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反派角色的反传统命运悲剧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yuanzhuren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姜子牙》中的申公豹作为反派悲剧人物,他在现代语境下的标签化是如何形成与体现的?他又该如何打破固有的刻板成见?本文针对《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姜子牙》中的两种申公豹形象探讨角色意蕴。
  关键词:申公豹;刻板成见;《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189-03
  从李普曼的“刻板成见”理论来看,每个人都有“刻板成见”,而其来自各自独有的成见系统,其中成见系统的构成就像符号系统的形成,需要每个个体通过积累对该事物符号化的认知并形成投射自己内心的语言。它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使得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1]。人的先入为主、标签化定义他人就决定了成见系统一旦被固定下来,与其对立面的镜面事实会被忽视,如同照本宣科将早已认定好的条条框框套在相应理解力的事物上,这样的认知过程是直接快捷的程式化,是不由分说的强制性。成见之所以刻板,是因为它就像屏蔽器一样过滤掉积极动势但不足强大的生命因子,其理论预设的生成已成定局。
  哪吒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通过影视化的叙事甚至被颠覆,却依然是神话英雄的符号,是符合每一个时代认知并被下一个现代、后现代语境接受接纳的传奇人物,受众对哪吒的“刻板印象”更多是指向优良的英雄传奇性[2]。同样,姜子牙无论是在历史上的全智全能,还是在中国神坛上的众神之长,都印象化地复刻在受众的人物评价上。但这种联系本身就对申公豹角色带有偏见,因为人们已经把他这一人物形象纳入一种一成不变的认知模式,而这种认知模式又是自带固定化、模式化非善即恶非黑即白的价值评价属性。
  一、把申公豹推向命运悲剧的“标签”
  《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中申公豹作为一个功能性的次要人物,其主要作用是辅助敖丙发展,主要身份是天尊的徒弟,证明天庭的公平公正。但其非人似仙的背后以豹子精为存在形态,就注定了他无论怎么努力刻苦修炼,甚至斩杀了不少妖魔,都不能成为真正的“仙”。因为不管是生而为妖宿命论,还是观众的固有观念,都注定了申公豹是“恶”与“悲”的代名词。但是,正如朱光潜所说,“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如果在他的邪恶当中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坚毅和巨人般的力量,也可以成为悲剧人物”[3],从美学意义上来讲,当我们面对一个悲剧人物时,并不能简单地从伦理、善恶等价值标准去评判,申公豹的逆天改命始终囿于成见抵触、偏见蔓延的铁幕之中,任他拼尽全力却始终是打在棉花上的無力感,令人扼腕。而这一“标签”的制造者正是故事母本《封神演义》,其中申公豹的初始形象是一生与姜子牙为敌并与之处处作对的一个制造混乱、极不正义又极不光彩的陪衬角色,是行走在截教边缘的阐教门徒,生为阐教人,死为截教魂[3],是一个助纣为虐、心胸狭隘、言思乖悖的邪派人物。它从一开始所携带的人们规定预期值下的负面特质就注定了要被悲剧色彩裹挟,而这一点便被深深地植入人们的传统理念,即丑角就是丑角,不值得同情。
  电影《姜子牙》中对申公豹角色的颠覆是彻底的,使其成了一个正经改头换面的追随者,一个正确追求己道的信奉者,一个正义勇往直前的奉献者。但他还是逃不脱作为功能性人物而存在,其主要作用是陪伴姜子牙并作为其思想追求的推进者;主要身份是姜子牙的缩影,在仰慕的视角下动摇信仰的固有持守,由天体灌输的思维信奉转变为掌握自我信仰主动权的真正独立且积极的人物。这里的豹子精进化形态却将其丑化之意转为美化之用,以一种升级技能来顾全姜子牙的安危、保护众方免于遭受攻击。如果说《哪吒》中豹子模样是可怜与可悲的脸谱,那么《姜子牙》中猎豹的完全形态就是坚毅与刚毅的代表。人们在短期内接受两种形态的申公豹,这是在套用已有文化框架的前提下,一层又一层地冲破“先下定义,后看东西”的认知力,思维变迁感知重构才是对申公豹这一角色最大的赞扬,如此反固有传统伦理观念和对人性化的多重思考与探讨下,能重新审视凝结在作为反派角色的申公豹身上的种种恶,本性难移、出身难改等潜在恶与性格偏执、行为偏激等外在恶的交织下,也许恶只是其最底层的表现形式、最表层的表达性质,而真正埋藏在下面被反复折射、多重打磨后的才是冲破了传统思想道德的限制所留下的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经久不息的严肃内容。
  二、对“丑”的讨伐与再审美
  通过对比《哪吒闹海》中莲花化身、身穿红肚兜的胖娃娃形象,《哪吒》影片中一脸烟熏妆、一副吊儿郎当形象的哪吒带给了受众惊吓与惊喜,其人物立象具有视觉对比冲击、听觉反差矛盾的颠覆性效果,但受众更多都是消解了其丑怪之感,以新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方式重新定义,以新的审美价值具象化了“魔童”,以新的“以丑衬美”的审美手段将观众对“丑”的否定、厌恶转化为肯定、愉悦。在注意力时代,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新颖别致且能吸引目光的事物往往最具价值,这种审美再创造无疑是对哪吒立体形象塑造的褒扬,而对申公豹来说却融入了恶的绝对论。《封神演义》中申公豹“头上青巾一字飘,迎风大袖衬轻梢;麻鞋足下生云雾,宝剑光华透九霄”,这般道貌岸然、儒雅风流的外貌都难掩其异类的身份。当丑与恶捆绑在一起时,即使申公豹穷尽一生修行千年,也摆脱不了平日里饱受的非议、种族的歧视、内心的煎熬,仙界也注定没有他的一席之地。身为妖族,他不是天选之子,也没办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修炼几千年好不容易摆脱了妖族的身份,却终究没能摆脱妖族的待遇。“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说了算”,哪吒的这句台词更像是申公豹的内心写照,他太想要向元始师尊、太乙真人和所有给他贴标签的人证明,他是有能力、有资格、最适合的十二金仙人选。
  “你一直是我羡慕的英雄,这次换我了”,影片《姜子牙》中的申公豹一改《哪吒传奇》中尖嘴猴腮、横行海内、学会一点三脚猫功夫就惦记纣王位子的丑陋面孔,或《哪吒》中长颈鸟喙、急功近利、因自卑怕背负“魔仙”的成见而掩盖的豹子面貌,摇身成了一个体形魁梧、舍生取义的英雄角色,自从姜子牙被贬北海、丧失神力后,他嘴上说的是瞒着师尊偷偷下界来守护他,但实际上天体运行森严,轻描淡写的“偷偷”将费尽周折遭受艰难险阻的下界过程一笔带过,他为了姜子牙的凡人生活给他们换米面吃而当掉了一只佩戴已久的耳环,为了姜子牙踏出了北海界线并一路追寻只为其“回头是岸”,为了姜子牙的前路无阻甘愿以卵击石与九尾战斗到底,而真正意义上的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实现的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姜子牙的影子成就了他,他成了类姜子牙的模样,这个看似丑角似的小人物却怀揣奉献与念及苍生的胸怀。以往人们一致讨伐申公豹的“性本恶”,如今又交口称赞申公豹的“性善论”。在此之中,刻板成见与拟态环境是一对孪生兄弟,前者以个体存在,后者以大众形成,对于处在拟态环境并对某一刻板成见持广泛接受与普遍通行态度的个体大众来说,世界实际上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即使触碰到了一部分真实的世界,人们也会带着自己的想法与观念看待一切,因为对于生活在这个文明世界中的人来说,几乎不可能用一种未受成见影响的眼光打量世界,真正能打破成见的因素就如处于真空的声音在拟态环境中因缺乏介质而无法传递、引发失声。但对于导演等创作者来说,他们在此环境中构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公立为保护壳输出普遍却小众的理念——申公豹并非非黑即白。   除了在外貌審美与人物定位方面的不公以外,还应知道有种偏见叫“遗孤”后的投契。影片《哪吒》中申公豹成为敖丙的师傅,助力敖丙成为不受偏见被世人认可的上仙。其原因是堂堂四海龙族作为妖族中高贵的一支种族,却被变相囚禁在龙宫之中,一面镇压海底其他妖族,一面被这些妖族牵制,枷锁困住的不仅是海底妖族,还有四海龙王一族。双方面对不公平待遇一拍即合进行了合谋:申公豹为敖丙偷取灵珠、让他斩杀魔丸立功劳从而为龙族正名,而申公豹作为敖丙的师傅自然有资本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十二金仙的最后一位接班人。仅从他与龙族密谋的动机来看,二者的初心就只是扶正敖丙建立功勋从而得到天庭的认可。他们的抱团取暖实则在探讨一个导向性问题:究竟是因为性本恶而不受重用导致命运悲剧,还是因为得不到重用的命运悲剧而导致性变恶?这其中深谙的根本所在观众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他们彻底失败了,并且是永久性不可逆转的失败,这种投契不会动摇悲剧的必然性,无论是龙族这般高等妖族,还是申公豹这般逆命小妖,其命运都是一种结果。
  而《姜子牙》中的申公豹成为一直追随姜子牙背影的同行伙伴,助力姜子牙追寻应有的自我信仰。其原因有二:一是荧幕内不受制于天体的操纵,这种偏见是上界天尊以“神临天下,皆为苍生”为借口的斩善,使申公豹从起初劝姜子牙“你连鱼都放了,就不能放自己一马”回归天界,转变为追随姜子牙“不可欺,不可操控,不可不救”的思想并与之投契、和天界抗衡的自我英雄,上天为赢得对三界的统治,特意设局将姜子牙当作悬丝傀儡来斩平妖界之患,而他的“若天地不公,我便走自己的道”正是申公豹人物塑造的内在核心,成为自己的神。二是荧幕外观众对申公豹这一人物自带偏见,认为其是谄媚惑主、挑拨离间的人物,在视听关注度上会以主角为中心减少甚至忽略对这种笔墨篇幅较少的丑角的注意,弃之如敝屣,但影片一开始受众立马转变观念,将申公豹与姜子牙捆绑,这样的投契实则是观众内心的自我选择,将善恶归类,将偏见化为喜闻乐见。影片都将《封神演义》中扁平化的申公豹进行了立体、全面的多重创新,把公式化的人物设定处理成人性化的现代情感形象[4]。
  三、成见似山搬否搬否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搬动”,这是影片《哪吒》中申公豹为数不多不结巴的话,可以大胆猜测这句话在他心里重复了几百次、几千次甚至上万次,思想上不停地输出这种历经千帆的话语,甚至将其奉为圭臬,却因偏见种种无奈又吞下内化于己。晕轮效应正如“刻板成见”般将自己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强加于人,而申公豹就是困在名为“偏见”的五指山下的符号。在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的当下,申公豹就像是芸芸众生,百口莫辩而无所依,被倾轧而怀才不遇,英雄迟暮想再创辉煌而有心无力,永远在挣扎却永远到不了彼岸。申公豹也像哪吒的影子,成功则活在光明里,不成功则活在黑暗里。显而易见,作为影片男五号他逆袭失败了,人们的注意力都放在哪吒的身上,但真正陪伴、跟随自己的是影子,是类申公豹的自己。
  而在《姜子牙》中,这种成见更多是对一直秉持的“道”的迷茫与摸索,究竟是“天意不可违”而遵天命,还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究竟是“舍一人可救苍生”还是“救一人就是救众生”,他在陪伴姜子牙的冒险中寻找到了答案:想要打破这种思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需要的是以姜子牙为奋斗目标,成为其斩断天界对三界操纵的关键推动力,成为姜子牙的影子,成则正名定分,不成则遗臭万年。在影片结尾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申公豹以老翁的形象出现了,他告诉身边小徒弟那些关于姜子牙的故事,这一镜头明显具有象征抽象意味:已然转世或形散神聚,无论哪一种都导向了一个结论:申公豹为自己正名。
  现代语境下的申公豹,才是每个平凡人最真实的照面,他让我们看清现实的种种恶,看透小人物的种种美。而哪吒则是传奇神话的代表,他被赋予了主角的神格,重生的过程中有父母、师傅、朋友的爱,有善意的谎言,有温柔以待,他在蜕变中并不孤单。姜子牙也是众神之长的存在,他被托付了主角的使命,重塑的过程中有申公豹的掩护、四不相的守护、小九的陪护,他在蜕变中并不孤独。因此,我们可以歌颂哪吒的不认命,但不能忽视除去错误后申公豹背后苍凉与挣扎;我们可以称颂姜子牙的“无为而无不为,有为而有所不为”的最高道德境界,但不能怠忽作为草根英雄的申公豹潜在的作用与价值。现今,穷凶极恶的平凡人未必都是十恶不赦的,社会舆论的一方导向倾斜里带着强制,压倒性里充斥绝对,对此应如何规避这般一边倒的刻板成见?李普曼给出了消解殆之的手段——“以新鲜的视角从细节上看一切事情,杜绝所有问题一般化、模式化”。在《哪吒》和《姜子牙》出现之前,也许人们对申公豹的反派形象坚持毫不动摇,甚至添油加醋,以哪吒、姜子牙、石矶娘娘来衬托申公豹的恶。但现今无论是《哪吒》中申公豹以结巴为猎奇方式、以经典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搬动”台词为力量因子试图拨开成见浓雾,还是《姜子牙》中申公豹以壮硕粗犷为外在形貌、以典型的“你一直是我羡慕的英雄,这次换我了”台词为能量因素尝试冲散偏见浓烟。李普曼指出,“在所有具有支配力的因素中,最让人难以捉摸、最有普遍性的就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情进行想象”。也许对于申公豹人物形象的观念雏形是世代口传所得,成见似山,如果没有愚公移山之力,便只能以陌生化的态度疏离,而后重新接触、认知形成崭新的具有广义面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成见的大山搬否取决于人心。
  四、结语
  世间大多数人皆为“申公豹”,但有一句话“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告诉我们比起生来就是“哪吒”,以“申公豹”之名执着追求做哪吒的才是真正地打破刻板成见。同样,不惜废掉自己修为只为探求一个渺茫真理的才是真正为自己正名。两种形象的申公豹既矛盾又统一,社会总是以称圣称贤、称神称仙的正派人物的思想奉为圭臬,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任何人事物的休养生息均出自自身的生产资料。如果像《哪吒》中的申公豹觉得命运不公,那就与悲剧命运抗争到底,争取己利;如果像《姜子牙》中的申公豹感到道的迷茫,那就与宿命论对抗到底,用自己的方式成为自己想成为的真正的神。
  至于反派人物,其中有一类看似悖逆不驯,为人做事似乎也和正派人物相反,但现今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社会,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边缘人物的内核。两者都像是一种现代启示录,有不同形象、逻辑、结构却发挥着相同的功能:映射现代人群。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行为动作,它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启示性参照,如此便具备了除影片内部凸显主题、推动发展功能以外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艳.“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的阅读札记[J].东南传播,2010(05):86-88.
  [2] 湛罗玲.论“刻板成见”在网络传播时代的适用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6(10):84.
  [3] 杨菊.从《悲剧心理学》看朱光潜对悲剧快感的创新性论述[J].阴山学刊,2007(05):17-21,58.
  [4] 白薇.浅论申公豹的角色意蕴[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14-15.
  作者简介:马亚楠(2000—),女,河南焦作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
  王雪珺(1984—),女,四川广元人,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
其他文献
摘要:被遗忘权是数字时代解决记忆伦理问题的新方案。在这一项尚未成熟的权利确立不久后,谷歌诉CNIL一案落下帷幕。欧洲法院对此案的裁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影响着未来被遗忘权在国际上的适用范围。欧盟的法律实践表明,在被遗忘权适用范围的三种选择中“全球本土化”最具可操作性,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需要互相平衡,以实现欧盟和全球范围内个人数据保护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全球传播;个人数据保护;谷歌;CNIL 
期刊
摘要:李子柒从自媒体积累粉丝,到成立自己的电商品牌,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做到了天猫店铺食品类综合排名第三。本文为探究以李子柒为典型代表的自媒体,将媒体粉丝从关注者转化为电商消費者的原因,在统计李子柒多平台渠道运营概况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李子柒通过自媒体内容运营建构文化意义,通过人格化产品想象将自媒体符号价值转移到商品上,基于文化认同的关注者以消费认同的方式表现,在品牌化建构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框架理论学者坦卡特提出的框架列表理论为基础,从新闻标题、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篇幅、报道体裁、文章结论这六个角度,总结分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发展高峰时段,主流媒体(以央视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为例)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框架及其所建构的医护人员媒介形象。研究发现,主流媒体在疫情期间构建了三类医护人员媒介形象,主要为专业权威、严谨认真的医疗专家形象;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白衣战神形象;
期刊
摘要:本文借助框架理论,运用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法,探究中国日报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时在结构框架、主题框架和内容框架等方面呈现出的表征与特点,并予以总结,旨在在国际传播方面予其他媒体以启示。  关键词:《中国日报》;人类命运共同体;媒介报道;框架理论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102-03  一、现实背景  打造休戚与共、互联互通的
期刊
摘要: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环境新闻逐渐从边缘新闻话题走向中央。数据多和专业名词多是环境新闻区别于其他领域新闻的一大特征,而对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正是当下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以《中国环境报》为例,分析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环境新闻中的数据应用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环境新闻;数据应用;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2018年末,“权健事件”引发了针对保健品行业的舆情风暴。不同于学术界更多地关注该事件的媒体报道、舆情演变、广告审查等方向,本文立足健康传播的理论视野,将保健品广告视为一种健康传播实践,以罗兰·巴特的神话理论对其修辞建构加以关照,意图提出保健品广告神话的消解策略。研究发现,保健品广告的神话建构一般包含四种修辞策略:“高科技化”“自然化”“神秘化”及“故事化”。文章进一步指出,健康是一个历史和
期刊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且网络舆情负面信息的产生和大范围传播会引发学生群体的恐慌,因此高等院校对于网络舆情引导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以西京学院为例,剖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和发展趋势,探究民办高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民办高校;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
期刊
摘要: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报纸一直在寻找突围、谋变之路。笔者对四川日报最近一次改版迭代进行了研究,认为针对读者当下阅读习惯和阅读审美进行的求新求变,有利于推动报纸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激发采编团队的战斗力和创造力;促进报纸实现更年轻的版面呈现、传播介质和表达方式。  关键词:报纸谋变;改版迭代;媒体深度融合;版面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
期刊
摘要:时政新闻是地方党报发挥主流思想舆论导向作用的排头兵。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地方党报积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背景,结合地方党政的工作实际,通过对巴渝都市报中时政报道的分析,探索地方党报如何在时政报道中抓“活鱼”,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让时政报道有“时”有“政”亦有“情”。  关键词:地方党报;时政报道;八项规定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要:移动互联的高速发展、技术的飞跃,使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全国各地各新闻单位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向融媒体发展转型。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顺应这种变化,新闻工作者作为生产主体亟须转型。如何完成从传统媒体人到融媒体人的转型发展,如何生产出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视听需求的新闻作品,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在北京市怀柔区融媒体中心工作的经历,以区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