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疹亦名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外用等方法,使用栓剂或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性反应,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药物既有治病的效用,又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统称为药物反应,药疹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我院发生的由中(成)药引起的药疹逐渐增多,2007年5月~2010年12月30例收治患者3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36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10~62岁,平均36岁;发病时间0.5小时~7天,平均4天。其中既往有药物过敏史14例;有19例用药种类单一,或用同一药物后多次再发,从而确认致敏药物,另17例出现皮疹前用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根据停用某药后皮疹迅速消失而确认该药为致敏药物。
致敏药物与疹型:致敏药物共9种,6种疹型。其中双黄连粉针16例(44.44%),占同期本院使用双黄连粉针人数的0.3%,其次为参麦注射液4例(11.11%)、牛黄解毒丸、云南白药及六神丸各3例(8.33%),清开灵注射液、天麻片、三七片各2例(5.56%),藿香正气丸1例(2.78%)。见表1。
实验室检查:9例在发生药疹后出现白细胞增高、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治疗方法:所有病例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双黄连粉针剂过敏的16例,患者均用了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静滴3天,每天1次;口服西替利嗪片10mg,日1次;西咪替丁片0.2mg,口服,日3次;并静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加维生素C 2g,日1次。用药3天,余20例患者症状较轻,未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其他治疗用药与上相同,嘱患者多喝水,以加速过敏药物的排除。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7天内无复发;②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自觉症状明显改善;③好轉:皮疹消退50%以下,自觉症状未改善。痊愈率+有效率=有效率。
结果
36例患者全部治愈,随访1~2个月未用过敏药物均未复发。
讨论
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其发生药疹的机会也相应增加,有资料表明,中药引起的药疹占各种药疹发生率的1%~3%,有些地区高达12%。本组发疹以双黄连最高。由于双黄连粉针剂由金银花、黄芩和连翘3味中药精制而成,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绿原酸,具有广谱抗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作用,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疗效显著,且价格适中,不需作皮试,故临床应用较多,加之绿原酸对机体有致敏作用,所以发生药疹也相应增加。一般反应并不严重,多在使用中即开始出现皮疹,症状轻微,对人体损害小,经停药及对症处理可很快恢复正常。
本组12例有药物过敏史,再次发生药疹的原因可能有:①中药中有些成分的分子结构与以往过敏的药物相同或近似,从而发生交叉过敏。②有些中药成分复杂,难以确定药疹是其中的哪一种成分引起,如再次服用含统一成分的其他中药,则易发生药疹。
本组中药所致药疹一般不严重,未见重症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等重症药疹,也未见内脏系统伴随症状,病程短,出现后尽早治疗基本都可治愈。但由于中药自身理化性质的特殊性,许多成分尚未被人们所了解,加之剂型不同、炮制过程、药物污染等多方面因素,故发生药疹后难以明确具体过敏成分。一旦发生过敏后,应在适当的时间进行相关检查,如斑贴试验等,尽量查明具体过敏的成分。临床工作者使用中药时,应详细了解药物的药理、药化、药剂等,避免再次发生药疹。
表1致敏药物及疹型情况(例)
致敏药物荨麻疹型猩红热样型湿疹型红斑型紫癜型固定型合计双黄连粉针1015---16(40.44%)参麦注射液2----24(11.11%)牛黄解毒丸-3----3(8.33%)六神丸11-1--3(8.33%)云南白药3-----3(8.33%)清开灵注射液2-----2(5.56%)天麻片---11-2(5.56%)三七片-1--1-2(5.56%)藿香正气丸1-----1(2.78%)合计196522236(100.00%)学习,弥补药师知识结构的缺陷,促进药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②在解释和回答问题时,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懂的问题可通过及时请教上级药师或有关专业人员、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尽最大努力寻找答案并及时反馈。③咨询药师应不断提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赢得他们的认同,才能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④开设用药咨询室,由主管药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药学知识及经验的药师轮流坐诊,药师与患者进行1对1的咨询服务,便于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同时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双方才能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促进患者合理用药,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魏群利,吴云明.时辰药理学与时辰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90.
2初晓,张少丽.精神科药物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
3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Z].卫医政发第11号,201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36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10~62岁,平均36岁;发病时间0.5小时~7天,平均4天。其中既往有药物过敏史14例;有19例用药种类单一,或用同一药物后多次再发,从而确认致敏药物,另17例出现皮疹前用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根据停用某药后皮疹迅速消失而确认该药为致敏药物。
致敏药物与疹型:致敏药物共9种,6种疹型。其中双黄连粉针16例(44.44%),占同期本院使用双黄连粉针人数的0.3%,其次为参麦注射液4例(11.11%)、牛黄解毒丸、云南白药及六神丸各3例(8.33%),清开灵注射液、天麻片、三七片各2例(5.56%),藿香正气丸1例(2.78%)。见表1。
实验室检查:9例在发生药疹后出现白细胞增高、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治疗方法:所有病例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双黄连粉针剂过敏的16例,患者均用了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静滴3天,每天1次;口服西替利嗪片10mg,日1次;西咪替丁片0.2mg,口服,日3次;并静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加维生素C 2g,日1次。用药3天,余20例患者症状较轻,未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其他治疗用药与上相同,嘱患者多喝水,以加速过敏药物的排除。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7天内无复发;②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自觉症状明显改善;③好轉:皮疹消退50%以下,自觉症状未改善。痊愈率+有效率=有效率。
结果
36例患者全部治愈,随访1~2个月未用过敏药物均未复发。
讨论
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其发生药疹的机会也相应增加,有资料表明,中药引起的药疹占各种药疹发生率的1%~3%,有些地区高达12%。本组发疹以双黄连最高。由于双黄连粉针剂由金银花、黄芩和连翘3味中药精制而成,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绿原酸,具有广谱抗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作用,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疗效显著,且价格适中,不需作皮试,故临床应用较多,加之绿原酸对机体有致敏作用,所以发生药疹也相应增加。一般反应并不严重,多在使用中即开始出现皮疹,症状轻微,对人体损害小,经停药及对症处理可很快恢复正常。
本组12例有药物过敏史,再次发生药疹的原因可能有:①中药中有些成分的分子结构与以往过敏的药物相同或近似,从而发生交叉过敏。②有些中药成分复杂,难以确定药疹是其中的哪一种成分引起,如再次服用含统一成分的其他中药,则易发生药疹。
本组中药所致药疹一般不严重,未见重症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等重症药疹,也未见内脏系统伴随症状,病程短,出现后尽早治疗基本都可治愈。但由于中药自身理化性质的特殊性,许多成分尚未被人们所了解,加之剂型不同、炮制过程、药物污染等多方面因素,故发生药疹后难以明确具体过敏成分。一旦发生过敏后,应在适当的时间进行相关检查,如斑贴试验等,尽量查明具体过敏的成分。临床工作者使用中药时,应详细了解药物的药理、药化、药剂等,避免再次发生药疹。
表1致敏药物及疹型情况(例)
致敏药物荨麻疹型猩红热样型湿疹型红斑型紫癜型固定型合计双黄连粉针1015---16(40.44%)参麦注射液2----24(11.11%)牛黄解毒丸-3----3(8.33%)六神丸11-1--3(8.33%)云南白药3-----3(8.33%)清开灵注射液2-----2(5.56%)天麻片---11-2(5.56%)三七片-1--1-2(5.56%)藿香正气丸1-----1(2.78%)合计196522236(100.00%)学习,弥补药师知识结构的缺陷,促进药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②在解释和回答问题时,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懂的问题可通过及时请教上级药师或有关专业人员、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尽最大努力寻找答案并及时反馈。③咨询药师应不断提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赢得他们的认同,才能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④开设用药咨询室,由主管药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药学知识及经验的药师轮流坐诊,药师与患者进行1对1的咨询服务,便于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同时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双方才能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促进患者合理用药,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魏群利,吴云明.时辰药理学与时辰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90.
2初晓,张少丽.精神科药物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
3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Z].卫医政发第11号,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