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东南端有个寻乌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阳春三月,走在寻乌县的山岭,所到之处,柑橘树、脐橙树郁郁葱葱。春景如画,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极目远望,果林层层,群山吐翠。如今寻乌县种植蜜橘、脐橙达到35万亩,人均1.22亩,成为全县第一产业和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广大农民赞扬刘锦洲是这一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要把柑橘种到山上”
刘锦洲,1943年参加东江游击队,1955年任寻乌县委副书记,1963年夏他当选寻乌县县长。他踌躇满志,决心带领寻乌百姓闯出一条致富路。可是,路在哪里?他迈开双腿,走遍全县调研,深感寻乌县八山半水一分田,要发展经济必须从修公路、建果园抓起。这年初冬,省长方志纯来到寻乌县视察工作,送了一篓橘子给刘锦洲。省长说:“小刘,知道我为什么送你橘子吗?”
刘锦洲知道这篓橘子的分量很重,激动地说:“省长要我种橘子吧?我们班子成员已统一认识,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必须建果园。这是条致富路,我们一定要把柑橘种到山上。”
1964年秋天,刘锦洲主持县委工作,多次开会讨论,决定在长举岽建柑橘园,拉开了开发果山的序幕。垦荒那天,刘锦洲同班子成员肩扛锄头,带领全体机关干部登上长举岽,割茅草,筑条带,挖树穴。奋战半年,开垦荒山500多亩。
1965年春天,6辆卡车风雨兼程,从湖南运回了蜜橘苗。时任寻乌县委书记的刘锦洲同机关干部、果场职工一道,将3万株果苗种上了山。
半年后,刘锦洲到南昌开会。晚上,省长方志纯来了,开玩笑地说:“小刘,我送过一篓橘子给你……”刘锦洲说:“省长,过四年我回敬一车蜜橘,比‘大红袍’还甜得多!”省长说:“好,到时候我去开现场会,总结经验,推向全省。”
这晚,刘锦洲激动难眠。为了不辜负省长的重托,他决心把种植柑橘当作事业奋斗终身。回到县里,刘锦洲放下东西就登上长举岽,转了几面山坡,看到果树茁壮成长,他充满信心地回去了。他想,土地是人类伟大的母亲,一定会用丰盈的乳汁养育她的子孙。
可是,柑橘未开花,“文革”爆发了。造反派揪出了刘锦洲,批判他在山上种柑橘是劳民伤财,是馊主意,是打着红旗反红旗!一天晚上,华有仁场长来刘锦洲家诉苦:有人砍果树,职工思想混乱,缺资金、肥料,果场陷入了困境。刘锦洲说:“一定要坚持下去,用事实证明开山种柑橘符合寻乌实际。”说完他批了5万元,让果场渡过难关。随后,刘锦洲1969年被下放到南康县农场。
1975年初冬,他走马上任安远县委书记,1980年任赣州地区外贸局局长。他不管在哪里都惦记着柑橘的事,关心推广种柑橘、种脐橙。他帮助广大农民引进良种,解决资金和肥料问题;到武汉“三顾茅庐”,聘请著名柑橘专家章文才和刘孝忠教授为赣南果业技术顾问。刘锦洲对柑橘的这份痴情一直延续到1990年离休。
夕阳晚照青山红
离休后,刘锦洲又来到寻乌县。登上长举岽,昔日的茅草岭,3000株柑橘已进入丰产期,满眼金黄,香飘十里。后来,他又到了一些偏远山村,发现这些地方很少种柑橘。他走进农户了解情况。有的因为没有钱买苗木、化肥、农药;有的听说种橘技术要求高,担心蚀本;有的听说柑橘要4年才收成,没有耐心;有的不愿贷款,送到家里也不要。
刘锦洲又去了几个县,情况大体相似,这使他大为吃惊。原以为这些年赣南的柑橘生产会蓬勃发展,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回到赣州,他立即向地委汇报,领导很重视他反映的情况。不久,地委提出要在山上建绿色银行,对发展柑橘生产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要求各县制订具体措施,派得力干部下乡落实。
刘锦洲决心老骥伏枥,再做榜样。他筹措资金,邀了几个老友回到寻乌县,在老虎角租赁开垦200亩荒山,种了1.2万株脐橙,开发了寻乌县最大的脐橙园。老县委书记开山种果一时传为美谈,来参观的农民很多,当地很快掀起了开荒种脐橙的高潮。有的老朋友见他太辛苦,劝他多休息。刘锦洲说,我们要抓住机遇带好头,让农民早点富起来。
两年后,刘锦洲再次引进资金,和朋友们开发了华丰脐橙园。这两个果园倾注了他的心血,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参观者络绎不绝。刘锦洲的奋斗精神传遍了千家万户。
现在刘锦洲和他的朋友们联合开发的果园有800亩,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开垦条带12万米,种脐橙、蜜橘3.5万株,修公路8000米。
尽管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刘锦洲迎难而上,同年轻人一道披荆斩棘。让农民早点富起来是刘锦洲最大的心愿。
“人民会记住你”
春雨潇潇,我们随机采访了几家农户。
曹郁铭退休后回到农村,同儿子们开山种橘6000多株。如今,三个儿子住在县城的别墅,开小车进山管理果园。他坦言,要不是开发果山,谈不上今天的富裕。三个儿子结婚,建四栋别墅,还修葺了祖屋,如果只靠退休金和儿子种田,这些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现在,农民富起来了,追根溯源,要感谢刘锦洲倡导开发荒山,闯出了适合农民的致富路。
杨梅村以前被人叫“芦箕村”,因为山上长满芦箕,每逢圩日,不论男女都挑芦箕卖,勉强度日。村民小组长温天胜说,自从种柑橘后,村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这几年,户均收入达到13万多元。
村民争先恐后地说,多亏刘锦洲带头开山种柑橘,要不是种柑橘,我们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陪同采访的离休干部温老讲了个故事。
一天,他陪刘锦洲散步,见一老妪在卖橘子。
刘锦洲问:“多少钱一斤?”
“8毛钱。”
“你家种了几多?”
“不多。开始不想种,怕蚀本。后来听刘锦洲说种橘子赚钱,我儿子才开山种了600株。”
“赚钱了没有?”
“赚了!家里盖了红砖房,讨了孙媳妇。”
温老问老妪:“你认识刘锦洲吗?”
老妪说:“不认得。要是认得,我要给他作揖,感谢他让我过上好日子。”
温老指着刘锦洲说:“他就是刘锦洲。”老人连忙起身,抱拳作揖。刘锦洲握住她的手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你们自己的辛勤劳动。”
勤劳质朴的农民最懂得感恩,他们对刘锦洲的事迹有口皆碑。每当谈到建新房、买汽车、讨媳妇,他们总要带上一句,感谢刘锦洲为他们闯出了致富路。
现在寻乌县果业声名远扬,被评为中国蜜橘之乡、脐橙之乡、脐橙出口基地县。刘锦洲和他的长举岽果园影响辐射到10多个县。现在,赣南果业跻身于赣州市四大产业之一。赣南的果园达250万亩,成为中国最大的脐橙生产基地。一天,前省委常委刘建华来了。这个曾经同陈毅在赣粤边并肩战斗的游击队战士动情地说:“锦洲啊,你的果山让我大开眼界。你心系百姓,一生为橘。40年前你建了第一座柑橘山,今天,赣南有成千上万了。你功不可没,人民会记住你。”
责编/晓辉
“要把柑橘种到山上”
刘锦洲,1943年参加东江游击队,1955年任寻乌县委副书记,1963年夏他当选寻乌县县长。他踌躇满志,决心带领寻乌百姓闯出一条致富路。可是,路在哪里?他迈开双腿,走遍全县调研,深感寻乌县八山半水一分田,要发展经济必须从修公路、建果园抓起。这年初冬,省长方志纯来到寻乌县视察工作,送了一篓橘子给刘锦洲。省长说:“小刘,知道我为什么送你橘子吗?”
刘锦洲知道这篓橘子的分量很重,激动地说:“省长要我种橘子吧?我们班子成员已统一认识,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必须建果园。这是条致富路,我们一定要把柑橘种到山上。”
1964年秋天,刘锦洲主持县委工作,多次开会讨论,决定在长举岽建柑橘园,拉开了开发果山的序幕。垦荒那天,刘锦洲同班子成员肩扛锄头,带领全体机关干部登上长举岽,割茅草,筑条带,挖树穴。奋战半年,开垦荒山500多亩。
1965年春天,6辆卡车风雨兼程,从湖南运回了蜜橘苗。时任寻乌县委书记的刘锦洲同机关干部、果场职工一道,将3万株果苗种上了山。
半年后,刘锦洲到南昌开会。晚上,省长方志纯来了,开玩笑地说:“小刘,我送过一篓橘子给你……”刘锦洲说:“省长,过四年我回敬一车蜜橘,比‘大红袍’还甜得多!”省长说:“好,到时候我去开现场会,总结经验,推向全省。”
这晚,刘锦洲激动难眠。为了不辜负省长的重托,他决心把种植柑橘当作事业奋斗终身。回到县里,刘锦洲放下东西就登上长举岽,转了几面山坡,看到果树茁壮成长,他充满信心地回去了。他想,土地是人类伟大的母亲,一定会用丰盈的乳汁养育她的子孙。
可是,柑橘未开花,“文革”爆发了。造反派揪出了刘锦洲,批判他在山上种柑橘是劳民伤财,是馊主意,是打着红旗反红旗!一天晚上,华有仁场长来刘锦洲家诉苦:有人砍果树,职工思想混乱,缺资金、肥料,果场陷入了困境。刘锦洲说:“一定要坚持下去,用事实证明开山种柑橘符合寻乌实际。”说完他批了5万元,让果场渡过难关。随后,刘锦洲1969年被下放到南康县农场。
1975年初冬,他走马上任安远县委书记,1980年任赣州地区外贸局局长。他不管在哪里都惦记着柑橘的事,关心推广种柑橘、种脐橙。他帮助广大农民引进良种,解决资金和肥料问题;到武汉“三顾茅庐”,聘请著名柑橘专家章文才和刘孝忠教授为赣南果业技术顾问。刘锦洲对柑橘的这份痴情一直延续到1990年离休。
夕阳晚照青山红
离休后,刘锦洲又来到寻乌县。登上长举岽,昔日的茅草岭,3000株柑橘已进入丰产期,满眼金黄,香飘十里。后来,他又到了一些偏远山村,发现这些地方很少种柑橘。他走进农户了解情况。有的因为没有钱买苗木、化肥、农药;有的听说种橘技术要求高,担心蚀本;有的听说柑橘要4年才收成,没有耐心;有的不愿贷款,送到家里也不要。
刘锦洲又去了几个县,情况大体相似,这使他大为吃惊。原以为这些年赣南的柑橘生产会蓬勃发展,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回到赣州,他立即向地委汇报,领导很重视他反映的情况。不久,地委提出要在山上建绿色银行,对发展柑橘生产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要求各县制订具体措施,派得力干部下乡落实。
刘锦洲决心老骥伏枥,再做榜样。他筹措资金,邀了几个老友回到寻乌县,在老虎角租赁开垦200亩荒山,种了1.2万株脐橙,开发了寻乌县最大的脐橙园。老县委书记开山种果一时传为美谈,来参观的农民很多,当地很快掀起了开荒种脐橙的高潮。有的老朋友见他太辛苦,劝他多休息。刘锦洲说,我们要抓住机遇带好头,让农民早点富起来。
两年后,刘锦洲再次引进资金,和朋友们开发了华丰脐橙园。这两个果园倾注了他的心血,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参观者络绎不绝。刘锦洲的奋斗精神传遍了千家万户。
现在刘锦洲和他的朋友们联合开发的果园有800亩,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开垦条带12万米,种脐橙、蜜橘3.5万株,修公路8000米。
尽管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刘锦洲迎难而上,同年轻人一道披荆斩棘。让农民早点富起来是刘锦洲最大的心愿。
“人民会记住你”
春雨潇潇,我们随机采访了几家农户。
曹郁铭退休后回到农村,同儿子们开山种橘6000多株。如今,三个儿子住在县城的别墅,开小车进山管理果园。他坦言,要不是开发果山,谈不上今天的富裕。三个儿子结婚,建四栋别墅,还修葺了祖屋,如果只靠退休金和儿子种田,这些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现在,农民富起来了,追根溯源,要感谢刘锦洲倡导开发荒山,闯出了适合农民的致富路。
杨梅村以前被人叫“芦箕村”,因为山上长满芦箕,每逢圩日,不论男女都挑芦箕卖,勉强度日。村民小组长温天胜说,自从种柑橘后,村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这几年,户均收入达到13万多元。
村民争先恐后地说,多亏刘锦洲带头开山种柑橘,要不是种柑橘,我们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陪同采访的离休干部温老讲了个故事。
一天,他陪刘锦洲散步,见一老妪在卖橘子。
刘锦洲问:“多少钱一斤?”
“8毛钱。”
“你家种了几多?”
“不多。开始不想种,怕蚀本。后来听刘锦洲说种橘子赚钱,我儿子才开山种了600株。”
“赚钱了没有?”
“赚了!家里盖了红砖房,讨了孙媳妇。”
温老问老妪:“你认识刘锦洲吗?”
老妪说:“不认得。要是认得,我要给他作揖,感谢他让我过上好日子。”
温老指着刘锦洲说:“他就是刘锦洲。”老人连忙起身,抱拳作揖。刘锦洲握住她的手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你们自己的辛勤劳动。”
勤劳质朴的农民最懂得感恩,他们对刘锦洲的事迹有口皆碑。每当谈到建新房、买汽车、讨媳妇,他们总要带上一句,感谢刘锦洲为他们闯出了致富路。
现在寻乌县果业声名远扬,被评为中国蜜橘之乡、脐橙之乡、脐橙出口基地县。刘锦洲和他的长举岽果园影响辐射到10多个县。现在,赣南果业跻身于赣州市四大产业之一。赣南的果园达250万亩,成为中国最大的脐橙生产基地。一天,前省委常委刘建华来了。这个曾经同陈毅在赣粤边并肩战斗的游击队战士动情地说:“锦洲啊,你的果山让我大开眼界。你心系百姓,一生为橘。40年前你建了第一座柑橘山,今天,赣南有成千上万了。你功不可没,人民会记住你。”
责编/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