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新课程如何有效推进?一所学校在课程改革中获得发展之后,如何将其成果和经验辐射到更多的学校,带动和促进一个区域的共同(均衡)发展,是许多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者和教研员的工作目标,也是我近三年来的追求和实践。
我校在历任校长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体育教研组全体同志和全校教职工的努力下,学校体育工作常盛不衰,是学校的一大特色。
2004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推进的第四个年头,体育课程改革已经由热情投入进入到了冷静思考的阶段,体育课教学由于没有“系统教材内容”及“评价标准”的问题,已经从学生运动技能的低龄化现象和身体素质的持续下降中表现出来。纠偏的方法是必须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制定《地方和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成绩评价标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全面、有逻辑序列、层次清楚的体育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目标。
渝中区体育中心教研组在教研员王强老师的带领下,以人和街小学体育教研组为核心,开始启动《重庆市渝中区小学体育课程建设评估方案》及《重庆市渝中区地方和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有了上述中观层面的引领,渝中小学的体育课改工作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时,示范和引领就成了各校体育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
2006年9月,为了渝中区学校体育的科学发展、均衡发展、领先发展、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区政府和教委领导及时决定,建立“体育名师工作室”,由我来担任完成这项任务的指导教师。经过自愿报名和审批,由十四所学校的校长率领本校的分管领导、工作室学员和其余体育教师共计72人组成了这个团队,争取把自己学校建设成为我区学校体育的改革实践示范点校。其中我自己所在的人和街小学是作为该项工作推进的实践示范基地学校,是工作室的基础目标和重要依托。
一、培训研修内容
在2006年9月—2009年12月的三年中,工作室主要做了四件事情:
(一)帮助参与工作室研修的十四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明确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内容和相互关系,认清自己的体育职责。
引领各校按学校体育的规律办体育,是工作室成立以后从宏观上抓的头一件大事。在对校长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大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普遍比较重视大课间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抓而不紧的半失控状态,必须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使学校体育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在学习法规性文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后,每一所学校都从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运动竞赛、课余运动训练四个方面对本校的体育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三年发展规划设计与实施,由此开启了大家对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科学视野和意识。
有了整体的学校体育观,帮助大家树立“学校体育工作的主渠道是体育课教学,课堂教学一抓就灵”的思想认识,是工作室成立以后从中观层面上抓的又一件大事。学校体育四个方面的工作,有主有次,只要抓住重点,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工作的全面推进。由此开启了大家抓主要矛盾实现均衡发展的统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在理性地解决了“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之后,工作室操作方式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规定各校必须举办面向全区的“学校体育工作现场观摩展示活动”,这种“做得怎么样”的全方位学校体育工作开放、展示、交流活动,促进和强化了行动研究,加快了各学校和教师从计划到行动的发展进程,把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落到了实处。
现场交流活动一般由看晨练;看早锻炼或大课间活动;看体育课;看训练;看体育场地设施;看体育器材保管室;看《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案》;看校本教材;看系列教学计划;看每天锻炼一小时安排计划;召开现场教研活动,听学校领导介绍学校体育工作情况,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导师进行点评辅导;撰写活动《简报》等十五项内容组成。三年来十四所学校一共举办开放性展示活动十五次,各学校通过举办活动,体育工作规范的格局逐渐形成,贯彻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中央七号文件工作,在学校全面展开,形成气候。这样的展示研究活动全面、形象、生动地帮助参加的管理者和教师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全貌,学校体育逐步运行在了发展规律的正确轨道上。
(二)通过推广应用课题成果的过程,开展新课程思想指导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
“实施体育课程标准”“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体育工作最基础的任务,是学校体育微观层面的重要工作,也是工作室“带一支队伍、抓一批项目、出一批成果”目标实现的基本载体。工作室用科研带教研的方式开展《体育课程标准》的实验,把基地学校(人和街小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作为切入点,引领学员进行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修,帮助大家成为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的能手。
从2007年9月开始,工作室以推广课题成果为重点内容开展研修“新课程标准环境下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操作技术。按照预定的计划,举办了:《体育课程标准环境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特征》、《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操作理论与实践》、《学生体育主体学习能力培养内容结构体系》、《主体性体育学习教学法体系》、《新课程环境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体性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六种基本要素中的不同层次表现及其操作方法》等六个专题理论讲座和一次现场课例应用分析研讨会,帮助应用学校的教师初步领会了相关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操作原理,课题成果的应用学习研究正式进入了学员们的课堂。在“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发展轨迹中逐步加深了对新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解与操作。六十位体育教师主体性体育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均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其中有二十九位教师,在学校开放日的成果应用汇报课中,不同程度地展示了自己对应用成果的认识和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由形到神,神形兼备的变化,学生达成体育课程标准目标的实效性也有了明显提高。
当教师发展达到这种状态时,我们适时地组织观摩了在大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使教师们开扩了眼界,学习了经验,找到了差距,看到了长处,增强了信心,确立了目标,回来后大家的劲头更足了。通过进行有相当规模的阶段小结活动和结题总结活动,促进了推广和应用学校教师理性反思总结的科研能力。
(三)以制定和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案》为切入点,开展旨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多种培训,扎实推进《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一线信息。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科学、系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的体育教学内容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系统教学内容的缺失造成的体育知识、技能、体能学习发展幼稚、简单、滞后现象,工作室重点抓了以确定各年级基本教学内容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形成结构科学、层次合理、有逻辑序列的体育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开展了《方案》教材内容的示范过关培训与考核;教材重难点与教法的研习;教学计划结构内容的研习;《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研制、实施;对一堂课的分析评价等教学基本功的培训,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标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于培训和研习活动非常具体和深入,我们还在其推进过程中对《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我校在历任校长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体育教研组全体同志和全校教职工的努力下,学校体育工作常盛不衰,是学校的一大特色。
2004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推进的第四个年头,体育课程改革已经由热情投入进入到了冷静思考的阶段,体育课教学由于没有“系统教材内容”及“评价标准”的问题,已经从学生运动技能的低龄化现象和身体素质的持续下降中表现出来。纠偏的方法是必须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制定《地方和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成绩评价标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全面、有逻辑序列、层次清楚的体育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目标。
渝中区体育中心教研组在教研员王强老师的带领下,以人和街小学体育教研组为核心,开始启动《重庆市渝中区小学体育课程建设评估方案》及《重庆市渝中区地方和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有了上述中观层面的引领,渝中小学的体育课改工作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时,示范和引领就成了各校体育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
2006年9月,为了渝中区学校体育的科学发展、均衡发展、领先发展、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区政府和教委领导及时决定,建立“体育名师工作室”,由我来担任完成这项任务的指导教师。经过自愿报名和审批,由十四所学校的校长率领本校的分管领导、工作室学员和其余体育教师共计72人组成了这个团队,争取把自己学校建设成为我区学校体育的改革实践示范点校。其中我自己所在的人和街小学是作为该项工作推进的实践示范基地学校,是工作室的基础目标和重要依托。
一、培训研修内容
在2006年9月—2009年12月的三年中,工作室主要做了四件事情:
(一)帮助参与工作室研修的十四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明确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内容和相互关系,认清自己的体育职责。
引领各校按学校体育的规律办体育,是工作室成立以后从宏观上抓的头一件大事。在对校长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大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普遍比较重视大课间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抓而不紧的半失控状态,必须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使学校体育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在学习法规性文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后,每一所学校都从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运动竞赛、课余运动训练四个方面对本校的体育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三年发展规划设计与实施,由此开启了大家对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科学视野和意识。
有了整体的学校体育观,帮助大家树立“学校体育工作的主渠道是体育课教学,课堂教学一抓就灵”的思想认识,是工作室成立以后从中观层面上抓的又一件大事。学校体育四个方面的工作,有主有次,只要抓住重点,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工作的全面推进。由此开启了大家抓主要矛盾实现均衡发展的统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在理性地解决了“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之后,工作室操作方式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规定各校必须举办面向全区的“学校体育工作现场观摩展示活动”,这种“做得怎么样”的全方位学校体育工作开放、展示、交流活动,促进和强化了行动研究,加快了各学校和教师从计划到行动的发展进程,把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落到了实处。
现场交流活动一般由看晨练;看早锻炼或大课间活动;看体育课;看训练;看体育场地设施;看体育器材保管室;看《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案》;看校本教材;看系列教学计划;看每天锻炼一小时安排计划;召开现场教研活动,听学校领导介绍学校体育工作情况,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导师进行点评辅导;撰写活动《简报》等十五项内容组成。三年来十四所学校一共举办开放性展示活动十五次,各学校通过举办活动,体育工作规范的格局逐渐形成,贯彻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中央七号文件工作,在学校全面展开,形成气候。这样的展示研究活动全面、形象、生动地帮助参加的管理者和教师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全貌,学校体育逐步运行在了发展规律的正确轨道上。
(二)通过推广应用课题成果的过程,开展新课程思想指导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
“实施体育课程标准”“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体育工作最基础的任务,是学校体育微观层面的重要工作,也是工作室“带一支队伍、抓一批项目、出一批成果”目标实现的基本载体。工作室用科研带教研的方式开展《体育课程标准》的实验,把基地学校(人和街小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作为切入点,引领学员进行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修,帮助大家成为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的能手。
从2007年9月开始,工作室以推广课题成果为重点内容开展研修“新课程标准环境下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操作技术。按照预定的计划,举办了:《体育课程标准环境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特征》、《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操作理论与实践》、《学生体育主体学习能力培养内容结构体系》、《主体性体育学习教学法体系》、《新课程环境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体性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六种基本要素中的不同层次表现及其操作方法》等六个专题理论讲座和一次现场课例应用分析研讨会,帮助应用学校的教师初步领会了相关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操作原理,课题成果的应用学习研究正式进入了学员们的课堂。在“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发展轨迹中逐步加深了对新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解与操作。六十位体育教师主体性体育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均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其中有二十九位教师,在学校开放日的成果应用汇报课中,不同程度地展示了自己对应用成果的认识和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由形到神,神形兼备的变化,学生达成体育课程标准目标的实效性也有了明显提高。
当教师发展达到这种状态时,我们适时地组织观摩了在大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使教师们开扩了眼界,学习了经验,找到了差距,看到了长处,增强了信心,确立了目标,回来后大家的劲头更足了。通过进行有相当规模的阶段小结活动和结题总结活动,促进了推广和应用学校教师理性反思总结的科研能力。
(三)以制定和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案》为切入点,开展旨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多种培训,扎实推进《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一线信息。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科学、系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的体育教学内容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系统教学内容的缺失造成的体育知识、技能、体能学习发展幼稚、简单、滞后现象,工作室重点抓了以确定各年级基本教学内容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形成结构科学、层次合理、有逻辑序列的体育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开展了《方案》教材内容的示范过关培训与考核;教材重难点与教法的研习;教学计划结构内容的研习;《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研制、实施;对一堂课的分析评价等教学基本功的培训,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标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于培训和研习活动非常具体和深入,我们还在其推进过程中对《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