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50年代初,各区都建有工人俱乐部。从我懂事起,闸北工人俱乐部对于我就是一个欢乐的所在。
那时,我家与俱乐部仅隔一条马路,晚饭之后,父亲经常牵着我的手,穿过共和路,沿着华盛路,来到车水马龙的天目西路,跨过马路就进了俱乐部。记得俱乐部内有一幢三层楼房,房前宽阔的草地上有一个小小的水泥砌成的舞台。常常父亲他们在看别人演出,我们小孩子就在人群后面追逐玩耍。夏天的夜晚,天上群星闪烁,空气中飘浮着夜来香的香味,微风和着琴声,四周真有一种“莫斯科郊外晚上”的韵味。
上小学之后,才知道俱乐部是一个大人们出入的场所,因为他们有工作证或是会员证。不过,我还是能常常光顾俱乐部,因为俱乐部里有一个电影院,这是我们这个地区唯一的大众娱乐场所。至今我还记得1974年的一个寒冬之夜,在影剧院门口现代京剧《杜鹃山》女主角杨春霞头像的巨幅广告下,挤满了渴望进影院一饱眼福的男女老少。而我从小到大在这个电影院里也不知看了多少部有声有色的电影!令我兴奋而又难忘的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一大批被“解禁”的电影像潮水一样涌来,当时电影票价又很便宜,年少的我就常常光顾俱乐部的电影院。
那真是电影的黄金年代,一场电影常常有上千人同时观看,电影散场是一个缓慢而又壮观的过程和场面。人群从边门出来后,要穿过一个小花园,再路过一排画廊,才能回到大门口。几百米的距离却要走好几分钟,而就是这几分钟的路程,如今在我的记忆中却变成了一段段美丽的时光。记得看完《林海雪原》、《早春二月》等电影出来,或蓝天白云、或夕阳星光,仰视着画廊后面那一排排高耸的水杉树,我会感觉自己正纵横于遥远东北的茫茫林海和烟雨蒙蒙的江南小镇,内心涌动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继而是长长深深的满足。真的,当时的电影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欣赏,更多的是一种青春的梦幻和憧憬!
当我工作取得了工会会员证之后,俱乐部对于我算是真正敞开了大门,我可以随时进入图书馆等其他活动场所。但是这时候的俱乐部在我的眼里也有些嘈杂老旧和狭小了,而且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草地上开辟了“碰碰车”等游艺项目,可活动的实际面积越来越小。但不管怎样,俱乐部的图书馆却还是一块清静之地。
就这样,在整个80年代里,我业余的许多时间是在俱乐部的图书馆里度过的。我读过无数的报刊杂志和文学书籍,听过作家毛时安、陆星儿的文学讲座,参加过俱乐部书评小组的研讨活动,文章上过俱乐部画廊书评专栏……更为重要的是,我基本靠在图书馆自修,完成了大专十几门功课的考试!
大概在1986年前后的夜晚,每当我从俱乐部出来,就见西天边,像探照灯似的光柱与隆隆的机器打桩声交织在一起,一种都市建设工程的气韵震憾着所有人的心,新的上海火车站正在日夜施工。那时我就有一种预感,这里将崛起一座“不夜城”!
如今,闸北工人俱乐部不知“动迁”到哪里去了,原址上耸立的是以“闸北广场”命名的一组崭新的楼群,“不夜城”已经成为如今上海的“北大门”。然而每当我走到这里,心里总是有一点感慨与惆怅,因为“俱乐部”是我文学梦想的摇篮,更是我的“大学”!
那时,我家与俱乐部仅隔一条马路,晚饭之后,父亲经常牵着我的手,穿过共和路,沿着华盛路,来到车水马龙的天目西路,跨过马路就进了俱乐部。记得俱乐部内有一幢三层楼房,房前宽阔的草地上有一个小小的水泥砌成的舞台。常常父亲他们在看别人演出,我们小孩子就在人群后面追逐玩耍。夏天的夜晚,天上群星闪烁,空气中飘浮着夜来香的香味,微风和着琴声,四周真有一种“莫斯科郊外晚上”的韵味。
上小学之后,才知道俱乐部是一个大人们出入的场所,因为他们有工作证或是会员证。不过,我还是能常常光顾俱乐部,因为俱乐部里有一个电影院,这是我们这个地区唯一的大众娱乐场所。至今我还记得1974年的一个寒冬之夜,在影剧院门口现代京剧《杜鹃山》女主角杨春霞头像的巨幅广告下,挤满了渴望进影院一饱眼福的男女老少。而我从小到大在这个电影院里也不知看了多少部有声有色的电影!令我兴奋而又难忘的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一大批被“解禁”的电影像潮水一样涌来,当时电影票价又很便宜,年少的我就常常光顾俱乐部的电影院。
那真是电影的黄金年代,一场电影常常有上千人同时观看,电影散场是一个缓慢而又壮观的过程和场面。人群从边门出来后,要穿过一个小花园,再路过一排画廊,才能回到大门口。几百米的距离却要走好几分钟,而就是这几分钟的路程,如今在我的记忆中却变成了一段段美丽的时光。记得看完《林海雪原》、《早春二月》等电影出来,或蓝天白云、或夕阳星光,仰视着画廊后面那一排排高耸的水杉树,我会感觉自己正纵横于遥远东北的茫茫林海和烟雨蒙蒙的江南小镇,内心涌动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继而是长长深深的满足。真的,当时的电影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欣赏,更多的是一种青春的梦幻和憧憬!
当我工作取得了工会会员证之后,俱乐部对于我算是真正敞开了大门,我可以随时进入图书馆等其他活动场所。但是这时候的俱乐部在我的眼里也有些嘈杂老旧和狭小了,而且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草地上开辟了“碰碰车”等游艺项目,可活动的实际面积越来越小。但不管怎样,俱乐部的图书馆却还是一块清静之地。
就这样,在整个80年代里,我业余的许多时间是在俱乐部的图书馆里度过的。我读过无数的报刊杂志和文学书籍,听过作家毛时安、陆星儿的文学讲座,参加过俱乐部书评小组的研讨活动,文章上过俱乐部画廊书评专栏……更为重要的是,我基本靠在图书馆自修,完成了大专十几门功课的考试!
大概在1986年前后的夜晚,每当我从俱乐部出来,就见西天边,像探照灯似的光柱与隆隆的机器打桩声交织在一起,一种都市建设工程的气韵震憾着所有人的心,新的上海火车站正在日夜施工。那时我就有一种预感,这里将崛起一座“不夜城”!
如今,闸北工人俱乐部不知“动迁”到哪里去了,原址上耸立的是以“闸北广场”命名的一组崭新的楼群,“不夜城”已经成为如今上海的“北大门”。然而每当我走到这里,心里总是有一点感慨与惆怅,因为“俱乐部”是我文学梦想的摇篮,更是我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