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的分析与研究,提出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就业形势的举措。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困难 原因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20162-0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毕业生就业率不仅成为展现学校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也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纵观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一方面社会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市场中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认识上的误区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都是扩招惹的祸”、“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等传统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还根深蒂固,由此心理造成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比比皆是。此外在当前大学生心目中就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并且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功利意识大大增强,在择业时出现重实惠、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
其次,整个社会供需矛盾突出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客观因素。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3 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350万,2007年达到500万高校生毕业。对以上几组数据,也许我们用“严峻”这个词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过分。
第三,用人单位的观念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少用人单位在用人观念上还存在着一定误区。盲目追求高学历、严格区分外地生源和本地生源的问题仍然突出,还有很多企业对应聘的学生提出必须要有工作经验等的要求。这都严重挫败了毕业生的就业热情。
最后,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脱节也是造成高校学生就业的一个桎梏。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此外,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面对以上就业环境,教育者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呢?
1.架设社会需求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平台。要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社会各界的沟通,建立有效、及时的信息反馈体系,尽可能消除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负面影响。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组织好本校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宽松、舒适的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2.高校方面,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
3.学生个人方面,放平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在毕业生的思想中存在种种困惑和误区。比如,在择业要求上总希望找到一份“从一而终”的“铁饭碗”工作:在择业去向上外企、沿海、大城市是首选,在择业待遇上高工资、环境好、讲条件的考虑的较多,作为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破除“一次择业,终身就业”的观念,广泛宣传基层的基本情况,让他们充分认识基层、了解基层,消除误会,勇敢迎接挑战,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寻找解决生存问题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这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江苏大学曾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困难 原因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20162-0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毕业生就业率不仅成为展现学校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也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纵观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一方面社会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市场中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认识上的误区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都是扩招惹的祸”、“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等传统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还根深蒂固,由此心理造成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比比皆是。此外在当前大学生心目中就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并且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功利意识大大增强,在择业时出现重实惠、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
其次,整个社会供需矛盾突出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客观因素。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3 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350万,2007年达到500万高校生毕业。对以上几组数据,也许我们用“严峻”这个词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过分。
第三,用人单位的观念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少用人单位在用人观念上还存在着一定误区。盲目追求高学历、严格区分外地生源和本地生源的问题仍然突出,还有很多企业对应聘的学生提出必须要有工作经验等的要求。这都严重挫败了毕业生的就业热情。
最后,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脱节也是造成高校学生就业的一个桎梏。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此外,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面对以上就业环境,教育者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呢?
1.架设社会需求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平台。要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社会各界的沟通,建立有效、及时的信息反馈体系,尽可能消除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负面影响。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必须组织好本校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宽松、舒适的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2.高校方面,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
3.学生个人方面,放平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在毕业生的思想中存在种种困惑和误区。比如,在择业要求上总希望找到一份“从一而终”的“铁饭碗”工作:在择业去向上外企、沿海、大城市是首选,在择业待遇上高工资、环境好、讲条件的考虑的较多,作为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破除“一次择业,终身就业”的观念,广泛宣传基层的基本情况,让他们充分认识基层、了解基层,消除误会,勇敢迎接挑战,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寻找解决生存问题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这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江苏大学曾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