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反应
芦山地震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以来遭遇的第一场重大自然灾害。它发生于新一届政府运行仅仅35天后。里氏7级强震摧毁了芦山县和宝兴县众多民宅以及电力、通讯、路桥等重要基础设施。
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赶到四川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于地震发生的8个多小时后即乘直升机进入了震中灾区。李克强强调,救助力量应大于灾害力量,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损失。他要求救灾人员要挨户敲门排查。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地震发生13分钟后,中国地震局开始发布正式地震速报信息,17分钟后启动最高级别的地震应急Ⅰ级响应,立即组织专家会商震情。
地震发生后的1小时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亦紧急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救灾指挥系统各相关部门全部到位。民政部连同八个部门的工作组紧急准备赶赴灾区。
4月20日8时02分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军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
地震发生18分钟后,成都军区开始进行救援动员。其后10分钟,四川武警部队亦开始准备救援行动。
地震发生28分钟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进入战时值班状态,密切监测灾区用户机使用情况。9点整,解放军总参谋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总站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抗震救灾应急保障任务。
震后的9时18分,成都军区所属直升机从夹江起飞;一支2000人的救援队伍紧急赶赴灾区。
此次地震发生约2个小时后,地震震中芦山县城区出现低空盘旋的军方救援直升机。
在震后的两个小时内,中国有关方面派遣遥感飞机赶赴灾区空域执行灾情监测评估任务,并传回详细数据资料,另外,还紧急动用数颗太空在轨卫星进行灾情动态监测。这些都为中国政府和军队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15时,中国政府第一批救灾物资运达灾区。
21日17时,经过昼夜攻坚,重灾区宝兴县连接县城的一条主要公路终于全线抢通,芦山地震后的最后一个“生命孤岛”与外界恢复联系,并形成都江堰市小金县-宝兴县芦山县雅安市的生命环形通道。
截至4月22日12时,18000多名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正在灾区进行紧急救援,其中到达重灾区的部队超过1万人。加上其他救援人员,参与芦山地震救援的总人数达2.2万名。
同一时间,政府已拨付抗震救灾专项资金11亿多元,调拨救灾帐篷3万多顶,棉被11万多床,以及食品和饮用水2180吨。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21日在灾区强调,要完善统一指挥体系,进一步加强人员、物资、机具、车辆的调度,防止形成拥堵,做到科学施救。
2万多名救援者在与死神赛跑,挨户敲门加紧排查,力争搜救更多的幸存者。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李作成说,与汶川地震时相比,这次救援在应急准备的等级、部队抢险救灾的专业化水平、工兵和医疗部队、科学用兵水平、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
中国政府和军队在芦山地震救援行动中所展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力度”“中国效率”,主要得益于从汶川地震以及其后的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中汲取的宝贵经验教训。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五年来,中国政府和军队依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规不断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此次芦山地震,信息公开更加及时透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发布地震信息,并实时更新震情、伤亡和救援部署。信息的及时透明,有力地保证了政府和军队科学调动抗震救灾资源,作出快速、有力、高效应急反应,并赢得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密切配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说,中国政府和军队在此次救援行动中展现出的快速、有力、高效,也与中国集中、统一的体制和机制密切相关,“集中、统一”的体制和机制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此次芦山地震也是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和中国军队推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一次检验。
今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该方案要求中国新一届政府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等。
四月底,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国防白皮书。在和平时期,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更多地表现为以抢险救灾为代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
根据总参作战部统计,自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全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先后出动兵力达250万人次以上。
芦山经验
在芦山地震中,最为称道的是中国政府和军队的救援行动,不少媒体称,出色演绎了“速度+力度=效率”的公式,它最大限度减少了震区民众的伤亡,最大程度地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与其说是中国效率,还不如说是,在汶川、玉树救灾基础上用血的教训买来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重地震中我们看到了政府的作为并展示出的信心和力量。
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认为,他经历过汶川大地震,这次又全程参与了四川芦山地震的应对工作。汶川大地震得到的经验和形成的一些政策,比如始终坚持把抢救生命作为救灾工作的第一任务,比如要坚持统一指挥,要形成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比如要快速反应、果断决策,迅速形成灾害救援的力量等等,可以看到,这些经验在这次救灾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庞陈敏的感受有有以下几点。
第一,指挥更加科学,属地管理的原则更加明确。灾害应对以灾害所在地的政府来负责,这是国际社会多年来在应对灾害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国救灾工作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一般来说,灾区政府对当地的情况更了解,对救灾工作的需求更清楚。所以大家注意到了,李克强总理4月20号晚上就在灾区宣布,这次地震救灾救援工作由四川省统一指挥、统一负责,中央部门主要是承担协调、支持和保障作用,这就保证了这次救灾工作的有序和统一指挥、科学调度。 第二,中央和地方的应对更加有序。这次地震发生在周六早晨,也就是大家说的公共假日,但是从中央到地方,这些应对工作应该说是非常高效有序的。汪洋副总理十点半在国务院组织召开了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国务院各部门和四川省都是在地震发生以后半个小时左右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尽管当时还没有具体的灾情数据报告,但大家和有关部门都对7级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对当地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初步判断地震可能会造成比较大的损失。基于这个判断,所有相关部门都启动了应急响应。比如国家减灾委员会就是在4月20日上午8点半决定启动响应的,而且马上组成工作组,工作组是由9个部门的同志组成的。11点,参加工作组的同志就全部赶到了首都机场,乘坐12点的航班赶赴灾区。地震发生后,各项救灾工作,刚才钟勉副省长讲到的,紧急救援、伤员救治、搜救,包括医疗、物资调运、灾民生活保障,都是在各条战线上同时铺开,有条不紊地在进行,包括灾害评估工作也已经启动。昨天民政部、发改委、地震局三家已经就灾区的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拿出了方案。今天上午9点,第一批现场评估专家已经赶赴四川灾区。
第三,投送救援力量和调运救灾物资速度更加快捷。大家都看到了,这次救援力量和调运物资是很快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专业救援队伍,包括救援装备,基本上都是在当天快速集结到雅安灾区。必须说明的是,到了雅安,当时由于交通极为困难,这些队伍大部分都先到了雅安,在黄金救援72小时内,救援队伍就到了所有的受灾村落,交通、电力、通讯等主要生命线工程在5天内基本上恢复了。还有像救灾物资,国务院相关部门在20日地震发生当天,大部分都在组织调运救灾物资,政部上午10点就通知了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组织抢运物资,陆续向灾区调运了大量物资。当时有一个原则,凡是灾区需要的,就尽最大的可能、最快的速度组织调运。中央没有储备的,就协调社会力量,包括一些企业、慈善组织帮助解决。
第四,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信息也更公开。这次地震发生后,通过卫星遥感、航空拍摄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实地灾情报告,当天就基本掌握了灾区的大致受灾情况,对灾情也有了大致的研判。当天总参、空军,还有地方的一些测绘部门就通过航拍或者无人机拍摄,传回了部分灾区的照片,而且还非常清晰。同时还有很多灾区群众通过微信、微博、电话向外发布了很多灾情信息,这对救灾的研判和制定决策都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还有像这次的信息公开,媒体的同志们可能感受得更深一些,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地震当天中午就举行了第一场新闻发布会,让全社会对了解灾区的困难、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救灾工作进展情况,还有一些具体的救助政策都有所了解。这也有利于在第一时间稳定灾区,也让全国百姓做到心中有数。
第五,汶川地震说明政府和社会组织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形成救灾的巨大合力,也可以大大提高救灾能力。所以在这次地震发生后,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民政部在21日晚上深夜就发出了“46号公告”,关于规范社会捐赠活动的公告,对向哪个组织捐赠,通过什么渠道捐赠,包括希望社会组织接收到捐赠之后如何使用,都提出了倡导性的意见。同时,也对统计、反馈、监督,特别是信息公开作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所以,下一步如何指导社会组织管好、用好善款,是一个比较重的工作。在应急阶段过后,在重建阶段,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会更大。
芦山地震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以来遭遇的第一场重大自然灾害。它发生于新一届政府运行仅仅35天后。里氏7级强震摧毁了芦山县和宝兴县众多民宅以及电力、通讯、路桥等重要基础设施。
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赶到四川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于地震发生的8个多小时后即乘直升机进入了震中灾区。李克强强调,救助力量应大于灾害力量,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损失。他要求救灾人员要挨户敲门排查。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地震发生13分钟后,中国地震局开始发布正式地震速报信息,17分钟后启动最高级别的地震应急Ⅰ级响应,立即组织专家会商震情。
地震发生后的1小时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亦紧急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救灾指挥系统各相关部门全部到位。民政部连同八个部门的工作组紧急准备赶赴灾区。
4月20日8时02分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军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
地震发生18分钟后,成都军区开始进行救援动员。其后10分钟,四川武警部队亦开始准备救援行动。
地震发生28分钟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进入战时值班状态,密切监测灾区用户机使用情况。9点整,解放军总参谋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总站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抗震救灾应急保障任务。
震后的9时18分,成都军区所属直升机从夹江起飞;一支2000人的救援队伍紧急赶赴灾区。
此次地震发生约2个小时后,地震震中芦山县城区出现低空盘旋的军方救援直升机。
在震后的两个小时内,中国有关方面派遣遥感飞机赶赴灾区空域执行灾情监测评估任务,并传回详细数据资料,另外,还紧急动用数颗太空在轨卫星进行灾情动态监测。这些都为中国政府和军队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15时,中国政府第一批救灾物资运达灾区。
21日17时,经过昼夜攻坚,重灾区宝兴县连接县城的一条主要公路终于全线抢通,芦山地震后的最后一个“生命孤岛”与外界恢复联系,并形成都江堰市小金县-宝兴县芦山县雅安市的生命环形通道。
截至4月22日12时,18000多名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正在灾区进行紧急救援,其中到达重灾区的部队超过1万人。加上其他救援人员,参与芦山地震救援的总人数达2.2万名。
同一时间,政府已拨付抗震救灾专项资金11亿多元,调拨救灾帐篷3万多顶,棉被11万多床,以及食品和饮用水2180吨。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21日在灾区强调,要完善统一指挥体系,进一步加强人员、物资、机具、车辆的调度,防止形成拥堵,做到科学施救。
2万多名救援者在与死神赛跑,挨户敲门加紧排查,力争搜救更多的幸存者。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李作成说,与汶川地震时相比,这次救援在应急准备的等级、部队抢险救灾的专业化水平、工兵和医疗部队、科学用兵水平、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
中国政府和军队在芦山地震救援行动中所展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力度”“中国效率”,主要得益于从汶川地震以及其后的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中汲取的宝贵经验教训。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五年来,中国政府和军队依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规不断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此次芦山地震,信息公开更加及时透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发布地震信息,并实时更新震情、伤亡和救援部署。信息的及时透明,有力地保证了政府和军队科学调动抗震救灾资源,作出快速、有力、高效应急反应,并赢得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密切配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说,中国政府和军队在此次救援行动中展现出的快速、有力、高效,也与中国集中、统一的体制和机制密切相关,“集中、统一”的体制和机制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此次芦山地震也是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和中国军队推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一次检验。
今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该方案要求中国新一届政府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等。
四月底,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国防白皮书。在和平时期,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更多地表现为以抢险救灾为代表的非战争军事行动。
根据总参作战部统计,自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全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先后出动兵力达250万人次以上。
芦山经验
在芦山地震中,最为称道的是中国政府和军队的救援行动,不少媒体称,出色演绎了“速度+力度=效率”的公式,它最大限度减少了震区民众的伤亡,最大程度地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与其说是中国效率,还不如说是,在汶川、玉树救灾基础上用血的教训买来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重地震中我们看到了政府的作为并展示出的信心和力量。
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认为,他经历过汶川大地震,这次又全程参与了四川芦山地震的应对工作。汶川大地震得到的经验和形成的一些政策,比如始终坚持把抢救生命作为救灾工作的第一任务,比如要坚持统一指挥,要形成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比如要快速反应、果断决策,迅速形成灾害救援的力量等等,可以看到,这些经验在这次救灾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庞陈敏的感受有有以下几点。
第一,指挥更加科学,属地管理的原则更加明确。灾害应对以灾害所在地的政府来负责,这是国际社会多年来在应对灾害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国救灾工作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一般来说,灾区政府对当地的情况更了解,对救灾工作的需求更清楚。所以大家注意到了,李克强总理4月20号晚上就在灾区宣布,这次地震救灾救援工作由四川省统一指挥、统一负责,中央部门主要是承担协调、支持和保障作用,这就保证了这次救灾工作的有序和统一指挥、科学调度。 第二,中央和地方的应对更加有序。这次地震发生在周六早晨,也就是大家说的公共假日,但是从中央到地方,这些应对工作应该说是非常高效有序的。汪洋副总理十点半在国务院组织召开了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国务院各部门和四川省都是在地震发生以后半个小时左右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尽管当时还没有具体的灾情数据报告,但大家和有关部门都对7级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对当地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初步判断地震可能会造成比较大的损失。基于这个判断,所有相关部门都启动了应急响应。比如国家减灾委员会就是在4月20日上午8点半决定启动响应的,而且马上组成工作组,工作组是由9个部门的同志组成的。11点,参加工作组的同志就全部赶到了首都机场,乘坐12点的航班赶赴灾区。地震发生后,各项救灾工作,刚才钟勉副省长讲到的,紧急救援、伤员救治、搜救,包括医疗、物资调运、灾民生活保障,都是在各条战线上同时铺开,有条不紊地在进行,包括灾害评估工作也已经启动。昨天民政部、发改委、地震局三家已经就灾区的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拿出了方案。今天上午9点,第一批现场评估专家已经赶赴四川灾区。
第三,投送救援力量和调运救灾物资速度更加快捷。大家都看到了,这次救援力量和调运物资是很快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专业救援队伍,包括救援装备,基本上都是在当天快速集结到雅安灾区。必须说明的是,到了雅安,当时由于交通极为困难,这些队伍大部分都先到了雅安,在黄金救援72小时内,救援队伍就到了所有的受灾村落,交通、电力、通讯等主要生命线工程在5天内基本上恢复了。还有像救灾物资,国务院相关部门在20日地震发生当天,大部分都在组织调运救灾物资,政部上午10点就通知了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组织抢运物资,陆续向灾区调运了大量物资。当时有一个原则,凡是灾区需要的,就尽最大的可能、最快的速度组织调运。中央没有储备的,就协调社会力量,包括一些企业、慈善组织帮助解决。
第四,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信息也更公开。这次地震发生后,通过卫星遥感、航空拍摄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实地灾情报告,当天就基本掌握了灾区的大致受灾情况,对灾情也有了大致的研判。当天总参、空军,还有地方的一些测绘部门就通过航拍或者无人机拍摄,传回了部分灾区的照片,而且还非常清晰。同时还有很多灾区群众通过微信、微博、电话向外发布了很多灾情信息,这对救灾的研判和制定决策都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还有像这次的信息公开,媒体的同志们可能感受得更深一些,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地震当天中午就举行了第一场新闻发布会,让全社会对了解灾区的困难、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救灾工作进展情况,还有一些具体的救助政策都有所了解。这也有利于在第一时间稳定灾区,也让全国百姓做到心中有数。
第五,汶川地震说明政府和社会组织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形成救灾的巨大合力,也可以大大提高救灾能力。所以在这次地震发生后,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民政部在21日晚上深夜就发出了“46号公告”,关于规范社会捐赠活动的公告,对向哪个组织捐赠,通过什么渠道捐赠,包括希望社会组织接收到捐赠之后如何使用,都提出了倡导性的意见。同时,也对统计、反馈、监督,特别是信息公开作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所以,下一步如何指导社会组织管好、用好善款,是一个比较重的工作。在应急阶段过后,在重建阶段,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