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学生的就业力,促进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兼顾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帮助学生做好从业前的准备,把价值观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特点
高校应该建立以提升就业力为核心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这就要求把就业指导设计成一门全面、系统的学科体系,并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其突出特点就是阶段性和连续性。阶段性要求将入学至毕业的过程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进程和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连续性则强调整个大学生涯中的就业指导服务整体的不间断性。
就业力的培养应根据大学生在校生活、学习和个人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拟定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在职业意识启蒙期,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社会,把个人的选择与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潜能,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信息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目标并合理做好学业规划。在提升期,侧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测评、学习、实践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实践期,侧重于求职的具体技巧和方法,主要使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毕业生择业前的准备、用人单位的人才使用和发展机制,求职面试技巧等。
二、如何打造大学生的就业力
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学生明确的职业设计意识
帮助学生设计目标明确、科学缜密、操作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院校教学计划,甚至细化到系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有阶段性达成总体职业设计目标。同时引导学生根据社会情况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
2.引导学生树立就业导向的实践意识
实践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明确的职业生涯设计为前提,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类社会工作与实践、高校社团活动当中去;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与其职业追求一致的实践活动中去,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参加一些和自身不相符的活动。
3.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观念
健康就业观念的培养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心理和职业潜质测评、举办各类活动和讲座等来实现健康就业观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在观念误区上目前应注意有针对性地驱除学生的两种错误就业观:一种是过度自信或盲目从众,非热门行业发达地区不去,甚至宁愿不就业;另一种是过度自卑,害怕找不到工作,求职目标设定过低,单纯满足于能有一份工作,根本不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
4.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技巧
目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
(1)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
(2)有效收集和筛选就业信息。在就业信息的收集上,我国一贯重视发挥政府和高校的主导作用。对高校而言,就业信息的收集一方面要注重其横向的广泛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另一方面要注重其纵向的深入性,提高所收集就业信息的质量,提高学生择业的成效。在就业信息的收集上,注意就业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3)学会有效识别并避免求职陷阱。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全面信息,通过网络等有效途径进行核对确认,并多向教师和同学了解相关情况,不要急于求成。容易遭遇的就业信息陷阱主要有骗财类陷阱、骗色類陷阱、知识产权类陷阱和合同类陷阱等。
三、宣传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
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充分就业,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广大毕业生充分了解各类就业政策和离校派遣等各类手续办理的环节和程序。为宣传国家政策采取的主要方式包括召开就业政策现场咨询或网上咨询会、印制宣传资料在学生中免费发放、宣传板报等。近年来,中央各有关部门主要组织实施了多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等,要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引导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出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作者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特点
高校应该建立以提升就业力为核心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这就要求把就业指导设计成一门全面、系统的学科体系,并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其突出特点就是阶段性和连续性。阶段性要求将入学至毕业的过程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进程和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连续性则强调整个大学生涯中的就业指导服务整体的不间断性。
就业力的培养应根据大学生在校生活、学习和个人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拟定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在职业意识启蒙期,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社会,把个人的选择与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职业潜能,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信息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目标并合理做好学业规划。在提升期,侧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测评、学习、实践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实践期,侧重于求职的具体技巧和方法,主要使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毕业生择业前的准备、用人单位的人才使用和发展机制,求职面试技巧等。
二、如何打造大学生的就业力
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学生明确的职业设计意识
帮助学生设计目标明确、科学缜密、操作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院校教学计划,甚至细化到系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有阶段性达成总体职业设计目标。同时引导学生根据社会情况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
2.引导学生树立就业导向的实践意识
实践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明确的职业生涯设计为前提,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类社会工作与实践、高校社团活动当中去;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与其职业追求一致的实践活动中去,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参加一些和自身不相符的活动。
3.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观念
健康就业观念的培养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心理和职业潜质测评、举办各类活动和讲座等来实现健康就业观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在观念误区上目前应注意有针对性地驱除学生的两种错误就业观:一种是过度自信或盲目从众,非热门行业发达地区不去,甚至宁愿不就业;另一种是过度自卑,害怕找不到工作,求职目标设定过低,单纯满足于能有一份工作,根本不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
4.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技巧
目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
(1)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
(2)有效收集和筛选就业信息。在就业信息的收集上,我国一贯重视发挥政府和高校的主导作用。对高校而言,就业信息的收集一方面要注重其横向的广泛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另一方面要注重其纵向的深入性,提高所收集就业信息的质量,提高学生择业的成效。在就业信息的收集上,注意就业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3)学会有效识别并避免求职陷阱。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全面信息,通过网络等有效途径进行核对确认,并多向教师和同学了解相关情况,不要急于求成。容易遭遇的就业信息陷阱主要有骗财类陷阱、骗色類陷阱、知识产权类陷阱和合同类陷阱等。
三、宣传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
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充分就业,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广大毕业生充分了解各类就业政策和离校派遣等各类手续办理的环节和程序。为宣传国家政策采取的主要方式包括召开就业政策现场咨询或网上咨询会、印制宣传资料在学生中免费发放、宣传板报等。近年来,中央各有关部门主要组织实施了多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等,要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引导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出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作者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