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实质即先进职教文化的营造,高职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因子,其文化建设不容小觑。高职教师文化的基本特性既要有其历史依据,关键是满足现实需要,重点是符合其发展规律,分别是包容性、务实性、开放性和融合性。
关键词:高职教师文化;包容性;务实性;开放性;融合性
作者简介:王亚平,男,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9-0068-04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职教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因子,不容忽视。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职教师队伍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打造高水平的高职师资队伍,实在说来即营造高水平的高职教师文化。基于此思虑,本文在回溯高职教师几十年来的丰富积淀,结合其现实需要,前瞻其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来把握和认识高职教师文化的基本特性。
一、高职教师文化的内涵
文化实际上人的种种精神能力和内在潜力的一种发挥,是人的积极而主动的自由创造活动。[2]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其内部因素统合培育了独特的教师群体,即高职教师。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师文化的主体,发挥自身的精神能力和内在潜力,积极而主动改造高职领域的“自然”对象。基上,所谓高职教师文化,即在高职教育领域内,高职教师积极主动改造、完善“自然”高职教育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和实践方式,包括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技术原则和伦理原则所组成的有机系统。
二、高职教师文化的基本特性
(一)热爱学生,有教无类,高职教师文化的包容性
所谓的包容——即欢迎、承认和尊重差异(让我们与众不同和独一无二)的原则。[3]师生交流是教育领域的主要活动,其频次和效度最高,教师的价值观念和实践方式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包容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实践方式,本质是一种人文关怀,因此,包容性是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因素。高职教师文化的包容性最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包容上,集中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高考是所有中国青少年的成年礼,却也是高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由于高考分数的不及格,高职学生自入学那天起,就被打上了“不及格”的标签。高职教师面对的是“失落”的学生,但高职教师并不失落,他们的追求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是“得天下人而教育之,并使之成才”。高职教师自身有这样博大的胸怀,是高职教师文化包容性的本质体现。
耿岚研究发现,南京某高职院校68.3%学生来自农村,城市学生也多是低保家庭[4],马德功等人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行编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研究发现,农村高职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恐怖和偏执5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表明农村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较差。[5]高职学生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独生子女或单亲家庭,更是加著了学生的心理问题。高职教师并不是无视学生的缺陷,而是更看重学生的优点,根据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高职教师满足了学生的情感和归属上的需要,满足了学生被尊重的需要,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才培养,高职教育亦不例外。高职教育本质说来是师生之间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交流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的进行,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职业技能,使之有恒业。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教师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理想,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能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获得最大的快乐,不断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高职学生每年95%以上的初次就业率便是鲜明例证。
高职教师无条件地接受“失败”并失落的学生,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因材交流,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通过以上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行为,高职教师修复了学生受伤的心灵,给予其勇敢面对人生的信心和勇气。高职教师无条件的传授学生职业技能,随着学生手中的材料逐步完美,高职学生也逐步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职校教师能够真诚、恳挚的对待学生,自然热爱学生、有教无类,这就是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有了职校教师文化的包容,方成就中国目前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平分天下之大。
(二)崇尚技能,勇于实践,高职教师文化的务实性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注重现实、崇尚实干,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对技能是这样认识的: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作为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可以调节和控制动作的进行;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6];职业教育在韩国、日本等国家也被称作技能教育,高职教师最重要的使命便是传授技能。
高职教师本身即技能的载体,作为技能的传承者,高职教师与技能之间是互为依存的关系。高职教师多为工科毕业,四至七年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业已成为准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开发能力。企业工作或实习经历是作为高职教师的必备要素,金字塔里的技术技能培训与产业现实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通过企业工作和实习,不但可以实践大学里学习的技术技能,更是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实践,高职教师提升了产业技能水平,同时,随着自身技能的提升,技能也给高职教师带来了丰厚的精神和物质回报,高职教师实质上是技能立身的专业人士,异于普通教育教师知识立身的特点,高职教师自然崇尚技能。 学习、创新和传授技能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能力也是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职业教育的这种特殊性质,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7]高职教师的实践体现于自身的实践和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技术能力,同时,掌握技能的学习规律,按照技能的学习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学习技能,达到教学目的。实践即踏踏实实的做,环节的完整性和标准的精确性是实践的重要要求,任何疏忽和粗心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导致实践的失败,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不可或缺,也正是高职教师的勇于实践,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得到企业和社会认可。
技能和实践玩不得半点虚妄,务必务实肯干,才能有效果、出成果。技能和实践不但是高职教师的重要特点,更是必备要素,通过提高技能提升实践水平,实践反过来促进技能,高职教师正是在务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技能和实践是高职教师的原发性因素,高职教师文化自然具有务实性的特点。
(三)立足学校,融入企业,高职教师文化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主体对于客体来说,允许客体介入,其留给其相当多的空间,去思考,去拓展,以达到对理论更深入的阐释和理解和更加深入的实践,并且在给定的条件下成为一种信息源,通过客体不断的介入,达到向外辐射出信息的目的。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职业教育模式,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企业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职校教师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关键的桥梁,它追求职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主张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社会有什么样的人才需求,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把学校纳入社会这个大系统中。[7]基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高职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基本定位是立足学校、融入企业。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并不是完全处被动地位,而是要发挥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并逐步引领企业需求的角色和作用。没有高职院校的平台,高职教师难以涉足高职教育领域和企业技术发展领域,也就无所谓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高职院校中有学生,学生是高职教育的逻辑起点,高职教师要着眼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在高职领域,技术技能的首要作用是服务学生发展,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普遍具备完善的技术技能实训室、中心或基地,特别是国家级示范校,设备水平甚至高于一般企业单位,高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院实训设备的作用,主动提高技术技能,指导学生练习技术技能。通过校内训练,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是学习行业新技术的重要基础。因此,高职教师务须立足学校,自身锻炼并培养学生精湛的基础技术能力,才能真正吸引企业加入校企合作中去。
高职教育不但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即融入企业。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难以称得上完整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高职教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枢纽,不融入企业,高职教师便难以担当起枢纽的作用。企业需求直接影响着其用人标准和数量,是否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是衡量高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教师融入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密切交流,学习、掌握市场前沿技术和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工作的效度。同时,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习,把课堂搬到企业现场,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的需求,促使学生科学制定职业规划。
职校教师文化立足学校,深入挖掘学校在职业技能人才培训中的作用,融入企业,积极开发企业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环节中的作用,依靠这种开放性文化,整合提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学校与企业,优化人才培养标准,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四)精于技术,通悉学术,高职教师文化的融合性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证书》认为,通俗来讲,一项技术是关于某一领域有效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部,以及在该领域为实现公共或个体目标而解决设计问题的规则的全部。高职教师一般是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专家,具有精湛的专业基础能力和高超的技术研发能力。正是基于数十万精于技术的高职教师,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这表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完整的、终身的教育体系,不再是断头教育;并提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1],从传统的人才培养到教学科研并重,继而拓展到服务社会,高等教育职能的演变过程反映了高等教育必须根据经济社会需求不断进行角色调整与定位更新,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8]既然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水平上比肩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学术研究是一项必须的工作。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高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技术传授和研发,但技术是静态的,同时,也是动态的,作为兼具研究性性质高校的教师,高职教师单单的掌握和传授技术是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发展需要的。高职教师必须对技术及技术传授具有理性的认识,掌握其发展规律,提升高职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逻辑性,进而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科学、有序的进展。 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技术研究一般来讲是基于现实问题的研究,学术研究通常是基于长远思考的研究,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解决已经出现的或者是预见到的问题。基于共同的目的,职校教师可以寻求学术与技术的最佳契合点,把技术研究与学术研究可以融合起来,目前,职校教师所做的研究很多是基于技术的学术研究,即对解决目前的技术难题有裨益,还为专业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技术研发和学术研究价值信念和实践方式中形成的高职教师文化,自然把技术与学术融为一体,高职教师文化的结论融合性正是这样形成起来的。
三、高职教师文化建设微议
文化责任是一个国家、民族或者群体、个体对其自身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当然责任。[9]高职教师文化的基本特性是其发展经纬,高职教师和其他主体作为高职教师文化的元素,对传承发展和创新高职教师文化负有当然责任。建设高职教师文化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切实促其点滴之进,期百花齐放之势。
(一)高屋建瓴,确高职教师文化之中正
文化发展的历程是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渐进,但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都是在无限接近“矩”的努力,“矩”是相对恒久的,“矩”可以是先在的,超越个体和群体而存在。高职教师文化建设的首要是预立其“矩”,处中正,自然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文化与人类学、艺术学、物理学、工学等学科存在千里万缕的联系。在高职教师文化建设中,高职教师是主体,其他学科巨擘和一线人员应该被纳入厘定高职教师文化之“矩”的团体。因此,这是一项要求范围广、领域深、精度高、跨度大的工作,需要具有众多学科影响力的个体和组织倾力构建高职教师文化之“矩”的工作。通过思想的激发、理论的碰撞、实践的探索、时间的考验和持续的校正,立高职教师文化之“矩”。作为高职教师文化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的界范,这个界范的可以参照高职教师文化包容性、务实性、开放性和融合性四个基本特征为参照,使其处中正,形成高职教师文化的自适应系统,
(二)敢行先试,立高职教师文化之标杆
文化建设不同于文化形成,文化建设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和行动。高职教师文化建设不可能呈万箭齐发之势,也只能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道路,鼓励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院校先行先试,特别是国家级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示范区的高职院校,通过课题等形式加快高职院校的高职教师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
高职教师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非一届或两届校领导任期内所能见成效的,她或许是高职院校永远的工作。我国高职领域内,还没有持续百年办学的高职院校,与一些重点大学比起来,高职院校的底蕴还不够厚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始于第一个踏上征程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领导有远见、有胆识、有作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的后起翘楚,一直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高职教师文化,通过技术技能人才聘任、专业带头人引入、国际化教师培训、国际高端智力引进等途径,形成了具有包容性、务实性、开放性和融合性的高职教师文化,作为学校的核心能量,为产生高职领域内迄今唯一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奠定了坚实根基。
(三)匹夫有责,塑高职教师文化之身范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因此,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改革发展的潮头,处于一个需要英雄和培养英雄的时代,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是高职教师文化的弄潮儿,不引领或是追随高职教师文化发展的趋势,势必掉队于教师队伍。
高职教师文化之“矩”目前虽不完全明晰,但也是雏形渐现,例如工学结合、理实结合等,完全理论教学是不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作为高职院校一线教师,接触到的就是高职教师最新近、最急迫、最实际的高职教师文化课题,只要高职教师想探索、去探索,就一定能得出一些结论,一定取得一定进步,一定取得一些创新,天长日久,就一定能脱颖而出,跑在高职教师文化建设的最前端,成为现代高职教师文化的尖端体现。
高职教师文化的基本特性是高职教师的价值信念和实践方式的显性表现,包容性、务实性、开放性和融合性以高职人才培养为核心,是相互联系的,包容性体现了高职教师以人为本的价值信念,务实性体现了高职教师的实践特征,开放性体现了高职教师教育教学的追求,融合性体现了高职教师坚持内涵发展的新趋势。高职教师文化的营造非一朝一夕之事,目前也面临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层次结构不合理、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和挑战,但高水平高职教师文化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和要素,在建设高职教师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其基本特性为抓手,加强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着实提升高职教师文化建设水平,促进高职教师队伍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2014-06-16.
[2]范进.康德文化哲学[M].北京:社会文化科学出版社,1996:36.
[3]王银花.美国高校包容性校园氛围建设理念与实践——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2):61-66.
[4]耿岚.江苏五年制高职学生家庭背景的研究——以南京某高职校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3):89.
[5]马德功,等.山东工程技师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2):20-23.
[6]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88-393.
[7]周明星,等.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12,284.
[8]孟庆国,曹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体系的应有之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69-73.
[9]时明德.论大学文化责任的价值向度与现实旨归[J].教育研究,2014(2):78-83.
[责任编辑 金莲顺]
关键词:高职教师文化;包容性;务实性;开放性;融合性
作者简介:王亚平,男,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9-0068-04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职教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因子,不容忽视。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职教师队伍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打造高水平的高职师资队伍,实在说来即营造高水平的高职教师文化。基于此思虑,本文在回溯高职教师几十年来的丰富积淀,结合其现实需要,前瞻其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来把握和认识高职教师文化的基本特性。
一、高职教师文化的内涵
文化实际上人的种种精神能力和内在潜力的一种发挥,是人的积极而主动的自由创造活动。[2]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其内部因素统合培育了独特的教师群体,即高职教师。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师文化的主体,发挥自身的精神能力和内在潜力,积极而主动改造高职领域的“自然”对象。基上,所谓高职教师文化,即在高职教育领域内,高职教师积极主动改造、完善“自然”高职教育时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和实践方式,包括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技术原则和伦理原则所组成的有机系统。
二、高职教师文化的基本特性
(一)热爱学生,有教无类,高职教师文化的包容性
所谓的包容——即欢迎、承认和尊重差异(让我们与众不同和独一无二)的原则。[3]师生交流是教育领域的主要活动,其频次和效度最高,教师的价值观念和实践方式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包容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实践方式,本质是一种人文关怀,因此,包容性是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因素。高职教师文化的包容性最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包容上,集中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高考是所有中国青少年的成年礼,却也是高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由于高考分数的不及格,高职学生自入学那天起,就被打上了“不及格”的标签。高职教师面对的是“失落”的学生,但高职教师并不失落,他们的追求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是“得天下人而教育之,并使之成才”。高职教师自身有这样博大的胸怀,是高职教师文化包容性的本质体现。
耿岚研究发现,南京某高职院校68.3%学生来自农村,城市学生也多是低保家庭[4],马德功等人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行编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研究发现,农村高职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恐怖和偏执5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表明农村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较差。[5]高职学生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独生子女或单亲家庭,更是加著了学生的心理问题。高职教师并不是无视学生的缺陷,而是更看重学生的优点,根据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高职教师满足了学生的情感和归属上的需要,满足了学生被尊重的需要,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才培养,高职教育亦不例外。高职教育本质说来是师生之间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交流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的进行,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职业技能,使之有恒业。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教师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理想,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能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获得最大的快乐,不断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高职学生每年95%以上的初次就业率便是鲜明例证。
高职教师无条件地接受“失败”并失落的学生,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因材交流,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通过以上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行为,高职教师修复了学生受伤的心灵,给予其勇敢面对人生的信心和勇气。高职教师无条件的传授学生职业技能,随着学生手中的材料逐步完美,高职学生也逐步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职校教师能够真诚、恳挚的对待学生,自然热爱学生、有教无类,这就是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有了职校教师文化的包容,方成就中国目前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平分天下之大。
(二)崇尚技能,勇于实践,高职教师文化的务实性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注重现实、崇尚实干,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对技能是这样认识的: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作为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可以调节和控制动作的进行;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6];职业教育在韩国、日本等国家也被称作技能教育,高职教师最重要的使命便是传授技能。
高职教师本身即技能的载体,作为技能的传承者,高职教师与技能之间是互为依存的关系。高职教师多为工科毕业,四至七年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业已成为准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开发能力。企业工作或实习经历是作为高职教师的必备要素,金字塔里的技术技能培训与产业现实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通过企业工作和实习,不但可以实践大学里学习的技术技能,更是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实践,高职教师提升了产业技能水平,同时,随着自身技能的提升,技能也给高职教师带来了丰厚的精神和物质回报,高职教师实质上是技能立身的专业人士,异于普通教育教师知识立身的特点,高职教师自然崇尚技能。 学习、创新和传授技能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能力也是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职业教育的这种特殊性质,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7]高职教师的实践体现于自身的实践和指导学生的实践,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技术能力,同时,掌握技能的学习规律,按照技能的学习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学习技能,达到教学目的。实践即踏踏实实的做,环节的完整性和标准的精确性是实践的重要要求,任何疏忽和粗心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导致实践的失败,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不可或缺,也正是高职教师的勇于实践,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得到企业和社会认可。
技能和实践玩不得半点虚妄,务必务实肯干,才能有效果、出成果。技能和实践不但是高职教师的重要特点,更是必备要素,通过提高技能提升实践水平,实践反过来促进技能,高职教师正是在务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技能和实践是高职教师的原发性因素,高职教师文化自然具有务实性的特点。
(三)立足学校,融入企业,高职教师文化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主体对于客体来说,允许客体介入,其留给其相当多的空间,去思考,去拓展,以达到对理论更深入的阐释和理解和更加深入的实践,并且在给定的条件下成为一种信息源,通过客体不断的介入,达到向外辐射出信息的目的。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职业教育模式,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企业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职校教师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关键的桥梁,它追求职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主张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社会有什么样的人才需求,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把学校纳入社会这个大系统中。[7]基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高职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基本定位是立足学校、融入企业。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并不是完全处被动地位,而是要发挥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并逐步引领企业需求的角色和作用。没有高职院校的平台,高职教师难以涉足高职教育领域和企业技术发展领域,也就无所谓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高职院校中有学生,学生是高职教育的逻辑起点,高职教师要着眼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在高职领域,技术技能的首要作用是服务学生发展,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普遍具备完善的技术技能实训室、中心或基地,特别是国家级示范校,设备水平甚至高于一般企业单位,高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院实训设备的作用,主动提高技术技能,指导学生练习技术技能。通过校内训练,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是学习行业新技术的重要基础。因此,高职教师务须立足学校,自身锻炼并培养学生精湛的基础技术能力,才能真正吸引企业加入校企合作中去。
高职教育不但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即融入企业。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难以称得上完整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高职教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枢纽,不融入企业,高职教师便难以担当起枢纽的作用。企业需求直接影响着其用人标准和数量,是否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是衡量高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教师融入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密切交流,学习、掌握市场前沿技术和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工作的效度。同时,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习,把课堂搬到企业现场,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的需求,促使学生科学制定职业规划。
职校教师文化立足学校,深入挖掘学校在职业技能人才培训中的作用,融入企业,积极开发企业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环节中的作用,依靠这种开放性文化,整合提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学校与企业,优化人才培养标准,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四)精于技术,通悉学术,高职教师文化的融合性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证书》认为,通俗来讲,一项技术是关于某一领域有效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部,以及在该领域为实现公共或个体目标而解决设计问题的规则的全部。高职教师一般是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专家,具有精湛的专业基础能力和高超的技术研发能力。正是基于数十万精于技术的高职教师,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这表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完整的、终身的教育体系,不再是断头教育;并提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1],从传统的人才培养到教学科研并重,继而拓展到服务社会,高等教育职能的演变过程反映了高等教育必须根据经济社会需求不断进行角色调整与定位更新,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8]既然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水平上比肩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学术研究是一项必须的工作。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高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技术传授和研发,但技术是静态的,同时,也是动态的,作为兼具研究性性质高校的教师,高职教师单单的掌握和传授技术是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发展需要的。高职教师必须对技术及技术传授具有理性的认识,掌握其发展规律,提升高职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逻辑性,进而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科学、有序的进展。 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技术研究一般来讲是基于现实问题的研究,学术研究通常是基于长远思考的研究,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解决已经出现的或者是预见到的问题。基于共同的目的,职校教师可以寻求学术与技术的最佳契合点,把技术研究与学术研究可以融合起来,目前,职校教师所做的研究很多是基于技术的学术研究,即对解决目前的技术难题有裨益,还为专业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技术研发和学术研究价值信念和实践方式中形成的高职教师文化,自然把技术与学术融为一体,高职教师文化的结论融合性正是这样形成起来的。
三、高职教师文化建设微议
文化责任是一个国家、民族或者群体、个体对其自身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当然责任。[9]高职教师文化的基本特性是其发展经纬,高职教师和其他主体作为高职教师文化的元素,对传承发展和创新高职教师文化负有当然责任。建设高职教师文化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切实促其点滴之进,期百花齐放之势。
(一)高屋建瓴,确高职教师文化之中正
文化发展的历程是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渐进,但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都是在无限接近“矩”的努力,“矩”是相对恒久的,“矩”可以是先在的,超越个体和群体而存在。高职教师文化建设的首要是预立其“矩”,处中正,自然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文化与人类学、艺术学、物理学、工学等学科存在千里万缕的联系。在高职教师文化建设中,高职教师是主体,其他学科巨擘和一线人员应该被纳入厘定高职教师文化之“矩”的团体。因此,这是一项要求范围广、领域深、精度高、跨度大的工作,需要具有众多学科影响力的个体和组织倾力构建高职教师文化之“矩”的工作。通过思想的激发、理论的碰撞、实践的探索、时间的考验和持续的校正,立高职教师文化之“矩”。作为高职教师文化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的界范,这个界范的可以参照高职教师文化包容性、务实性、开放性和融合性四个基本特征为参照,使其处中正,形成高职教师文化的自适应系统,
(二)敢行先试,立高职教师文化之标杆
文化建设不同于文化形成,文化建设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和行动。高职教师文化建设不可能呈万箭齐发之势,也只能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道路,鼓励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院校先行先试,特别是国家级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示范区的高职院校,通过课题等形式加快高职院校的高职教师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
高职教师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非一届或两届校领导任期内所能见成效的,她或许是高职院校永远的工作。我国高职领域内,还没有持续百年办学的高职院校,与一些重点大学比起来,高职院校的底蕴还不够厚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始于第一个踏上征程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领导有远见、有胆识、有作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的后起翘楚,一直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高职教师文化,通过技术技能人才聘任、专业带头人引入、国际化教师培训、国际高端智力引进等途径,形成了具有包容性、务实性、开放性和融合性的高职教师文化,作为学校的核心能量,为产生高职领域内迄今唯一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奠定了坚实根基。
(三)匹夫有责,塑高职教师文化之身范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因此,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改革发展的潮头,处于一个需要英雄和培养英雄的时代,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是高职教师文化的弄潮儿,不引领或是追随高职教师文化发展的趋势,势必掉队于教师队伍。
高职教师文化之“矩”目前虽不完全明晰,但也是雏形渐现,例如工学结合、理实结合等,完全理论教学是不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作为高职院校一线教师,接触到的就是高职教师最新近、最急迫、最实际的高职教师文化课题,只要高职教师想探索、去探索,就一定能得出一些结论,一定取得一定进步,一定取得一些创新,天长日久,就一定能脱颖而出,跑在高职教师文化建设的最前端,成为现代高职教师文化的尖端体现。
高职教师文化的基本特性是高职教师的价值信念和实践方式的显性表现,包容性、务实性、开放性和融合性以高职人才培养为核心,是相互联系的,包容性体现了高职教师以人为本的价值信念,务实性体现了高职教师的实践特征,开放性体现了高职教师教育教学的追求,融合性体现了高职教师坚持内涵发展的新趋势。高职教师文化的营造非一朝一夕之事,目前也面临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层次结构不合理、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和挑战,但高水平高职教师文化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和要素,在建设高职教师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其基本特性为抓手,加强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着实提升高职教师文化建设水平,促进高职教师队伍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2014-06-16.
[2]范进.康德文化哲学[M].北京:社会文化科学出版社,1996:36.
[3]王银花.美国高校包容性校园氛围建设理念与实践——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2):61-66.
[4]耿岚.江苏五年制高职学生家庭背景的研究——以南京某高职校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3):89.
[5]马德功,等.山东工程技师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2):20-23.
[6]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88-393.
[7]周明星,等.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12,284.
[8]孟庆国,曹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体系的应有之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69-73.
[9]时明德.论大学文化责任的价值向度与现实旨归[J].教育研究,2014(2):78-83.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