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包服务业的竞争力分析

来源 :经济视角·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ao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服务外包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业态,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发展趋势,在中国特色的国情下科学制定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战略,以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正成为当前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现状、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服务外包业;服务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张铮(1982-),女,西安外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服务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制造”已走向全球,“中国服务”已来到我们身边。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一步步转移自己的非核心业务,中国的服务外包得到发展,并且正在逐渐成为跨国公司选择外包的主要市场。
  一、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的业务量持续增加,凭借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2009年中国总体外包规模达到79.46亿美元。我国主要承载劳动型服务外包,技术型服务外包比较少,我国的本土服务外包与国际领先外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所涉及的地域较小,主要是我国本土的公司、总部在中国的公司、总部在其他国家但是在我国有办事处的跨国公司这三大客户群在我国寻找外包基地。我国服务外包主要承载软件外包,2009年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规模达到13.8亿美元,同比增长48.4%。我国大的离岸外包服务商均在南京、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二线城市设置了分公司或开发中心,缓和了离岸软件外包服务商过于集中在几个发达城市所造成的成本及人才的压力,未来二线城市转移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地理分布趋向合理化。
  二、我国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分析
  (一)竞争优势分析
  1.实际利用外资水平持续增长。我国服务业领域吸引外资水平不断发展。2006年,服务外包业实际利用外资199.2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了33.5%,2008年达到538.7亿美元;2009年服务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实际利用外资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国家;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依然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业、教育、房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幅度都超过50%。法律服务、医疗保险、商业分销等都有外商进入,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促进着我国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2.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服务外包转移方选择承接地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基础设施。我国在服务外包基础设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交通便利,目前有30多个城市拥有国际机场及国际直达航班;网络连接率高达99%的世界级电信基础设施也能提供服务外包基地等。
   我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应届大学生,并且目前还有51万人在国外学习,每年到海外学习的人数和回国工作的人数不断增长。另外,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低廉的劳动力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
  3.制造业基础雄厚。制造业是服务外包发展的基础。我国是无可争议的“全球制造中心”,我国设有几乎所有的世界500强企业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强大的制造业是我国服务业发展以及承接服务外包的重要基础,而雄厚的制造业外包也促进了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
  (二)竞争劣势分析
  1.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服务意识淡薄。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但是总体发展仍然滞后。200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2.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2%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2%的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外包的发展。
  2.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软件人才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数量供不应求”与“结构不尽合理”。尽管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具备服务外包所需的技能。
  3.服务外包行业成熟度不够。虽然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增长迅速,但整体外包行业的成熟度不足。所承接的业务仍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领域,还有很多领域如产品研发、建设设计、人力资源外包等处于起步阶段。外包企业专有资源拥有程度较低,在境外缺乏有效的业务营销渠道,沟通能力也较弱,行业结构体系比较落后,行业集中度较低,我国前20家软件公司的出口额只占全国软件出口额的13%,而印度排名前20家的软件出口公司的贡献率为42%。由于对服务外包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我国在服务外包上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4.公司规模不大,全球知名度不高。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规模扩展迅速,但是服务外包供应企业价值相对很低。目前,我国软件企业中仅东软的员工超过万人,其余的多数为30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中国一线软件企业用友、东软、金蝶等不具有品牌优势。品牌制约着我国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
  四、发展我国服务外包的对策
  (一)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外包行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我国要重视外包人才的培养,使其拥有国际外包市场发展所需技能。首先,加快高校服务外包相关学科建设,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增设相关课程,增加知识储备。其次,企业应开展新员工岗前培训,加强对员工人才定制、人才资质、国际认证、相关法律、行业标准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培训,与国际接轨。
  (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应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促进我国外包业的发展。首先,实施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各级政府都应该建立专项基金,以财政、企业为主体,广开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重点支持有广泛市场前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树立品牌,增强意识;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实施专利保护战略;不断创新,提高效率。其次,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加知识产权的产出量,形成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三)重视与国际外包商的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应鼓励外包服务商同一些跨国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提升其服务能力。有效整合产业价值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政府和大型国企应主动购买服务,打开国内需求市场,既发展了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又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应鼓励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家、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发挥积极作用,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应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在市场准入、海关监管、外汇管理、规划保障、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保护、财税促进政策、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的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体系。
   服务外包产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新兴产业。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路径,需要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综合筹划应对举措。鉴于外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应该把外包视为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手段。要在与跨国公司开展外包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有关政策的制定,有效整合产业价值链,着重培育本国长期的比较优势,增强自主创新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志彪.服务外包业与中国新经济力量的战略崛起[J].南京大学学报,2007,(04).
  [2] 杨波、殷国鹏.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9.
  [3] 谭力文、马海燕.全球外包下的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J].武汉大学学报,2006,(02):149-152.
  [4] 王晓红.新一轮服务外包离岸外包的理论分析[J].商业研究,2008,4:135-141.
其他文献
小学教育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门新兴专业,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研究型、学者型的小学教师,需要安排好这一专业的学科教学论课程。课程设置可以分为语文类
电力供应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提高供电稳定性和安全性.高压输电线路由于所处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容易遭受雷击,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本文论述了差异化防雷措施,以期为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了一系列单壁碳纳米管(椅型、锯齿型)和氮化硼锯齿型纳米管的杨氏模量.用实际的数值结果显示了杨氏模量与纳米管管径之间的依赖关系.还讨论了各类纳米管卷
期刊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供电企业也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方面.因此,供电企业应加强对10kV电
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探索性地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束.在多壁碳纳米管束不同入射角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中,观察到C—Hσ共振峰强度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常温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发展与高速增长的经济之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冲突。相对于持续增长的GDP,中国农业面临着粮食安全隐患、农业工业化滞后、供需关系日趋偏紧等一系列问题。要破解这种困境,关键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工业化。在此过程中,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工业化的主体,任重而道远。本文从中国农民的现状出发,对中国农民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中国农业生产工业化
期刊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是一种混场源频率域电磁观测系统,其能穿透低阻覆盖层并清晰反映深部地质体空间展布特征,具有轻便高效、勘探深度大、分辨率高的特点。在对四川通安-小牛场
在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实际施工中,要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的操作流程,重视质量控制工作,保障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相关技术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结合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