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青团子,清明“讨聪明”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团子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明代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
  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即青团子由明代“青色染饭”演变而来。
  在用作清明祭祀之外,明清时民间还流行吃“清明团”,因为“清明”与“聪明”谐音,
  许多人家抱着婴儿向邻里乞讨“清明团(青团子)”,谓之“讨聪明”,给孩子的成长讨一点口彩。
  青团子最初的来源,已很难考证。
  清明时节吃青团子的习俗已经成为江南人家情感与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蒸熟以后绿绿的松软皮儿,豆沙馅心甜而不腻,带有清淡艾草香气,香糯可口。而在琳琅满目的青团中,昆山正仪古街的青团子以其诱人的色彩、醉人的口味而独领风骚。环顾四周,苏州黄天源的糕和上海沈大成的团早已闻名,要想在糕团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正仪青团子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一百多年来,有口皆碑,声名远扬。
  据说,最初生产青团子的是位叫赵慧的女子,她率先发现可用浆麦草来获取绿色,做出了色彩鲜艳的绿团子。后来街上的点心店纷纷仿效,其中,陈四宝老大娘最为成功,使这门独特的工艺得以继承。但当时还只扬名于当地,没有走出正仪。直到抗战前夕,正仪青团子在经营中,注重工艺的改进和产品的宣传,使慕名者络绎不绝,好名声与日俱增。
  从正仪青团子近百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任何驰名美食的形成,都是数代人的努力结果。探寻正仪青团子的成功秘诀,主要得益于:
  正仪青团子驰名后,依靠沪宁线正仪设站的交通条件,常有宾客乘车而来,寻觅正宗青团子一饱口福,走时还将各色精美包装的青团子带回家中,或馈送亲朋好友,使正仪青团子的美味深入人心。
  每过立春时节,正仪镇上就飘逸起青团子溢出的迷人芳香,其中,文魁斋糕团点制作的青团子更吸引眼球。那年,民国上海市市长钱大钧特意回到家乡,买了许多青团子分赠给上海同僚,頓使青团子名声大噪。据传,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二夫人姚冶诚居住在苏州,每年都要带上正仪青团子到上海祭祖。1981年清明期间,旅居美国的“电脑大王”王安博士回昆山省亲,点名要吃青团子,接待单位立即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终于尝到了儿时的美味。
  正仪青团子在“文革”期间中断了制作。直到1982年3月,文魁斋才重新开张,恢复制作青团子。如今“正仪文魁斋青团子制作工艺”已成为苏州市级的“非遗”保护项目。青团子的甜香,也将继续在清明时节代代流传。
其他文献
[摘 要]乡村历史记忆工程散落在云浮市的各个角落,这也使它成为一盏亮点,唤起了市民的记忆,悠久的乡村历史记忆文化与博物馆相结合,实现产业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融合发展,让群众有更多的文化獲得感。  [关键词]博物馆 乡村历史记忆工程 相互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持,是我们最浓厚的文
期刊
在群山叠翠千峰竞秀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省祁门县牯牛降主峰之下,有座始建于南唐距今千余年的古村历溪。历溪依山傍水远离尘嚣空气至纯,踏上密布岁月青苔的舜溪古桥,满目皆是葱翠茶山。桥下发源于牯牛降大历山巅的清澈舜溪河环村潺潺流过,成群的野生石斑鱼逆流嬉戏,四季流淌着一个个古老而神奇的美丽传说,让人仿佛踏进了古色古香的世外桃源。伫立在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桥上遥想当年,这古代通往牯牛降的
期刊
道家的人物,除老子、庄周外,我以为纯阳真人吕洞宾最具仙骨道风,因此也成了他的忠实“粉”。在我眼里,吕洞宾是率性而为的神仙,除暴安良,嫉恶如仇,有时也会使点小性子,将事情给搞砸了,可谓“亦道亦侠亦俗人”。不过,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如今的地位多少有些尴尬,而我也一直想有一个与道教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非常幸运的是,丙申腊冬,我受邀参加“武汉长春观丙申传戒法会”,得以见证历史,一窥道教全真派门下的传
期刊
[摘 要]文化馆建设是当今中国精神文明风貌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城市、新中国建设的有效支撑,尤其是在现代物质生活相对满足、社会资源相对丰富的时代,我们应当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将社会资源投入到文化馆建设中来,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加强社会资源整合,促进文化馆建设。基于此,本文将对社会资源整合为基础的文化馆建设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文化馆 社会资源 资源整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
期刊
何谓匠心?  拿起铁锤,认认真真把烧红的钢,锻造成锋利耐用的厨刀,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这就是匠心。  如同顺德徐城记刀具的掌门徐耀城,  祖上从民国开始创业,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六代都是刀匠。  而他也在顺德陈村做了30多年的厨具和厨刀,并建立了自己的刀具厂——徐城记。  徐城记厨刀的质量如何?  几年前,一位卖白斩鸡的鸡贩从深圳找上门,要求再买一把徐城记以前出品的厨刀。因为这名鸡贩一直使用同
期刊
我国海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  千百年来,  渔民们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和独具一格的海岛风俗,  海船装饰就是其中最为突出、最富特色的一部分。  装饰民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重要表现,它不单单表现在外表的装饰,  更有其内在的深层涵义和功能。  渔船装饰也不例外。  它基于海洋的土壤,更有深刻的意义和功用目的:  船眼睛  旧时,大凡渔船都有一对明亮清澈的大眼睛,嵌在船头两边。其形状似扁平半球形,
期刊
插柳  仲春万物发,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而其来源,有多个说法。其一,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传说是与避免疾疫有关。因为清明时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所以人们也有镇压疾病,让人身体健康的希冀。“漏泄春光有柳条”昔日人们见柳树随处可生,慕其生命力顽强,尤其希望从其柔韧中获得生命绵韧悠长的神奇力量。其二,杨柳依依,更轻轻触动着人们对
期刊
村里本来搞拆迁,亚合甫·热合曼的铺子就这样一片狼藉,好在这里民风淳朴,没人拿他的东西  中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铁器时代,唐代丝绸之路令到东西方文明开始交流,铁器也是其中之一。在新疆巴楚县的唐代“谒者馆”(即丝绸之路沿线的客栈)遗址之中就可以看到。根据民间传说,以谒者馆为中心,当时的部落国王把百姓根据住地和职业分为九支,其中第九支的领地划分在汪尔艾根附近,专门从事小手工制造业和建筑,其中小手工制造业就
期刊
“阿依沙拉洛”是彝族女子一生中重大的礼仪,  是女孩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更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符号。  三月的马边油菜花竞相绽放,空气格外清新,飘着甜甜的味道。带着对母体文化的崇拜,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我们来到拟举办“阿依沙拉洛”仪式的阿句阿布家。他住在一所小学校旁,操场上几个戴着鹦鹉帽的孩子围在一起,屋外几个大人在抽着兰花烟。  阿句阿布是个乐观开朗的彝族中年,他热情地迎接我们。我迫不急待地向他请教
期刊
在湖南省安仁县农村,办红白喜事时,少不了要喊乐师班子来家里吹打弹唱(俗称“引乐”)一二天。乐师在乡下称为“八仙师傅”,说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八人成仙后常常各拿其乐器,逍遥快活地游山玩水,所以,乡人又通常把乐师称为“乐神”。  在红白喜事时喊乐师前来帮忙,一是为了热闹——过去,生活条件困难,不像如今家家户户有电视机、录放机、音响之类,那时候乡下除了鸡鸣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