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文化教育理念融合于学校管理之中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feng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和物质的最终积淀,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陈玉琨教授指出,学校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重要作用。文化如果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催的力量。
  近几年来,我们大义中心小学先后获得“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等69个省市级集体荣誉。在不断的创建中,我们也在摸索与创造着学校的文化,逐步确立了以“绿色的教育”追求“教育的绿色”为文化管理目标,以课题研究和特色打造为文化管理的根基,以营造绿色教育的空间、构建和谐发展的教师队伍、孕育绿色阳光的学生个性为文化管理的三大支柱,全力打造学校绿色文化教育,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
  
  一、确立一个理念:以“绿色的教育”追求“教育的绿色”
  
  “绿色”是生态的象征,是健康的代名词。“绿色”更是生命的象征,是和谐的代名词。学校是培育生命的基地,我们关注每一个幼小生命个体及整体的人格发展。学校也是培育教师教育生命的基地,我们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历程和幸福指数。我们希望每一个生命个体(包括教师、学生、职工)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在成长的心路历程中感受快乐与幸福、成功与激情、挫折与奋进……我们研究并实践绿色文化教育,就是要探索并实施不断创新的教育、充满活力的教育、孕育新人的教育。
  绿色,有有形的,是目之所及的绿色。我校拥有丰富的绿化资源,时刻吸引着学生探究的目光,校内外又有许多植物专家和植物爱好者关心着我校的成长。绿色,也有无形的,是心之所感的绿色,包括氛围、机制。我们按照做强一个点,凸显一条线,拉动一个面的文化建设思路,在开展“有形之绿——植物探究”活动过程中,进行着“无形之绿——校园文化”的实践。我们依托“植物探究”特色平台,精心开辟“校本型探究性体验教育”活动途径,由“实践”提升到“探究”,逐步培育“生态德育”的亮点,并提炼出“绿色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重点放在营造绿色自然的校园环境,构建绿色和谐的校园文化,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把学生培养成“绿色精灵”,从而促进学校、班级、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夯实两个根基:课题研究和特色建设交融互补
  
  第一,以省级立项课题为根基,全力打造学校绿色文化教育。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校“小学绿色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先后在2007年的12月份和2008年的4月份成功立项为苏州市规划办课题与省教科院的规划课题。这为学校高平台研究绿色文化教育、发展学校文化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我校确立了项目子课题:小学绿色文化教育目标体系、内容、实施策略、实施途径的研究。还确立了功能主课题:小学绿色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教师、校园文化、学校和谐发展及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的研究。我校将紧紧依托教育科研,不断夯实学校文化建设。
  第二,以“植物探究”特色建设为抓手,深化学校绿色文化教育之内涵,
  我校“植物探究”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植物生长”领域和“植物环境与人类生活”领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观察实验,主动地获取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志趣,并通过摄影、绘画、读写、制作等艺术手段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从而使“植物探究”活动充满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与人文性。我们坚持从“校园绿化”、“学科教材”和“网络环境”三大宝地充分挖掘、合理利用显性和隐性资源,为学生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植物探究提供保障。它充分汲取综合实践活动课标的营养,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要求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界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精神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由“绿色植物的探究”提升为“绿色人文的追求”。
  “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两个根基交融渗透,相辅相成,为绿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搭建了较高的平台。
  
  三、构筑三大支柱: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同生共建
  
  第一,营造绿色教育的空间,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
  绿色的校园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也是育人的氛围,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为此学校在“环境也是教育者”的理念指导下,以“天和”的平等精神,精心营造绿色环境文化,促进教师、学生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把学校建设成和谐的绿色家园。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育人的校园人文环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说话,从而打造出一个绿色灵动的生态教育空间。
  课余时间,漫步在校园,遍布在各个角落的草坪音响,荡漾出美妙的音乐旋律。一批学校精心策划寓意丰富的小树林——学校荣誉林、校友纪念林、家长捐赠林、教师成长林、学生认养林等,使刚刚新建的校园绿意葱茏,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站在宽阔的广场上,仰视着蓝天白云下气势恢宏的现代建筑群,俯瞰碧草铺翠花团锦簇的大地,放眼望去,校园,不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
  第二,构建和谐的教师队伍,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
  和谐是一种气质、一种底蕴、一种内涵,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动力。和谐的校园要有蕴意丰富的校园文化,而和谐是努力打造绿色文化的核心。在绿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管理中倡导“生命因欣赏而美丽、氛围因宽容而和谐、责任因自主而生成”,以互信互谅为基础,以公平公正为准则,以情感关怀为内容,以制度管理为手段,使全体师生在一种心态平和、情感融洽的环境中积极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以“人和”的独立精神,潜心打造绿色管理文化。凝聚团队合力,保持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倡导教学个性,关注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尊重个体差异,引领和谐发展与自主成长。
  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倡导绿色教学理念,打造“绿色课堂”。并专门建立“青研中心”,实施“青蓝工程”,关注和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每月举办一次周末茶座的教育沙龙活动,每月一期校刊《成长快车道》,每学期结集编写教师论文。以多种方式进行经验交流和教育共享。
  第三,孕育绿色阳光的学生个性,把学生培养成“绿色精灵”。
  “绿色,阳光,生命”是我校绿色文化教育的主旋律,学生的发展倡导学生个性绿色化。生命因阳光而美丽,阳光因绿色而灿烂,绿色因教育而生机。教育的一切落脚点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也是学校教育发展中最活跃的生命力。只有学生个性绿色化,学校教育才能焕发出绿色灵动的生命活力。
  全力打造绿色课堂。我们认为绿色课堂也就是生态化的课堂,她创设了一个自然的学习环境,她眼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她反对污染学生的情感、窒息学生的灵性、羁绊学生的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力求与学生互通互融,打破原先的隔离,追求课堂教学的本真与和谐。绿色课堂是关注“群体”的课堂,是尊重“多样性”的课堂,是追求“平衡和谐”的课堂,是主张“开放”的课堂:绿色课堂价值观就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应该凸现与兴趣、学习动力、知识获取过程相紧密联系的教学过程,努力实践发展性课堂。
  我校配合省规划办课题《小学绿色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组织教科室、教导处着力研究绿色课堂的理念、特征、实施策略与评价。在教学沙龙、青研中心活动、专题课堂教学、课题活动等都紧扣“绿色课堂”的有关理念进行研讨与实践,让学生在绿色课堂中自由、主动、健康地发展。
  着力开展校本型探究性实践活动。我校在全力打造绿色课堂的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向课外延伸,向校外延伸。编辑了校本教材:各年级的《探究活动教学案例》;开展校园植物名片制作、认养校园植物,叶画与画叶:开辟专题研究网站,尝试网页学习讨论方式:与理工学院生物系艺术系合作开展活动,与虞山林场共同研究虞山生态环境……学校通过“植物探究”专题网站和展示大厅。全方位展示学生在校本特色活动中取得的个性化成果。如今,只要您一点击大义中心小学“植物探究”专题网站。您或许会从“探究动态”、“植物科普”、“校园植物”、“植物分类”、“植物诗文”、“植物摄影”等栏目中感受到校本课程质朴而又浓郁的教学气息:只要您一踏进我校“植物探究”展示大厅,您或许还会透过“叶画天地”、“缤纷世界”、“植物名片”、“标本欣赏”、“素描佳作”、“奇思妙想”等特色橱窗惊叹学生那灵动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特别是最近学生精心制作的“五环旗”、“五福娃”、“中国印”等奥运系列果实画,正预示着学校将凭借2008年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全力打造“绿色义小”、“科技义小”、“人文义小”……
其他文献
相识并订阅《中文自学指导》仅仅一年零六个月,觉得融指导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以刊登高质量分析评论文章和辅导自学针对性强著称,偏重于培养读者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这一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300例脑梗死疾病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
目的研究分析心理干预对帕金森患者抑郁状况的疗效。方法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帕金森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
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人们对治疗的安全性和住院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况且在现阶段当中,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作
龙眼要想高产必须有完善栽培的管理技术来保障稳产。本文主要分析龙眼生长规律及栽培技术与管理技术,尤其强调后期的管理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对病虫害防治进行分析,希望能够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分子聚合物,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重要产物,本文简要介绍了壳聚糖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在医药,纺织,纺织,造纸,日用化工,食品,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介绍国内外护理依赖性评估工具相关概念、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以期为引进基于护理结局分类系统的护理依赖性评估工具提供参考,优化护理程序,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科学合理配
<正> 人们常对"救火""养病"等词提出疑问:只要扑灭,为什么说"救"?病要治疗,为什么说"养"?这似乎不合逻辑。但人们千百次使用这两个词,都不会把"救火"理解成使火烧得更旺,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