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分银行" 是一种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以学分的形式存入" 银行",当存满一定的数额,并满足某办证机构的特定条件,就可以将获得的学分兑换成该机构的相应证书的一种管理制度。学分银行就如一条连接在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纽带,打通了学历与非学历、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沟通壁壘,实现了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其对于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及为更多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提供了现实的机会和可能。
关键词:软件技术;学分银行
一、实践基础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高职院校,是“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分银行”是一种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以学分的形式存入“银行”,当存满一定的数额,并满足某办证机构的特定条件,就可以将获得的学分兑换成该机构的相应证书的一种管理制度。学分银行就如一条连接在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纽带,打通了学历与非学历、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沟通壁垒,实现了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其对于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及为更多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提供了现实的机会和可能。
我校参与建设的是中央电大立项的“学分银行”项目,属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项目牵头单位,建设主要内容为认证单元(标准)制定与应用。
二、实践内容与目标
参加学习成果互认联盟建设,建立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项目研发团队,制定软件技术专业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构建符合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标准化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开设纵向衔接试点班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与对接的本科专业合作,促进育人标准的纵向衔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规范教育市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终生学习,推进教育公平,创建学习型社会。
预期成果:
1. 软件技术专业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
2. 纵向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3. 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4. 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5. 持续更新的共享型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6. 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三、实施路径与方法
1. 研制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本科)、网络教育(本科)之间纵向衔接的一体化培养方案
凸显职业能力导向,突出课程纵向衔接。按照“课程设置与岗位工作对接”的思路,与对接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确定课程开设及课程教学内容,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根据行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分析企业工作任务,凝练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一是根据专业核心能力需要,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融入企业技术标准、生产标准、管理标准等,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综合职业素养需求、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学生毕业后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要求,校企共同开发软件技术专业核心领域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并制定相应课程标准。二是根据企业通用能力需要,转化真实企业案例为教学项目,根据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拓展领域课程。三是根据学生通识能力需要,按照专业特点,融入企业文化,校企共同开发人文素养领域课程。
2. 开发符合纵向衔接需求的课程与项目案例
通过专本衔接和联合企业行业,确定课程内容与实训项目,依据软件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及项目的可操作性、实效性科学地将企业项目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内的课程项目模块,按照从事岗位任务的项目开发流程并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与培养的渐进度,设计课程体系确定课程项目案例的层级结构和递进关系。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分期分批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参与企业技术开发,通过企业煅炼和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等途径,提高专业骨干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使用,掌握软件行业发展方向和前沿科学技术。依托软件技术专业共建委员会,选拔一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学校兼职教师库,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校企共同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形成激励机制,吸引人才,构建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4. 完善学分互认体制机制,保障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试点顺利进行探索并建立学校、衔接院校、行业协会与学分银行主管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多方评价体系。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的长效机制和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吸纳新闻报道,政府部门、研究院所、行业协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和在校生与毕业生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
四、实践成效
1. 建立成果积累与转换项目研发团队
组织校内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结合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了软件技术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试点项目研发团队。研究与探索了项目相关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
2. 制定了软件技术专业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
专业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实行”纵向衔接为先“原则,课程标准首先应该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同时满足对接的本科专业各方面的要求,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尽可能优先满足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的要求,标准已通过纵向衔接双方审核及认可。 3. 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对接院校本科专业与本校高职专业长期经验,依据软件技术专业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软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人文素质、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确定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4.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与对接院校深度合作,按照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相关课程“培养目标同步,教学内容同步”的要求,共同分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组织教育教学、共同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
5. 制定纵向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遵从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相关要求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纵向衔接为先,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综合化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来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把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衔接起来。
6. 开发试点专业AP核心课程,建设了课程教学资源库
以行业、企业需求和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为驱动力,以最新的高职教学改革理念为指导,借鉴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软件技术资源库建设经验,结合衔接院校和合作企业资源,通过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建成可同时满足本校与衔接院校用户需求、同时兼顾行业、企业需求并支持终生教育的内容先进,服务稳定,持续更新的共享式课程资源服务平台。
五、结论
通过學分银行项目研制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本科)、网络教育(本科)之间纵向衔接的一体化培养方案,开发了符合纵向衔接需求的课程与项目案例,完善了学分互认体制机制,保障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试点顺利进行,推进了课程数字化,建设了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同时在项目建设中,企业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与衔接标准,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发展和需求。建立了学校、衔接院校、行业协会与学分银行主管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多方评价体系,形成了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打造了一流的,师德高尚、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
董宁(198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高职教育.
关键词:软件技术;学分银行
一、实践基础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高职院校,是“全国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分银行”是一种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以学分的形式存入“银行”,当存满一定的数额,并满足某办证机构的特定条件,就可以将获得的学分兑换成该机构的相应证书的一种管理制度。学分银行就如一条连接在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纽带,打通了学历与非学历、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沟通壁垒,实现了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其对于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及为更多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提供了现实的机会和可能。
我校参与建设的是中央电大立项的“学分银行”项目,属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项目牵头单位,建设主要内容为认证单元(标准)制定与应用。
二、实践内容与目标
参加学习成果互认联盟建设,建立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项目研发团队,制定软件技术专业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构建符合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标准化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开设纵向衔接试点班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与对接的本科专业合作,促进育人标准的纵向衔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规范教育市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终生学习,推进教育公平,创建学习型社会。
预期成果:
1. 软件技术专业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
2. 纵向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3. 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4. 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5. 持续更新的共享型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6. 第三方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三、实施路径与方法
1. 研制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本科)、网络教育(本科)之间纵向衔接的一体化培养方案
凸显职业能力导向,突出课程纵向衔接。按照“课程设置与岗位工作对接”的思路,与对接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确定课程开设及课程教学内容,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根据行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分析企业工作任务,凝练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一是根据专业核心能力需要,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融入企业技术标准、生产标准、管理标准等,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综合职业素养需求、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学生毕业后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要求,校企共同开发软件技术专业核心领域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并制定相应课程标准。二是根据企业通用能力需要,转化真实企业案例为教学项目,根据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拓展领域课程。三是根据学生通识能力需要,按照专业特点,融入企业文化,校企共同开发人文素养领域课程。
2. 开发符合纵向衔接需求的课程与项目案例
通过专本衔接和联合企业行业,确定课程内容与实训项目,依据软件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及项目的可操作性、实效性科学地将企业项目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内的课程项目模块,按照从事岗位任务的项目开发流程并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与培养的渐进度,设计课程体系确定课程项目案例的层级结构和递进关系。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分期分批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参与企业技术开发,通过企业煅炼和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等途径,提高专业骨干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使用,掌握软件行业发展方向和前沿科学技术。依托软件技术专业共建委员会,选拔一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学校兼职教师库,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校企共同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形成激励机制,吸引人才,构建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4. 完善学分互认体制机制,保障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试点顺利进行探索并建立学校、衔接院校、行业协会与学分银行主管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多方评价体系。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的长效机制和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吸纳新闻报道,政府部门、研究院所、行业协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和在校生与毕业生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
四、实践成效
1. 建立成果积累与转换项目研发团队
组织校内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结合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了软件技术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试点项目研发团队。研究与探索了项目相关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
2. 制定了软件技术专业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
专业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实行”纵向衔接为先“原则,课程标准首先应该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同时满足对接的本科专业各方面的要求,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尽可能优先满足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的要求,标准已通过纵向衔接双方审核及认可。 3. 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对接院校本科专业与本校高职专业长期经验,依据软件技术专业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软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人文素质、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确定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4.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与对接院校深度合作,按照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相关课程“培养目标同步,教学内容同步”的要求,共同分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组织教育教学、共同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
5. 制定纵向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遵从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相关要求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纵向衔接为先,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综合化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来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把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衔接起来。
6. 开发试点专业AP核心课程,建设了课程教学资源库
以行业、企业需求和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为驱动力,以最新的高职教学改革理念为指导,借鉴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软件技术资源库建设经验,结合衔接院校和合作企业资源,通过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建成可同时满足本校与衔接院校用户需求、同时兼顾行业、企业需求并支持终生教育的内容先进,服务稳定,持续更新的共享式课程资源服务平台。
五、结论
通过學分银行项目研制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本科)、网络教育(本科)之间纵向衔接的一体化培养方案,开发了符合纵向衔接需求的课程与项目案例,完善了学分互认体制机制,保障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试点顺利进行,推进了课程数字化,建设了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同时在项目建设中,企业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与衔接标准,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发展和需求。建立了学校、衔接院校、行业协会与学分银行主管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多方评价体系,形成了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打造了一流的,师德高尚、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教师队伍。
作者简介:
董宁(198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