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验式教学方式早已被教育界广泛关注,多方探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是在研究初中小说体验式教学实践方面还有所欠缺。作者试图对此进行思考。首先阐述了对体验式教学的认识,接着探究了初中小说的教学现状,最后探寻了初中小说体验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小说教学 体验式教学 教学策略
一、体验式教学的认识内涵
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传统汉语文的特征和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关注教学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是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实现“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循环渐进的过程。它是一种比较开放、比较自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内化,将体验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情感的碰撞与意义的生成,逐渐成为一种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体验式教学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推崇,被实践操作者所认可。
二、初中小说教学现状
小说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初中小说教学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状态。新课改后,小说教学也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与尝试,但在“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又出现了过犹不及的现象。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一次重要突破。但是在当前的小说教学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走向了“泛语文”的极端。“泛语文”是一种教学内容的移位,教学目标的旁落,它把文本的内容当成了语文课堂的主要部分,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它着眼于小说的内容,而忽视了小说“言语的智慧”,从根本上放弃了通过小说鉴赏体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误区在新课改后的有些探索性课程中是存在的,表面上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非常活跃、学生们也能积极地思考与回答,课堂上十分活跃,但实际上是一种空洞化的语文教学。
三、初中小说体验式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小说文体的特点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叙事是干,形象是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验文本内容,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
1.理“干”,感受叙事文脉。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节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细读小说,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的小说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自由体验式阅读小说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在找到小说线索的基础上领悟故事情节,以及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大概复述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小说主要是写什么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教学《孤独之旅》这篇小说时,我让学生课前反复阅读,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杜小康心理成长的历程,懂得了困难、挫折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有时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品“果”,解读人物形象。
在小说体验式教学中,最核心的应该是对于小说人物的体验式解读。通过故事的讲述,刻画鲜明、独特、丰满的人物,往往是小说家的一个基本目标,而小说文本刻画人物形象的思想容量和艺术水平,则直接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因此,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把握人物性格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内涵,自然也就成为小说文本解读的一个中心环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这四个方面就能完全地刻画出一个人物的形象。因此体验式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身处地”唤醒自己的生活体验。怎样让学生摆脱原有的感知定式,获得新颖的阅读感受呢?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体验:假如你就在于勒身边,你会跟他说些什么?又如教学《最后一课》,我这样问:生活中你有小弗朗士那样天翻地覆地变化吗?是处于一种什么境地?如此置换体验的设问,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若瑟夫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的不满的心理活动过程;体验小弗朗士在特定的背景环境下巨变的可能和真实,这样一来,小说中人物的形象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中。
3.寻“根”,体味精彩语言。
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说过:文学阅读需要“品其言才能会其意”。而小说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因此小说的教学还要注意扎根语言教学。体验离不开细节,品味语言自然要抓住细节。如教学《故乡》一课,其中“他立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一句,我问学生,“欢喜”和“凄凉”不矛盾吗?两个词调换行不行?从而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的细微之处,在体会小说语言表达的张力的同时,由人物言行的表层的“不自然”、“矛盾”、“紧张”去体验追寻小说深层的内涵,小说“陌生化”表达背后的艺术价值。再如,《孔乙己》中的“排”和“摸”各是怎样的情态?不妨让学生在脑中想象小说情节所描写的画面,并从词语、画面的比较中读出人物心理内层的微妙变化,体验不同境遇下的孔乙己。
4.接“枝”,体验自我创造。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致力于:“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再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教学小说就要带领学生走进小说,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去创造。如学过《社戏》“月夜出航”景色描写一段,我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任务:课文中有不少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画出并摘抄,做简要的赏析,去体味写景的妙处;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或家乡的景物。以上的环节,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文章浓淡相宜的诗情画意,感受到鲁迅小说具有散文色彩的语言,体会到环境描写的作用,又通过写作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只有初中语文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用体验式教学去唤醒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学生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专注于小说,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燕.对比,初中小说教学的最佳切入角度之一[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11.
[2]劳文彰.以说带读、讲读并进——初中小说教学的体会[J].教学交流·理论版,2008,4.
[3]夏家亮.初中小说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分析理解人物形象[J].文教资料,2010,27.
[4]单玉洁.初中小说教学现状及解读策略[J].科教纵横,2010,12.现状及解读策略
关键词: 初中小说教学 体验式教学 教学策略
一、体验式教学的认识内涵
初中语文体验式教学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传统汉语文的特征和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关注教学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是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实现“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循环渐进的过程。它是一种比较开放、比较自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内化,将体验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情感的碰撞与意义的生成,逐渐成为一种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体验式教学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推崇,被实践操作者所认可。
二、初中小说教学现状
小说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初中小说教学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状态。新课改后,小说教学也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与尝试,但在“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又出现了过犹不及的现象。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一次重要突破。但是在当前的小说教学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走向了“泛语文”的极端。“泛语文”是一种教学内容的移位,教学目标的旁落,它把文本的内容当成了语文课堂的主要部分,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它着眼于小说的内容,而忽视了小说“言语的智慧”,从根本上放弃了通过小说鉴赏体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误区在新课改后的有些探索性课程中是存在的,表面上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非常活跃、学生们也能积极地思考与回答,课堂上十分活跃,但实际上是一种空洞化的语文教学。
三、初中小说体验式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小说文体的特点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叙事是干,形象是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验文本内容,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
1.理“干”,感受叙事文脉。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节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细读小说,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的小说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自由体验式阅读小说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在找到小说线索的基础上领悟故事情节,以及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大概复述故事情节,这一环节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小说主要是写什么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教学《孤独之旅》这篇小说时,我让学生课前反复阅读,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杜小康心理成长的历程,懂得了困难、挫折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有时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品“果”,解读人物形象。
在小说体验式教学中,最核心的应该是对于小说人物的体验式解读。通过故事的讲述,刻画鲜明、独特、丰满的人物,往往是小说家的一个基本目标,而小说文本刻画人物形象的思想容量和艺术水平,则直接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因此,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把握人物性格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内涵,自然也就成为小说文本解读的一个中心环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这四个方面就能完全地刻画出一个人物的形象。因此体验式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身处地”唤醒自己的生活体验。怎样让学生摆脱原有的感知定式,获得新颖的阅读感受呢?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体验:假如你就在于勒身边,你会跟他说些什么?又如教学《最后一课》,我这样问:生活中你有小弗朗士那样天翻地覆地变化吗?是处于一种什么境地?如此置换体验的设问,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若瑟夫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的不满的心理活动过程;体验小弗朗士在特定的背景环境下巨变的可能和真实,这样一来,小说中人物的形象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中。
3.寻“根”,体味精彩语言。
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说过:文学阅读需要“品其言才能会其意”。而小说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因此小说的教学还要注意扎根语言教学。体验离不开细节,品味语言自然要抓住细节。如教学《故乡》一课,其中“他立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一句,我问学生,“欢喜”和“凄凉”不矛盾吗?两个词调换行不行?从而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的细微之处,在体会小说语言表达的张力的同时,由人物言行的表层的“不自然”、“矛盾”、“紧张”去体验追寻小说深层的内涵,小说“陌生化”表达背后的艺术价值。再如,《孔乙己》中的“排”和“摸”各是怎样的情态?不妨让学生在脑中想象小说情节所描写的画面,并从词语、画面的比较中读出人物心理内层的微妙变化,体验不同境遇下的孔乙己。
4.接“枝”,体验自我创造。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致力于:“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再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教学小说就要带领学生走进小说,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去创造。如学过《社戏》“月夜出航”景色描写一段,我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任务:课文中有不少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画出并摘抄,做简要的赏析,去体味写景的妙处;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或家乡的景物。以上的环节,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文章浓淡相宜的诗情画意,感受到鲁迅小说具有散文色彩的语言,体会到环境描写的作用,又通过写作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只有初中语文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用体验式教学去唤醒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学生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专注于小说,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燕.对比,初中小说教学的最佳切入角度之一[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11.
[2]劳文彰.以说带读、讲读并进——初中小说教学的体会[J].教学交流·理论版,2008,4.
[3]夏家亮.初中小说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分析理解人物形象[J].文教资料,2010,27.
[4]单玉洁.初中小说教学现状及解读策略[J].科教纵横,2010,12.现状及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