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紧扣;提出;互动;提高;解决;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58—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往老套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和学生的基本学习任务以及兴趣爱好。一贯的教学思维也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和谐相处的桎梏。所以无论是为教学效果着想,还是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都需要对生物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实质性的变革与提升。
在现在正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实施主要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课文内容阅读与讲解→学生思考→教师再提出新问题→教师解答→学生再思考”的过程来进行和实现的。所以从教师教学过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引发学生无止境思考的目标出发,将教师教学思辨性的能力,运用在课堂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紧扣课本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则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地、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例如,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己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当等方面的分析。
二、互动交流逐步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在言语上的交流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出或者改进可行性的操作方案。同时,教师和学生在言语交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保持对自己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旦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就能立即想法去纠正和解决。
逐步提高是在搞清了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调节、补充和提高的过程。例如,“细胞的化学成分”中有关蛋白质的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但难点的成因却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是基础知识缺乏,不能明白其缩合结构;有的学生是空间想象能力差,对蛋白质结构较难展开想象思维。所以即便都是难点,解决的方法却大相径庭。因此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不失为提高生物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法宝。
三、解决问题延伸认识
“教师解答→学生再思考”,实际上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得以补救的一剂良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彻底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思考”又会提出更新的问题,那么教师当然得顺水推舟、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思考永无止境地进行下去,等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是教师检验自己教学成果的时候了。例如,在学习“双子叶植物”一节中,我发现学生往往缺乏联系的观点,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完全分开去认识。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立即进行了改正,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去认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再提出问题:二者是不是可以相互转变呢?如果能,请列出转换条件并举例来说明,如果不能,为什么?这样做我们既强化了学生对双子叶植物的特征、记忆,同时又巩固了刚学过的“单子叶植物”一节。
实践表明,我们在中学课堂中“思辨性教学”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自我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和自觉的认识,在不断尝试“思辨性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思辨和监控能力将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58—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往老套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和学生的基本学习任务以及兴趣爱好。一贯的教学思维也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和谐相处的桎梏。所以无论是为教学效果着想,还是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都需要对生物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实质性的变革与提升。
在现在正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实施主要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课文内容阅读与讲解→学生思考→教师再提出新问题→教师解答→学生再思考”的过程来进行和实现的。所以从教师教学过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引发学生无止境思考的目标出发,将教师教学思辨性的能力,运用在课堂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紧扣课本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则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地、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例如,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己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当等方面的分析。
二、互动交流逐步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在言语上的交流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出或者改进可行性的操作方案。同时,教师和学生在言语交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保持对自己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旦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就能立即想法去纠正和解决。
逐步提高是在搞清了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调节、补充和提高的过程。例如,“细胞的化学成分”中有关蛋白质的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但难点的成因却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是基础知识缺乏,不能明白其缩合结构;有的学生是空间想象能力差,对蛋白质结构较难展开想象思维。所以即便都是难点,解决的方法却大相径庭。因此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不失为提高生物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法宝。
三、解决问题延伸认识
“教师解答→学生再思考”,实际上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得以补救的一剂良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彻底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思考”又会提出更新的问题,那么教师当然得顺水推舟、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思考永无止境地进行下去,等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是教师检验自己教学成果的时候了。例如,在学习“双子叶植物”一节中,我发现学生往往缺乏联系的观点,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完全分开去认识。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立即进行了改正,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去认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再提出问题:二者是不是可以相互转变呢?如果能,请列出转换条件并举例来说明,如果不能,为什么?这样做我们既强化了学生对双子叶植物的特征、记忆,同时又巩固了刚学过的“单子叶植物”一节。
实践表明,我们在中学课堂中“思辨性教学”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自我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和自觉的认识,在不断尝试“思辨性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思辨和监控能力将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