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主要是在课堂情景中进行学习的。实践表明,热烈、活泼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激动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但是,有的教师过多地追求热烈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忽视了课堂中静思默想的效应,尤以公开课为甚,有时看上去热热闹闹,却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质疑的机会。因“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表面的活跃,掩盖了教学的真相。热闹,反而使课堂封闭,使学生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碰撞而迸发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解,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回答,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学生缺失了自我,缺失了个性,课堂常常会产生不易被察觉的虚假现象。
笔者认为,教学应在引导学生热烈讨论的同时,给学生留有适当的静寂,做到动静相谐,一如中国画的布局,实笔浓墨重彩,泼墨如染,情趣盎然;虚处计白当黑,惜白如金,意境深远。正所谓:“浓墨实笔情已足,留白虚处意尤深。”
热烈活泼的课堂氛围固然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然而,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一直处于激情的境界,必然也要有肃静、平和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与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会心的微笑,正所谓“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欧阳修)”。
学生对文本深刻的领悟、独到的见解,往往产生在沉寂之后,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留白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在热烈之中设有留白的时刻,让学生在留白中思索,在留白中内化,在留白中积淀,你会惊异地发现,静寂之中,有时也会有奇思妙想、神来之笔;有时也会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这是因为,静场后的留白阶段是学生积极思索、潜心会文的过程,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荡起学生想象的浪花。
例如,在《小小的船》一课教学中,在学生对文本初步解读后,我让学生伴着悦耳的音乐静思遐想,要他们想象自己坐上这只小小的船儿慢慢地升上夜空,并用心感受夜空静寂的美。之后,让他们把自己在夜空“看”到的一切描绘出来。在交流时,学生思维活跃,说得意趣横生。有的说:“我看到无数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小宝宝眨着的眼睛,多可爱啊。”有的说:“蓝蓝的天空,静静的夜晚,多么令人陶醉啊!”还有的说:“我看到外星人了,他们还热情地地欢迎我呢。”……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在留白中闪现,课堂流动着生成的精彩。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展示了烈火将邱少云整个包围住的画面,我先用一段感人的导语将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然后让学生静静地看着插图,看着画面上邱少云的目光、神情、动作,默默地思考:邱少云当时会想什么?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如果你是潜伏在他身边的战友,你会想什么?在课堂留白中,繁琐的分析少了,权威的说教没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借助画面,让心与文本相融,让心与邱少云相融,从而对英雄人物的感知也趋于立体和丰满,既落实了语言训练,又激活了语文课堂。
一位教师在教《月光曲》一文时,也显示出娴熟的留白技巧,用优美、柔和的《月光曲》主旋律的缓缓流淌来营造课堂气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贝多芬这对穷苦兄妹高尚、纯洁的感情,他用多媒体出示月光、大海等背景画面,伴着悠扬的琴声,让学生默读贝多芬弹琴的一段课文。这时,无需师生之间的问答,随着起伏跌宕的旋律,学生静思默想,心声和琴声渐渐融为一体,文本中蕴涵的情感花蕾在留白中已悄然绽放在学生的心中。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把学生引向热烈的讨论,又要让学生进入深沉的思索。讨论时课堂上生动活泼;沉思时课堂上静思默想。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中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文本中去发掘文外之意、弦上之音。那么,“泼墨”与“留白”就能在课堂中相互交映、熠熠生辉,我们的课堂也能洗净浮躁、还原本色。
(责编 侯艳星)
但是,有的教师过多地追求热烈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忽视了课堂中静思默想的效应,尤以公开课为甚,有时看上去热热闹闹,却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质疑的机会。因“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表面的活跃,掩盖了教学的真相。热闹,反而使课堂封闭,使学生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碰撞而迸发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解,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回答,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学生缺失了自我,缺失了个性,课堂常常会产生不易被察觉的虚假现象。
笔者认为,教学应在引导学生热烈讨论的同时,给学生留有适当的静寂,做到动静相谐,一如中国画的布局,实笔浓墨重彩,泼墨如染,情趣盎然;虚处计白当黑,惜白如金,意境深远。正所谓:“浓墨实笔情已足,留白虚处意尤深。”
热烈活泼的课堂氛围固然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然而,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一直处于激情的境界,必然也要有肃静、平和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与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会心的微笑,正所谓“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欧阳修)”。
学生对文本深刻的领悟、独到的见解,往往产生在沉寂之后,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留白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在热烈之中设有留白的时刻,让学生在留白中思索,在留白中内化,在留白中积淀,你会惊异地发现,静寂之中,有时也会有奇思妙想、神来之笔;有时也会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这是因为,静场后的留白阶段是学生积极思索、潜心会文的过程,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荡起学生想象的浪花。
例如,在《小小的船》一课教学中,在学生对文本初步解读后,我让学生伴着悦耳的音乐静思遐想,要他们想象自己坐上这只小小的船儿慢慢地升上夜空,并用心感受夜空静寂的美。之后,让他们把自己在夜空“看”到的一切描绘出来。在交流时,学生思维活跃,说得意趣横生。有的说:“我看到无数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小宝宝眨着的眼睛,多可爱啊。”有的说:“蓝蓝的天空,静静的夜晚,多么令人陶醉啊!”还有的说:“我看到外星人了,他们还热情地地欢迎我呢。”……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在留白中闪现,课堂流动着生成的精彩。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展示了烈火将邱少云整个包围住的画面,我先用一段感人的导语将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然后让学生静静地看着插图,看着画面上邱少云的目光、神情、动作,默默地思考:邱少云当时会想什么?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如果你是潜伏在他身边的战友,你会想什么?在课堂留白中,繁琐的分析少了,权威的说教没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借助画面,让心与文本相融,让心与邱少云相融,从而对英雄人物的感知也趋于立体和丰满,既落实了语言训练,又激活了语文课堂。
一位教师在教《月光曲》一文时,也显示出娴熟的留白技巧,用优美、柔和的《月光曲》主旋律的缓缓流淌来营造课堂气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贝多芬这对穷苦兄妹高尚、纯洁的感情,他用多媒体出示月光、大海等背景画面,伴着悠扬的琴声,让学生默读贝多芬弹琴的一段课文。这时,无需师生之间的问答,随着起伏跌宕的旋律,学生静思默想,心声和琴声渐渐融为一体,文本中蕴涵的情感花蕾在留白中已悄然绽放在学生的心中。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把学生引向热烈的讨论,又要让学生进入深沉的思索。讨论时课堂上生动活泼;沉思时课堂上静思默想。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中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文本中去发掘文外之意、弦上之音。那么,“泼墨”与“留白”就能在课堂中相互交映、熠熠生辉,我们的课堂也能洗净浮躁、还原本色。
(责编 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