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2-021-01
摘 要 本文对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从期望效应、自信心、价值观、认知、态度和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青少年兴奋剂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通过分析得出青少年兴奋剂行为产生的各个心理因素,对青少年兴奋剂行为不同致因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找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杜绝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产生。
关键词 青少年 兴奋剂行为 心理致因 对策
一、兴奋剂行为
在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或相关人员人为地和不正当地使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异常计量生活性物质以及采取不正当的方法、手段或心理倾向活动等,以提高运动成绩、获得比赛胜利为目的各种行为被称为兴奋剂行为。
二、影响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致因
青少年使用兴奋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国部分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归纳、调研。高晶(2004.6),认为青少年考生兴奋剂行为产生的个人因素是:为了达到分数线;克服伤病的影响;提高自信心;对兴奋剂的副作用缺乏认识;强烈的上大学的愿望;不用吃亏;迫于别人的压力;查到的几率小;惩罚力度小;满足虚荣心。顾建仁(2008.12),认为青少年兴奋剂行为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是:经济利益驱使;升学因素;教练员因素;现有反兴奋剂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心理方面等因素。易剑东、余俊明(2001)等主要从社会心理方面研究得出兴奋剂产生和泛滥的由八大社会心理根源致使。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期望效應、自信心不足、价值观出现偏差、错误认知、态度模糊和压力过大。
(一)不合理的期待效应
在名与利极大诱惑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教练和家长对青少年没有一个合理的期待,加上学生为了迫切希望能考进入理想学校,部分青少年则会铤而走险选择兴奋剂行为。
(二)自信心不足
青少年自己身体素质不好或是由于伤病等原而导致对比赛或考试没有信心,则会想通过某种途径来克服伤病的影响来提高成绩来获取大家认同感。青少年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以及对兴奋剂危害认识不够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致使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产生。
(三)价值观出现偏差
体育的初衷是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价值观,但是有些青少年由于盲信别人的诱导、对兴奋剂知识的匮乏,以及错误的目标定向等价值观偏差的影响,致使兴奋剂行为的产生。
(四)错误认知
青少年对兴奋剂作用原理以及兴奋剂行为对身心危害的认知水平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兴奋剂的使用情况。
(五)态度模糊
在升学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对兴奋剂行为态度模糊的青少年有可能会成为为追求高成绩而牺牲健康为代价的功利主义者。
(六)压力过大
对兴奋剂态度模糊的青少年,在竞赛和考试激烈的竞争以及教练非合理的期望等影响下,随之而来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则会导致一部分青少年人会持侥幸心理选择使用兴奋剂。
三、改善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干预对策
(一)寄予青少年合理的期待效应
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应寄予青少年合理的期待效应,并引导青少年进行合理的定位,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期待效应。
(二)提高青少年自信心
引导青少年对自身能力进行正确的定位,树立合理且实际的目标定向,以提高青少年自信心。社会、学校及家庭也应鼓励和提醒青少年,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定向,强调实现目标是努力奋斗和实力进取的结果。
(三)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客观规律,尊重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正确的看待兴奋剂行为问题。
(四)更正青少年对兴奋剂行为的错误认知
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兴奋剂行为危害的认识教育和青少年道德观念的有意培养,提高对兴奋剂行为的认识、增强兴奋剂危害辨别能力,提高青少年抵制诱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避免兴奋剂行为的产生。
(五)明确青少年对兴奋剂行为的态度
社会及相关部门应对青少年进行责任感和道德观念教育,增大社会舆论压力,严格查处兴奋剂行为,净化社会环境,改善青少年对兴奋剂行为的态度,坚定青少年对反兴奋剂行为的立场,从而防止兴奋剂行为的产生。
(六)降低青少年群体的压力
要降低青少年群体的压力,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行为的影响,从期望效应、自信心、价值观、认知、态度和压力等维度对青少年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通过“四位一体”和“六个维度”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提高青少年对兴奋剂行为的认知,改善青少年对兴奋剂行为的态度,真正从最根本上解决青少年兴奋剂问题,最终实现整个体育领域社会文化环境的净化。
参考文献:
[1] 朱美玲,沈艳珍,李欣,吴铭.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的探析[J].
[2] 高晶.对山东、广东体育高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调查[D].广州.华南师范.2004(6).
[3] 顾建仁.少年业余运动员使用兴奋剂原因分析[R].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體育科学论坛大会主题报告文章.2008(12).
[4] 易剑东,余俊明.论兴奋剂产生和泛滥的社会心理根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摘 要 本文对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心理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从期望效应、自信心、价值观、认知、态度和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青少年兴奋剂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通过分析得出青少年兴奋剂行为产生的各个心理因素,对青少年兴奋剂行为不同致因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找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杜绝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产生。
关键词 青少年 兴奋剂行为 心理致因 对策
一、兴奋剂行为
在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或相关人员人为地和不正当地使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异常计量生活性物质以及采取不正当的方法、手段或心理倾向活动等,以提高运动成绩、获得比赛胜利为目的各种行为被称为兴奋剂行为。
二、影响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致因
青少年使用兴奋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国部分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归纳、调研。高晶(2004.6),认为青少年考生兴奋剂行为产生的个人因素是:为了达到分数线;克服伤病的影响;提高自信心;对兴奋剂的副作用缺乏认识;强烈的上大学的愿望;不用吃亏;迫于别人的压力;查到的几率小;惩罚力度小;满足虚荣心。顾建仁(2008.12),认为青少年兴奋剂行为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是:经济利益驱使;升学因素;教练员因素;现有反兴奋剂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心理方面等因素。易剑东、余俊明(2001)等主要从社会心理方面研究得出兴奋剂产生和泛滥的由八大社会心理根源致使。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期望效應、自信心不足、价值观出现偏差、错误认知、态度模糊和压力过大。
(一)不合理的期待效应
在名与利极大诱惑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教练和家长对青少年没有一个合理的期待,加上学生为了迫切希望能考进入理想学校,部分青少年则会铤而走险选择兴奋剂行为。
(二)自信心不足
青少年自己身体素质不好或是由于伤病等原而导致对比赛或考试没有信心,则会想通过某种途径来克服伤病的影响来提高成绩来获取大家认同感。青少年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以及对兴奋剂危害认识不够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致使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产生。
(三)价值观出现偏差
体育的初衷是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价值观,但是有些青少年由于盲信别人的诱导、对兴奋剂知识的匮乏,以及错误的目标定向等价值观偏差的影响,致使兴奋剂行为的产生。
(四)错误认知
青少年对兴奋剂作用原理以及兴奋剂行为对身心危害的认知水平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兴奋剂的使用情况。
(五)态度模糊
在升学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对兴奋剂行为态度模糊的青少年有可能会成为为追求高成绩而牺牲健康为代价的功利主义者。
(六)压力过大
对兴奋剂态度模糊的青少年,在竞赛和考试激烈的竞争以及教练非合理的期望等影响下,随之而来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则会导致一部分青少年人会持侥幸心理选择使用兴奋剂。
三、改善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干预对策
(一)寄予青少年合理的期待效应
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应寄予青少年合理的期待效应,并引导青少年进行合理的定位,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期待效应。
(二)提高青少年自信心
引导青少年对自身能力进行正确的定位,树立合理且实际的目标定向,以提高青少年自信心。社会、学校及家庭也应鼓励和提醒青少年,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定向,强调实现目标是努力奋斗和实力进取的结果。
(三)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客观规律,尊重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正确的看待兴奋剂行为问题。
(四)更正青少年对兴奋剂行为的错误认知
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兴奋剂行为危害的认识教育和青少年道德观念的有意培养,提高对兴奋剂行为的认识、增强兴奋剂危害辨别能力,提高青少年抵制诱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避免兴奋剂行为的产生。
(五)明确青少年对兴奋剂行为的态度
社会及相关部门应对青少年进行责任感和道德观念教育,增大社会舆论压力,严格查处兴奋剂行为,净化社会环境,改善青少年对兴奋剂行为的态度,坚定青少年对反兴奋剂行为的立场,从而防止兴奋剂行为的产生。
(六)降低青少年群体的压力
要降低青少年群体的压力,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行为的影响,从期望效应、自信心、价值观、认知、态度和压力等维度对青少年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通过“四位一体”和“六个维度”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提高青少年对兴奋剂行为的认知,改善青少年对兴奋剂行为的态度,真正从最根本上解决青少年兴奋剂问题,最终实现整个体育领域社会文化环境的净化。
参考文献:
[1] 朱美玲,沈艳珍,李欣,吴铭.青少年兴奋剂行为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的探析[J].
[2] 高晶.对山东、广东体育高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调查[D].广州.华南师范.2004(6).
[3] 顾建仁.少年业余运动员使用兴奋剂原因分析[R].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體育科学论坛大会主题报告文章.2008(12).
[4] 易剑东,余俊明.论兴奋剂产生和泛滥的社会心理根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