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美国洛杉矶最后一个艺术片圣地——新贝弗利电影院(New Beverly)重装开业。原经营者Michael将退出,改由大腕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接手运营。昆汀的方针非常明确:“我想使新贝弗利影院成为35毫米胶片电影的堡垒。当你在新贝弗利看电影时,你不用问是用数字投影还是35毫米胶片机放映。你知道肯定是35毫米胶片,因为这是在新贝弗利”。至于片源,“我将在这里上映大部分老旧影片,大部分会是我的个人收藏,我始终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其实,早在5月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昆汀就曾针对数字电影发表了犀利的言论,“数字电影的确是方便了普通人,但是已经很有经验的电影人怎么也用数字拍摄?我非常不明白他们是怎么想的。对我而言,数码技术的出现,代表我所认识电影的死亡。”
今年初,他那被泄露了剧本内容的西部新片《八恶人》原本计划全片采用70毫米胶片进行拍摄。70 毫米胶片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专用于拍摄史诗大片的胶片格式,与35毫米胶片相比,它的画幅更宽、分辨率也更高。《宾虚》、《音乐之声》等大片都是用70毫米胶片拍摄而成的。
此后70毫米胶片被使用得越来越少,绝大部分影片是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如今,35毫米胶片也快要绝迹了。可是,昆汀还是要与胶片电影死磕到底。
《一代宗师》后胶片厂停产
看过昆汀电影《无耻混蛋》的影迷应该不会忘记影片最后的那场大火——少女苏珊娜借放映之机,点燃堆积的菲林一举烧毁了影院,实现了对纳粹的最后一击。然而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的确正在让一个手工放映、承载着无数温热回忆的胶片电影时代走入历史。
还在坚持拍摄胶片电影的导演已经不多了。迈克尔·贝拍《变4》用了数字IMAX 3D摄影机,姜文的新片《一步之遥》部分画面也用了数字摄影机,冯小刚之前曾发微博:“据闻,因为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拥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的美国柯达公司将面临破产。这个不幸的消息意味着胶片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一九四二》将是本人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个时代翻篇了,挥之不去的是胶片留在心里的味道。”即使像王家卫那样对胶片时代充满感情,用胶片拍《一代宗师》一路拍到胶片厂停产,可电影后期特效和发行也都是数字化的。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31日报道,随着数字电影院的不断增设,胶片电影市场已行至末路。
报道称,2014年1月,派拉蒙影业公司迈出了历史性一步,决定不再发行胶片电影,而只面向院线发行数字电影。 获得201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华尔街之狼》,就是派拉蒙首部大规模以数字格式放映的影片。《华尔街之狼》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是胶片电影的狂热爱好者,其上一部放映于2011年的奇幻3D剧情长片《雨果》,便是一部向人类电影早期发展史致敬的标杆影片。即使这样,斯科塞斯也难挡数字电影拍摄的洪流。《洛杉矶时报》称,派拉蒙的这一举动将会鼓励更多好莱坞片商进行效仿,预计今年年底,美国胶片电影的整体淘汰过程将因此加快。
也会有“垃圾桶中的花朵”
数字电影大行其道,自有它的硬道理。最首要的就是它的便利性和低成本,光是胶片拷贝和运输的费用就节省了一大笔银子。举个例子,据公开资料显示,制作一个胶片拷贝的成本是8000元到10000元,像《南京!南京!》和《赤壁》等大片,全国拷贝发行数量都超过了1000个,拷贝成本就高达上千万! 而2011年的《让子弹飞》,胶片拷贝只有500个,而数字拷贝则达到3200个,却贡献了影片70%以上的票房。
除了拷贝成本,数字电影在放映时也不会产生“损耗”,无论播放多少次,在哪儿放,电影都会呈现出同样的质量。这一点胶片电影也是一比就输的,它在放映过程中不但存在画质耗损,同时还有物理损坏的可能,比如一些老旧的拷贝也会发生断片、烧片等问题……
最令大众高兴的是,数字电影大大降低了电影拍摄的门槛。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拍一部微电影,这让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导演。昆汀也承认这一点,“年轻的电影人其实可以自己买摄影机,组建一个小团队把有趣的故事拍成电影。”他回忆说,“以前至少需要16毫米胶片去拍一部电影,那是个没有多少人能跨越的高山。在过去无法坚持拍电影的人当中,还是会有‘垃圾桶中的花朵’。我理解为什么刚刚起步时年轻导演会选择数字电影。”
胶片是最纯粹的光影艺术
“但我他妈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有基础的电影制作人要选择数字化?!”这才是昆汀关心的,导演们是艺术家,他们在乎的是艺术!为什么坚持胶片拍摄?因为它有无可代替的影片画质。其实,对于观感上的差异,普通观众也许无法从画面上分别,甚至还会有人觉得数字电影的清晰度和颜色更胜一筹。但真正走进电影艺术,就很容易对胶片的质感上瘾。影评人Look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形容胶片带给他的观影体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胶片观影是童年时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浓烈、朦胧、粗糙,略带色情意味的红色把我引入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胶片是最纯粹的光影艺术吧,数字那个影像敏感度始终不够。”
“知乎”用户Amene Amakawa的阐释或许能够让我们理解昆汀——“围绕经年使用的工具构建的工艺流程,赋予匠人的不仅是一种依恋,还有使用这种工艺的尊严感和荣耀感,以及权力分配的重置。”
“因为在导演action后就烧的是钱了,演员必须演好,录音必须也做好,所有都要到位。所有东西都要正确、有理由、正当。用数码,这里也拍拍,那里也拍拍,演员也会松散一些,还有些演员因为能马上回放,而会要求观看自己的表演,但是这样其实会跳出角色,来评判自己的表演,这样会让演员的自我意识过强。用胶卷拍摄,对拍摄现场的要求更严格,摄像导演一定要知道技术上面所要面对的,还要同时创造艺术和电影的魔法奇迹。数字时代,调色师也参与意见,这让摄像导演的角色失去了艺术性。” 在电影的放映和储存上,胶片似乎也占据了上风。Amene Amakawa分享了两件真事:米高梅把《绿野仙踪》数码化后,就扔掉了原来的拷贝,当他们想重新做成3D的时候,那份文件损失了20%,幸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保存了原本的负片,他们才能重新扫描并且制作3D。另外一个是皮克斯公司,他们在保存的工作上存在疏忽,把《玩具总动员》放在硬盘里后就不管了,很久后才打开,结果发现10%的文件丢失了。一饼35毫米胶片正常情况下可以保存100年,可是,数字电影却需要定期为硬盘充电,来避免数据丢失。
由此看来,昆汀对胶片电影的声援是很站得住脚的。最近,他与众知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J·J·艾布拉姆斯、贾德·阿帕图等联名上书,希望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能够每年购买一定数量的电影胶片,挽救深陷困境的柯达公司,让胶片摄影技术能够留一颗火种。结果是好消息,华纳、环球和韦恩斯坦等公司已表示愿意支持。
PK
胶片电影 VS 数字电影
胶片派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辛德勒的名单》导演
“我最爱的‘从想象到画面的跨越’是:一长条的光化学品,它可以用手捧起来,扭曲,折叠;可以用肉眼细察,也可以投放于某个表面供别人观赏;它散发着香味,并不完美。如今,人们已开始给它的寿命倒计时。但我会一直忠于这种‘模拟’的艺术形式,直到最后一个实验室关门。”
克里斯托弗·诺兰 《盗梦空间》导演
“有时候,我不得不用一些非实景拍摄的手段来制作电影。我告诉特效人员我想要什么,然后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作。出来的结果和我的设想总是有不少出入。但是我有个大致的标准,就是所有镜头都要先实景拍摄一遍,好让这些镜头看起来不是太数字化,还有那么一点真实的印记在其中。这是我的美学观念:事物总是不完美的,充满了确定的不确定性。”
数字派
詹姆斯·卡梅隆 《阿凡达》导演
“我们的目标是要消除所有认识上和实际上阻止制作人、电影公司、网站拥抱3D未来的壁垒。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品牌,提供高品质的3D技术,横跨各种平台,从电影到电视剧。我们将改变现有对3D技术的理解。”
迈克尔·贝 《变形金刚》导演
“卡梅隆给我打电话,说你一定要试试3D,我说那你来证明给我看。在他的示范下我突然觉得哇!好酷!我改变了看法,甚至有点迷上了这个技术。”
雷德利·斯科特 《末路狂花》导演
“我将再也不会在没有3D的情况下拍片,即使是小小的对话场景。我爱这样的进步,3D打开了整个宇宙。”
山田洋次 《寅次郎的故事》导演
“我们的电影拍摄技术在不断提升。虽然我是一名胶片电影导演,但胶片早晚会被数码技术取代。胶片和数码到底哪个好,我暂且不能下定论,也许我在明年筹拍的电影,将会是人类最后一部胶片电影。”
其实,早在5月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昆汀就曾针对数字电影发表了犀利的言论,“数字电影的确是方便了普通人,但是已经很有经验的电影人怎么也用数字拍摄?我非常不明白他们是怎么想的。对我而言,数码技术的出现,代表我所认识电影的死亡。”
今年初,他那被泄露了剧本内容的西部新片《八恶人》原本计划全片采用70毫米胶片进行拍摄。70 毫米胶片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专用于拍摄史诗大片的胶片格式,与35毫米胶片相比,它的画幅更宽、分辨率也更高。《宾虚》、《音乐之声》等大片都是用70毫米胶片拍摄而成的。
此后70毫米胶片被使用得越来越少,绝大部分影片是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如今,35毫米胶片也快要绝迹了。可是,昆汀还是要与胶片电影死磕到底。
《一代宗师》后胶片厂停产
看过昆汀电影《无耻混蛋》的影迷应该不会忘记影片最后的那场大火——少女苏珊娜借放映之机,点燃堆积的菲林一举烧毁了影院,实现了对纳粹的最后一击。然而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的确正在让一个手工放映、承载着无数温热回忆的胶片电影时代走入历史。
还在坚持拍摄胶片电影的导演已经不多了。迈克尔·贝拍《变4》用了数字IMAX 3D摄影机,姜文的新片《一步之遥》部分画面也用了数字摄影机,冯小刚之前曾发微博:“据闻,因为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拥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的美国柯达公司将面临破产。这个不幸的消息意味着胶片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一九四二》将是本人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个时代翻篇了,挥之不去的是胶片留在心里的味道。”即使像王家卫那样对胶片时代充满感情,用胶片拍《一代宗师》一路拍到胶片厂停产,可电影后期特效和发行也都是数字化的。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31日报道,随着数字电影院的不断增设,胶片电影市场已行至末路。
报道称,2014年1月,派拉蒙影业公司迈出了历史性一步,决定不再发行胶片电影,而只面向院线发行数字电影。 获得201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华尔街之狼》,就是派拉蒙首部大规模以数字格式放映的影片。《华尔街之狼》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是胶片电影的狂热爱好者,其上一部放映于2011年的奇幻3D剧情长片《雨果》,便是一部向人类电影早期发展史致敬的标杆影片。即使这样,斯科塞斯也难挡数字电影拍摄的洪流。《洛杉矶时报》称,派拉蒙的这一举动将会鼓励更多好莱坞片商进行效仿,预计今年年底,美国胶片电影的整体淘汰过程将因此加快。
也会有“垃圾桶中的花朵”
数字电影大行其道,自有它的硬道理。最首要的就是它的便利性和低成本,光是胶片拷贝和运输的费用就节省了一大笔银子。举个例子,据公开资料显示,制作一个胶片拷贝的成本是8000元到10000元,像《南京!南京!》和《赤壁》等大片,全国拷贝发行数量都超过了1000个,拷贝成本就高达上千万! 而2011年的《让子弹飞》,胶片拷贝只有500个,而数字拷贝则达到3200个,却贡献了影片70%以上的票房。
除了拷贝成本,数字电影在放映时也不会产生“损耗”,无论播放多少次,在哪儿放,电影都会呈现出同样的质量。这一点胶片电影也是一比就输的,它在放映过程中不但存在画质耗损,同时还有物理损坏的可能,比如一些老旧的拷贝也会发生断片、烧片等问题……
最令大众高兴的是,数字电影大大降低了电影拍摄的门槛。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拍一部微电影,这让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导演。昆汀也承认这一点,“年轻的电影人其实可以自己买摄影机,组建一个小团队把有趣的故事拍成电影。”他回忆说,“以前至少需要16毫米胶片去拍一部电影,那是个没有多少人能跨越的高山。在过去无法坚持拍电影的人当中,还是会有‘垃圾桶中的花朵’。我理解为什么刚刚起步时年轻导演会选择数字电影。”
胶片是最纯粹的光影艺术
“但我他妈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有基础的电影制作人要选择数字化?!”这才是昆汀关心的,导演们是艺术家,他们在乎的是艺术!为什么坚持胶片拍摄?因为它有无可代替的影片画质。其实,对于观感上的差异,普通观众也许无法从画面上分别,甚至还会有人觉得数字电影的清晰度和颜色更胜一筹。但真正走进电影艺术,就很容易对胶片的质感上瘾。影评人Look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形容胶片带给他的观影体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胶片观影是童年时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浓烈、朦胧、粗糙,略带色情意味的红色把我引入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胶片是最纯粹的光影艺术吧,数字那个影像敏感度始终不够。”
“知乎”用户Amene Amakawa的阐释或许能够让我们理解昆汀——“围绕经年使用的工具构建的工艺流程,赋予匠人的不仅是一种依恋,还有使用这种工艺的尊严感和荣耀感,以及权力分配的重置。”
“因为在导演action后就烧的是钱了,演员必须演好,录音必须也做好,所有都要到位。所有东西都要正确、有理由、正当。用数码,这里也拍拍,那里也拍拍,演员也会松散一些,还有些演员因为能马上回放,而会要求观看自己的表演,但是这样其实会跳出角色,来评判自己的表演,这样会让演员的自我意识过强。用胶卷拍摄,对拍摄现场的要求更严格,摄像导演一定要知道技术上面所要面对的,还要同时创造艺术和电影的魔法奇迹。数字时代,调色师也参与意见,这让摄像导演的角色失去了艺术性。” 在电影的放映和储存上,胶片似乎也占据了上风。Amene Amakawa分享了两件真事:米高梅把《绿野仙踪》数码化后,就扔掉了原来的拷贝,当他们想重新做成3D的时候,那份文件损失了20%,幸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保存了原本的负片,他们才能重新扫描并且制作3D。另外一个是皮克斯公司,他们在保存的工作上存在疏忽,把《玩具总动员》放在硬盘里后就不管了,很久后才打开,结果发现10%的文件丢失了。一饼35毫米胶片正常情况下可以保存100年,可是,数字电影却需要定期为硬盘充电,来避免数据丢失。
由此看来,昆汀对胶片电影的声援是很站得住脚的。最近,他与众知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J·J·艾布拉姆斯、贾德·阿帕图等联名上书,希望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能够每年购买一定数量的电影胶片,挽救深陷困境的柯达公司,让胶片摄影技术能够留一颗火种。结果是好消息,华纳、环球和韦恩斯坦等公司已表示愿意支持。
PK
胶片电影 VS 数字电影
胶片派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辛德勒的名单》导演
“我最爱的‘从想象到画面的跨越’是:一长条的光化学品,它可以用手捧起来,扭曲,折叠;可以用肉眼细察,也可以投放于某个表面供别人观赏;它散发着香味,并不完美。如今,人们已开始给它的寿命倒计时。但我会一直忠于这种‘模拟’的艺术形式,直到最后一个实验室关门。”
克里斯托弗·诺兰 《盗梦空间》导演
“有时候,我不得不用一些非实景拍摄的手段来制作电影。我告诉特效人员我想要什么,然后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作。出来的结果和我的设想总是有不少出入。但是我有个大致的标准,就是所有镜头都要先实景拍摄一遍,好让这些镜头看起来不是太数字化,还有那么一点真实的印记在其中。这是我的美学观念:事物总是不完美的,充满了确定的不确定性。”
数字派
詹姆斯·卡梅隆 《阿凡达》导演
“我们的目标是要消除所有认识上和实际上阻止制作人、电影公司、网站拥抱3D未来的壁垒。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品牌,提供高品质的3D技术,横跨各种平台,从电影到电视剧。我们将改变现有对3D技术的理解。”
迈克尔·贝 《变形金刚》导演
“卡梅隆给我打电话,说你一定要试试3D,我说那你来证明给我看。在他的示范下我突然觉得哇!好酷!我改变了看法,甚至有点迷上了这个技术。”
雷德利·斯科特 《末路狂花》导演
“我将再也不会在没有3D的情况下拍片,即使是小小的对话场景。我爱这样的进步,3D打开了整个宇宙。”
山田洋次 《寅次郎的故事》导演
“我们的电影拍摄技术在不断提升。虽然我是一名胶片电影导演,但胶片早晚会被数码技术取代。胶片和数码到底哪个好,我暂且不能下定论,也许我在明年筹拍的电影,将会是人类最后一部胶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