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2-000-01
摘 要 中华武术作为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根本观点的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完全植根于中华文明土壤,并已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之下的一个完备文化形态的武术,必然包含东方哲学思想的深蕴,并以之做主干和方向来构筑自己的理论基础。显然,只有对武术的哲学渊源有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对武术有深刻的认识,并从根本上把握它的文化特征。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传统体育运动。伴随着体育教育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变革,武术教育在地方高校体育院系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涌入武术课堂的行列之中,各地方积极探索高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和历史文化,证明了高校体育教育体制的又一飞跃的进步。
关键词 武术教育 高校体育 文化功能
武术教育是高校体育院系所开展的适合在校大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的武术运动及武术相关活动,是现代大学生一直所追捧的传统体育之一,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扮演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至此,研究武术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文化功能,探索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精华,发扬传统武术,践行武德教育,做出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贡献。
一、高校开设武术活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精神塑造的影响
武术是一项徒手格斗搏击的对抗性套路运动,它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魁宝。它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通过武术散打竞赛使运动者达到增强体质、顽强拼搏、掌握心理技术以及搏击技术的训练效果。中国传统武术它是既含有相击的搏斗运动,同时也是一项攻击力很强以及心理战术很高的套路运动,而套路运动在发展过重中逐渐成为武术的主导地位,高校大学生通过有效地掌握套路联系可以有效地锻炼身体力量、速度身体的协调能力和灵敏力,,克服心理恐惧,提升心理素质能力,使其在掌握战术、技术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除此之外,传统武术要求运动者掌握柔韧技术和锐利、力量性,因此是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全身性运动,同时还需要准确性、速度、力量及控制能力,因此对于女学生来讲,跆拳道不仅是一种具有对抗性能力的技术,而且还是一种精美的形体艺术和行之有效的健体、瘦身方法。
二、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
所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充分肯定了习文修武的功力效能。初则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才是中国五千年来,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儒家思想的教育重点。中国文化讲究,就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武术所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极高超的境界了。武术中,讲人为本。人之一身分为头部,身躯,腿足,为天地人三盘。上盘吸收天然空气,下盘择取地理灵气,中盘保存人初元气,是天地人一气贯通的。所以人生天地之间,一呼一吸,无时不与天地连;一动一静,无时不与天地合。中国武道讲求的并不是武技的高超,一个好勇嗜杀的人充其量只是个打手,并不被人认为是一个武人;身为一个武人除了武艺的追求,武德的培养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何谓武德?其实就是长抱一颗“仁者之心”。传统的武德精微而博大,源远而流长,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武术运动当然要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科学文明,使武术充分体现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
三、武术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高校体育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及体育价值修养上。传统的高校体育从体育课堂到户外运动都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背景,而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体育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将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生活形式、思维方式传授到大学生之中,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品牌,发展中华武术对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武术走位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文化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教育功能。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多趋于现代文化教育,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传输,文化教育呈现出不合理与不平衡性发作。武术文化作为一种实践性教育文化形态,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又锻炼意志的体育项目,武术运动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缓解来自四面八方生活、学习压力,在劳逸结合中改善他们的学习精神状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高度集中而经济高度分散的特殊历史背景等,使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使中国武术客观成为几乎中国文化全部内容的载体,客观成为了中国文化整体的一个重要符号。正是因为此,很多外国人学习中国武术,除了是要满足其掌握武术技法的需要以外,更多的是想通过练习中国武术来深入学习与深刻体验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何应先.武当武术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可行性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5.02:12-15.
[2] 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 张紫亮,刘丽霞.关于高校校园武术文化教育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07:15-17.
[4] 任学锋.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武术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3:43-44.
[5] 申国卿.“文化强省”视域下的中原高校武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1:78-82+91.
摘 要 中华武术作为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根本观点的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完全植根于中华文明土壤,并已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之下的一个完备文化形态的武术,必然包含东方哲学思想的深蕴,并以之做主干和方向来构筑自己的理论基础。显然,只有对武术的哲学渊源有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对武术有深刻的认识,并从根本上把握它的文化特征。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传统体育运动。伴随着体育教育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变革,武术教育在地方高校体育院系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涌入武术课堂的行列之中,各地方积极探索高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和历史文化,证明了高校体育教育体制的又一飞跃的进步。
关键词 武术教育 高校体育 文化功能
武术教育是高校体育院系所开展的适合在校大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的武术运动及武术相关活动,是现代大学生一直所追捧的传统体育之一,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扮演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至此,研究武术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文化功能,探索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精华,发扬传统武术,践行武德教育,做出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贡献。
一、高校开设武术活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精神塑造的影响
武术是一项徒手格斗搏击的对抗性套路运动,它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魁宝。它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通过武术散打竞赛使运动者达到增强体质、顽强拼搏、掌握心理技术以及搏击技术的训练效果。中国传统武术它是既含有相击的搏斗运动,同时也是一项攻击力很强以及心理战术很高的套路运动,而套路运动在发展过重中逐渐成为武术的主导地位,高校大学生通过有效地掌握套路联系可以有效地锻炼身体力量、速度身体的协调能力和灵敏力,,克服心理恐惧,提升心理素质能力,使其在掌握战术、技术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除此之外,传统武术要求运动者掌握柔韧技术和锐利、力量性,因此是锻炼身体各部位的全身性运动,同时还需要准确性、速度、力量及控制能力,因此对于女学生来讲,跆拳道不仅是一种具有对抗性能力的技术,而且还是一种精美的形体艺术和行之有效的健体、瘦身方法。
二、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
所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充分肯定了习文修武的功力效能。初则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才是中国五千年来,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儒家思想的教育重点。中国文化讲究,就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武术所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极高超的境界了。武术中,讲人为本。人之一身分为头部,身躯,腿足,为天地人三盘。上盘吸收天然空气,下盘择取地理灵气,中盘保存人初元气,是天地人一气贯通的。所以人生天地之间,一呼一吸,无时不与天地连;一动一静,无时不与天地合。中国武道讲求的并不是武技的高超,一个好勇嗜杀的人充其量只是个打手,并不被人认为是一个武人;身为一个武人除了武艺的追求,武德的培养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何谓武德?其实就是长抱一颗“仁者之心”。传统的武德精微而博大,源远而流长,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武术运动当然要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科学文明,使武术充分体现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
三、武术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高校体育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及体育价值修养上。传统的高校体育从体育课堂到户外运动都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背景,而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体育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将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生活形式、思维方式传授到大学生之中,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品牌,发展中华武术对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武术走位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文化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教育功能。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多趋于现代文化教育,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传输,文化教育呈现出不合理与不平衡性发作。武术文化作为一种实践性教育文化形态,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又锻炼意志的体育项目,武术运动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缓解来自四面八方生活、学习压力,在劳逸结合中改善他们的学习精神状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高度集中而经济高度分散的特殊历史背景等,使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使中国武术客观成为几乎中国文化全部内容的载体,客观成为了中国文化整体的一个重要符号。正是因为此,很多外国人学习中国武术,除了是要满足其掌握武术技法的需要以外,更多的是想通过练习中国武术来深入学习与深刻体验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何应先.武当武术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可行性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5.02:12-15.
[2] 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 张紫亮,刘丽霞.关于高校校园武术文化教育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07:15-17.
[4] 任学锋.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武术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3:43-44.
[5] 申国卿.“文化强省”视域下的中原高校武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1:78-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