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和谐文化环境和氛围,归根到底需要人们有和谐文化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进步文化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在教学中容易将和谐文化理念融入,从而成为培养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的主阵地。本文对如何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文化理念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和谐文化环境和氛围,归根到底需要人们有和谐文化理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也是有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自身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在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三观”有重大影响,其不仅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进步文化的主战场和主阵地,而且能够成为培养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的主阵地。
一、培养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的重要意义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谐文化理念就是崇尚和谐文化的理想信念和态度及追求。培养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就是摒弃不良理想信念、心态,以平等、文明、包容、共赢的态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大学生走向社会后,便会逐渐成为从事国家建设的重要群体。这个群体具有和谐文化理念,有巨大的辐射作用,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社会转型期最突出的文化问题之一,就是价值失序和道德失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整合的关键,建设和谐文化则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付诸行动以形成高度文明的道德风尚的关键。和谐文化的最高理念就是和谐。和谐,既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追求,又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它是处理共同体内部矛盾的基本准则。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社会矛盾,如教育、就业、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对于这些问题,都应采取一种建设性或非对抗性的态度来化解矛盾和冲突,而不能用非建设性或对抗性的态度来激化矛盾、加剧冲突。任何成熟的执政者,在掌握政权后,都会适时作出调整,按照和谐的理念和思路治理国家。这方面,古今中外有很多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理念,标志着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已经走向了文化上的成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一点,懂得具有和谐文化理念的重要意义。
具有了和谐文化理念,也就有了一种特有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经过后天实践、教育和外界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谐文化理念是其组成部分。教育是培养人们和谐文化理念的有效途径,教育中设置的人文学科能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目的、价值;能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生活的智慧。这些理念向来都是更重要、更基本的方面,和谐文化理念是从知识中获取人文精神,和谐文化理念有知识的沉淀、是升华的精神。
具有了和谐文化理念,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及社会问题。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不仅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而情商属于和谐文化理念范畴。发生在大学生中的许多自私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有些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学教育要高度重视这种现实,着力培育大学生的和谐文化理念,借以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二、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进步文化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门课都属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在教学中容易将和谐文化理念融入,从而成为培养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的主阵地。因人所处理的关系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三种,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文化理念,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以人为本,倡导人与人融洽相处的和谐文化。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步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风尚;通过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做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培育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班级关系,互助互爱。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个人遇到某种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这些不健康心理一旦变成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我们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2)凝聚人心,建设人与社会谐调相处的和谐文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关键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全社会都能认同的社会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融入大学生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与时俱进,创新和完善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3)天人合一,培育人与自然亲和相处的和谐文化。我国的儒家文化认为,天下万物皆由天地所生,天人合一,万物同源,人和自然本不可分,人与自然应亲和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时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最终会转化为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人与自然亲和相处的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建设这种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我们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树立和美与共的情怀,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建设生态文明。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所包含的课程能担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和谐文化理念培养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丰富内容使它在实现其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和谐文化理念的培养。因此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行更广泛的定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和谐理念的主阵地。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英法.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12.
[2]杨英法,王瑞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哲学转型[J].环球工商,2007,(8):12-13.
[3]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42-144.
[4]孙秀芳.高校“两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8-9.
[5]杨英法,张焱.构建和谐社会要善于处理他人间的矛盾[J].环球工商,2007,(6):118-11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和谐文化环境和氛围,归根到底需要人们有和谐文化理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也是有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自身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在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三观”有重大影响,其不仅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进步文化的主战场和主阵地,而且能够成为培养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的主阵地。
一、培养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的重要意义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谐文化理念就是崇尚和谐文化的理想信念和态度及追求。培养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就是摒弃不良理想信念、心态,以平等、文明、包容、共赢的态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大学生走向社会后,便会逐渐成为从事国家建设的重要群体。这个群体具有和谐文化理念,有巨大的辐射作用,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社会转型期最突出的文化问题之一,就是价值失序和道德失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整合的关键,建设和谐文化则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付诸行动以形成高度文明的道德风尚的关键。和谐文化的最高理念就是和谐。和谐,既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追求,又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它是处理共同体内部矛盾的基本准则。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社会矛盾,如教育、就业、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对于这些问题,都应采取一种建设性或非对抗性的态度来化解矛盾和冲突,而不能用非建设性或对抗性的态度来激化矛盾、加剧冲突。任何成熟的执政者,在掌握政权后,都会适时作出调整,按照和谐的理念和思路治理国家。这方面,古今中外有很多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理念,标志着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已经走向了文化上的成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一点,懂得具有和谐文化理念的重要意义。
具有了和谐文化理念,也就有了一种特有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经过后天实践、教育和外界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谐文化理念是其组成部分。教育是培养人们和谐文化理念的有效途径,教育中设置的人文学科能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目的、价值;能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生活的智慧。这些理念向来都是更重要、更基本的方面,和谐文化理念是从知识中获取人文精神,和谐文化理念有知识的沉淀、是升华的精神。
具有了和谐文化理念,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及社会问题。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不仅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而情商属于和谐文化理念范畴。发生在大学生中的许多自私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有些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学教育要高度重视这种现实,着力培育大学生的和谐文化理念,借以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二、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和进步文化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门课都属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在教学中容易将和谐文化理念融入,从而成为培养大学生和谐文化理念的主阵地。因人所处理的关系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三种,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文化理念,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以人为本,倡导人与人融洽相处的和谐文化。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步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风尚;通过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做好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培育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班级关系,互助互爱。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个人遇到某种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这些不健康心理一旦变成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我们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2)凝聚人心,建设人与社会谐调相处的和谐文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关键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全社会都能认同的社会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融入大学生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与时俱进,创新和完善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3)天人合一,培育人与自然亲和相处的和谐文化。我国的儒家文化认为,天下万物皆由天地所生,天人合一,万物同源,人和自然本不可分,人与自然应亲和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时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最终会转化为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人与自然亲和相处的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建设这种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我们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树立和美与共的情怀,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建设生态文明。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所包含的课程能担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和谐文化理念培养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丰富内容使它在实现其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和谐文化理念的培养。因此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行更广泛的定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和谐理念的主阵地。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英法.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12.
[2]杨英法,王瑞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哲学转型[J].环球工商,2007,(8):12-13.
[3]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42-144.
[4]孙秀芳.高校“两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8-9.
[5]杨英法,张焱.构建和谐社会要善于处理他人间的矛盾[J].环球工商,2007,(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