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指导学生通过掌握意象,感受意境来读懂诗歌,最终达到与作者进行思想及情感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意象 意境 沟通 交流 情感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所托,而诗歌更是诗人情感之所结。正所谓言为心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只是诗歌通过一种特殊的介质——意象来与读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只要读者找到了这种介质,就可以穿越时空,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所以,掌握意象是诗歌鉴赏的首要技巧。
一、掌握意象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意象是指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的词,是借以表达作者情思的具体外物。读者只要捕捉到这些留有诗人情感信息的语言,就已成功地踏上了沟通之路。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笔下的意象有灿烂的阳光、绚丽的江山、和暖的春风、竞放的百花、衔泥的紫燕、静睡的鸳鸯。这些都是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事物,能正确地理解这些事物,就可以准确地解读诗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透过这些意象,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初春灿烂阳光下,明静绚丽、生意盎然的春景图。他是在告诉我们:春回大地,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他的心情是多么地畅快和欢愉!
杜甫律诗《登高》描绘的是截然不同的画面,体现的是完全相反的感情。在凄凉、萧杀的秋天里,诗人感觉到的是猎猎的秋风;看到的是辽阔的苍穹、荒凉苍白的沙丘、徘徊的飞鸟、凋零的树木、流逝的长江;听到的是落叶的“萧萧”之声、猿鸣的悲切之声。苍凉的秋景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无尽的悲凉。只有读懂这些意象,才能感受到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沉痛,对不能改变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忧愤无奈。此时此刻,读者就会如临其境,如变其人,如遭其遇,痛诗人所痛,愁诗人所愁。
当然,要通过意象来理解诗歌,读者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而且要读者与诗人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尺度,并具有一定的传统审美习惯。如见流水落叶即伤年华消逝,看梧桐细雨就感凄切悲凉。作者笔下的一些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的提炼和发展,有了深厚的象征意蕴。诗歌一提到“羌笛”,我们不仅要想到它是一种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这声音之中的别意和乡情。
以下是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杨柳——惜别,月亮——思乡,长亭——离别,落日——惆怅,大漠——苍凉,黄昏——感伤、悲愁,杜鹃——凄凉、哀伤,鸿雁——思归、书信,菊花——恬然自处、傲然不屈……
二、感受意境
将个人情感经历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上,从个人体验出发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沟通的另一条捷径。这是鉴赏古诗的第二种技巧——感受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人通过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寄情于景等方式营造意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读者只要深入到诗人描绘的特定情景中,就能设身处地去体验作者的感受。领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就如同拿到了一把开启诗歌艺术之门的钥匙。
如杜甫《客至》首联写道:“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为读者描绘了这样的生活图景:居所四周是碧水茫茫,少有人踪,只有水鸟在水面上飞来飞去。这时,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体会到: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害怕孤单,喜欢热闹,诗人远邻而居于水之中央,少有人到访,显得寂寞不堪。他时时依门远望,盼有朋到访,但不见人来,只见水鸟在飞来飞去……读者此时绝对没有村居生活的闲适之情,因为诗人在告诉我们,他村居生活寂寞,盼有人来访,但总是失望。
又如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第一、二句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塞外边关图:万里平沙在月光下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燕山上的月牙像一把明晃晃的银钩。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可知塞外边关历来是战事频发之地,古来仁人志士皆盼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在马背上取得功名。这一幅悲凉肃杀的战场景色,表达了诗人的心声:期望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就更直接地点明了这一点:什么时候我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建树功勋呢?
当然,这要求读者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受者和艺术家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至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早已想表达的(列夫·托尔斯泰)。”
三、沟通情感
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隽永,诗人都会把自己的情感隐藏得很好。但当抒写到了一定程度时,诗人往往又会情难自控,在诗歌的结句中浓烈的感情喷薄而出,以情作结。所以在鉴赏诗歌之时,通过鉴赏尾句,可以破解作者的思想,可以与诗人进一步地交流情感。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鱼送李胄》,前三联从“暮雨”落笔,着意渲染,描绘出一组暮雨中的景物:被雨打湿的风帆是那样的沉重,缓缓驶来;被包裹在苍茫暮色中的归鸟是那样的艰难,飞去迟迟。遥望前方,海门不见;远树含着水气,一片迷蒙。这些景物描写的言外之意,要仔细揣摩,才能发现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但正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和蓄势,所以结尾一联,诗人情不自禁,直抒胸臆,“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自己惜别的情意深深,以至于泪下如雨,沾湿了衣襟。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的是摒弃功名利禄,决意归隐山林的思想,所以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灌注在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境交融,水到渠成。
其实,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强调的是能够读懂诗,明白诗中写了什么景物,描绘了什么画面,景和画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要求读者能够与诗人心神交会,达到“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王国维语)”的境界。只不过我们要借助一种特殊的媒体——诗,通过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来达到而已,可用下图来表示。
参考文献:
[1]吴泽霖.托尔斯泰的“艺术情感说”的中国文化阐释[J].文艺研究,2007(05).
[2]钱叶春.真境物与真感情的至高境界——兼谈杜甫的《登高》[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04).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弦意.汉语诗歌的继承和创新[OL].中国诗歌网,中国诗歌,第二十一期,2009-2-24.[2012-3-1].http://www.yzs.com.
[5]刘惠芳.识别意象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 (06).
(作者单位:佛山市三水区工业中专技工学校)
关键词:意象 意境 沟通 交流 情感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所托,而诗歌更是诗人情感之所结。正所谓言为心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只是诗歌通过一种特殊的介质——意象来与读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只要读者找到了这种介质,就可以穿越时空,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所以,掌握意象是诗歌鉴赏的首要技巧。
一、掌握意象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意象是指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的词,是借以表达作者情思的具体外物。读者只要捕捉到这些留有诗人情感信息的语言,就已成功地踏上了沟通之路。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笔下的意象有灿烂的阳光、绚丽的江山、和暖的春风、竞放的百花、衔泥的紫燕、静睡的鸳鸯。这些都是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事物,能正确地理解这些事物,就可以准确地解读诗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透过这些意象,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初春灿烂阳光下,明静绚丽、生意盎然的春景图。他是在告诉我们:春回大地,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他的心情是多么地畅快和欢愉!
杜甫律诗《登高》描绘的是截然不同的画面,体现的是完全相反的感情。在凄凉、萧杀的秋天里,诗人感觉到的是猎猎的秋风;看到的是辽阔的苍穹、荒凉苍白的沙丘、徘徊的飞鸟、凋零的树木、流逝的长江;听到的是落叶的“萧萧”之声、猿鸣的悲切之声。苍凉的秋景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无尽的悲凉。只有读懂这些意象,才能感受到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沉痛,对不能改变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忧愤无奈。此时此刻,读者就会如临其境,如变其人,如遭其遇,痛诗人所痛,愁诗人所愁。
当然,要通过意象来理解诗歌,读者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而且要读者与诗人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尺度,并具有一定的传统审美习惯。如见流水落叶即伤年华消逝,看梧桐细雨就感凄切悲凉。作者笔下的一些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的提炼和发展,有了深厚的象征意蕴。诗歌一提到“羌笛”,我们不仅要想到它是一种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这声音之中的别意和乡情。
以下是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杨柳——惜别,月亮——思乡,长亭——离别,落日——惆怅,大漠——苍凉,黄昏——感伤、悲愁,杜鹃——凄凉、哀伤,鸿雁——思归、书信,菊花——恬然自处、傲然不屈……
二、感受意境
将个人情感经历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上,从个人体验出发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沟通的另一条捷径。这是鉴赏古诗的第二种技巧——感受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人通过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寄情于景等方式营造意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读者只要深入到诗人描绘的特定情景中,就能设身处地去体验作者的感受。领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就如同拿到了一把开启诗歌艺术之门的钥匙。
如杜甫《客至》首联写道:“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为读者描绘了这样的生活图景:居所四周是碧水茫茫,少有人踪,只有水鸟在水面上飞来飞去。这时,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体会到: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害怕孤单,喜欢热闹,诗人远邻而居于水之中央,少有人到访,显得寂寞不堪。他时时依门远望,盼有朋到访,但不见人来,只见水鸟在飞来飞去……读者此时绝对没有村居生活的闲适之情,因为诗人在告诉我们,他村居生活寂寞,盼有人来访,但总是失望。
又如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第一、二句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塞外边关图:万里平沙在月光下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燕山上的月牙像一把明晃晃的银钩。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可知塞外边关历来是战事频发之地,古来仁人志士皆盼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在马背上取得功名。这一幅悲凉肃杀的战场景色,表达了诗人的心声:期望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就更直接地点明了这一点:什么时候我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建树功勋呢?
当然,这要求读者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受者和艺术家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至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早已想表达的(列夫·托尔斯泰)。”
三、沟通情感
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隽永,诗人都会把自己的情感隐藏得很好。但当抒写到了一定程度时,诗人往往又会情难自控,在诗歌的结句中浓烈的感情喷薄而出,以情作结。所以在鉴赏诗歌之时,通过鉴赏尾句,可以破解作者的思想,可以与诗人进一步地交流情感。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鱼送李胄》,前三联从“暮雨”落笔,着意渲染,描绘出一组暮雨中的景物:被雨打湿的风帆是那样的沉重,缓缓驶来;被包裹在苍茫暮色中的归鸟是那样的艰难,飞去迟迟。遥望前方,海门不见;远树含着水气,一片迷蒙。这些景物描写的言外之意,要仔细揣摩,才能发现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但正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和蓄势,所以结尾一联,诗人情不自禁,直抒胸臆,“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自己惜别的情意深深,以至于泪下如雨,沾湿了衣襟。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的是摒弃功名利禄,决意归隐山林的思想,所以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灌注在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境交融,水到渠成。
其实,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强调的是能够读懂诗,明白诗中写了什么景物,描绘了什么画面,景和画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要求读者能够与诗人心神交会,达到“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王国维语)”的境界。只不过我们要借助一种特殊的媒体——诗,通过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来达到而已,可用下图来表示。
参考文献:
[1]吴泽霖.托尔斯泰的“艺术情感说”的中国文化阐释[J].文艺研究,2007(05).
[2]钱叶春.真境物与真感情的至高境界——兼谈杜甫的《登高》[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04).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弦意.汉语诗歌的继承和创新[OL].中国诗歌网,中国诗歌,第二十一期,2009-2-24.[2012-3-1].http://www.yzs.com.
[5]刘惠芳.识别意象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 (06).
(作者单位:佛山市三水区工业中专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