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在乡村小学读书,曾经的我面对写作时,也一度感到无从下手。感谢当时教我六年级语文的刘老师,是他告诉我:“写作就是写出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你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出你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驻扎在乡镇小学二十年了。这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总觉得不少学生的习作缺乏真情实感,他们爱模仿、爱抄袭、爱胡编乱造、爱凭空想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本人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 启蒙老师的模仿式教学
小学生刚学习写作,会感到不知从何写起。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写作方法,启蒙老师通常会采用范文,加以引导,或让他们对范文进行模仿。如果老师不严格要求,大部分同学都会进行模仿式写作,这样他们就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虽说模仿,其实就是对范文进行适当的修改,有些同学只是换了个别字眼,便把他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甚至还有一些同学连修改都懒得改,直接从作文选上或其它教辅资料上抄袭文章。只要学生能完成作业,有些老师会对这种情况持放任或默许的态度。这样学生更加有恃无恐,不好好用心写作,把写作当成一项应付式作业,学生又怎能写出有感情、有思想、有内含的文章呢?
还有的老师为了所教班级的期末成绩能够达标,会把每单元的习作范文粘贴出来,要求学生或抄或背。期末考试,他们班学生的作文几乎千篇一律:一样的开头,一样的结尾,一样的故事,一樣的情节。因写得“太生动”、“太精彩”,评卷老师还不敢给低分。于是,他们班的语文成绩达标了,甚至超标了,你还不得不佩服他的手段高明。可这种应付考试的教学方法,只满足了个别老师的私欲和虚荣,却绑架了学生的思维,摧毁了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毁灭性的教学,值得我们教书育人者深思!
2 农村孩子的视野不够开阔
农村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还认为多子多福。因此农村的孩子,兄弟姐妹相对比较多。孩子越多,负担越重,忙于生计的父母时常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经济能力带孩子外出游玩。孩子较少有机会走出自己生活的地方,他们更多地只是通过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从书本上的描写来认识事物,这终究是不够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告诉我们,从书本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浅薄,唯有身行足践,见多识广,我们的视野才能变得开阔,思维才能变得敏捷,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得我曾引导四年级的学生写一篇游记,习作要求学生叙述自己游玩一处地方的经过。提到游记,许多学生面面相觑,表示不曾外出游玩,因而不知如何下笔。此时班上有位叫吕如意的女同学,把游桂林阳朔的见闻、感想写得让人读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起初以为她参照了作文选,后来通过询问得知,是她父母利用暑假时间带她和妹妹去了桂林旅游,才使她通过见闻和所感 ,写出如此真实优美的文章。
3 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量太少
唐朝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孩子们要从小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只有长年累月,写起文章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可据了解,农村孩子的阅读量太少,课外阅读开展得并不理想。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纵然有千般感受,也难以用文字真实地表达出来。那为什么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会偏少呢?
3.1 无书可读
有些孩子爱读书,可因为家庭比较困难,父母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购买课外书。有些父母目光短浅,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认为孩子只要能掌握要学习的书本知识就够了,不愿花钱给孩子买书。乡镇没有大型的购书中心,家长和学生没有购买书籍阅读的意识和欲望。虽然现在学校建立了图书馆,开通了阅览室,可因为学校教职工的紧缺,大部分乡村、乡镇小学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对学生借阅书籍造成影响。以上多种原因,造成有些孩子无书可读。
3.2 有书不让读
无书可读是可怜的,有书不让读更是可悲。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教子之道,他们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他们担心孩子过于沉迷课外书籍,影响正常的学习,担心导致考试成绩下降,于是不让孩子读课外书。我弟就是这样一位特别的父亲,他的女儿特别爱看课外书,有这么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别人家的父母都羡慕不来,可他偏偏不让她读。我插手介入,问其原因,他气愤地说她女儿只沉迷看课外书,那些需要学习的书本没见多读,于是粗暴地阻止孩子看课外书。
3.3 有书不肯读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多读书,给孩子买了不少课外书籍,可偏偏自家的孩子不爱阅读。这类父母看似很重视孩子的阅读,可孩子还不领情,这又是为什么呢?想必父母从小没有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到孩子到了学习写作的年龄,才来逼迫孩子看课外书,这时孩子没有阅读的兴趣。有些父母的口袋里有几分钱,以前自己也没好好读书,如今照样能挣到钱,于是向孩子标榜读书无用论,孩子也不愿读书了。还有些父母只管生,不管教养,把孩子从小丢给爷爷奶奶,这些缺乏关爱的孩子一般也不爱阅读。
教育应以人为本,了解到农村小学生习作失真形成的原因,我们急需找出相应的对策,寻求解决的办法,帮助学生学会“以我手写我心”,写出激情,写出感慨,写出情愫,写出想象,写出能引起共鸣的好文章。
1 启蒙老师的模仿式教学
小学生刚学习写作,会感到不知从何写起。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写作方法,启蒙老师通常会采用范文,加以引导,或让他们对范文进行模仿。如果老师不严格要求,大部分同学都会进行模仿式写作,这样他们就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虽说模仿,其实就是对范文进行适当的修改,有些同学只是换了个别字眼,便把他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甚至还有一些同学连修改都懒得改,直接从作文选上或其它教辅资料上抄袭文章。只要学生能完成作业,有些老师会对这种情况持放任或默许的态度。这样学生更加有恃无恐,不好好用心写作,把写作当成一项应付式作业,学生又怎能写出有感情、有思想、有内含的文章呢?
还有的老师为了所教班级的期末成绩能够达标,会把每单元的习作范文粘贴出来,要求学生或抄或背。期末考试,他们班学生的作文几乎千篇一律:一样的开头,一样的结尾,一样的故事,一樣的情节。因写得“太生动”、“太精彩”,评卷老师还不敢给低分。于是,他们班的语文成绩达标了,甚至超标了,你还不得不佩服他的手段高明。可这种应付考试的教学方法,只满足了个别老师的私欲和虚荣,却绑架了学生的思维,摧毁了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毁灭性的教学,值得我们教书育人者深思!
2 农村孩子的视野不够开阔
农村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还认为多子多福。因此农村的孩子,兄弟姐妹相对比较多。孩子越多,负担越重,忙于生计的父母时常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经济能力带孩子外出游玩。孩子较少有机会走出自己生活的地方,他们更多地只是通过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从书本上的描写来认识事物,这终究是不够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告诉我们,从书本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浅薄,唯有身行足践,见多识广,我们的视野才能变得开阔,思维才能变得敏捷,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得我曾引导四年级的学生写一篇游记,习作要求学生叙述自己游玩一处地方的经过。提到游记,许多学生面面相觑,表示不曾外出游玩,因而不知如何下笔。此时班上有位叫吕如意的女同学,把游桂林阳朔的见闻、感想写得让人读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起初以为她参照了作文选,后来通过询问得知,是她父母利用暑假时间带她和妹妹去了桂林旅游,才使她通过见闻和所感 ,写出如此真实优美的文章。
3 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量太少
唐朝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孩子们要从小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只有长年累月,写起文章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可据了解,农村孩子的阅读量太少,课外阅读开展得并不理想。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纵然有千般感受,也难以用文字真实地表达出来。那为什么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会偏少呢?
3.1 无书可读
有些孩子爱读书,可因为家庭比较困难,父母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购买课外书。有些父母目光短浅,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认为孩子只要能掌握要学习的书本知识就够了,不愿花钱给孩子买书。乡镇没有大型的购书中心,家长和学生没有购买书籍阅读的意识和欲望。虽然现在学校建立了图书馆,开通了阅览室,可因为学校教职工的紧缺,大部分乡村、乡镇小学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对学生借阅书籍造成影响。以上多种原因,造成有些孩子无书可读。
3.2 有书不让读
无书可读是可怜的,有书不让读更是可悲。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教子之道,他们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他们担心孩子过于沉迷课外书籍,影响正常的学习,担心导致考试成绩下降,于是不让孩子读课外书。我弟就是这样一位特别的父亲,他的女儿特别爱看课外书,有这么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别人家的父母都羡慕不来,可他偏偏不让她读。我插手介入,问其原因,他气愤地说她女儿只沉迷看课外书,那些需要学习的书本没见多读,于是粗暴地阻止孩子看课外书。
3.3 有书不肯读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多读书,给孩子买了不少课外书籍,可偏偏自家的孩子不爱阅读。这类父母看似很重视孩子的阅读,可孩子还不领情,这又是为什么呢?想必父母从小没有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到孩子到了学习写作的年龄,才来逼迫孩子看课外书,这时孩子没有阅读的兴趣。有些父母的口袋里有几分钱,以前自己也没好好读书,如今照样能挣到钱,于是向孩子标榜读书无用论,孩子也不愿读书了。还有些父母只管生,不管教养,把孩子从小丢给爷爷奶奶,这些缺乏关爱的孩子一般也不爱阅读。
教育应以人为本,了解到农村小学生习作失真形成的原因,我们急需找出相应的对策,寻求解决的办法,帮助学生学会“以我手写我心”,写出激情,写出感慨,写出情愫,写出想象,写出能引起共鸣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