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共同的心愿。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见到一些与父母美好初衷相违背的不和谐现象:父母在工作之余兴致勃勃地教孩子识字、画画,孩子却心不在焉,一心想着和小伙伴玩耍;父母省吃俭用为孩子购置钢琴,请名师辅导孩子,孩子却恨不得把钢琴砸个粉碎;父母挖空心思把孩子送进重点小学,孩子却旷课去街头闲逛。
当上述不和谐现象发生时,父母往往喜欢从孩子身上找原因,殊不知它们多半是父母没有调整好自己心态的结果。现代家教中,父母要特别注意调整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补偿心理
不少父母的童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留下了一些遗憾,这些遗憾始终弥漫在他们的心头。待到做了父母,家庭条件允许后,就想让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
父母渴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初衷本也无可厚非,可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不是父母遗憾的补偿品,他有权利选择自己将来做什么。抱一颗平常之心,才能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代替心理
现代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多数父母对孩子呵护备至,溺爱有加,什么都担心,什么都不放心,于是,什么都为孩子着想,什么都代替孩子去做,结果培养出了一大批自理能力差、承受能力弱的孩子。
孩子本身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能动性,很多事情不需要父母代劳也可以做好。什么都替孩子去做,只能让孩子变得依赖和软弱,并失去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要想孩子学会自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父母必须克服这种代替心理,让孩子学着管好自己,自强自立。
虚荣心理
现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大多偏高,在对孩子寄予无限希望的同时,不少父母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和别人攀比的虚荣心理。他们喜欢谈论彼此的孩子,炫耀孩子的学习与特长,有时甚至会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的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过于严格,要求孩子学习优秀,特长突出,表面看起来,他们是在为孩子考虑,其实是不自觉地把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转化成了满足自己面子的虚荣心,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身的特点,家长所要求的,不一定是他擅长或感兴趣的,这样就会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影响亲子感情,伤害孩子的自尊,甚至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反常心理
由于年龄、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家长和孩子说话、做事、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孩子的行动方式明明是符合其心智年龄的,可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就很难被接受,因为它们不符合父母为孩子设计的模式。
有个男孩子很调皮,十分贪玩,父亲认为孩子得了多动症,把他带到医院检查,专家检查之后,发现孩子完全正常,只是生性比较活泼。然而,父亲却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他觉得孩子的很多行为都不太正常,最后,专家只好告诉孩子说:“你没有病,有病的是你的爸爸。”
这个父亲就是没有学会换位思考,所以把正常行为看成了反常心理,如果他能够换个身份,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言行,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求急心理
孩子学习任何技能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一些父母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觉得孩子进步慢,心里很着急,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甚至对孩子加以指责,以刺激孩子认真学习,达到自己的期望。殊不知这样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结果适得其反,造成孩子的学习进展更慢,甚至产生厌烦、抵触情绪,与父母唱对台戏。
幼龄孩子本身具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渴望认识世界,用自己的行为支配身边的世界。学习的过程对孩子而言本身也是一种乐趣,他们发现自己可以支配身边的事物、感染身边的人时,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愉悦感,刺激他们更加热衷学习。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孩子不能按时完成父母规定的任务,他们就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失去学习的热情。过犹不及,父母一定要克服求急心理,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当上述不和谐现象发生时,父母往往喜欢从孩子身上找原因,殊不知它们多半是父母没有调整好自己心态的结果。现代家教中,父母要特别注意调整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补偿心理
不少父母的童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留下了一些遗憾,这些遗憾始终弥漫在他们的心头。待到做了父母,家庭条件允许后,就想让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
父母渴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初衷本也无可厚非,可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不是父母遗憾的补偿品,他有权利选择自己将来做什么。抱一颗平常之心,才能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代替心理
现代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多数父母对孩子呵护备至,溺爱有加,什么都担心,什么都不放心,于是,什么都为孩子着想,什么都代替孩子去做,结果培养出了一大批自理能力差、承受能力弱的孩子。
孩子本身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能动性,很多事情不需要父母代劳也可以做好。什么都替孩子去做,只能让孩子变得依赖和软弱,并失去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要想孩子学会自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父母必须克服这种代替心理,让孩子学着管好自己,自强自立。
虚荣心理
现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大多偏高,在对孩子寄予无限希望的同时,不少父母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和别人攀比的虚荣心理。他们喜欢谈论彼此的孩子,炫耀孩子的学习与特长,有时甚至会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的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过于严格,要求孩子学习优秀,特长突出,表面看起来,他们是在为孩子考虑,其实是不自觉地把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转化成了满足自己面子的虚荣心,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身的特点,家长所要求的,不一定是他擅长或感兴趣的,这样就会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影响亲子感情,伤害孩子的自尊,甚至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反常心理
由于年龄、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家长和孩子说话、做事、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孩子的行动方式明明是符合其心智年龄的,可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就很难被接受,因为它们不符合父母为孩子设计的模式。
有个男孩子很调皮,十分贪玩,父亲认为孩子得了多动症,把他带到医院检查,专家检查之后,发现孩子完全正常,只是生性比较活泼。然而,父亲却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他觉得孩子的很多行为都不太正常,最后,专家只好告诉孩子说:“你没有病,有病的是你的爸爸。”
这个父亲就是没有学会换位思考,所以把正常行为看成了反常心理,如果他能够换个身份,从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言行,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求急心理
孩子学习任何技能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一些父母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觉得孩子进步慢,心里很着急,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甚至对孩子加以指责,以刺激孩子认真学习,达到自己的期望。殊不知这样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结果适得其反,造成孩子的学习进展更慢,甚至产生厌烦、抵触情绪,与父母唱对台戏。
幼龄孩子本身具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渴望认识世界,用自己的行为支配身边的世界。学习的过程对孩子而言本身也是一种乐趣,他们发现自己可以支配身边的事物、感染身边的人时,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愉悦感,刺激他们更加热衷学习。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孩子不能按时完成父母规定的任务,他们就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失去学习的热情。过犹不及,父母一定要克服求急心理,引导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