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经典的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值得我们仔细玩味的细节.鲁迅先生的《祝福》自然也不例外,作为入选教材多年的经典文本,人们对《祝福》的解读可以说是精确到了每一个角落,即使是笔者本文所解析的,“说不清”这个细节其实也早有同行进行过研究.然而,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其研究(包括对细节的解读)是常研常新的,尤其是在面向当下的学生进行经典作品导读与解读的时候,更要注意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的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赋予一些新的意义.当然,强调解读出新的意义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放弃,而更应该是对传统进行继承的基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的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值得我们仔细玩味的细节.鲁迅先生的《祝福》自然也不例外,作为入选教材多年的经典文本,人们对《祝福》的解读可以说是精确到了每一个角落,即使是笔者本文所解析的,“说不清”这个细节其实也早有同行进行过研究.然而,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其研究(包括对细节的解读)是常研常新的,尤其是在面向当下的学生进行经典作品导读与解读的时候,更要注意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的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赋予一些新的意义.当然,强调解读出新的意义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放弃,而更应该是对传统进行继承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解读新意的过程中亲近文本,走入文本.事实也证明,本着这样的思路去解读“说不清”这个细节,确实会有新的发现.
其他文献
阅读、积累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三大板块,其中阅读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如果说积累和写作是鸟之双翼的话,那么阅读无疑就是鸟之躯干,鸟飞翔的速度和高度表面上看取决于翅膀的力量,但实际上躯体蕴含的能量才是决定其飞翔的根本性因素.由此看来,阅读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视阅读为畏途,读也读了,看也看了,仍然还是找不着北,在阅读面前逡巡徘徊束手无策,甚是苦恼.而阅读教学一般也只是按着惯用模式,沿着整体感知——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固定路子走,很多学生首先就在整体感知上卡住了,他不知道怎样去感知,当然更
新的高中教材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对应也就形成了两本教材,必修课程的必修教材,和选修课程的选修教材.但是根据课程标准与高中实际教学需要,这两套教材在教学时要做好科学的关联与衔接.rn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联rn(1)相辅相成rn根据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以及学校教学安排,教材中的必修上下两册应为高一年级的教学任务,选择性必修的上中下三册应为高二年级的教学任务.而根据课程标准,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课程分别安排到7-9个学习任务群.这7-9个任务群贯穿了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但这些任务群在必修课程与
薄弱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基于普通高中的薄弱而言的,是就薄弱普通高中的现状而言的,因此,薄弱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必须就其目前的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基础作出的具体性调控.具体调控的主体仍然在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就教师目前现状作出具体的分析,发现其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偏差,另一方面对学生集体学习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在教学中,“先行组织者”是一个重要教学理论与施教策略,在教育活动中贯彻落实好“先行组织者”策略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做好课堂安排,预设课堂知识.在有效策略的引导下,教师应该在正式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并有针对性有策略地准备课前工作,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上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应用能够让语文课堂的教学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文本解读,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策略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进行知识拓展,开启学生的智慧大脑,从而促进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水浒传》无疑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与被官场的压迫,使施耐庵得以有机会亲历当时的官场,并有目的地去收集众多英雄的故事,小说的创作注重对当时历史事件进行真实的反映.以现今的价值体系去衡量当时特定历史情境下所创作出来的《水浒传》,不仅不利于深入探讨,所作的判断也会偏离艺术品的真实价值.小说首先是艺术作品,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和特定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艺术个性使作家选择了不同的表现对象和表现手段.它们只有形式上的差异.通过对《水浒传》中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章
《雷雨》是一部典型的悲剧,人们对剧中人物的认识,首先是基于自己的直觉,因为在读鲁侍萍的时候,对于鲁侍萍的命运基本上都会扼腕叹息.在感叹鲁侍萍命运坎坷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对周仆园所代表的旧势力的批判,在宏观叙事的视角之下,这样的判断符合文本创作的初衷,体现了作品本身的社会价值.然而面向学生的文本解读,又不能完全拘泥于这种宏观叙事,这是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当宏观视角下的叙事与微观视角下对作品中人的角色的审视相结合时,才能建构出立体的认知.那么,微观视角下的人物解读又如何得以实现呢?很显然的一点是,要关注
唐朝是中国古诗的巅峰时代,《唐诗三百首》作为流传最广远、影响最巨大的唐诗普及性读本,其诗歌经典、国学经典的地位毋庸置疑.同时也被很多高中学生了解、熟悉甚至背诵.但也应该看到,启蒙教育中往往单纯诵记,学生很少有在唐诗经典海洋中深读研习的经历,和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相去甚远.笔者期望让学生懂得读诗的美好,培养学生一颗诗化的心灵,进入古典诗歌妙趣的世界,并把这个世界带向未来的生命与生活,所以尝试探索整合《唐诗三百首》的有效教法、学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椎(2020修订)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并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具体语言实践中积累、构建与表现出来的语文能力及其品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过程.统编版教材中将《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文章放在语文教学的同一视域下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梳理整合、比较异同、拓展思辨等方法,在更加广阔更深层次的比较中探析文章内涵,领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增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
简单来讲,深度思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用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探讨中形成更高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整理分析以往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教育理念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工作.
元代文学家周德清《中原音韵》里称赞《天净沙·秋思》为“秋思之祖”,著名学者王国维更是在《人间词话》里盛赞其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这些赞誉都说明了《天净沙·秋思》在古诗词作品中的超然地位.自古以来,悲秋的古诗词何其多!单单出名的就多不胜数:唐诗中李白《子夜秋歌》说“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白居易《中秋月》说“照他几许人断肠,玉兔银蟾远不知”;宋词中范仲淹《苏幕遮》说“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