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漠化的危害,使得贵州省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压力增大,进一步加剧了贵州省的贫困情况,陷入贫困的农户扩大垦殖面积,毁坡、林开荒,造成了石漠化面积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使得贫困与石漠化形成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毕节市“综合治理,以林、草、药治石”治理模式,因地制宜,通过种植适合当地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植物品种,使石漠化地区的林草植被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有利于控制或缓解土地石漠化。在产生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增加石漠化地区收入,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石漠化 ;环境治理 ;生态建设 ;贫困改善 ;经济效益
石漠化是石质土地荒漠化的简称,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对土地承载力过度透支的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2.61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高居全国之首。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人地矛盾相当严重,导致贵州省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据2011年统计,贵州贫困人口1149万人,占贵州省乡村人口的50.93%,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98%。
控制与治理石漠化,是改善贵州石漠化地区生存环境,加快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加速贵州省域经济发展,改善贵州贫困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贫困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分析贵州省毕节市石漠化治理相关措施对农村贫困的改善情况,研究其是如何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石漠化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局面。在石漠化地区的农户为了生活需要和增加收入,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如玉米,一些在其他地区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会对石漠化地区造成二次破坏,导致石漠化面积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又会加剧石漠化地区农户的贫困状况。同样,传统的环境治理措施如种植生态林木封山育林,虽然能够起到改善生态的作用,但是经济效益甚微,缺乏对农户的贫困状况的改善作用。农民种植和维护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石漠化和贫困的恶性循环难以打破。
石漠化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石漠化的危害,使得贵州省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压力增大,加剧了贵州省的贫困情况,陷入贫困的农户扩大垦殖面积,毁坡、林开荒,造成了石漠化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和程度的加深,贫困与石漠化形成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相对封闭、区域市场发展不足的情况下,石漠化地区部分人口陷入“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境地。因此,实施反贫困战略和持续发展战略都把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摆在突出位置。控制与治理石漠化,是改善贵州石漠化地区生存环境,加快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加速贵州省域经济发展,改善贵州贫困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贫困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分析贵州省毕节市石漠化治理相关措施对农村贫困的改善情况,研究其是如何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近年来,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及其他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推进,实施了一系列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其中毕节市“综合治理,以林、草、药治石”治理模式,因地制宜,通过种植适合当地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植物品种,使石漠化地区的林草植被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有利于控制或缓解土地石漠化。在产生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增加石漠化地区收入,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以林治石”即指经果林种植治理模式。尤其以贵州特色经济林木——漆树为典型。漆树系落叶乔木漆树属漆树科,耐贫瘠,发达根系能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作用。贵州是全国生漆主产省之一,在漆树种植上具有优势;并且漆器工艺在贵州是一项传统工艺,漆器技艺精湛、图案细腻纤巧、富有民族风格,以优异的品质蜚声国内外,漆产业具有广阔的销售前景和优良的口碑,非常适合选作推动贵州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
“以草治石”即指生态畜牧业治理模式。毕节市赫章县兴发乡自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后,采取生态畜牧业治理模式,积极建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草,以牧草地、黑山羊和现金等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对石漠化的土地起到了积极地改良作用,同时形成了以特色黑山羊养殖为主的“黔中屋脊”特色品牌,促进了当地人民增产增收。
种植优良牧草,进行人工种草、种草养畜、发展草地畜牧业等一系列草产业,不仅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肉、蛋、奶等畜产品,改善人民的膳食,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而且可以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草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皮毛制品加工业以及包装运输业、服务业等与草相关的行业上来。这样不仅拓宽了喀斯特地区农民的就业渠道,而且增加了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药治石”即指特色中草药种植治理模式。选取适应干旱,主根特别发达,对土壤的要求不严,适宜喀斯特地区石山半石山恶劣自然环境的苗族特色药材,如茯苓、天麻、桔梗、半夏、南星、首乌、黄精、钩藤、杜仲等,采用“石疙瘩种植”“林下种植”等种植方式,起到恢复植被,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的作用。同时通过种植特色中草药,农户高效利用石漠化土地,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大大提高。毕节市大方县全县34个乡镇基本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2012年全县共种植中药材16.82万亩,合计总产值9.42亿元,2013年发展林药种植面积4万亩,预计产值1.41亿元。
“以林、草、药治石”措施具有很强的当地特色和民族特色,漆木、苗药、黑山羊及其衍生产业将以其地方性特色的竞争力将在传统的相关产品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帮助当地脱贫致富较好的选择项。
参考文献:
[1] 但文红. 石漠化地区人地和谐发展研究[J]. 环境科学,2011.8
[2] 刘肇军. 贵州石漠化防治与经济转型研究[J].区域经济, 2011.9
[3] 张俊佩. 贵州石漠化地区主要造林树种耐旱特性及适应性评价[S].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
关键词:石漠化 ;环境治理 ;生态建设 ;贫困改善 ;经济效益
石漠化是石质土地荒漠化的简称,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对土地承载力过度透支的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2.61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高居全国之首。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人地矛盾相当严重,导致贵州省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据2011年统计,贵州贫困人口1149万人,占贵州省乡村人口的50.93%,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98%。
控制与治理石漠化,是改善贵州石漠化地区生存环境,加快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加速贵州省域经济发展,改善贵州贫困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贫困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分析贵州省毕节市石漠化治理相关措施对农村贫困的改善情况,研究其是如何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石漠化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局面。在石漠化地区的农户为了生活需要和增加收入,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如玉米,一些在其他地区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会对石漠化地区造成二次破坏,导致石漠化面积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又会加剧石漠化地区农户的贫困状况。同样,传统的环境治理措施如种植生态林木封山育林,虽然能够起到改善生态的作用,但是经济效益甚微,缺乏对农户的贫困状况的改善作用。农民种植和维护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石漠化和贫困的恶性循环难以打破。
石漠化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石漠化的危害,使得贵州省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压力增大,加剧了贵州省的贫困情况,陷入贫困的农户扩大垦殖面积,毁坡、林开荒,造成了石漠化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和程度的加深,贫困与石漠化形成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相对封闭、区域市场发展不足的情况下,石漠化地区部分人口陷入“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境地。因此,实施反贫困战略和持续发展战略都把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摆在突出位置。控制与治理石漠化,是改善贵州石漠化地区生存环境,加快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加速贵州省域经济发展,改善贵州贫困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贫困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分析贵州省毕节市石漠化治理相关措施对农村贫困的改善情况,研究其是如何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近年来,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及其他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推进,实施了一系列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其中毕节市“综合治理,以林、草、药治石”治理模式,因地制宜,通过种植适合当地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植物品种,使石漠化地区的林草植被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有利于控制或缓解土地石漠化。在产生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增加石漠化地区收入,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以林治石”即指经果林种植治理模式。尤其以贵州特色经济林木——漆树为典型。漆树系落叶乔木漆树属漆树科,耐贫瘠,发达根系能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作用。贵州是全国生漆主产省之一,在漆树种植上具有优势;并且漆器工艺在贵州是一项传统工艺,漆器技艺精湛、图案细腻纤巧、富有民族风格,以优异的品质蜚声国内外,漆产业具有广阔的销售前景和优良的口碑,非常适合选作推动贵州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
“以草治石”即指生态畜牧业治理模式。毕节市赫章县兴发乡自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后,采取生态畜牧业治理模式,积极建立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草,以牧草地、黑山羊和现金等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对石漠化的土地起到了积极地改良作用,同时形成了以特色黑山羊养殖为主的“黔中屋脊”特色品牌,促进了当地人民增产增收。
种植优良牧草,进行人工种草、种草养畜、发展草地畜牧业等一系列草产业,不仅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肉、蛋、奶等畜产品,改善人民的膳食,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而且可以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草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皮毛制品加工业以及包装运输业、服务业等与草相关的行业上来。这样不仅拓宽了喀斯特地区农民的就业渠道,而且增加了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药治石”即指特色中草药种植治理模式。选取适应干旱,主根特别发达,对土壤的要求不严,适宜喀斯特地区石山半石山恶劣自然环境的苗族特色药材,如茯苓、天麻、桔梗、半夏、南星、首乌、黄精、钩藤、杜仲等,采用“石疙瘩种植”“林下种植”等种植方式,起到恢复植被,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的作用。同时通过种植特色中草药,农户高效利用石漠化土地,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大大提高。毕节市大方县全县34个乡镇基本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2012年全县共种植中药材16.82万亩,合计总产值9.42亿元,2013年发展林药种植面积4万亩,预计产值1.41亿元。
“以林、草、药治石”措施具有很强的当地特色和民族特色,漆木、苗药、黑山羊及其衍生产业将以其地方性特色的竞争力将在传统的相关产品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帮助当地脱贫致富较好的选择项。
参考文献:
[1] 但文红. 石漠化地区人地和谐发展研究[J]. 环境科学,2011.8
[2] 刘肇军. 贵州石漠化防治与经济转型研究[J].区域经济, 2011.9
[3] 张俊佩. 贵州石漠化地区主要造林树种耐旱特性及适应性评价[S].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