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更新,医院的规模、就医环境以及就医模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些年来我国不断的出现了针对新形势的超大型(1000床以上)医院项目。超大型医院的使用,建设以及发展都对我们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超大型、绿色生态、分期建设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ves impr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update, the scale of the hospital environment and go to a doctor, medical pattern, also changed a lo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come up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super large (1000 bed above) hospital project. The use of large hospital,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design i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Keywords: extra-large, green ecological, stages of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项目背景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宿迁市政府根据卫生区域规划,结合宿迁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立足宿迁、依托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整体新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急救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新建医院总床位数1200床,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建筑最高22层,设停车位1000辆。
建设用地位于宿迁市北部,整个用地约330亩。建设用地北侧紧邻京杭大运河,西北侧为骆马湖,南侧为古黄河,并且建设用地北部和南侧均设置城市绿化带,整个用地环境优美,得天独厚。用地西侧为140米规划城市主干道--环城西路,南侧为50米规划城市干道,北侧为京杭大运河二线大堤,交通便利。建设用地狭长,西侧临路面距离较短,医院的主要出入口设在南侧规划城市干道上。
2. 设计原则
体现新时代医疗中心的现代化水平,創新、超前的意识。
体现对医院内的各类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创建适宜的就诊、工作和学习人性化空间。
尊重地方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
打造绿色生态医院。
3. 总体规划
3.1.功能布局
医疗区:
根据用地的地形特点结合医疗功能,将门急诊、医技、病房组合成综合体,门诊、医技、病房通过医疗主街相联系,尽端式布局使各医疗功能直接与主街发生关系,流线紧凑清晰。病房采用匚型板式布局,通风采光良好,同时有极佳的视野。沿医疗主街方向设置预留发展用地。
根据功能需要将绿化景观分为动区和静区。院区南侧以东区为主,为门急诊出入口,住院部出入口,设置绿化广场。院区北侧为静区,设置中心绿地、小桥流水,景色宜人,为病人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
感染门诊独立设置于用地西侧,位于下风向,对周边建筑影响小。
行政科研楼设于门急诊医技病房楼与生活区之间,与二者连接紧密。
高压氧舱设于医疗区东侧,独立设置。
后勤区设于医疗区东侧靠近污物出口,避免交叉污染。
生活区:
沿运河设置三栋点式专家公寓,视野良好。
3.2 交通组织
出入口:院区共设四个出入口。南侧规划道路设置门诊急诊入口和住院部入口,北侧京杭大运河二线大堤设置污物出口,东侧规划环城西路设置专家公寓入口,使各种车辆能最便捷地到达目的停车区域,以减少在院区内的穿越。
道路:沿院区设车行道路,串联所有的功能分区,解决就诊、急救、探视、工作人员的车行和货物、废弃物等运输的需求,同时设环形道路满足消防车的通行。人行道路在与车行分开,实现人车分流,减少相互干扰。
停车:全院区停车1000辆,门诊入口和住院部入口就近设置地面绿化停车场,急诊入口设置急救车停车位,门急诊医技病房楼地下一层设置双层机械停车,解决医院大量停车的需求,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3.3空间设计
建设用地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狭长用地,本方案门诊、医技、病房等功能沿南侧规划道路沿街依次展开,形体舒展。沿街22层和17层病房楼显得雄伟挺拔,与行政科研楼遥相呼应,形成完整立面形象:错落有致,大气端庄。西侧沿街立面形象也不乏稳重大气。在沿运河一侧,也呈现出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
规划后的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沿着京杭大运河呈现启帆远航的态势,象征了新世纪现代化医院面向未来,生命之舟满载希望,即将远航。
3.4景观规划
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和绿化带景观,在用地北侧形成景色优美的集中绿地,利用水这一生命之源为设计主题,沿建筑展开方向,蜿蜒涓涓细流,围绕于建筑群中,与北侧京杭运河相呼应。利用建筑形体的打开与转折,将绿化和水系引建筑内部,将医疗主街,候诊区域,休息区,餐饮区,沿绿色景观设置,创建一个与自然融合的人性化医疗空间,让病人更多地感受到绿色,减缓病人焦虑情绪,减少对医院的恐惧心理。宜人的环境还为医护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3.5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医疗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门急诊、医技、1000床病房楼、高压氧舱、感染门诊、行政科研楼及后勤保障。二期设置1000床病房楼。为使建设周转更为经济高效,一期建设时出入院大厅设于一期病房楼下,满足1000床病房需求。待二期建设时,将出入院办理移至新建出入院大厅,原一期一层可设置为急救的扩充或服务设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
3.6生态策略
结合可持续性绿色设计,采取了多种绿色技术。例如:种植屋面,生态沼泽地,降雨雨水处理,渗透路面,减少热岛效应,提高水利用效率和能源效率。
4、建筑设计
4.1功能区域布置
门急诊医技共四层。
一层布置门诊大厅、门诊科室、体检、急诊中心、影像中心、介入中心,出入院大厅,餐厅。
急诊中心、儿科和体检均有独自对外的出入口。
二层沿主街两侧设置门诊科室、体检、急诊输液、急诊留观、急诊ICU、门诊输液、功能检查、检验科。
三层设置门诊科室、体检、病理科、血库、中心供应、中心药房、门诊手术、内镜中心、血透中心。
四层设置门诊科室、体检、手术部及手术医护辅助用房、ICU。
五层为设备层。
六至二十二层为一期病房护理单元。
二期病房一层为出入院大厅、药房、康复。
二期病房二层为CCU和日间化疗。
二期病房三层至十七层为护理单元。
地下一层设置放疗中心、核医学、营养厨房、太平间、停车库(机械停车)、设备用房。
4.2功能分析
分功能区域的布置遵循现代医院的发展模式,减少微观流程相互穿越、又实现了专科细分、相互支持和资源共享。门诊和各类检查科室之间;门诊输液与急诊输液之间,手术部与ICU之间;手术中心和中心供应、血库、病理科之间关系紧密,通过最近的平面布置和交通组织加强之间的联系,减少穿越和增加效率。
医疗主街使各功能科室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各科室尽端式布局使部门间相对独立,医疗主街与科室之间为开敞的候诊空间,候诊厅面向主街和庭院,带来良好的就医环境。
使医生和患者各行其道的双通道式设计,保证了各自诊疗环境和学习环境。
急诊中心:将急诊和急救分开设置,急救的绿色通道,可保证危重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在急救中心电梯可直达手术部,满足危重病人的紧急手术的需要。急救中心与影像中心比邻设置,更有专有通道直接相通,便于急救病人的快速检查。
手术中心:共设有40间洁净手术室。采用梳状多通道的布局,医生设单独出入口,手术部与各ICU间同层布局,既可避免术后感染,又是对危重病人的尊重。
护理单元:病房每层设两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40个床位,均为单廊式布局,采光和通风良好,极大的节省了能源。大多数南向布置,部分北向布置,可面向古黄河、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活动室区设于两个护理单元中部,宽敞明亮,可远眺骆马湖,风景极佳。医护用房成区域设置,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
4.3医疗区内的交通组织:
由于医院内各种人流、物流量大而频繁,整个医疗区通过各层主街、电梯和扶梯构成的水平和垂直的交通网络,将人流物流分层分流。
就诊及住院病人流线:病人活动区域沿景观布置,通过各层的医疗主街、垂直交通体以及病房的人行通道和病人用垂直交通体组织交通。
医生流线:设置医生专用区域及专用电梯组织交通,使医患分流。
洁净物品流线:通过医疗主街、电梯、手术室专用洁梯及病房楼内的医生专用电梯组织清洁品流线
污物流线:通过门急诊医技楼内的内部通道和电梯及病房楼内的污物电梯组织污物流线,使洁污流线分离。
4.4造型设计
基于南方建筑的表达,部分空间开敞,使建筑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同时将外部环境引入室内,可改善室内就医环境,并起到了节能的效果。
建筑形象一气呵成,错落有致,大气中凸显精致,稳重中带有灵动,多层次绿化景观与建筑群体浑然一体,创造出和谐医疗环境。
充分利用规划限高,展现医院形象。一期病房楼22层,二期病房17层,门急诊医技4层,行政科研楼12层,医院整体形象完整,个性鲜明,在沿街面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超大型、绿色生态、分期建设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ves impr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update, the scale of the hospital environment and go to a doctor, medical pattern, also changed a lo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come up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super large (1000 bed above) hospital project. The use of large hospital,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design i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Keywords: extra-large, green ecological, stages of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项目背景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宿迁市政府根据卫生区域规划,结合宿迁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立足宿迁、依托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整体新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急救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新建医院总床位数1200床,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建筑最高22层,设停车位1000辆。
建设用地位于宿迁市北部,整个用地约330亩。建设用地北侧紧邻京杭大运河,西北侧为骆马湖,南侧为古黄河,并且建设用地北部和南侧均设置城市绿化带,整个用地环境优美,得天独厚。用地西侧为140米规划城市主干道--环城西路,南侧为50米规划城市干道,北侧为京杭大运河二线大堤,交通便利。建设用地狭长,西侧临路面距离较短,医院的主要出入口设在南侧规划城市干道上。
2. 设计原则
体现新时代医疗中心的现代化水平,創新、超前的意识。
体现对医院内的各类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创建适宜的就诊、工作和学习人性化空间。
尊重地方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
打造绿色生态医院。
3. 总体规划
3.1.功能布局
医疗区:
根据用地的地形特点结合医疗功能,将门急诊、医技、病房组合成综合体,门诊、医技、病房通过医疗主街相联系,尽端式布局使各医疗功能直接与主街发生关系,流线紧凑清晰。病房采用匚型板式布局,通风采光良好,同时有极佳的视野。沿医疗主街方向设置预留发展用地。
根据功能需要将绿化景观分为动区和静区。院区南侧以东区为主,为门急诊出入口,住院部出入口,设置绿化广场。院区北侧为静区,设置中心绿地、小桥流水,景色宜人,为病人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
感染门诊独立设置于用地西侧,位于下风向,对周边建筑影响小。
行政科研楼设于门急诊医技病房楼与生活区之间,与二者连接紧密。
高压氧舱设于医疗区东侧,独立设置。
后勤区设于医疗区东侧靠近污物出口,避免交叉污染。
生活区:
沿运河设置三栋点式专家公寓,视野良好。
3.2 交通组织
出入口:院区共设四个出入口。南侧规划道路设置门诊急诊入口和住院部入口,北侧京杭大运河二线大堤设置污物出口,东侧规划环城西路设置专家公寓入口,使各种车辆能最便捷地到达目的停车区域,以减少在院区内的穿越。
道路:沿院区设车行道路,串联所有的功能分区,解决就诊、急救、探视、工作人员的车行和货物、废弃物等运输的需求,同时设环形道路满足消防车的通行。人行道路在与车行分开,实现人车分流,减少相互干扰。
停车:全院区停车1000辆,门诊入口和住院部入口就近设置地面绿化停车场,急诊入口设置急救车停车位,门急诊医技病房楼地下一层设置双层机械停车,解决医院大量停车的需求,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3.3空间设计
建设用地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狭长用地,本方案门诊、医技、病房等功能沿南侧规划道路沿街依次展开,形体舒展。沿街22层和17层病房楼显得雄伟挺拔,与行政科研楼遥相呼应,形成完整立面形象:错落有致,大气端庄。西侧沿街立面形象也不乏稳重大气。在沿运河一侧,也呈现出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
规划后的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沿着京杭大运河呈现启帆远航的态势,象征了新世纪现代化医院面向未来,生命之舟满载希望,即将远航。
3.4景观规划
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和绿化带景观,在用地北侧形成景色优美的集中绿地,利用水这一生命之源为设计主题,沿建筑展开方向,蜿蜒涓涓细流,围绕于建筑群中,与北侧京杭运河相呼应。利用建筑形体的打开与转折,将绿化和水系引建筑内部,将医疗主街,候诊区域,休息区,餐饮区,沿绿色景观设置,创建一个与自然融合的人性化医疗空间,让病人更多地感受到绿色,减缓病人焦虑情绪,减少对医院的恐惧心理。宜人的环境还为医护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3.5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医疗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门急诊、医技、1000床病房楼、高压氧舱、感染门诊、行政科研楼及后勤保障。二期设置1000床病房楼。为使建设周转更为经济高效,一期建设时出入院大厅设于一期病房楼下,满足1000床病房需求。待二期建设时,将出入院办理移至新建出入院大厅,原一期一层可设置为急救的扩充或服务设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
3.6生态策略
结合可持续性绿色设计,采取了多种绿色技术。例如:种植屋面,生态沼泽地,降雨雨水处理,渗透路面,减少热岛效应,提高水利用效率和能源效率。
4、建筑设计
4.1功能区域布置
门急诊医技共四层。
一层布置门诊大厅、门诊科室、体检、急诊中心、影像中心、介入中心,出入院大厅,餐厅。
急诊中心、儿科和体检均有独自对外的出入口。
二层沿主街两侧设置门诊科室、体检、急诊输液、急诊留观、急诊ICU、门诊输液、功能检查、检验科。
三层设置门诊科室、体检、病理科、血库、中心供应、中心药房、门诊手术、内镜中心、血透中心。
四层设置门诊科室、体检、手术部及手术医护辅助用房、ICU。
五层为设备层。
六至二十二层为一期病房护理单元。
二期病房一层为出入院大厅、药房、康复。
二期病房二层为CCU和日间化疗。
二期病房三层至十七层为护理单元。
地下一层设置放疗中心、核医学、营养厨房、太平间、停车库(机械停车)、设备用房。
4.2功能分析
分功能区域的布置遵循现代医院的发展模式,减少微观流程相互穿越、又实现了专科细分、相互支持和资源共享。门诊和各类检查科室之间;门诊输液与急诊输液之间,手术部与ICU之间;手术中心和中心供应、血库、病理科之间关系紧密,通过最近的平面布置和交通组织加强之间的联系,减少穿越和增加效率。
医疗主街使各功能科室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各科室尽端式布局使部门间相对独立,医疗主街与科室之间为开敞的候诊空间,候诊厅面向主街和庭院,带来良好的就医环境。
使医生和患者各行其道的双通道式设计,保证了各自诊疗环境和学习环境。
急诊中心:将急诊和急救分开设置,急救的绿色通道,可保证危重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在急救中心电梯可直达手术部,满足危重病人的紧急手术的需要。急救中心与影像中心比邻设置,更有专有通道直接相通,便于急救病人的快速检查。
手术中心:共设有40间洁净手术室。采用梳状多通道的布局,医生设单独出入口,手术部与各ICU间同层布局,既可避免术后感染,又是对危重病人的尊重。
护理单元:病房每层设两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40个床位,均为单廊式布局,采光和通风良好,极大的节省了能源。大多数南向布置,部分北向布置,可面向古黄河、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活动室区设于两个护理单元中部,宽敞明亮,可远眺骆马湖,风景极佳。医护用房成区域设置,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
4.3医疗区内的交通组织:
由于医院内各种人流、物流量大而频繁,整个医疗区通过各层主街、电梯和扶梯构成的水平和垂直的交通网络,将人流物流分层分流。
就诊及住院病人流线:病人活动区域沿景观布置,通过各层的医疗主街、垂直交通体以及病房的人行通道和病人用垂直交通体组织交通。
医生流线:设置医生专用区域及专用电梯组织交通,使医患分流。
洁净物品流线:通过医疗主街、电梯、手术室专用洁梯及病房楼内的医生专用电梯组织清洁品流线
污物流线:通过门急诊医技楼内的内部通道和电梯及病房楼内的污物电梯组织污物流线,使洁污流线分离。
4.4造型设计
基于南方建筑的表达,部分空间开敞,使建筑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同时将外部环境引入室内,可改善室内就医环境,并起到了节能的效果。
建筑形象一气呵成,错落有致,大气中凸显精致,稳重中带有灵动,多层次绿化景观与建筑群体浑然一体,创造出和谐医疗环境。
充分利用规划限高,展现医院形象。一期病房楼22层,二期病房17层,门急诊医技4层,行政科研楼12层,医院整体形象完整,个性鲜明,在沿街面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