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真相:李世民坐享隋朝可吃100年粮食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la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贞观之治”,是令中国人永世怀想的一个伟大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首位。但这一切,却只不过是一个骗局。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6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但唐天宝十四年才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时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国力差距可以想见。
  隋朝时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纵观历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其次,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利在当时,功在千秋。
  所以從理论上来说,纵然是真的有什么“贞观之治”,那也是隋朝的功劳。
  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李治心血来潮,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全国增加了多少人口?
  高履行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还是15万户。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380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难道贞观之治刚刚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是20万户?
  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了多少。
  李治有点醒过神来了: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啊?
  高履行回答:当时的户口总数,是870万户。
  李治大惊:你是说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道:那隋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李治大惊: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我明白了,贞观之治,就是带着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足够50年吃的粮食……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赶尽杀绝了,余下来的人口,尚不足大隋开皇年间的十分之一。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足够全天下人食用50年之久的粮食,就构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大唐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年间的50%,而这就意味着,隋帝国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总而言之,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太大关系,任何人,哪怕是让隋炀帝再回来,也同样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
  (摘自武汉大学出版社《唐朝绝对很邪乎》一书)
其他文献
英国文豪威廉·莎士比亚去世四百年了,但是直到今日,他的作品仍被广泛阅读并搬上舞台。为了纪念莎翁逝世四百周年,世界最著名的英语图书出版商之一、在世界媒体业排行前十的企鹅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莎翁的代表作。新版封面设计得十分“酷炫”,首批推出的包括:《哈姆雷特》《麥克白》《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后续设计将陆续推出。新版封面的设计由Manuja Waldia完成,企鹅图书的执行
期刊
2017年4月17日,当当网在京发布“当当‘4·23’书香节·2016国民图书阅读与消费报告”,全面整合纸质书与电子书阅读大数据,从性别、代际、数字阅读等不同维度分析2016年度国人阅读与消费实景。  相比2015年,2016年两性图书消费差距小幅度提升,男女图书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1∶1.4变为2016年的1∶1.42,女性持续占领阅读高地。从年龄段看,“90后”图书消費增速领衔,是教辅消费主
期刊
雨中的猫  两位美国客人住在这家旅店里。楼梯上人来人去,可都是陌生的面孔。他们的房间位于二层楼,面向大海,正对着公共花园和战争纪念碑,花园里有高大的棕榈树和绿色长椅。若是晴朗的天气就经常会看见一个画家带着画架来写生,画家们喜欢棕榈树的姿态以及在花园大海衬托下的旅店那明快的颜色。那些意大利人远道而来就是为了看看战争纪念碑,它是由青铜制成,在雨中闪烁着光彩。雨还在下,淋淋的水滴从棕榈树上落下,碎石路上
期刊
大眾书局  对于80后、90后的南京人来说,新街口大众书局是最难忘的回忆,在上学的年代,这里是学生们最爱的地方之一,一本本教辅陪伴了大家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暑假。2016年,大众书局在原来的地方重新开业,虽然面积缩小了,但是原址开店,也算是圆满了一些人的回忆。  不纸书店  不纸书店位于南京河西新城高庙路朗诗熙华府,这是一家周五、周六24小时营业的书店。书店由意大利设计师匠心设计,书店内部空间分为上下
期刊
金泽:一座手工艺之城的前世今生  金泽市位于日本本州的石川县,1583年,丰臣秀吉的家臣前田利家入主金泽城,在此后长达280年的时间里,金泽城所在的加贺地区一直处于前田家族的统治之下,前田家族掌握的权力仅次于当时的中央政权——德川幕府,也因此拥有丰厚的财力,前田家族十分重视当地传统文化与技艺的发展并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前田家族世代经营下,金泽市成为江户时代加贺藩的中心,并孕育了馥郁高雅的传统文化。2
期刊
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早期创作具有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格。1897年遍游欧洲各国,其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里尔克的诗歌对19世纪末的诗歌体裁和风格以及欧洲颓废派文学都有深厚的影响。  我已读了很久。自从今天下午,  雨幕淅沥,隔着窗户。  我再听不见外面的风声:  我的书本变得很沉。  我瞅
期刊
实体书店作为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是书香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近日,镇江市首家24小时实体书店——梦溪书城二店開门营业,试行“多元化经营”,力求打造24小时阅读与文化休闲空间。  书店除公共阅读空间外,还设有咖啡区、小商品购物区等。在一排排书架之间,读者或站立、或坐下,翻看着一本本书籍,安适自在。  书城股东之一的庐向军表示,随着网络书店和手机等移动阅读终端的发展,实体书店近几年面临着很大的
期刊
在北京东城区当代MOMA里,有这样一家店。从外面望去,大大的落地窗,几个棕褐色的英文字母“Kubrick”置于墙角,步入室内,几张沙发随意地摆放着,再里面是一排排绿色的书架,平日里,很难看到熙熙攘攘的客流。可以说,它与周围高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有些格格不入,那静谧的氛围也跟不上周围行人匆匆的脚步。这里,就是从香港远道而来的库布里克书店,一个多元的文化聚集地。  提到库布里克书店,有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
期刊
51岁的雪莉·辛格是美国加州长滩市的一位居民。她当了28年的红娘,现在有些厌倦为别人做媒了。在帮助顾客寻找真爱的过程中,她也慢慢培养了一种给自己当老板的独立性。但是她还是担心去哪儿以及如何找到一份新工作。辛格的一个熟人说自己是波斯梅特斯公司的一名自由快递员,每天工作可以赚到200美元。波斯梅特斯公司位于旧金山,是一家专门为各大城市餐馆和商店提供按需送货服务的初创公司,那些餐館或商店通常不愿意自己派
期刊
初夏时光,日头微辣,是吃枇杷的季节。剥去那层细绒毛质感的枇杷外皮,大口吞咽枇杷的甜汁,直吃得两手有种甩不脱的山野涩味,懂的人抓过手来闻,开玩笑道:“就是枇杷树的香气呢。”再转入深夏,天气渐渐闷热得让人只想懒怠在室内,这时便是吃杨梅的时候了。苏州人说“东山枇杷西山杨梅”,夏天的两种好水果在他们的地盘上都齐了,吃完枇杷吃杨梅。据说吴人和闽人还曾经争执过,到底是吴地的杨梅好,还是闽南的荔枝好。一方说,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