁盛的枝叶下立着的熟悉身影。
  “大舅爷!”我兴奋地喊着。可是他没像以前一样即刻抬起头来,眯缝着眼睛笑着答应。我慢慢走近,竟发觉他的双鬓有了霜染的痕迹,后背也有些佝偻,只有那双挥舞着梳子和剪子的大手,依旧娴熟而利落。待我走到身旁唤他时,他终于听见,让我在身旁的小板凳上坐下,有一搭没一搭地与我拉家常,手却一刻也未曾停下。
  大舅爷靠理发为生,小的时候我剪头发没花过一分钱,都是靠大舅爷一双巧手解决的。后来我离村到镇上念高中、到市里上大学,再到外省读研,去过大大小小许多理发店,最认可的还是大舅爷那精湛的手艺。靠着这门手艺,大舅爷和他的摩托车走遍了江西镇的大街小巷,给老老少少数不尽的村民修发剪发。逢上周末他去邻村给人剪发,我便飞快地爬上摩托车后座跟着前去,大舅爷剪发,我到处疯玩。流光易逝,童年的欢乐时光似历历在目,可岁月的痕迹都留在大舅爷的身上了。他向我感慨着年岁渐大,双耳听力已大不如前,话语间透出几分失落。为免他感伤,我专挑一些乐事,大声地说给他听。大舅爷听罢哈哈大笑,一时兴起,让我陪他去杨美给人理发。
  听到“杨美”两字,我的思绪便立马被拉回到幼年时光了。扬美有“三宝”——豆豉、梅菜和酸菜,这在我们镇乃至整个南宁市都是极有名的。小时候,家境贫寒,腹中常常“空空如也”,若在晚餐时能吃上杨美的梅菜或酸菜,便感到幸福满满。如今多年过去,依旧觉得那是顶好的美味。那时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有杨美的小吃,比如沙糕、萝卜丁、凉粉、卷粉……特别是杨美的沙糕,酥软可口,甜而不腻,堪称“孩童杀手”,也是我幼时的最爱。每逢过年过节,壮乡农家人会买沙糕送给亲朋,沙糕也因此蕴含着浓浓的乡情和美好的祝愿。
  杨美的美食虽诱惑着年幼的我,但它却并未在我心上留下多少美好印象。因那时的我以为,杨美不过是堆砌着破屋烂瓦、四下飘宕着酸菜味的小村子,而且黄泥遍布,牛粪满街……上高中以后我便很少回村,更不曾去过杨美。如今的杨美古镇,是广西境内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被打造为特色旅游古镇。所以大舅爷一提议让我同去杨美,我便欣然答应了。
  我小心翼翼地骑着摩托,这次坐在车后的人换作大舅爷了。他情绪高涨,在我背后讲起了杨美的历史。他说,扬美三面环江,一面临山,旧时靠着左江的地理优势,发展成了重要的商埠。后来随着商埠地位的下降,镇子也就渐渐衰落了……杨美古镇离我老家那吾坡不过十余里路程,不多时便到了。我骑车到达舅爷的固定剪发地点,便独自一人漫步闲逛,想仔细领略一番这历史悠久的古镇风光,更想见识它这些年来翻天覆地的“乡村巨变”。
  从杨美古镇牌坊大门进入,不久来到状元桥头。我站立桥头,瞥见村中的孩子正嬉戏打闹着,农家小狗慵懒地躺在屋门口,老妇倚坐小板凳编织竹篮子……习惯了城市的繁华和匆忙,再看到如此祥和惬意的乡间场景,顿感内心宁静。一路沿着青石小道前行,渐入古镇深境,只见绿竹清幽,古树撑天,民间房舍鳞次栉比。小镇如同一块因被遗忘而未经雕琢的璞玉,仿佛历史也在这里停下了脚步,使它保留了最初的古朴的面貌。
  走到五叠楼酒店,门前的实木牌匾精致而端庄,两边的木刻对联更添历史遗韵。弄堂里红灯高挂,小院间绿意勃发,屋檐上浮雕精美,古韵古香便尽在这细节里头了。通往二楼的木楼梯上覆盖着薄薄的青苔,扶手的朱漆片片掉落,历史的斑驳倒影在这破旧的木梯上,显得古老而沧桑。爬梯而上,只见一缕阳光透过镂空花纹的窗阁,闪射着耀眼的光芒,时光的痕迹编织在窗角蜘蛛网上每一根细长的丝线里。那些层层叠叠的青瓦,千百年来就这么静默地躺着。游客的窸窣脚步声惊醒了檐头瓦隙里的细草,它们冒出尖头张望屋下的游人,给寂静的古楼增添了一丝生意。
  我沉浸在小镇营造的历史风味之中,左转右拐,来到了明代民居。青砖绿瓦、木桩石墩构成的砖木房舍,犹显古朴雅致。前行百余米,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古宅,由清代一位商人发迹后所建,名曰黄氏庄园。古宅之大,实属罕见。三张大门和厢房客厅相望而建,旁边立着大石墩,中庭两侧是木棉、牡丹与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屋顶镂空的花纹门阁,房梁上华美的纹饰以及木制的百叶窗,无不向游人暗示着主人当年的富贵与气派。可是掉落的瓦片、脱落的墙面、墙角的杂草、遗落在水井旁的石磨,又都宣告了昔日辉煌的退场。


  踱步至孔圣庙,又是另外一番景致。庙的两侧绿树掩映,与榕树环绕着的魁星楼遥相呼应。入内则见庙中正堂端坐孔子雕像,雕像旁是“国运兴昌平众教人才崛起载尊师”的题词。四周白壁悬挂着孔子周游列国的油画,年岁的消磨已让画布变得黯淡无光,可尊师重道、崇尚知识的精神之光却从未在杨美人心中失掉光彩。临近的老人对我说:“明清之际,这儿出过许多进士、举人及贡生,当然也有状元,你应去举人屋看看。”老人口中的举人屋,面积不大,门楣上镂空的大红“吉”字,立于屋内的“囍”“寿”牌匾,格外引人注目。再细看屋脊,便发现上刻石龙,腾云驾雾,遥望北方,颇有飞黄腾达的寓意在其中。正欲退出之际,突然发现弄堂的屋檐上修筑着几个燕子窝。我不禁想起刘禹锡《乌衣巷》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当年的举人怎会料到,多年以后这里竟能由陌生人随意出入,生发感慨呢?
  再继续走,便来到了左江边。奔涌向前的江水,正如那从未断绝的中华文化史,任沧海桑田,不变的是传承与坚守。江边的大榕树下,有白色大理石制成的拱门,高达两三米,上刻“临江街”三字。踏上几层石阶,穿过拱门,见“百里长街”尽是清代古屋,家家木门挂铁锁,有石墩镇地,灯笼高挂。青石板间有小草滋生,给这古街古巷多添了几分亮色。沿街的小景让我不时驻足观赏:在左江亭处眺望远方,见群山环抱,山色葱茏云雾朦,听风声树语,江风袭袭扑面凉;至龙潭亭,观“古树修篁堪入画,奇岩幽境可怡情”;到观石壁,赏奇山异石,叹自然鬼斧神工;往金马码头,看渔船列布,潮水拍岸,江面映天光。临江风景如画,实在是让人流连忘返。
  待到美景尽收眼底,我便想一饱口福,也算是对儿时味道的追忆。街道旁的小店不少,多由妇女、老人守着摊位,卖的也大都是小吃和一些小商品,看起来应当是本地人的营生。我走到一个卖卷粉的摊位前,老人立馬热情地问我吃点什么。吃着卷粉,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的幸福时光,我忍不住称赞“阿婆,您的卷粉真是地道”!听我这么一说,阿婆便咧开嘴笑了,显得分外朴实,分外亲切。我记得上初中时,身边很多同学就是杨美人,他们就像这个老人,像所有杨美人一样,单纯,朴实又随和。我指着附近新建起的房子,问老人这是否破坏了小镇的整体美。她依旧呵呵地笑着,称杨美也要发展,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回家要住新房子,而且新房子大体也是按照老房子来建的,总的来说还是统一的。我感慨现在的杨美街道要比以前干净整洁,她说现在大家都讲卫生,还有人负责扫街。
  离开临江街,我的思绪依旧留在那里。杨美人因“知”而修举人屋,因“忌”而修禁碑,因“勇”而铸烽火台,因“义”而有慕义门,因“敬”而使天地人和,因“勤”而能发家致富,因“善”而得吉祥安康,杨美古镇不需“扬”而自然“美”。它的自然,与我见过的其他地方都不同。杨美古镇没有北京故宫、西安城墙的威严,也没有武汉户部巷、成都锦里的热闹,但它在我心里的分量却是无可比拟的。于他乡的景点而言,我是千万游客中的一员,是偶然相逢不再归去的过客。而它们于我而言,是昙花一现的惊艳,是逐渐模糊的记忆。唯有生我养我的家乡,超越时空的界限,在我离开老家那吾,离开杨美,离开江西镇乃至远离广西这片热土的岁月里,如同风筝的丝线一般,紧紧抓住我内心最深的依恋。每每登高南望,我最牵挂的还是千里之外的家乡。
  回到大舅爷身边时,还有几个人在等着剪发。我在一旁看着他不急不慢地完成所有工作,拍拍身上的碎发,风轻云淡地说了一声“走吧”。打我记事开始,大舅爷似乎没有离开过江西镇,时光的洗礼好像已让他把旁的一切都看淡,他热爱手中的剪子,热爱脚下的土地,如良田滋养民众一般,服务着他热爱的乡邻,深沉而坚定。
  夕阳渐落,摩托车载着两代人,驶向初来之路……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一座瓦房,一段历史,缕缕乡愁,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的老家位于广西东部梧州市的小山村,那座青砖瓦房地处崇山峻岭,屋后是松树满目青翠,屋前竹影摇曳,一条小河在屋门前绕一个大弯。青色的砖黛黑的瓦片,充满艺术感的木制屋檐,老房子掩映在绿海中,更显凄凉和寂寞。这房子,据说是清初时期砌起来的,那时候,祖辈因为自家的一起官司赢了,而被遭到對方恐吓,不得不连夜从广东湛江逃亡谋生。当时逃亡
期刊
晴空朗朗,万里无云,湛蓝如洗。冥冥中有种力量指引着我来到这里。我静静地行走在大圩古镇鹅卵石路上,硬底皮鞋与卵石路的碰撞似乎能擦出耀眼的火花,激荡出咔嚓咔嚓声响,就像是叩开了古镇幽深的朱色大门。一个曾经被我忽略的世界在眼前豁然开朗!  难得休假,在单位里,时间不是自己的,身体不是自己的,有时,灵魂甚至也不是自己的,每天的时间被挤压得插不进哪怕一根细小的针线。好多年没来古镇了。  时光匆匆,如驹过隙。
期刊
此生独对绿色和粉色痴迷。当看到翠绿的树丛和翠竹便生出把房子建在此处的念想。当看到粉色身心就坠入祥和温馨的境地。也许,绿可以让我安静;粉可以让我心怡。烟雨四月,柳州的紫荆花盛开了、怒放了,我便自然而然地有了去赏花的冲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去过柳州,记忆中的柳州主色调都是灰色的,建筑物是灰的,工厂烟窗冒出来的烟也是灰的,感觉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高楼不多,街道也不是很宽阔,所以没有多大的印象。要说能
期刊
有时候,历史是通过那些朴实的存在而直抵内心的。  比如那口莲花井。  莲花井建在一个村子,广西藤县新马村,明督师袁崇焕故里,就在村的中部,袁崇焕纪念馆左侧荡舟山脚下。  井建得极妙,明砖所砌,状如莲瓣,中蓄碧水,祥卧山边,气势开阔,既具形美,又见智慧,巨心独具。  那是一口古井,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一条条硬朗的石线和一块块厚实的明砖砌建而成。岁月的风蚀里,它历尽沧桑饱经风雨,却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姿
期刊
世界上,有四个北海,一个是大不列颠群岛北部的北海,一个是苏武牧羊的那个终年冰雪纷飞的北海,一个是北京的北海,一个,则是古老骆越之地的北海,它在这四个北海中,是最温柔而恬静的。  午后,一缕咸咸的海风钻进我的鼻腔,直入肺腑,顿感舒畅。我和我的朋友們提议去海滩玩玩,一场与海洋的聚会便这样开始了。  从宾馆到海滩的路上铺上了一层薄纱,踩上去柔和无声。当那满心期盼的海滩像一张银色的云锦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不
期刊
四岁的时候,我才第一次见到我的奶奶。  妈妈告訴我,爸爸是从遥远的孔孟之乡来到我们广西的,由于生活工作的不安定,爸爸很多年没有返乡,颇有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狠劲。直到我出生,直到我四岁,直到奶奶对我们的思念化为泪水然后滴水成冰,直到任何世俗的理由都无法阻挡爸爸归乡的脚步,终于,在2008年的春节,我们踏上返乡的路途。  虽然一个四岁孩子的记忆是模糊不清的,但我依然记得,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期刊
一  她叫我小南。我有些惊讶,两年了,她还是第一次开口叫我,而且叫得那么柔软,以至于,我的内心里,瞬间一片汪洋。  我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挂在她家门口很长时间了,她一次也没叫过我,也一次没拨打过那串数字。她和丈夫都不识字,也许,家门口挂着的那张紙片,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  每一次去看她,我总在重复我的名字。我叫罗南,你叫我小罗或罗南都行。她看着我,只是很羞涩地笑。她拙拙的样子,时常让我怀疑,她
期刊
一九七三年腊月初五的晌午时分,一个幼小的生命降临人间。这个新生儿,是我。  我的出生,既给家里增添了欢笑,起个什么名好呢?父亲苦想了几天,最后给我“老幺”这个乳名。我村里,叫“老幺”的人很多。所谓的“老幺”就是“收官之作”了,有了“老幺”,脚下都不会再有弟弟妹妹。生完我之后,父亲决定不再生了。尽管母亲心有不甘,母亲说:“他嗲嗲,你读书读到牛屁股去了吧!韦家有个‘老幺’,石家有个‘老幺’,向家也有个
期刊
在中国西南边陲广西与越南接壤的一个地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流淌着一条清澈的河,不论四季寒暑,它始终碧绿清灵,纯净得像大山里的女孩,犹如沈从文笔下的翠翠,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归春河。  归春河静静地流向越南,又绕回广西,最后在硕龙这个边陲小镇,将积蓄了许久后的力量在瞬间爆发,冲破了千岩万壑,冲出高崖绿树的封锁,一泻千里,划开了中越两国边界,不经意间就形成了一个迷人的奇迹——德天瀑布。  
期刊
人生活在世界上,与他人息息相关,世界是大家的,人生却多半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教父》里的那位黑帮老大对人生的总结有一个精辟的论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以自己的期望为水平线来衡量人生的话,高于自己的期待,是为精彩;低于自己的期待,则为沦陷;人生的沉浮,就是一个在精彩与沦陷之间轮转的过程,生活,就在精彩与沦陷之间的中间地带,日日上演。  上帝说:要有光。  ——题记  每个细雨纷飞的清明,我总是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