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的理论探讨为基本方法,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力图构建一个理论依据充分,对军事院校学员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体育教学课程模式。
关键词 军事院校 体育教学 体育课程
从当前军事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看,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突破性进展较少,传统的体育模式基本未被打破,改革的阻力较大,困难很多,在面向21世纪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我们军事院校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在“体育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为先导”的总体思路下,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总体改革,才能推动军事院校体育的发展,为此,笔者力图构建一个理论依据充分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并对这一课程模式的整体运行机制作初步探讨。
一、军事院校学员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笔者对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学员就对“自身体育态度,体育行为”进行了提问,提问人数726人,为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系统设计打下基础。
调查表明,军事院校学员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集中在“增强体质”这一方面,对反映体育的社会、文化,心理功能和“休闲娱乐、怡情养性”这些方面几乎没有,这说明军事院校学员的体育意识,尚需加以引导,以确立比较完整的体育价值观,此外,对“掌握体育技能技术”一项选择率也不高,这说明传统的部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学员的主体要求未能对接。军事院校学员中对体育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占90%,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方面,经常参加和偶尔参加占极少数,对体育活动项目也比较有限,参加篮球和足球运动的占90%以上,参加其它运动项目是极少数。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对体育的主体需求是积极的,明显的,具有可塑和可教的潜在基础。
军事院校的学员对体育课态度,大多认为体育课就是体能训练,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体育技能这个概念,最主要的体育潜在课程就是课外活动,因此,课外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同时还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独特功能。我们应在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应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课程的范畴来认识,课堂上不要像队列课那样严肃,形式上改变就变,让学员真正体会到体育课的意义,不应该体能训练阶段的简单延续和重复。
二、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系统设计
(一)素质教育的结构模式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环节。学员体育素质的培养是通过学校体育来实现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使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倾向。军校体育的课程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求,笔直认为,未来军事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健康的体魄,健美的形象,良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坚强意志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其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时代性、科学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根据本学科的重点,站在育人的高度,科学地选择课程内容。
为此,笔者认为军校体育课程内容应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构成,其中很大部分由健身、健美、观赏以及运动方法构成,这和以往部队院校以体能训练为主的课程内容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种出大力,流大汗的体育活动方式逐渐被追求轻松、文明、健康的体育活动方式所代替,所以现代体育课内容设置应突破部队传统的一体能训练为主线的内容体系,代之以健康体育为主线的教材体系,让军事院校与高校体育相互沟通,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结构模式
我们把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即:技能、知识、素质。
在军事院校体育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强调“三基”教学,在:“三基”中又把体能训练放在突出位置,而对锻炼方法有所忽视,体育教学应服务于增强学员体质、促进学员身心全面发展和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与意识,片面的体能训练难以实现以上教育价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上应予以足够重视。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应由体能化向健身化、娱乐化、兴趣化等方面转化。
体育知识教学在军校中历来是个薄弱环节,表现在内容浅显、缺乏系统性和授课时数较少等方面。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员对正确体育观的形成,使他们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和体育意识更具理性化。使学员懂得体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引导学员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成为当代军校学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体育知识教学对于帮助学员形成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学内容的体育知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结构上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应安排足够的学时进行集中教学,甚至可以设置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专门教授体育知识。
从课程结构的角度来看,笔直又把素质教育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增强学员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当然选择。而在军事院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员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正在引起关注,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对学员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下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
(三)课程类型结构模式
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课的类型是近年教学改革的热点,各校结合自己的特点,设计了多种课型,诸如基础课、体能课、选项课、兴趣课等,这些课型都是以教学内容和课的目的任务为设计依据,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在教学观念更新的今天,这种对课程类型的简单划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此,我们构建了三种体育教学课型。
在军事院校中,常规教学课仍是一、二年级最主要,最基本的课型,但目前最受关注的则是高年级的自主型活动课和开放型综合课两种课型。自主型活动课中素质课、竞赛活动课通常被作为隐形课程对待。教官除了开专题讲座、进行技术辅导、考核测验外,主要由学生自主型活动、自学自练、组织训练比赛、观摩交流。开放型综合课中的俱乐部制或协会制教学课既不同于传统的常规型教学课,也不同于自主型活动课,它在教学管理上是开放,让学员在学校中自己组织自己的比赛活动,要打破传统的军事体育课型,使学员有体育全体意识和归属感,认同感的培养,这是受学员欢迎、很有发展前景的课程型状。
三、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运行
(一)课程设置。一、二年级开设常规型学课,课程内容以技能技术、身体素质、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在课程范畴上是显型课程,各具体课程可根据授课时数前后相继,衔接安排,也可平行安排整体推进,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自主型活动课和开放型综合课,在课程内容上出继续加强技术、技能、知识教学外,突出素质教育,重在树立终身体育观,把军事院校体育课以“增强体质”的指导思想,逐步向“健康第一”的主题转变,强化体育的社会价值,在课程范围上重视自主型课程的发展。
(二)课程管理。对于常规型教学课的课程管理,几十年来,已有一整套措施与方法。对自主型活动课程和管理主要是考核标准、方法的制定。考核标准与方法决定了这类课程的运行态势。开放型综合课程在军事院校里管理难度较大,应根据师资情况和场地器械条件作出统筹规划,制定出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处理好“学”与“教”的特殊关系。
当然,培养学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所以我们更应深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话,“在任何环境里,坚强不摇和不掘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应加强思想认识,认真分析学员情况,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引导学员,使学员主动与教师配合,并逐步培养起顽强的意志品质。其实,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实施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一,这有待我们共同去探索和研究,不断加以挖掘和提炼,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军官或警官,为学员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西宽等.体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 曲宗湖,郑厚成.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想[J].体育科学.1988.4.
关键词 军事院校 体育教学 体育课程
从当前军事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看,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突破性进展较少,传统的体育模式基本未被打破,改革的阻力较大,困难很多,在面向21世纪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我们军事院校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在“体育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为先导”的总体思路下,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总体改革,才能推动军事院校体育的发展,为此,笔者力图构建一个理论依据充分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并对这一课程模式的整体运行机制作初步探讨。
一、军事院校学员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笔者对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学员就对“自身体育态度,体育行为”进行了提问,提问人数726人,为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系统设计打下基础。
调查表明,军事院校学员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集中在“增强体质”这一方面,对反映体育的社会、文化,心理功能和“休闲娱乐、怡情养性”这些方面几乎没有,这说明军事院校学员的体育意识,尚需加以引导,以确立比较完整的体育价值观,此外,对“掌握体育技能技术”一项选择率也不高,这说明传统的部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学员的主体要求未能对接。军事院校学员中对体育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占90%,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方面,经常参加和偶尔参加占极少数,对体育活动项目也比较有限,参加篮球和足球运动的占90%以上,参加其它运动项目是极少数。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对体育的主体需求是积极的,明显的,具有可塑和可教的潜在基础。
军事院校的学员对体育课态度,大多认为体育课就是体能训练,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体育技能这个概念,最主要的体育潜在课程就是课外活动,因此,课外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同时还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独特功能。我们应在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应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课程的范畴来认识,课堂上不要像队列课那样严肃,形式上改变就变,让学员真正体会到体育课的意义,不应该体能训练阶段的简单延续和重复。
二、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系统设计
(一)素质教育的结构模式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环节。学员体育素质的培养是通过学校体育来实现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使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倾向。军校体育的课程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求,笔直认为,未来军事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健康的体魄,健美的形象,良好的身体素质,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坚强意志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其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时代性、科学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原则,根据本学科的重点,站在育人的高度,科学地选择课程内容。
为此,笔者认为军校体育课程内容应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构成,其中很大部分由健身、健美、观赏以及运动方法构成,这和以往部队院校以体能训练为主的课程内容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种出大力,流大汗的体育活动方式逐渐被追求轻松、文明、健康的体育活动方式所代替,所以现代体育课内容设置应突破部队传统的一体能训练为主线的内容体系,代之以健康体育为主线的教材体系,让军事院校与高校体育相互沟通,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结构模式
我们把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即:技能、知识、素质。
在军事院校体育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强调“三基”教学,在:“三基”中又把体能训练放在突出位置,而对锻炼方法有所忽视,体育教学应服务于增强学员体质、促进学员身心全面发展和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与意识,片面的体能训练难以实现以上教育价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上应予以足够重视。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应由体能化向健身化、娱乐化、兴趣化等方面转化。
体育知识教学在军校中历来是个薄弱环节,表现在内容浅显、缺乏系统性和授课时数较少等方面。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员对正确体育观的形成,使他们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和体育意识更具理性化。使学员懂得体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引导学员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成为当代军校学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体育知识教学对于帮助学员形成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学内容的体育知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结构上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应安排足够的学时进行集中教学,甚至可以设置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专门教授体育知识。
从课程结构的角度来看,笔直又把素质教育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增强学员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当然选择。而在军事院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员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正在引起关注,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对学员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下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
(三)课程类型结构模式
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课的类型是近年教学改革的热点,各校结合自己的特点,设计了多种课型,诸如基础课、体能课、选项课、兴趣课等,这些课型都是以教学内容和课的目的任务为设计依据,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在教学观念更新的今天,这种对课程类型的简单划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此,我们构建了三种体育教学课型。
在军事院校中,常规教学课仍是一、二年级最主要,最基本的课型,但目前最受关注的则是高年级的自主型活动课和开放型综合课两种课型。自主型活动课中素质课、竞赛活动课通常被作为隐形课程对待。教官除了开专题讲座、进行技术辅导、考核测验外,主要由学生自主型活动、自学自练、组织训练比赛、观摩交流。开放型综合课中的俱乐部制或协会制教学课既不同于传统的常规型教学课,也不同于自主型活动课,它在教学管理上是开放,让学员在学校中自己组织自己的比赛活动,要打破传统的军事体育课型,使学员有体育全体意识和归属感,认同感的培养,这是受学员欢迎、很有发展前景的课程型状。
三、军事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运行
(一)课程设置。一、二年级开设常规型学课,课程内容以技能技术、身体素质、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在课程范畴上是显型课程,各具体课程可根据授课时数前后相继,衔接安排,也可平行安排整体推进,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自主型活动课和开放型综合课,在课程内容上出继续加强技术、技能、知识教学外,突出素质教育,重在树立终身体育观,把军事院校体育课以“增强体质”的指导思想,逐步向“健康第一”的主题转变,强化体育的社会价值,在课程范围上重视自主型课程的发展。
(二)课程管理。对于常规型教学课的课程管理,几十年来,已有一整套措施与方法。对自主型活动课程和管理主要是考核标准、方法的制定。考核标准与方法决定了这类课程的运行态势。开放型综合课程在军事院校里管理难度较大,应根据师资情况和场地器械条件作出统筹规划,制定出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处理好“学”与“教”的特殊关系。
当然,培养学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所以我们更应深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话,“在任何环境里,坚强不摇和不掘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应加强思想认识,认真分析学员情况,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引导学员,使学员主动与教师配合,并逐步培养起顽强的意志品质。其实,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实施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一,这有待我们共同去探索和研究,不断加以挖掘和提炼,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军官或警官,为学员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西宽等.体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 曲宗湖,郑厚成.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想[J].体育科学.19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