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概念”与“概念化”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4fc561v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晨
  一九七七年生于河南洛阳。
  一九九六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二○○○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二○○○年至二○○四年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二○○四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华其敏教授。二○○七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二○一二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美术学博士,导师为冯远教授。
  出版:
  《名家名画—赵晨水墨肖像作品》、《当代写意画唯美新势力—赵晨写意人物精品集》、《当代艺术名家经典作品范本—赵晨》;作品、文章曾发表于《中国书画》、《美术报》、《中国书画报》、《艺术界》、《东方艺术·国画》、《国画大家》、《国画研究》、《美术天地》、《美术界》等。
  我们画画时,会常听说某某人被评价画得很“概念”,可“概念”究竟是什么呢?
  一般意义上的“概念”(concept)是指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结果,是对事物的感性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概念总是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处于运动、变化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原有概念的内容逐步递加、累进乃至变异,或是新旧概念的更替和变革。概念是哲学思维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是我们学习、研究问题的基础。卡西尔在《人论》中说:“有一种概念的深层,同样,也有一种纯形象的深层。前者靠科学来发现,后者则在艺术中展现。前者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理由,后者则帮助我们洞见事物的形式。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艺术领域的“概念”有着具体的含义,一方面指有关艺术的一些基本定义和术语,特别是前人对艺术的一些规律性总结与经验之谈;另一方面,我们也用“概念”来指对艺术理解的一种负面状态,即脱离具体艺术感受和对复杂现象缺乏细致深入理解、研究的一种思维状态。“概念化”意味着一个艺术家既没有深入研究自己所要表现的对象,从而处于感受和理解上的肤浅、表面和粗糙状态,使艺术想象和艺术创新缺乏现实的基础;同时也指过度沉迷于已有的经典法则和传统程式,追逐各种流行的形式,用现成的法则和模式去代替自己对具体的、鲜活的物象的感受与把握,缺乏创新意识,始终处于承袭和重复的状态。
  “概念”和“概念化”常常是我们难以避免的,有时也是必要的。在学习中国画时,最主要的方式是临摹,临摹就是通过重复前人的样板学习前人的优秀经验。而前人的优秀经验常常体现在他们总结的“概念”中,如传统画兰法有“一笔长,两笔短,三笔破凤眼,四笔、五笔攒鱼头”这样的经验之谈,它实际总结了兰叶穿插的基本规律。古人对人物画也有很多这样的“概念”总结,如《写真古诀》中云:“写真之法,先观八格,次看三庭。眼横五配,口约三匀。明其大局,好定分寸。”吴道子曾把自己的艺术体验归纳成为各种规律性知识,以文字性的“手诀”传授弟子。掌握古人绘画的“概念”是进入传统和学习经典的必要手段和捷径,现代中国画教学也离不开这些“概念”化的教学模式和科学方法。我们如果忽视古人的这些经验,简单粗暴地视之为已经死掉的“陈规”和“陋习”,以为自己可以另创一套“概念”和“技法”,往往会“聪明反被聪明误”,走更多的弯路。
  但古人的“概念”不管多么经典、高妙,都不可能取代我们对生活和物象的个性化感受与理解,而且,在理解古人的各种“概念”时,必须做到能够还原这种“概念”存在的历史和心理基础,像古人理解物象与艺术那样去理解古人的创作规律和手法,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做到将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形式化的过程与古人的经验进行对比,以提升自己的艺术理解和艺术语言。人们通过“概念”可以较快地把握事物的基本原则和结构,然而,当人们过于依赖于“概念” 时,便往往忽略了对具体物象个别属性的细微、深入感受。当“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阻碍感觉与实际世界沟通的桥梁时,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概念化”了。中国古人比较注意“常”与“变”的统一,既要“概念”的统一与守恒,也要避免“概念化”的僵化和偏执。如《论语》中“仁”出现了上百次,但每次含义都不同,充分体现了孔子针对不同学生和对话者的“心性”和困境而“因材施教”的理念。而“道”在《老子》中也出现多次,每次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但又不离其宗。中国古人对“概念”的阐述往往杂糅着很多玄奥、含混的成分,其目的是要让听者得意而忘言,也就是要把握“概念”的核心意蕴,而又不拘泥于“概念”的语言“牢笼”。“言有尽而意无穷”,运用“概念”的目的在于举一而反三,遗貌而取神,但其危险在于脱离了事物的丰富性、差异性和独特性。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它重视的是“心源开通”,而不是外在的知识储备;强调的是对整体“道”、“器”的把握和体验,而不是对详尽知识的具体分解。中国的画论、诗论、文论都有这个特点,古人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因而,理解力平平的人往往不能抓住或不能理解这种“模式”、“概念”背后的“精”与“细”,只停留在“概念”的字面意思层面。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前人的“概念”,如果只得其字面之意,或只固守其“不二法门”,代代相传的“模式”就成了一个架空了的图式或抽掉了本质内核的一个样板。这也是唐宋之后直至明、清,中国人物画关于结构和造型的方法概念内核被一再忽视,而只留下一些表面经验和模式的翻抄,除陈老莲、任伯年等个别杰出画家外,基本呈现出千人相袭、面目雷同的一个主要原因。
  很多人批评中国画的过于“程式化”,大多是指把古代经典作品表面模式的克隆、翻版行为,那是对古人“概念”的误解,是把自己的“概念化”归结到古人的“概念”之上。其中不乏实用主义和教条主义行为,比如有些号称掌握了古人“概念”的画家固步自封,用模式和形式而不是用感受去画画,心性蒙蔽,千篇一律地重复自我,这就是用自己的“概念化”去理解古人的“概念”。而卓越的画家实际能克服这种矛盾,他们一方面迅速地掌握“概念”,对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另一方面则能理性地抵制“概念化”对自己感受的影响,回归到最初与事物接触时内心体验的思维方式,始终保持用鲜活的经验去补充、累积乃至修正古人的经验和概念。“至人无法”,“法无定法”,郑板桥说:“削尽冗繁留苍劲,画到生时是熟时”。托尔斯泰说,他不用事物的名字来称呼事物,而是像第一次看到它一样对它加以描述,并且他在描述事物时,使用的不是已经被接受的那一部分的名称,而是像在其他事物中称呼适当的部分那样去对其命名。只有在高度掌握事物规律和结构的前提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情绪和生命体验,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进入中国画的“程式化”状态了。
其他文献
展览时间:2015-03-05~2015-03-25  展览地点:GALERIE VACLAVA SPALY(布拉格)  对伊瑞而言,改变就是消解“图像在一个平面中独立表意的符号性”,将“意义生产”的边框开放。于是,他的“画面”不再只是“平面”—看似一个平面中的图像,意义发生并不独立完成于平面,而必须在图像产生的场域中才能成为“完整能指”。正如此次展出的7件水墨作品,分别描绘了建筑工地的局部机械装
期刊
展览时间:2015-03-21~2015-03-31  展览地点:南京市建邺区河西大街89号,六尘艺术馆  参展艺术家:章燕紫、东离、朱雅梅、毕可燕、高茜、沈沁、贾秋玉、李戈晔、杨臻臻、黄欢、阎盈汐、陈蕾、马兆琳、宋扬、李想、林茵、陈姗、胡畔、杨瀞、顾真真、敖登高娃、李骏逸、李莉、岳小飞、姜炫雅、刘天怜  当代画坛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女艺术家,十指春风,冰雪聪颖,她们走过画笺,就顺手擦亮了纸上的黑夜…
期刊
展览时间:  2015-03-18  ~2015-03-28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馆13-17号展厅  中国工笔画艺术走出低谷、再现辉煌,中国工笔画学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学会的历届领导在创作出大量堪称经典的精品力作的同时,也为振兴工笔画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做出了无以伦比的杰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工笔画事业的开拓者!他们高尚的人品和精湛的艺术成为青年人成长、学习的典范。  此次展览旨在
期刊
展览时间:2015-03-14~2015-03-26  展览地点:北京三恒美术馆  本次展览展出了徐岚山水画、书法共计一百四十余幅,是近两年徐岚旅行写生和倾心创作的汇总,也是他抛开设计身份的一次展览,呈现了其在中国现代水墨领域的探索成果和贡献。徐岚的作品不拘泥于学院套路的刻板,也不沉迷于传统绘画的样式和现代艺术的常规形态,而是识根求脉、返本寻源,展现出空灵爽利的艺术特征和风格属性,既有强烈的现实感
期刊
展览时间:2015-01-05~2015-01-07  展览地点:北京798红鼎艺术空间  贾宽画智者,画小孩,画一种稳当、平和、不紧张、自由、不设限的生活,是因为他心中所想。在他的身上有一种禅修者的淡然气度,在与人交谈中平静地散发出来。佛家讲相由心生,色即是空,或许画也是由心生的,生了这许多画,想必是心地足够广阔。  在贾宽的画面中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陌生感,在他充满原始创造意义的绘画的背后,为我们
期刊
展览时间:2015-03-20~2015-03-25  展览地点:北京大千画廊美术馆  此次画览展出了贾宝锋近期创作的近40幅彩墨戏曲人物作品,也是画家此类作品的首次面世,作品基本分为淡彩华年、粉墨人生、刀马生旦等几个系列,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华彩妙韵、色墨交融的视觉享宴。
期刊
展览时间:2015-03-21~ 2015-03-28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孙其峰 李奇茂 刘文西 刘勃舒 欧豪年 吴山明 江明贤 许钦松 何家英 杨晓阳 李翔 刘大为 郭怡孮 张道兴 李宝林 王玉珏 刘国辉 杜滋龄 邓林……  本次展览是中国画学会自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由全体理事参与的大型画展,是集中展示学会整体面貌的学术性大展,也是体现“学术立会”宗旨的重要活动。从展出的作品中
期刊
展览时间:2015-05-09~  2015-05-19  展览地点:朱屺瞻艺术馆二、三层展厅  “女艺术家徐畅的画面看上去好似从远古壁画剥离下来,带着斑驳陆离的余痕,但笔触却又那么坚韧,又并非传统的皴法,内敛的墨痕似乎不是用来看视的,而是用来呵护的。  墨线的笔势保持卷云一般的生动性,有一种苍劲飞动的姿态,但总体上又含蓄隽永,满纸氤氲仙气却又毫不古板。一旦徐畅以清代‘老纸’来作画,扑面而来的是满
期刊
两年半前南京一个画展上看到有几位我多年关注的画家,也有我不熟知的画家,当时这些画家尚未被收藏者或投资者追逐,我以一个画家的角度来了解这些画家的作品,并试着从画作所呈现的现象中来感受他们各自的追求,这些作品使我对文化生态的转变现象做了一些思考。因为画的呈现并非简单的“好”与“坏”,而是涉及很多背后的因素。如果遇到吸引我的画作,我会贴上一个红点作为收藏。当时的原因非常简单,我这种行为仅想对尚未被人充分
期刊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跟画家的相识、交往多数是由画结缘。有时是先认识画作者本人,再见其作品;亦或是先识其画,对它有所了解,知其“相貌”,晓其“性情”,后见其主人庐山真面目。若遇到自己心仪的作品,偶尔也会好奇画面背后的创作者究竟是怎样的人?会在心中推测他(她)的外形、个性、喜好,甚至会从画面中那些笔触、色彩、构图……行而下的所谓“符号”循迹他(她)行而上的思考,那些潜藏在画面背后的直抵人内心深处的“摩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