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提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构建解释结构模型,以解析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因素,并获取各影响要素之间的递阶层次关系。在分析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昆明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给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课程设计、跨学科教育、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与实践考核及激励制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政府支持力度则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外部保障。
关键词:区域发展需求;专业学位;解释结构模型;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5)02-0080-06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the Interpretative Structure Model (ISM) method i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factor in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and we reveal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factors.Based on analyz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in Yunnan,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re proposed.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ode is also discussed in Faculty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urriculum design,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educ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system of practicing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and the capacity of government support is the external reassurance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Keywords:requirement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degree;the Interpretative Structure Model (ISM);education quality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创新型、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设计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从区域发展需求分析入手,构建解释结构模型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关系,确定影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以云南为例,获取提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措施,以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一、基于ISM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一)ISM的适用性分析
解析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简称ISM)利用图论中的关联矩阵原理来分析复杂系统的整体结构[2],将系统的结构分析转化为同构有向图的拓扑分析,通过关联矩阵可以描述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直接关系,找出各要素之间的间接关系,从而用图形表示系统要素间所有直接、间接关系。ISM是定性分析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关系的模型,它为分析系统复杂要素提供了有效手段, 能够将复杂要素结构化和层次化。例如:李振福[3]建立了ISM从整体角度揭示交通文化系统要素的结构;李靖等[4]利用ISM分析了物流网络协同效应的四大类15个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佘廉等[5]利用ISM分析了影响城市脆弱性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与根本因素的层次脉络。这些研究均验证了运用ISM对复杂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良好的解释力。
ISM不仅适用于社会经济问题分析,还能够分析影响关系复杂的教育研究问题。例如:陈藏等[6]利用ISM得到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结构模型及其递阶层次关系;孔令夷[7]利用ISM识别了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5个关键影响因素;李国彦等[8]基于ISM重新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了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本文采用ISM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根据其驱动力和依赖性进行归类和分析。
(二)ISM建立的步骤和方法
解释结构模型的具体计算步骤与分析方法如下:
1.问题的提出。
2.确定构成系统的要素集合S,并将各要素编号,记{S1,S2,…,Sn}。
3.找出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如下二元关系式:SiRSj=1 当Si与Sj有直接关系时;SiRSj=0 当Si与Sj无直接关系,其中i,j=1,2,…,n,得到各要素间的邻接矩阵M。 4.通过对邻接矩阵的计算,可得到可达矩阵T:T=Mn+1。其中:n为直接关系矩阵M的阶数;可达矩阵T反映系统中各要素间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
5.将可达矩阵T分解成两个集合:R(Si)集合,即包含由Si可能到达的一切有关系的要素集合,称为Si的母集合;A(Si)集合,即包含一切有关系的要素可以到达Si的集合,称为Si的子集合。
6.计算R(Si)与A(Si)的交集,满足R(Si)∩A(Si)=R(Si)中的要素就是系统的最上位要素,即最高层次的要素。去掉最高层次的要素,重复步骤6,依次分出系统的第二层、第三层…,直至最下层要素[9]。
7.得到系统层次结构图并进行分析判断。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在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到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ISM模型的11个指标,如表1所示。
(四)影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ISM模型构建
1.确定要素关系,建立邻接矩阵。在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确定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分别用V,O,X表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V表示Si与Sj有关,O表示Si与Sj无关,X表示Si与Sj相互有关,如表2所示。
4.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得到解释结构模型。由可达性矩阵可知,(7,8)之间与(3,4,11)之间互为强连接要素,根据可达矩阵得出各要素间的层次关系,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得到区域发展需求影响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关系的解释结构模型,如图4所示。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善对策由图4可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是一个5级的多层次递阶系统,图中清晰描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自下而上的箭头表明低层次因素是高层次因素影响的结果,并可得到以下结论:
1.影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根本因素是课程设计、宽口径的交叉学科教育、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与实践考核及激励制度。其中,前三个要素之间属强连接关系,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较大,任意要素的水平过低都会使得整个培养体系的水平降低。因此,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充分协调这三个要素的关系。基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并根据就业状况评估进行协调反馈;同时,高校更需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考核与激励制度,监督研究生的实践状况,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
2.第三层的影响因素是学科知识的前沿性与系统性、学位论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双导师之间的信息互通三个要素。其中,学科知识的前沿性与系统性、学位论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具有强连接关系。因此,急需通过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等环节,保障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沿性与系统性;同时,加强校内与校外双导师之间的信息沟通,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
3.第四层要素是高校的主动意识、研究院所与企业的积极性。高校通过分析区域社会发展及行业实际需求,与企业、研究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基地,是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急需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寻求同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并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推动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向多样化发展。
4.从底层要素分析,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在政策与财力上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大力支持,是保障研究生面向区域发展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高校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奖学金激励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并为高校进行政产学研联合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三、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1.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云南从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前沿,交通与物流行业凸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将发展成为面向国际大通道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结合桥头堡战略,提升区域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2.云南一直存在着交通可达性差、经济欠发达等问题,山区道路作为云南省道路的主要形式,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技术已经成为云南省交通行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培养交通运输安全研究的专业型人才,已经成为云南交通行业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
3.随着云南省提出旅游强省计划,旅游业开始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旅游交通规划与运营已经成为当前区域发展所需的重点人才领域;同时,随着昆明市成功入选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公交都市试点城市,相关的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管理等相关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区域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4.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快速且环保的公共交通方式,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昆明市同步建设并运营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急需交通运输工程相关的专业人才,加快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昆明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一)发展特色与目标
昆明理工大学是云南省唯一一所培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等院校,目前已经形成以实践为主体,以大交通体系为目标,涵盖城市轨道交通、物流规划、新能源汽车、低碳交通规划、山区道路安全等特色学科方向。课程设计凸显了宽口径的多学科交叉特性,以校级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为牵引,重点建设《交通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交通控制技术》与《汽车系统动力学》等学科基础课程。
为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昆明理工大学逐步构建了以高校为主体,依托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协会,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基本方针,制定了“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适应行业与职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综合素养五个方面,构建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如图5所示。 (二)重点学科方向
随着专业学位教育地位的提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数量已与学术型持平。为了提升专业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四个战略学科方向:高原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基于车联网的交通管理决策支持技术、农产品物流与国际物流、低碳交通与旅游交通规划。在此基础上,与产学研合作单位紧密合作,支撑战略学科方向的快速发展,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升。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效
如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提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对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0]。昆明理工大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着重从课程设置、双导师指导、专业实践与论文开题与答辩四环节强化过程管理,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独有的教学、实践管理制度,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奠定了实践基础。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形成了课程设置与区域行业发展相对接,教学内容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依据轨道交通、物流工程、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规划等行业导向设置针对性的课程;同时,注重研究生动手参与和实践研究,设置交通仿真、物流自动化等实践课程,调动研究生的实践热情。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构建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2.双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校企双导师制,采用三段式培养,即在校内和校外实践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研究生的学习分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阶段[11]。学校在导师遴选与联合培养过程中,着重考虑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构建导师协作、相互支持、共同指导的培养模式。
3.专业实践。在培养过程中依托工程实践与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突出实践性、协同式的培养特色,构建“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密切与研究院所及企业联系”的联合培养模式,主要从校校、校所、校企三个层面进行培养。
(四)培养模式改善对策
在ISM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昆明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善对策:
1.针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交叉性、应用型特征,紧密结合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迅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在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的设置环节,进一步征求区域内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与行业协会的建议,真正实现培养的系统性与学科交叉特色。
2.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依据行业发展重点与学科前沿情况,遴选一批校外导师充实到导师队伍中;同时,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考核与管理,切实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能够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并在学位论文中得以体现。
3.以外部评估与用人单位评价为重要导向,做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单位调研与意见反馈工作,为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的总体设计提供实际依据。
五、结语
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行业实际需求,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急需进一步改善。通过针对云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综合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项影响因素,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基础,提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综合化的交通运输工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戢晓峰,罗雅婷,伍景琼,等.面向桥头堡战略的区域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2(4):121-125.
[2]谭跃进,陈英武,易进先,等.系统工程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43.
[3]李振福.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城市交通文化力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32(3):29-43.
[4]李靖,张永安.基于ISM的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宁电器为核心的物流网络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45-53.
[5]佘廉,王光荣,许晶.基于ISM的城市脆弱性影响因素研究——以日本城市地震救援恢复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2):84-90.
[6]陈藏,荣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4):82-88.
[7]孔令夷.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4):51-55.
[8]李国彦,卢荣花.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4):28-31.
[9]左忠义,邵春福,金晓琼.基于ISM的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优化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9,30(2):34-38.
[10]路书红,魏薇,许士国.基于共同体的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15-19.
[11]俞继仙,苏玉亮,杨朝亮.基于网络系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时间考核与激励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11-14.
关键词:区域发展需求;专业学位;解释结构模型;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5)02-0080-06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the Interpretative Structure Model (ISM) method i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factor in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and we reveal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factors.Based on analyz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in Yunnan,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re proposed.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mode is also discussed in Faculty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urriculum design,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educ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system of practicing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and the capacity of government support is the external reassurance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Keywords:requirement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degree;the Interpretative Structure Model (ISM);education quality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创新型、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设计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从区域发展需求分析入手,构建解释结构模型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关系,确定影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以云南为例,获取提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措施,以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一、基于ISM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一)ISM的适用性分析
解析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简称ISM)利用图论中的关联矩阵原理来分析复杂系统的整体结构[2],将系统的结构分析转化为同构有向图的拓扑分析,通过关联矩阵可以描述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直接关系,找出各要素之间的间接关系,从而用图形表示系统要素间所有直接、间接关系。ISM是定性分析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关系的模型,它为分析系统复杂要素提供了有效手段, 能够将复杂要素结构化和层次化。例如:李振福[3]建立了ISM从整体角度揭示交通文化系统要素的结构;李靖等[4]利用ISM分析了物流网络协同效应的四大类15个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佘廉等[5]利用ISM分析了影响城市脆弱性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与根本因素的层次脉络。这些研究均验证了运用ISM对复杂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良好的解释力。
ISM不仅适用于社会经济问题分析,还能够分析影响关系复杂的教育研究问题。例如:陈藏等[6]利用ISM得到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结构模型及其递阶层次关系;孔令夷[7]利用ISM识别了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5个关键影响因素;李国彦等[8]基于ISM重新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了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本文采用ISM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根据其驱动力和依赖性进行归类和分析。
(二)ISM建立的步骤和方法
解释结构模型的具体计算步骤与分析方法如下:
1.问题的提出。
2.确定构成系统的要素集合S,并将各要素编号,记{S1,S2,…,Sn}。
3.找出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如下二元关系式:SiRSj=1 当Si与Sj有直接关系时;SiRSj=0 当Si与Sj无直接关系,其中i,j=1,2,…,n,得到各要素间的邻接矩阵M。 4.通过对邻接矩阵的计算,可得到可达矩阵T:T=Mn+1。其中:n为直接关系矩阵M的阶数;可达矩阵T反映系统中各要素间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
5.将可达矩阵T分解成两个集合:R(Si)集合,即包含由Si可能到达的一切有关系的要素集合,称为Si的母集合;A(Si)集合,即包含一切有关系的要素可以到达Si的集合,称为Si的子集合。
6.计算R(Si)与A(Si)的交集,满足R(Si)∩A(Si)=R(Si)中的要素就是系统的最上位要素,即最高层次的要素。去掉最高层次的要素,重复步骤6,依次分出系统的第二层、第三层…,直至最下层要素[9]。
7.得到系统层次结构图并进行分析判断。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在综合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到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ISM模型的11个指标,如表1所示。
(四)影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ISM模型构建
1.确定要素关系,建立邻接矩阵。在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确定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分别用V,O,X表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V表示Si与Sj有关,O表示Si与Sj无关,X表示Si与Sj相互有关,如表2所示。
4.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得到解释结构模型。由可达性矩阵可知,(7,8)之间与(3,4,11)之间互为强连接要素,根据可达矩阵得出各要素间的层次关系,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得到区域发展需求影响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关系的解释结构模型,如图4所示。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善对策由图4可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是一个5级的多层次递阶系统,图中清晰描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自下而上的箭头表明低层次因素是高层次因素影响的结果,并可得到以下结论:
1.影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根本因素是课程设计、宽口径的交叉学科教育、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与实践考核及激励制度。其中,前三个要素之间属强连接关系,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较大,任意要素的水平过低都会使得整个培养体系的水平降低。因此,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充分协调这三个要素的关系。基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并根据就业状况评估进行协调反馈;同时,高校更需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考核与激励制度,监督研究生的实践状况,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
2.第三层的影响因素是学科知识的前沿性与系统性、学位论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双导师之间的信息互通三个要素。其中,学科知识的前沿性与系统性、学位论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具有强连接关系。因此,急需通过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等环节,保障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沿性与系统性;同时,加强校内与校外双导师之间的信息沟通,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
3.第四层要素是高校的主动意识、研究院所与企业的积极性。高校通过分析区域社会发展及行业实际需求,与企业、研究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基地,是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急需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寻求同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并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推动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向多样化发展。
4.从底层要素分析,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在政策与财力上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大力支持,是保障研究生面向区域发展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高校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奖学金激励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并为高校进行政产学研联合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三、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1.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云南从对外开放的末端变为前沿,交通与物流行业凸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将发展成为面向国际大通道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结合桥头堡战略,提升区域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2.云南一直存在着交通可达性差、经济欠发达等问题,山区道路作为云南省道路的主要形式,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技术已经成为云南省交通行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培养交通运输安全研究的专业型人才,已经成为云南交通行业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
3.随着云南省提出旅游强省计划,旅游业开始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旅游交通规划与运营已经成为当前区域发展所需的重点人才领域;同时,随着昆明市成功入选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公交都市试点城市,相关的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管理等相关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区域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4.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快速且环保的公共交通方式,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昆明市同步建设并运营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急需交通运输工程相关的专业人才,加快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昆明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一)发展特色与目标
昆明理工大学是云南省唯一一所培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等院校,目前已经形成以实践为主体,以大交通体系为目标,涵盖城市轨道交通、物流规划、新能源汽车、低碳交通规划、山区道路安全等特色学科方向。课程设计凸显了宽口径的多学科交叉特性,以校级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为牵引,重点建设《交通系统仿真技术及应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交通控制技术》与《汽车系统动力学》等学科基础课程。
为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昆明理工大学逐步构建了以高校为主体,依托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协会,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基本方针,制定了“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适应行业与职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综合素养五个方面,构建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如图5所示。 (二)重点学科方向
随着专业学位教育地位的提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数量已与学术型持平。为了提升专业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四个战略学科方向:高原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基于车联网的交通管理决策支持技术、农产品物流与国际物流、低碳交通与旅游交通规划。在此基础上,与产学研合作单位紧密合作,支撑战略学科方向的快速发展,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升。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效
如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提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对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0]。昆明理工大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着重从课程设置、双导师指导、专业实践与论文开题与答辩四环节强化过程管理,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独有的教学、实践管理制度,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奠定了实践基础。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形成了课程设置与区域行业发展相对接,教学内容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依据轨道交通、物流工程、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规划等行业导向设置针对性的课程;同时,注重研究生动手参与和实践研究,设置交通仿真、物流自动化等实践课程,调动研究生的实践热情。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构建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2.双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校企双导师制,采用三段式培养,即在校内和校外实践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研究生的学习分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阶段[11]。学校在导师遴选与联合培养过程中,着重考虑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构建导师协作、相互支持、共同指导的培养模式。
3.专业实践。在培养过程中依托工程实践与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突出实践性、协同式的培养特色,构建“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密切与研究院所及企业联系”的联合培养模式,主要从校校、校所、校企三个层面进行培养。
(四)培养模式改善对策
在ISM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昆明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善对策:
1.针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交叉性、应用型特征,紧密结合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迅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在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的设置环节,进一步征求区域内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与行业协会的建议,真正实现培养的系统性与学科交叉特色。
2.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依据行业发展重点与学科前沿情况,遴选一批校外导师充实到导师队伍中;同时,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考核与管理,切实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能够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并在学位论文中得以体现。
3.以外部评估与用人单位评价为重要导向,做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单位调研与意见反馈工作,为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的总体设计提供实际依据。
五、结语
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行业实际需求,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急需进一步改善。通过针对云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综合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项影响因素,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基础,提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综合化的交通运输工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戢晓峰,罗雅婷,伍景琼,等.面向桥头堡战略的区域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2(4):121-125.
[2]谭跃进,陈英武,易进先,等.系统工程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43.
[3]李振福.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城市交通文化力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32(3):29-43.
[4]李靖,张永安.基于ISM的物流网络协同效应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宁电器为核心的物流网络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45-53.
[5]佘廉,王光荣,许晶.基于ISM的城市脆弱性影响因素研究——以日本城市地震救援恢复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2):84-90.
[6]陈藏,荣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4):82-88.
[7]孔令夷.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4):51-55.
[8]李国彦,卢荣花.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4):28-31.
[9]左忠义,邵春福,金晓琼.基于ISM的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优化分析[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9,30(2):34-38.
[10]路书红,魏薇,许士国.基于共同体的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15-19.
[11]俞继仙,苏玉亮,杨朝亮.基于网络系统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时间考核与激励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