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为视角深化推进北京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略诉求及互联网推动下的教育信息化
  自2010年以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进而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十年的工作和目标任务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带动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加速学习环境的建构,正成为当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
  在上述背景下,教育教学业务流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以优化和重构,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正在整体性地迈向教育教学核心业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的具体要求。教育改革走入了深水区,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知识型社会时代教育改革的有力保障,这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系统与教育信息化对接、协同和迸发创新力量的发展诉求。与此同时,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实践进程的推动下,互联网正展现推动教与学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态越来越多地呈现,尤其以MOOC、微课、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实践形态为代表。它们一方面加速着优质资源均衡与共享、促进现代教育思想传播和实践,另一方面更是带动着教与学方式创新的实践进程,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带来强大的驱动力。
  当前,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与学的双重变革,加快以知识传递为中心向以能力发展为目标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融合课堂内外多元化学习方式、建构开放性学习环境转变,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差异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关注个体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潜能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这一进程给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各类教育机构带来了重塑自我发展的颠覆性力量。构建科学、系统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正成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时代诉求。
  北京数字学校——首都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全国教育事业中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进入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优势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列”的战略目标。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和共享以及教育质量提升,已成为北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诉求。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应用与创新,构建支持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体系,是实现公平的、优质的、创新的、开放的教育的基础和时代诉求。
  在上述定位下,北京市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多个层次上齐头并进,整体上走在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最前沿。从微观层次上看,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进程在加速发展,在市、区县层次上开展了系列化的新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实践,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诉求对接,推动学与教方式变革,实践上注重“教”向“学”的转化。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角色转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自律性等。从中观层次来看,在“十二五”期间推动百所数字校园的实验校建设,充分发挥个体学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彰显首都教育特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并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的教育信息化教学理念和较高实践能力水平的校长和教师,开展个体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系统化应用信息技术的探索。并通过数字校园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教研、学习、家校互动、管理、德育、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的科学、特色、内涵发展。从宏观层次上看,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在实践探索中逐渐提出、形成了“北京数字学校”的实践形态,正成为新型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聚合、倍增优质教育资源,建构新型优质资源供给公共服务基本模式,促进教育公平;聚合各级各类资源,创新服务形态,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打造满足学生生命成长及终身学习能力发展的环境,助力学生个性发展;搭建跨校、跨区、跨时空的平台,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升,加速现代教育理念和优秀实践案例传播,成就信息时代教师的成长与转型;建成开放、多元、高效的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关照现实、面向未来、有效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创新教与学方式,开放教与学环境,创建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数字化教育品牌。
  数据驱动下的在线教育服务创建与优化——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新视角
  “北京数字学校”是全市教育资源的整合、联动和共享,并基于信息技术及网络环境改进教育资源配置与供给方式,构建区域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实践性尝试。它融合互联网开放教育运动发展的实践成果,探索基础教育在线服务体系模式。在成立之初,它向全市师生提供了9500节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科的精品名师同步课程,并以名师同步课程为依托,开展“点对点”应用模式试点,实现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教学和教师教研的深度融合。为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支撑教育综合改革,“北京数字学校”于2014年暑假以来,启动了“名师在线”“学习信息推送”“在线作文批阅”三项在线教育服务项目,以完善面向全市中小学师生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面的在线教育服务体系。特别是在这一进程中,关注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呈现了以数据驱动在线教育服务创建与优化的实践态势,探索出了持续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途径。下面对这一方向的实践成果进行概要介绍。   1.名师在线——在线答疑
  截至2014年11月底,“名师在线”项目学生参与“学业诊断”536291人次;学生共提出问题94550个,参与“在线答疑”的教师600余人,参与学校485所,参与学生覆盖北京市除燕山地区之外的所有区县。项目组采用大规模问卷调查,在初一、初三年级发放学生问卷20万份,家长问卷20万份,按照相关年级数学、英语及班主任教师人数发放教师问卷2万份,100% 覆盖所有用户群体。学生对教师的答疑质量、诊断的有效性等方面的满意度均接近或超过90%。
  通过“名师在线”项目数据分析,对初三数学、英语,初一数学、英语学生诊断最多的前20个知识点进行了呈现。
  从数据上看,初三数学的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圆周角、旋转的应用等几个知识点是全市学生的学习难点,参与诊断的学生数较多,错误率也非常高。相反,反比例函数和概率的相关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初三英语中,并列句和虚拟语气是在教学中需要加强的知识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是学生掌握较好的语法。初一数学知识点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内容以及整式乘法是学生提问和诊断错误率最高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数轴、相反数和倒数、正数、负数几个知识点虽然学生选择率很高,但掌握得最好。初一英语总体上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学生数据整体较好。在相关知识点中,只有数词、名词单复数、一般疑问句几个知识点学生错误率相对较高。
  在“名师在线”项目中提供了“学业诊断”服务。学生对于“学业诊断”的整体评价较高,表示“可以帮助自己了解学习状况”“‘诊断报告’对于自己很有帮助”“希望收到推送的练习题”等。一线教师们也结合其实际工作对“学业诊断”的功能提出了希望,其中“提供全班学生的知识点诊断报告,便于自己安排教学”“提供全班学生的提问情况,便于了解学生的问题”“提供教师提问功能,方便与名师交流”成为教师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对“名师在线”项目多层次、立体化的数据分析、挖掘和应用,为在线服务优化、群体性的知识学习状态体征呈现、个性化适应性的学习服务提供带来了崭新的实践,展现了基于数据驱动的“名师在线”服务优化发展、深度融合的发展前景,并为服务的优化发展带来了空间。
  2.在线作文批阅
  自2014年7月北京市在线教育服务项目试运行以来,“在线作文批阅”项目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该项目汇聚全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市区级骨干教师300余人,为59所普通初中校300多个班级1万多名初三学生配备网上作文批阅教师,提供“1 1”教师服务。学生们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名师网络写作课程,踊跃提交自己的习作,在教师和学生们相互宣传传播中,“在线作文辅导”平台逐渐成为学生练习写作、学习交流和展示才华的舞台。截至2014年12月3日,7346名学生提交了有效作文16657篇,892万字,学生总体参与度为70%。330位优秀教师批阅了12085篇作文,总评语158万字。通过多个层次的数据分析、挖掘,呈现出了以下七个特征:第一,在线作文辅导成为近郊及远郊区县直接面向学生服务需求的重要抓手;第二,在线作文辅导成为近郊及远郊区县学校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第三,依据学生提交作文的时间规律定位教师在线辅导的服务时段,成为在线作文辅导服务切实适应中小学实际需求的主要切入点;第四,对写作中学生性别差异的关注成为在线作文辅导向个性化方向推进的主要动力;第五,深度阅读已经成为有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来源;第六,经典古诗词逐渐充实和重塑着学生自我表达的价值取向;第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渗透并成为学生指导自己学习、生活和社会行为的基础准则。
  图3
其他文献
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在践行“三个面向”的过程中,在北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家项华教授的数据探究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基于探究式教学理念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模式——景
【本刊讯】教育作为GMIC 2015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全球移动教育论坛于2015年4月2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移”起来学习。  伴随着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人们对及时更新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教育行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移动教育因其方便、高效、安全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其普及率在迅速增加,移动教育也将成为教育业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