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公非常爱孩子,他是一个富于进取、作风严谨的人,举手投足间处处显露出成功男士的强悍气质。他对孩子的要求是“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和孩子说话也极简单,口头禅是“必须”、“不许”、“不行”。
我呢,不知是因为做妈妈的宽容,还是因为近十年做幼儿教师形成的特有思维方式——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对孩子的一切行为表现都可以理解。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事,我总要先问“你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这样做对不对。我更喜欢针对某件事情,在一边“敲边鼓”,鼓励孩子多看、多动、多问,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就这样,我和老公在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常不一致。那么,我又是怎样成功处理的呢?下面我就讲一讲发生在我、老公和儿子之间的几个小故事。
尿床事件
老公严格要求儿子每晚8:30洗漱,9:00关灯睡觉。一天晚上,他们父子俩在卧室又发生了争执。
老公气呼呼地重复着“尿过也得尿”,而儿子却默不作声地嘟着小嘴,执拗地重复“尿过了”。他们僵持住了。我过去解围,没有简单地说“尿过,就别尿了”,更没有说老公太教条。我佯装不知地问儿子:“怎么回事呀?告诉妈妈。”同时递眼色给老公,示意他不要阻拦。待儿子说明原由后,我不置可否,只是搂过他,用手抚摸着他的肚子,把耳朵贴到他肚子上听听,然后煞有介事地说:“哎呀!这小肚子里的东西真不少呀,有馒头,有粥,还有水。”儿子补充说:“果珍水。”“对,是果珍水,一大杯呢。这么多的水,把小肚子都装满了。等你睡着了,它们流出来了,可不得了,一定会把你泡起来,还可能从床上把你冲到地上,那可太糟糕了!咱们还是现在就让它们流出来吧。”儿子笑着跟我进了卫生间。矛盾就这样自然地解决了。
老公说我:“就会哄。”我说:“哄有什么不好?”
对于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让他生活有规律是对的,可以培养其良好的习惯。然而,当我们的要求被孩子拒绝时,特别是孩子有一定道理的时候:比如孩子刚小便过,还要强迫他再小便,就是我们的要求不合理,不哄孩子,不缓解一下剑拔弩张的气氛,矛盾怎么解决?
名牌风波
早上起床,我把一件新买的上衣递给儿子,他脱口而出:“妈妈,是名牌吗?”这一问使我吃了一惊,心想,这还了得,刚刚4岁,就追求什么名牌,长大该当如何?但我没流露出丝毫的不悦,和平时一样,很随便地跟他聊着:“你穿过名牌吗?”“穿过,这裤子就是名牌,爸爸给我买的。”
我故意不去看裤子,继续说:“其实呀,穿名牌、吃名牌都没用,人要当名牌才有用。”儿子不解地问:“人怎么当名牌呀?”我知道儿子特别喜欢足球,就给他说出了许多世界足坛的名将,还从“李宁服”谈到李宁。
儿子突然高兴地说:“妈妈,我们班也有名牌人。”“谁呀?”他说,那是一个天天换花裙子的小姑娘,连老师们都夸她漂亮呢。
“是说她的裙子漂亮吧?”我一边更正着,一边巧妙地转换了谈论点:“你们小朋友最喜欢的是她吗?”“不是,是郭明。”“为什么?”“郭明最棒,他上课能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开运动会,赛跑,他跑第一;起床穿衣服他最快,他还爱帮助小朋友……”“你说,你愿意学那个天天换花裙子的小姑娘,还是愿意学郭明呢?”“当然愿意学郭明呀!”他斩钉截铁地回答。
“对极了。其实光穿得漂亮没有用,爱学习、爱劳动才有用。”老公没有参与我们的谈话,却一直在旁边听。于是我顺口告诉老公:“其实没必要给孩子买什么名牌,更没有必要告诉他。”老公解释说:“我看朋友的孩子都穿名牌,那天又恰好看见这个童装品牌打折才买的,回家后无意间在儿子面前说出来了。”有点倔的他肯定已认同了我的看法。
画画故事
5岁的儿子,每晚从幼儿园回来都要按照爸爸的硬性要求,背英语单词、练硬笔字,还要画画,被剥夺了游戏的权利。我看着真心疼。
一次,绘画班教孩子画鸡,先画倒三角形,然后前面加头,后面加尾,下面加爪。在班上,儿子画了好多遍,总是画不像。回来后,老公严肃地要求他要一直画到像为止,结果,儿子为难地哭了。
看到这种情形,周末,我特意带儿子去了一趟百鸟乐园,让他观察他喜爱的鸽子、孔雀,还买饲料让他喂食。他玩得十分尽兴,还对要画的动物获得了鲜明的印象。回家后,我启发他:“把今天看到的画出来,让爸爸回来也好好欣赏欣赏好吗?”儿子欣然同意,就在水泥地上画了起来。他用彩色粉笔大胆地画着,画错了我们就一同讨论哪儿没画好,应该怎么画。我还帮他用拖把擦,嘴里说着:“平时你给我当小助手,今天我给你当大助手。”我们俩说说画画,高兴极了。
这以后,我们经常一同观察、一同作画。儿子在地上画小区的花园、商店、幼儿园的房子……有时还在旁边写上字,画到满意时,还向我提出要求:“妈妈,咱们把它拍下来吧。”就这样,他用相机留下了自己的绘画作品。边画画边拍照,再细细琢磨琢磨——儿子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浓。
老公每天下班回来,看到地上越来越好的“作品”,不得不钦佩地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主动提出让孩子退出绘画班。
一天,老公十分认真地问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儿子跟你有那么多的话说,和我就从来不这样?还有他在你面前总是高高兴兴的,没见他犯犟,也没见他哭过。可怎么一到我跟前就马上变样了呢?”
我笑了:“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从不在孩子面前充当师长,而是把孩子看作朋友,尊重他。有事先和他商量;对他无论提出什么要求,都是先说明道理;他犯了错误,和他一同讨论,不过多地要求和限制孩子,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不压抑孩子的想像。自己在孩子面前始终只是扮演一个“敲边鼓”的角色,让他在自己摸爬滚打的生活中,用心灵学会了自己去观察、去探索。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更好地获得了知识,还有效促进了孩子求知欲望的增长……”一席话说得老公心悦诚服。
从那以后,尽管我和老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仍然不断地出现分歧,但却在实践中逐渐取得一致。我们的教育经验是:互相尊重,及时交换意见,不在孩子面前公开分歧。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时,我和老公其中一人就开始迅速转移话题,不失时机地用“敲边鼓”来引导教育孩子,从而成功避免了家庭教育中孩子“一边倒”现象的产生。
我呢,不知是因为做妈妈的宽容,还是因为近十年做幼儿教师形成的特有思维方式——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对孩子的一切行为表现都可以理解。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事,我总要先问“你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这样做对不对。我更喜欢针对某件事情,在一边“敲边鼓”,鼓励孩子多看、多动、多问,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就这样,我和老公在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常不一致。那么,我又是怎样成功处理的呢?下面我就讲一讲发生在我、老公和儿子之间的几个小故事。
尿床事件
老公严格要求儿子每晚8:30洗漱,9:00关灯睡觉。一天晚上,他们父子俩在卧室又发生了争执。
老公气呼呼地重复着“尿过也得尿”,而儿子却默不作声地嘟着小嘴,执拗地重复“尿过了”。他们僵持住了。我过去解围,没有简单地说“尿过,就别尿了”,更没有说老公太教条。我佯装不知地问儿子:“怎么回事呀?告诉妈妈。”同时递眼色给老公,示意他不要阻拦。待儿子说明原由后,我不置可否,只是搂过他,用手抚摸着他的肚子,把耳朵贴到他肚子上听听,然后煞有介事地说:“哎呀!这小肚子里的东西真不少呀,有馒头,有粥,还有水。”儿子补充说:“果珍水。”“对,是果珍水,一大杯呢。这么多的水,把小肚子都装满了。等你睡着了,它们流出来了,可不得了,一定会把你泡起来,还可能从床上把你冲到地上,那可太糟糕了!咱们还是现在就让它们流出来吧。”儿子笑着跟我进了卫生间。矛盾就这样自然地解决了。
老公说我:“就会哄。”我说:“哄有什么不好?”
对于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让他生活有规律是对的,可以培养其良好的习惯。然而,当我们的要求被孩子拒绝时,特别是孩子有一定道理的时候:比如孩子刚小便过,还要强迫他再小便,就是我们的要求不合理,不哄孩子,不缓解一下剑拔弩张的气氛,矛盾怎么解决?
名牌风波
早上起床,我把一件新买的上衣递给儿子,他脱口而出:“妈妈,是名牌吗?”这一问使我吃了一惊,心想,这还了得,刚刚4岁,就追求什么名牌,长大该当如何?但我没流露出丝毫的不悦,和平时一样,很随便地跟他聊着:“你穿过名牌吗?”“穿过,这裤子就是名牌,爸爸给我买的。”
我故意不去看裤子,继续说:“其实呀,穿名牌、吃名牌都没用,人要当名牌才有用。”儿子不解地问:“人怎么当名牌呀?”我知道儿子特别喜欢足球,就给他说出了许多世界足坛的名将,还从“李宁服”谈到李宁。
儿子突然高兴地说:“妈妈,我们班也有名牌人。”“谁呀?”他说,那是一个天天换花裙子的小姑娘,连老师们都夸她漂亮呢。
“是说她的裙子漂亮吧?”我一边更正着,一边巧妙地转换了谈论点:“你们小朋友最喜欢的是她吗?”“不是,是郭明。”“为什么?”“郭明最棒,他上课能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开运动会,赛跑,他跑第一;起床穿衣服他最快,他还爱帮助小朋友……”“你说,你愿意学那个天天换花裙子的小姑娘,还是愿意学郭明呢?”“当然愿意学郭明呀!”他斩钉截铁地回答。
“对极了。其实光穿得漂亮没有用,爱学习、爱劳动才有用。”老公没有参与我们的谈话,却一直在旁边听。于是我顺口告诉老公:“其实没必要给孩子买什么名牌,更没有必要告诉他。”老公解释说:“我看朋友的孩子都穿名牌,那天又恰好看见这个童装品牌打折才买的,回家后无意间在儿子面前说出来了。”有点倔的他肯定已认同了我的看法。
画画故事
5岁的儿子,每晚从幼儿园回来都要按照爸爸的硬性要求,背英语单词、练硬笔字,还要画画,被剥夺了游戏的权利。我看着真心疼。
一次,绘画班教孩子画鸡,先画倒三角形,然后前面加头,后面加尾,下面加爪。在班上,儿子画了好多遍,总是画不像。回来后,老公严肃地要求他要一直画到像为止,结果,儿子为难地哭了。
看到这种情形,周末,我特意带儿子去了一趟百鸟乐园,让他观察他喜爱的鸽子、孔雀,还买饲料让他喂食。他玩得十分尽兴,还对要画的动物获得了鲜明的印象。回家后,我启发他:“把今天看到的画出来,让爸爸回来也好好欣赏欣赏好吗?”儿子欣然同意,就在水泥地上画了起来。他用彩色粉笔大胆地画着,画错了我们就一同讨论哪儿没画好,应该怎么画。我还帮他用拖把擦,嘴里说着:“平时你给我当小助手,今天我给你当大助手。”我们俩说说画画,高兴极了。
这以后,我们经常一同观察、一同作画。儿子在地上画小区的花园、商店、幼儿园的房子……有时还在旁边写上字,画到满意时,还向我提出要求:“妈妈,咱们把它拍下来吧。”就这样,他用相机留下了自己的绘画作品。边画画边拍照,再细细琢磨琢磨——儿子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浓。
老公每天下班回来,看到地上越来越好的“作品”,不得不钦佩地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主动提出让孩子退出绘画班。
一天,老公十分认真地问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儿子跟你有那么多的话说,和我就从来不这样?还有他在你面前总是高高兴兴的,没见他犯犟,也没见他哭过。可怎么一到我跟前就马上变样了呢?”
我笑了:“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从不在孩子面前充当师长,而是把孩子看作朋友,尊重他。有事先和他商量;对他无论提出什么要求,都是先说明道理;他犯了错误,和他一同讨论,不过多地要求和限制孩子,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不压抑孩子的想像。自己在孩子面前始终只是扮演一个“敲边鼓”的角色,让他在自己摸爬滚打的生活中,用心灵学会了自己去观察、去探索。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更好地获得了知识,还有效促进了孩子求知欲望的增长……”一席话说得老公心悦诚服。
从那以后,尽管我和老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仍然不断地出现分歧,但却在实践中逐渐取得一致。我们的教育经验是:互相尊重,及时交换意见,不在孩子面前公开分歧。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时,我和老公其中一人就开始迅速转移话题,不失时机地用“敲边鼓”来引导教育孩子,从而成功避免了家庭教育中孩子“一边倒”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