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入大学时,上了一堂心理教育课。
老师讲的两个观点一直帮助我到现在。
第一,任何人都没有义务帮助你,你帮助别人只是满足你想帮助别人的需要,在帮助完别人后,你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回来帮助你。所以,帮助别人是你心里想要去帮助,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回馈你,就不再给予。
第二,谈恋爱,无论两个人多么亲密,还是都会有自己的私密空间。这个空间大小因人而异,你不可能把自己心里的一切分享给别人,同样,也不要去挖掘别人的一切。
用自己内心迸发的热情去帮助别人,在人与人之间保留一定的舒适距离。这两点真的对我帮助很大,至今感谢那位心理课老师。
王木木 中国人民大学
大二那年我选修了王以培老师的外国文学名著选读,大三那年他改教法语与法国诗歌、大学语文。
选到他的课完全是个偶然,因为在自己的本专业里(金融学)快透不过气了,就选了一门文学算是陶冶情操。我还有两个同班同学也选了这一门,但她们多数时间都是睡过去了,所以觉不觉得好真的是见仁见智。
我喜欢他的课原因很简单,从老师的言语里,能听出来他是真的相信他所讲的这些东西,他真的热爱它们,他觉得这些作品里的美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和发现。
从课的内容来说,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范围。王老师自己也说,虽然备过课,但是讲到兴起就天马行空不能自控了。我听他讲过《尤利西斯》和《诗经》(虽然是外国名著选读)、《圣经》、《古拉格群岛》、黑塞、海明威、波德莱尔,还有他翻译的兰波、《小王子》等等。
这些知识和体验在现实中都没有太实际的功用,甚至拿出来吹嘘也不够高级(哈哈哈),但它丰富了你对世界的认识。(有时候在地铁换乘随着人潮涌动的时候,我会想起被流放到古拉格群岛的人们)。
朱泼 互联网 从业广告优化师
有用与否,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可能同一个内容对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作用。例如,大一的时候学到的更多是高中时不曾知道的道理、观念。
到了大二、大三就逐渐学到专业的知识,而如果要问有没有用,那得看你毕业后是否从事对口的工作,如果是,那将是很有用,反之,就大打折扣;
我想说的是,其实现在回头想想自己在学校的这四年,学到的或许不是哪个老师、哪本书、哪个知识点,而是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种熏陶。拿我们新闻学院来说,文、史、哲、经、法知识的涉猎,对于现在乃至今后的生活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当自己困惑、迷茫时,知道从哪里汲取力量,去哪找到资料,逐步提高生活的品位和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Never lie to people, because the people you are able to lie to, are the people who trust you. 不要欺骗,因为那些能骗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
Whatever happens to you, make it either a good memory, or a good lesson. 不管发生了什么,要不就当作美好的回忆,要不就当作深刻的教训。
何赟 北京大学南亚学系
我特别喜欢老师的课很有深度,有深度的原因不仅仅是他/她能够让我们学到知识,而是让我们思考。
借用友人的话就是,他们每次从自己的汪洋里滴几滴出来,够我们滋润一个礼拜,然后顺着那些滋味去读更多的书。
帮助大的课有:
1. 宗教学导论,吴飞老师
2. 法学流派与思潮,张琪老师
3. 中国古代史,张帆老师
4. 印度佛教史,姚卫群老师
5. 科学是什么,绕毅老师主持(对于理科特别没感觉,但这门课特别棒)
杨波 浙江大学
书读到现在,受了十几年的高等教育,也学了十几年的地理,回想起来印象最深刻的却大一时的工程化学课。授课的是化学系的谢玉群老师。
事实上,与其说课程的帮助大倒不如说是老师的帮助大,因为受益的内容与工程化学课程关系不大。谢老师用了那门课程的前三次课开宗明义,跟我们讲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活该怎么过;跟我们探讨大学期间和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做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能力等等。他还嘱咐我们,几年学费若只学学校安排的课程就太浪费了,应该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资源。同时课上我也听到了关于大学教育最精辟的一句话:大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男生的正气和女生的灵气”。
马啸 北京大学英语专业
周旺生 法律导论
课很水,但是周老师讲故事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校内上应该有周老师语录,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一般不做公开的演讲,上次公开演讲还是21年前”,然后我掐指一算,1989年。
艺术史 朱青生
依旧很水,虽然水还是听不懂,因为朱老师喜欢每学期讲一个时期,我上的那学期正好讲到印象派。不过作为一点艺术细胞都没的我至少知道了马奈和莫奈是两个人。
以上两个都是通选课,虽然知识没记住多少,但是受老师的影响很大,这二位气场都很强。
美国文学史(上) 毛亮
在大学里遇到的口语最好的老师之一,语速极快,一点都不能走神,风趣幽默,收获很大。
写作 刘璐
老师批改极其认真,有些glaring mistakes 我现在还记得,上专业课的老师都很认真负责,也很淡泊。
英国小说选读 Prof. Stone
大学最累的课之一,一学期读完了近10本原版小说,从简单的《简爱》、《傲慢与偏见》到令人抓狂的乔伊斯。不过我遇到了至今最爱的英文小说《Middlemarch》。
老师讲的两个观点一直帮助我到现在。
第一,任何人都没有义务帮助你,你帮助别人只是满足你想帮助别人的需要,在帮助完别人后,你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回来帮助你。所以,帮助别人是你心里想要去帮助,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回馈你,就不再给予。
第二,谈恋爱,无论两个人多么亲密,还是都会有自己的私密空间。这个空间大小因人而异,你不可能把自己心里的一切分享给别人,同样,也不要去挖掘别人的一切。
用自己内心迸发的热情去帮助别人,在人与人之间保留一定的舒适距离。这两点真的对我帮助很大,至今感谢那位心理课老师。
王木木 中国人民大学
大二那年我选修了王以培老师的外国文学名著选读,大三那年他改教法语与法国诗歌、大学语文。
选到他的课完全是个偶然,因为在自己的本专业里(金融学)快透不过气了,就选了一门文学算是陶冶情操。我还有两个同班同学也选了这一门,但她们多数时间都是睡过去了,所以觉不觉得好真的是见仁见智。
我喜欢他的课原因很简单,从老师的言语里,能听出来他是真的相信他所讲的这些东西,他真的热爱它们,他觉得这些作品里的美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和发现。
从课的内容来说,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范围。王老师自己也说,虽然备过课,但是讲到兴起就天马行空不能自控了。我听他讲过《尤利西斯》和《诗经》(虽然是外国名著选读)、《圣经》、《古拉格群岛》、黑塞、海明威、波德莱尔,还有他翻译的兰波、《小王子》等等。
这些知识和体验在现实中都没有太实际的功用,甚至拿出来吹嘘也不够高级(哈哈哈),但它丰富了你对世界的认识。(有时候在地铁换乘随着人潮涌动的时候,我会想起被流放到古拉格群岛的人们)。
朱泼 互联网 从业广告优化师
有用与否,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可能同一个内容对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作用。例如,大一的时候学到的更多是高中时不曾知道的道理、观念。
到了大二、大三就逐渐学到专业的知识,而如果要问有没有用,那得看你毕业后是否从事对口的工作,如果是,那将是很有用,反之,就大打折扣;
我想说的是,其实现在回头想想自己在学校的这四年,学到的或许不是哪个老师、哪本书、哪个知识点,而是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种熏陶。拿我们新闻学院来说,文、史、哲、经、法知识的涉猎,对于现在乃至今后的生活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当自己困惑、迷茫时,知道从哪里汲取力量,去哪找到资料,逐步提高生活的品位和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Never lie to people, because the people you are able to lie to, are the people who trust you. 不要欺骗,因为那些能骗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
Whatever happens to you, make it either a good memory, or a good lesson. 不管发生了什么,要不就当作美好的回忆,要不就当作深刻的教训。
何赟 北京大学南亚学系
我特别喜欢老师的课很有深度,有深度的原因不仅仅是他/她能够让我们学到知识,而是让我们思考。
借用友人的话就是,他们每次从自己的汪洋里滴几滴出来,够我们滋润一个礼拜,然后顺着那些滋味去读更多的书。
帮助大的课有:
1. 宗教学导论,吴飞老师
2. 法学流派与思潮,张琪老师
3. 中国古代史,张帆老师
4. 印度佛教史,姚卫群老师
5. 科学是什么,绕毅老师主持(对于理科特别没感觉,但这门课特别棒)
杨波 浙江大学
书读到现在,受了十几年的高等教育,也学了十几年的地理,回想起来印象最深刻的却大一时的工程化学课。授课的是化学系的谢玉群老师。
事实上,与其说课程的帮助大倒不如说是老师的帮助大,因为受益的内容与工程化学课程关系不大。谢老师用了那门课程的前三次课开宗明义,跟我们讲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活该怎么过;跟我们探讨大学期间和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做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能力等等。他还嘱咐我们,几年学费若只学学校安排的课程就太浪费了,应该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资源。同时课上我也听到了关于大学教育最精辟的一句话:大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男生的正气和女生的灵气”。
马啸 北京大学英语专业
周旺生 法律导论
课很水,但是周老师讲故事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校内上应该有周老师语录,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一般不做公开的演讲,上次公开演讲还是21年前”,然后我掐指一算,1989年。
艺术史 朱青生
依旧很水,虽然水还是听不懂,因为朱老师喜欢每学期讲一个时期,我上的那学期正好讲到印象派。不过作为一点艺术细胞都没的我至少知道了马奈和莫奈是两个人。
以上两个都是通选课,虽然知识没记住多少,但是受老师的影响很大,这二位气场都很强。
美国文学史(上) 毛亮
在大学里遇到的口语最好的老师之一,语速极快,一点都不能走神,风趣幽默,收获很大。
写作 刘璐
老师批改极其认真,有些glaring mistakes 我现在还记得,上专业课的老师都很认真负责,也很淡泊。
英国小说选读 Prof. Stone
大学最累的课之一,一学期读完了近10本原版小说,从简单的《简爱》、《傲慢与偏见》到令人抓狂的乔伊斯。不过我遇到了至今最爱的英文小说《Middlem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