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景翰
语文课与写作课还是不一样的,虽然也有很深的联系。语文课上了多年以后,我在大学上了写作课。我的老师是阎景翰先生,今年已经90岁了。从念大学到现在,如溪如缕,不断不密,我和阎老师一直往来着。
如果允许我用三个词语概括阎老师,那么反复搜选,我留下的词语会是这样三个:苦难,柔韧,倾诉。
在我的印象里,阎老师的神情从来是忧患的。也并非不笑,有时候,他的笑还很纯粹。嘴一咧,突发其声,嘿嘿成串,笑便涟漪似的漾满了他的皱纹。不过他的笑都是一时一事的,转瞬就凋谢了。他罕有发自生命的笑,开怀的笑,晴空万里的笑。他的心底仿佛凝固了一层冻土,种种失意、不幸和遭困,都沉浸其间。吾生也晚,不知道他离乡求职多么凄楚?养家糊口多么劳累?立身行道多么艰辛?面对批判和凌辱多么悲愤?不过他的春秋越是高迈,他似乎还越是轻松了。然而苦难的沁色和锈迹并未尽去,我发现在他的沉思、扬眉或垂手之中,仍有苦难的影子。
阎老师显然有超常的柔韧,始终不以苦难便落魄或逃避,也不放诞自己的言行。当儿子尽孝,当丈夫尽义,当父亲尽责,当老师尽职。其妻宿疾在身,不免使冬夏交替变得缓慢,甚至让所有的白天也涂抹了一层晦色。真是煎熬,他也只能承受日子的煎熬。不过在煎熬之中,儿女长成,各得其所,其妻也得以安魂。他的学生也若桃李,不仅花丽,而且果硕。可贵的是,他的几个学生自认识这个老师以后,伴他走过了峥嵘的中年及瓤和的老境。阎老师的柔韧源于传统文化,他靠的是一种儒家精神。
长期忍耐,形成压力,也许会致命的,但阎老师却寿至鲐背,何故?是他有养生的秘籍吗?非也。他主食米面,对蔬菜和水果也没有特别的兴趣,更不追求饭讫散步,睡前捏足。意有郁结,他便倾诉。倾诉通血,也通道。年轻时,他以诗倾诉,诗里弥漫着淡淡的伤感;年盛时,他以散文倾诉,散文里五味杂陈,七情并抒;年暮时,他还以小说倾诉,小说里曲折地刻画着自己在劳动改造那年遭遇拳击其腹的暴行。他的倾诉就是哭、就是呐喊。他把倾诉变为著作,他把著作变为生命延续的河桥及境界提升的台阶。阎老师毕竟是一个天赋艺术气质的人,所以他也喜欢养花和弄石,他也以剪枝和赏纹而倾诉。
阎景翰就是侯雁北。
羁旅燕地,念向渭水。嗟夫,让秋风捎去我对他的问候吧!
陈学超
我的故知很少有齿历小我的,除非其徳才绝伦。我的交游多是兄长,从来如此。我应该属于那种至察之徒,过去还为此略有烦恼。
我曾经扬言,五十以后,就拒交朋友了,是因为年过半百,不免疑心加重,害怕名以情取、利以谊谋,糟蹋了我对朋友的理解和界定。但陈学超之为朋友,却是我稍知天命以后所结识的,当然也仍在兄长之列。
初见陈学超,是何时何地?我想了想,其景朦朦胧胧,不够明晰。我只能认为,陕西师范大学是一个海纳百川的校园,有一天,陈学超怡然而至,站在我的面前。他笑着,白牙便反射了夕阳的光照。他秀骨清气,喜悦透明。这是陈学超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应该也会是他落成的一种印象吧!
陈学超以写作为创业,早具文名。他曾经日夜孜孜,同路于陈忠实,共勉于贾平凹。尽管青春苍凉,不过也悉显才俊之姿。1977年高考恢复,他轻取西北大学,遂转向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几十年以来,他凭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教授汉语于海内外,弘扬国学于东西方,功莫大焉!凡日本、美国、加拿大,身影翩翩。两岸三地,鸿爪雪泥。虽然以桃李满天下表他俗了一些,不过这也是事实。他的学术生涯以西北大学为发轫,以陕西师范大学为归总,幸甚至哉!
如果要反映其人的器貌,非选一个字不可,那么我将选:通。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也来得,诗文也来得,书法也来得,更指他情理兼顾,进止相宜,身体与精神都颇融朗。
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陈学超不是耶稣劝诫的那种人,也不属于经典把人注成杨花、臭椿或朽木的那种人!事业有成,也当以所攻之士仁性与智性的厚积为标志。
白描
白描的職业生涯起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竟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流畅,圆润,善矣哉!
他是陕西泾阳人,出身农村。多年以后,他的天南海北,台上台下,总是自信潇洒,风度翩翩,略无土气。岂不知他的根在雍州黄壤,他也不忘其本,并会眷顾故乡。
白描的人生,地有三迁,工作有五变,总体上是顺利的,幸运的,似乎有天佑。
他尝任老师,也尝为编辑。看起来白描当编辑比当老师要显焕一些。这固然因为老师6年,编辑18年,时间有长短,平台有大小,然而当编辑,不管是主持一家文学杂志还是管理两家专业杂志,白描都能匠心独运,迭出作品,遂会雁过留声,功勒口碑!
白描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抱负,也不乏才力。他显然也知道,在文学界出入或往来,没有得意的作品就没有真正的尊严和权威。实际上自21岁开始,他就发表作品,凡小说、散文、剧本,无不丰收。他在1992年获得过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不过传世的,应该是以知识青年在陕北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他的作品丰厚坚实,自成风格。冗务多少羁绊了白描的创作,否则他的作品会木秀于林、星灿于天的。不过人生往往是由事不由己,这也是白描有所体验的吧!致仕以来,他的创作突然活跃,大有暮年烈士之象。养怡可以永年,而大器则多是晚成。
其性格坚毅,俊朗。为人永远是坦荡的,真诚的。思想的交流,无不直抒胸臆。他仿佛是关中大地上的一棵白杨树,顶天而立,迎风而上,不弯腰,不遮脸。
他是一个重情之士。路遥临死托孤,白描一诺千金,曾经不厌其烦地帮助过路遥的女儿。当老师的时候,白描教过刘路和刘明琪,之后彼此成为同事,又都是作家。几十年红尘滚滚,流俗翻卷,不过难改他们亲如兄弟。文怀沙装腔作势,多遭诟病,但白描和文氏却是朋友。他不责,也不弃,还劝我少骂。虽然我坚持批评了文氏的伪作,不过此经历也增加了我对白描的钦佩。我确信,他不仅是重情之士,也是重义之士。有情有义,谓之高贵。 我呼白老师30余年,缘于文学。谁也没有料到,在文学之外,他添了对玉的酷爱,我也添了对玉的酷爱。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成了他的习惯,也成了我的习惯。如此笃嗜,使我和白老师之间多了一份神交,真是奇妙!
几年之前,我在长安见白老师,没有像昔日一样带着自己的散文集送上,盼他指正。我怀玉两件,一件玉斧,一件玉勒,打算请教和交流。我当众掏出来,让他欣赏。各路朋友正在欢聚,见有玉现须臾之间,无不好奇。白老师观察了一会儿玉斧说:“新石器时代的,没有问题。”对玉勒,他左看,右看,远看,近看,稍有沉吟,卒未发言。散席之后,他扶着我的肩膀悄悄说:“刚才人多,不便说。我看这个玉勒,虽是旧制,属于良渚文化的,不过似乎是新工。玉石沁色,是借用原石天然色斑巧加利用,看似没有做旧的痕迹,实则假托耳。所谓的天生子,便指此。”白老师的分析证实了我的判断。以此,我也知道了他的功力,不仅钦佩他的目光,更钦佩其为我掩瑕的懿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仁者之举也。
现在,夜深人静。想到高古玉的神秘和奥妙,我不禁要对白老师说:“研究高古玉是多少孤独!”
白老师,什么时候可以邀请你共享我的石之美者啊!
卢新华
短篇小说,八千余字,一发遂为中国新时期某种文学的开启和象征,从而声施天下,名垂青史,非卢新华其谁?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当然不可,只是我跻身文学界的时候,卢新华已经往美国去了。
钱钟书又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只蛋的鸡呢?”似乎也有道理,也就断念,忙我的人生了!
世事难料,是的。卢新华突然至西安,邢小利说:“白鹿书院的活动,见一见吧!”便见了当年的弄潮之士。
卢新华显然类归海外华人作家。凡此作家,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移民而去,以居美国为众,也有居加拿大、新西兰或欧洲的。虽然落户于海外,心不定于海外矣!即使立足海外,也难以安命海外!他们尤愿在故乡传播自己的作品,是因为他们在故乡比在海外还方便一些。何以方便,我也不知道。这也正是我偶尔会思考的问题,而且见了他们,往往要游目打量,聚睛观察。
盼卢新华宽容我的好奇和探究。我注意到他眉骨清朗,视线直接。其身材修长,而肤辞其白,手指灵敏,而气厌其弱。总以为他是上海人,实际上他是江苏如皋人。
卢新华以他当年成功于一举的强势,完全可以迅速建设一种安逸且有尊严的生活。但他却离开了上海的报社,先至广东深圳开办企业,再至美国留学,终于改换门庭,做了海外华人作家。他在美国并不轻松,因为一切要靠自己。他蹬过三轮车,还曾经在赌场发牌,虽然自己觉得快乐,不过真的没有苦吗?
卢新华的命运是由其性格创造的。他能在1978年以小说引领中国人展开反思,也能在1986年投身美国,深入体验一种异质的生活。他是一个有勇气冒险的人!他的功业,既有天意,也是事在人为。
他仍有小说出版,似乎也在作画。这些重要吗?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他在想什么?他在思考什么?卢新华并不掩饰他对佛教的信仰,可惜我并未看出他的僧行。不过他的气象里和举止中,倒是有佛教文化的底蕴,显然也有老庄的影响。
他忧虑的是,中国人物欲太盛,并为中国人常常表现的言不由衷而悲哀!
作品缺乏正义,不以思想为魂,也少艺术的精彩,即使在境内也没有市场,况海外华人的文章乎!以其经历、洞明和修炼,可以抱希望于卢新华这种作家的。
刘炜评
我不必是炜评最亲密的朋友,然而他确乎属于我的交游圈里最优秀的一类朋友。
久审其情怀,我找到的对应词是温润和明锐。过乎?余之感受也。省察我的心理,常常自愧其忽阴忽晴,忽高忽低,不过审视此君的心理,我以为它总是光洁且平衡的。枝头闹春,水边含秋。幸甚至哉,我的兄弟!
炜评善良,遂心软,一旦有所触动便流泪。十余岁,刚刚更事,见母亲为恓惶的日子哭,他也难过地哭。二十一岁,念大学了,结同学为伴登太白山,不料迷路数日,凡饥饿、孤独和恐惧,无不摇魂动魄。终于发现一个小村,万分惊喜。夜宿程户,其媳妇获悉炜评是陕西商州人,乡里之情顿起,便招待得特别诚恳,说:“你来了,等于我娘家兄弟来了么!”一言出口,炜评的眼睛就湿了。四十出头,正是虎狼之年,厉害得很呢!不过他往医院去探疾,看到京夫卧床输液,旬月之间竟形容枯槁、气息微弱,炜评悲伤得几乎失声。怕刺激京夫,遂掩面而去,躲进卫生间20分钟,任涕泗泉涌。等情绪稳定了,他才再至病室安慰京夫。实际上炜评的善良不仅表现为易感,他对人普遍的仁厚和慈悲,显然是其秉性。
炜评的记忆力像复印机一样准确,并用之不竭。会食之间,有故知提议:“炜评,朗诵几段。”众士皆邀,看起来不得推辞。其略做客气,便站起来,头微倾,眼睛上翻,细眯着,遂青露一半,白露一半,表示凝思。旋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孔子云:‘何陋之有’?”接着头仰起来曰:“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暂停,缓缓低首,猝换颜色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接着,呵呵,热菜既凉,凉菜变硬,掌声齐响,交口称颂,而晚餐则继续。或辩炜评本是西北大学教授,以教中国古代文学为专业,背一些古代作品并不惊奇。此理似乎是端正的,然而教中国古代文学,背不了几篇古代作品的教授,也不稀罕。炜评的记忆力确实超群,其偶尔露了一幕,而我则得以见证。有一年,受邀至陕西榆林开会,同道乘车而行。路上有人唱了一首小时候流行的歌,一经逗引,兴趣咸至,遂甲一句,乙一句,无不哼哼轻吟,可惜能完整唱出的没有,唯炜评可以一一歌竟。其先唱:“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再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再唱:“大雨哗哗下,急坏李小侠……”;再唱:“我是公社的小社员,手拿小镰刀啊,身背小竹篮儿,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稍做酝酿,便深情咏叹:“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唱毕,无不自叹弗如。炜评蓦地说:“万恶的旧社会啊!”便戛然而止,四座也久久沉默!
想到炜评,他的一式每每使我快乐,即使独处,也会莞尔而笑。多年以来,诸子相聚,他往往款款而来。随他而至的,难免有一个,也许是两个清丽的女子。他轻手轻脚的,并不做敞朗介绍。所携女子,随他落座,显然有蕴含,不怯生,也不插言,直至散席而去。陈忠实曾经有两次问我:“炜评带的是谁呀?”我说:“我也不知道。”陈忠实扬脸而笑,其呵呵之声,充分透出一种欣赏江山之美的喜悦,并流露着一种羡慕。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同意先贤的观点,不过我相信炜评是好德之下的好色,其好色不损好德,甚至关键之际会以好色检验他是否完全好德。
几个侧影显然只能勾勒炜评的轮廓,甚至连轮廓勾勒得也不像。要表现炜评的精神气象,大约需要一把大匠的雕刀,可惜我还没有。我只知道其为人也,重情重义,遂能上尊业师,下爱门生,内敬父母,外忠朋友。他求真,大是大非的意識一向明确,从而不苟且,不流俗。其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沮丧叹息,多源于此。他会使激情与恳诚统一起来,优则赞,劣则责,是因为谋虑不私,计策以公。他虽然也希望高冠岌岌,然而拒绝虚名,鲜生妒意。他好风雅,凡上课、开会或赴宴,总是西装革履,洁面齐发。他的散文广有釆撷,颇为生动,且能引经据典,尤多真知灼见,而语言则辄如排浪翻涌,是自成风格的。他的格律诗数量大,造诣深,锋芒或隐或露,吾侪难以望其项背。
小时候,炜评往往饥肠辘辘,常思何以饱肚。念中学路经公社门口,闻到菜香,竟产生过长大以后要当公社干部的理想。穷是穷,不过看起来他的生活是明亮且幸福的。父亲是教师,母亲也是教师,教养的环境当然也是难得的。母亲又开朗,又风趣,对世事充满了热忱。论对自己的影响,他认为母亲大于父亲。
我和炜评认识二十余年了,甚感岁月匆匆,忧长乐短。在我最悲痛和最高兴的瞬间,总是有挚爱的朋友出现在我身边。这一瞬间,炜评从不缺席,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朋友。
炜评姓刘,字允之,今之刘郎,号半通斋主。
责任编辑:谢 林
语文课与写作课还是不一样的,虽然也有很深的联系。语文课上了多年以后,我在大学上了写作课。我的老师是阎景翰先生,今年已经90岁了。从念大学到现在,如溪如缕,不断不密,我和阎老师一直往来着。
如果允许我用三个词语概括阎老师,那么反复搜选,我留下的词语会是这样三个:苦难,柔韧,倾诉。
在我的印象里,阎老师的神情从来是忧患的。也并非不笑,有时候,他的笑还很纯粹。嘴一咧,突发其声,嘿嘿成串,笑便涟漪似的漾满了他的皱纹。不过他的笑都是一时一事的,转瞬就凋谢了。他罕有发自生命的笑,开怀的笑,晴空万里的笑。他的心底仿佛凝固了一层冻土,种种失意、不幸和遭困,都沉浸其间。吾生也晚,不知道他离乡求职多么凄楚?养家糊口多么劳累?立身行道多么艰辛?面对批判和凌辱多么悲愤?不过他的春秋越是高迈,他似乎还越是轻松了。然而苦难的沁色和锈迹并未尽去,我发现在他的沉思、扬眉或垂手之中,仍有苦难的影子。
阎老师显然有超常的柔韧,始终不以苦难便落魄或逃避,也不放诞自己的言行。当儿子尽孝,当丈夫尽义,当父亲尽责,当老师尽职。其妻宿疾在身,不免使冬夏交替变得缓慢,甚至让所有的白天也涂抹了一层晦色。真是煎熬,他也只能承受日子的煎熬。不过在煎熬之中,儿女长成,各得其所,其妻也得以安魂。他的学生也若桃李,不仅花丽,而且果硕。可贵的是,他的几个学生自认识这个老师以后,伴他走过了峥嵘的中年及瓤和的老境。阎老师的柔韧源于传统文化,他靠的是一种儒家精神。
长期忍耐,形成压力,也许会致命的,但阎老师却寿至鲐背,何故?是他有养生的秘籍吗?非也。他主食米面,对蔬菜和水果也没有特别的兴趣,更不追求饭讫散步,睡前捏足。意有郁结,他便倾诉。倾诉通血,也通道。年轻时,他以诗倾诉,诗里弥漫着淡淡的伤感;年盛时,他以散文倾诉,散文里五味杂陈,七情并抒;年暮时,他还以小说倾诉,小说里曲折地刻画着自己在劳动改造那年遭遇拳击其腹的暴行。他的倾诉就是哭、就是呐喊。他把倾诉变为著作,他把著作变为生命延续的河桥及境界提升的台阶。阎老师毕竟是一个天赋艺术气质的人,所以他也喜欢养花和弄石,他也以剪枝和赏纹而倾诉。
阎景翰就是侯雁北。
羁旅燕地,念向渭水。嗟夫,让秋风捎去我对他的问候吧!
陈学超
我的故知很少有齿历小我的,除非其徳才绝伦。我的交游多是兄长,从来如此。我应该属于那种至察之徒,过去还为此略有烦恼。
我曾经扬言,五十以后,就拒交朋友了,是因为年过半百,不免疑心加重,害怕名以情取、利以谊谋,糟蹋了我对朋友的理解和界定。但陈学超之为朋友,却是我稍知天命以后所结识的,当然也仍在兄长之列。
初见陈学超,是何时何地?我想了想,其景朦朦胧胧,不够明晰。我只能认为,陕西师范大学是一个海纳百川的校园,有一天,陈学超怡然而至,站在我的面前。他笑着,白牙便反射了夕阳的光照。他秀骨清气,喜悦透明。这是陈学超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应该也会是他落成的一种印象吧!
陈学超以写作为创业,早具文名。他曾经日夜孜孜,同路于陈忠实,共勉于贾平凹。尽管青春苍凉,不过也悉显才俊之姿。1977年高考恢复,他轻取西北大学,遂转向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几十年以来,他凭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教授汉语于海内外,弘扬国学于东西方,功莫大焉!凡日本、美国、加拿大,身影翩翩。两岸三地,鸿爪雪泥。虽然以桃李满天下表他俗了一些,不过这也是事实。他的学术生涯以西北大学为发轫,以陕西师范大学为归总,幸甚至哉!
如果要反映其人的器貌,非选一个字不可,那么我将选:通。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也来得,诗文也来得,书法也来得,更指他情理兼顾,进止相宜,身体与精神都颇融朗。
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陈学超不是耶稣劝诫的那种人,也不属于经典把人注成杨花、臭椿或朽木的那种人!事业有成,也当以所攻之士仁性与智性的厚积为标志。
白描
白描的職业生涯起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竟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流畅,圆润,善矣哉!
他是陕西泾阳人,出身农村。多年以后,他的天南海北,台上台下,总是自信潇洒,风度翩翩,略无土气。岂不知他的根在雍州黄壤,他也不忘其本,并会眷顾故乡。
白描的人生,地有三迁,工作有五变,总体上是顺利的,幸运的,似乎有天佑。
他尝任老师,也尝为编辑。看起来白描当编辑比当老师要显焕一些。这固然因为老师6年,编辑18年,时间有长短,平台有大小,然而当编辑,不管是主持一家文学杂志还是管理两家专业杂志,白描都能匠心独运,迭出作品,遂会雁过留声,功勒口碑!
白描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抱负,也不乏才力。他显然也知道,在文学界出入或往来,没有得意的作品就没有真正的尊严和权威。实际上自21岁开始,他就发表作品,凡小说、散文、剧本,无不丰收。他在1992年获得过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不过传世的,应该是以知识青年在陕北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他的作品丰厚坚实,自成风格。冗务多少羁绊了白描的创作,否则他的作品会木秀于林、星灿于天的。不过人生往往是由事不由己,这也是白描有所体验的吧!致仕以来,他的创作突然活跃,大有暮年烈士之象。养怡可以永年,而大器则多是晚成。
其性格坚毅,俊朗。为人永远是坦荡的,真诚的。思想的交流,无不直抒胸臆。他仿佛是关中大地上的一棵白杨树,顶天而立,迎风而上,不弯腰,不遮脸。
他是一个重情之士。路遥临死托孤,白描一诺千金,曾经不厌其烦地帮助过路遥的女儿。当老师的时候,白描教过刘路和刘明琪,之后彼此成为同事,又都是作家。几十年红尘滚滚,流俗翻卷,不过难改他们亲如兄弟。文怀沙装腔作势,多遭诟病,但白描和文氏却是朋友。他不责,也不弃,还劝我少骂。虽然我坚持批评了文氏的伪作,不过此经历也增加了我对白描的钦佩。我确信,他不仅是重情之士,也是重义之士。有情有义,谓之高贵。 我呼白老师30余年,缘于文学。谁也没有料到,在文学之外,他添了对玉的酷爱,我也添了对玉的酷爱。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成了他的习惯,也成了我的习惯。如此笃嗜,使我和白老师之间多了一份神交,真是奇妙!
几年之前,我在长安见白老师,没有像昔日一样带着自己的散文集送上,盼他指正。我怀玉两件,一件玉斧,一件玉勒,打算请教和交流。我当众掏出来,让他欣赏。各路朋友正在欢聚,见有玉现须臾之间,无不好奇。白老师观察了一会儿玉斧说:“新石器时代的,没有问题。”对玉勒,他左看,右看,远看,近看,稍有沉吟,卒未发言。散席之后,他扶着我的肩膀悄悄说:“刚才人多,不便说。我看这个玉勒,虽是旧制,属于良渚文化的,不过似乎是新工。玉石沁色,是借用原石天然色斑巧加利用,看似没有做旧的痕迹,实则假托耳。所谓的天生子,便指此。”白老师的分析证实了我的判断。以此,我也知道了他的功力,不仅钦佩他的目光,更钦佩其为我掩瑕的懿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仁者之举也。
现在,夜深人静。想到高古玉的神秘和奥妙,我不禁要对白老师说:“研究高古玉是多少孤独!”
白老师,什么时候可以邀请你共享我的石之美者啊!
卢新华
短篇小说,八千余字,一发遂为中国新时期某种文学的开启和象征,从而声施天下,名垂青史,非卢新华其谁?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当然不可,只是我跻身文学界的时候,卢新华已经往美国去了。
钱钟书又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只蛋的鸡呢?”似乎也有道理,也就断念,忙我的人生了!
世事难料,是的。卢新华突然至西安,邢小利说:“白鹿书院的活动,见一见吧!”便见了当年的弄潮之士。
卢新华显然类归海外华人作家。凡此作家,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移民而去,以居美国为众,也有居加拿大、新西兰或欧洲的。虽然落户于海外,心不定于海外矣!即使立足海外,也难以安命海外!他们尤愿在故乡传播自己的作品,是因为他们在故乡比在海外还方便一些。何以方便,我也不知道。这也正是我偶尔会思考的问题,而且见了他们,往往要游目打量,聚睛观察。
盼卢新华宽容我的好奇和探究。我注意到他眉骨清朗,视线直接。其身材修长,而肤辞其白,手指灵敏,而气厌其弱。总以为他是上海人,实际上他是江苏如皋人。
卢新华以他当年成功于一举的强势,完全可以迅速建设一种安逸且有尊严的生活。但他却离开了上海的报社,先至广东深圳开办企业,再至美国留学,终于改换门庭,做了海外华人作家。他在美国并不轻松,因为一切要靠自己。他蹬过三轮车,还曾经在赌场发牌,虽然自己觉得快乐,不过真的没有苦吗?
卢新华的命运是由其性格创造的。他能在1978年以小说引领中国人展开反思,也能在1986年投身美国,深入体验一种异质的生活。他是一个有勇气冒险的人!他的功业,既有天意,也是事在人为。
他仍有小说出版,似乎也在作画。这些重要吗?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他在想什么?他在思考什么?卢新华并不掩饰他对佛教的信仰,可惜我并未看出他的僧行。不过他的气象里和举止中,倒是有佛教文化的底蕴,显然也有老庄的影响。
他忧虑的是,中国人物欲太盛,并为中国人常常表现的言不由衷而悲哀!
作品缺乏正义,不以思想为魂,也少艺术的精彩,即使在境内也没有市场,况海外华人的文章乎!以其经历、洞明和修炼,可以抱希望于卢新华这种作家的。
刘炜评
我不必是炜评最亲密的朋友,然而他确乎属于我的交游圈里最优秀的一类朋友。
久审其情怀,我找到的对应词是温润和明锐。过乎?余之感受也。省察我的心理,常常自愧其忽阴忽晴,忽高忽低,不过审视此君的心理,我以为它总是光洁且平衡的。枝头闹春,水边含秋。幸甚至哉,我的兄弟!
炜评善良,遂心软,一旦有所触动便流泪。十余岁,刚刚更事,见母亲为恓惶的日子哭,他也难过地哭。二十一岁,念大学了,结同学为伴登太白山,不料迷路数日,凡饥饿、孤独和恐惧,无不摇魂动魄。终于发现一个小村,万分惊喜。夜宿程户,其媳妇获悉炜评是陕西商州人,乡里之情顿起,便招待得特别诚恳,说:“你来了,等于我娘家兄弟来了么!”一言出口,炜评的眼睛就湿了。四十出头,正是虎狼之年,厉害得很呢!不过他往医院去探疾,看到京夫卧床输液,旬月之间竟形容枯槁、气息微弱,炜评悲伤得几乎失声。怕刺激京夫,遂掩面而去,躲进卫生间20分钟,任涕泗泉涌。等情绪稳定了,他才再至病室安慰京夫。实际上炜评的善良不仅表现为易感,他对人普遍的仁厚和慈悲,显然是其秉性。
炜评的记忆力像复印机一样准确,并用之不竭。会食之间,有故知提议:“炜评,朗诵几段。”众士皆邀,看起来不得推辞。其略做客气,便站起来,头微倾,眼睛上翻,细眯着,遂青露一半,白露一半,表示凝思。旋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孔子云:‘何陋之有’?”接着头仰起来曰:“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暂停,缓缓低首,猝换颜色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接着,呵呵,热菜既凉,凉菜变硬,掌声齐响,交口称颂,而晚餐则继续。或辩炜评本是西北大学教授,以教中国古代文学为专业,背一些古代作品并不惊奇。此理似乎是端正的,然而教中国古代文学,背不了几篇古代作品的教授,也不稀罕。炜评的记忆力确实超群,其偶尔露了一幕,而我则得以见证。有一年,受邀至陕西榆林开会,同道乘车而行。路上有人唱了一首小时候流行的歌,一经逗引,兴趣咸至,遂甲一句,乙一句,无不哼哼轻吟,可惜能完整唱出的没有,唯炜评可以一一歌竟。其先唱:“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再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再唱:“大雨哗哗下,急坏李小侠……”;再唱:“我是公社的小社员,手拿小镰刀啊,身背小竹篮儿,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稍做酝酿,便深情咏叹:“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唱毕,无不自叹弗如。炜评蓦地说:“万恶的旧社会啊!”便戛然而止,四座也久久沉默!
想到炜评,他的一式每每使我快乐,即使独处,也会莞尔而笑。多年以来,诸子相聚,他往往款款而来。随他而至的,难免有一个,也许是两个清丽的女子。他轻手轻脚的,并不做敞朗介绍。所携女子,随他落座,显然有蕴含,不怯生,也不插言,直至散席而去。陈忠实曾经有两次问我:“炜评带的是谁呀?”我说:“我也不知道。”陈忠实扬脸而笑,其呵呵之声,充分透出一种欣赏江山之美的喜悦,并流露着一种羡慕。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同意先贤的观点,不过我相信炜评是好德之下的好色,其好色不损好德,甚至关键之际会以好色检验他是否完全好德。
几个侧影显然只能勾勒炜评的轮廓,甚至连轮廓勾勒得也不像。要表现炜评的精神气象,大约需要一把大匠的雕刀,可惜我还没有。我只知道其为人也,重情重义,遂能上尊业师,下爱门生,内敬父母,外忠朋友。他求真,大是大非的意識一向明确,从而不苟且,不流俗。其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沮丧叹息,多源于此。他会使激情与恳诚统一起来,优则赞,劣则责,是因为谋虑不私,计策以公。他虽然也希望高冠岌岌,然而拒绝虚名,鲜生妒意。他好风雅,凡上课、开会或赴宴,总是西装革履,洁面齐发。他的散文广有釆撷,颇为生动,且能引经据典,尤多真知灼见,而语言则辄如排浪翻涌,是自成风格的。他的格律诗数量大,造诣深,锋芒或隐或露,吾侪难以望其项背。
小时候,炜评往往饥肠辘辘,常思何以饱肚。念中学路经公社门口,闻到菜香,竟产生过长大以后要当公社干部的理想。穷是穷,不过看起来他的生活是明亮且幸福的。父亲是教师,母亲也是教师,教养的环境当然也是难得的。母亲又开朗,又风趣,对世事充满了热忱。论对自己的影响,他认为母亲大于父亲。
我和炜评认识二十余年了,甚感岁月匆匆,忧长乐短。在我最悲痛和最高兴的瞬间,总是有挚爱的朋友出现在我身边。这一瞬间,炜评从不缺席,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朋友。
炜评姓刘,字允之,今之刘郎,号半通斋主。
责任编辑:谢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