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与从前判若两人
一个小雨飘飘的下午,满脸愁云的胡女士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邓老师,你一定要帮帮我。”我点了点头,并请她详细说出心里的烦恼。
我现在在一家合资企业做销售工作,平时比较忙。儿子果果已经读初一了。一年前,我离婚了,因为丈夫有了外遇。我如愿以偿地争取到了孩子的监护权。离婚之后,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经常外出或参加一些不得不去的应酬,所以,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我搬回了娘家,这样教育果果和接送他上下学的事主要由他的外公外婆负责。我发现,果果渐渐地有了变化,尤其是在性格上的变化让我吃惊。他开始变得不喜欢说话,而且不愿意出门,甚至连上学都不愿意去了。记得我离婚之前,儿子的性格活泼开朗,非常喜欢到外面和小伙伴们玩耍,口才也不错,还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我离婚后,果果和以前判若两人。以前一说带他出去玩,他会欣喜若狂,而现在,他越来越没兴趣,甚至不想出门。我问他:“为什么不想出门呢?”他淡淡地说:“出去不好玩,没意思。”我问他:“那你觉得做什么有意思?”他回答说:“待在家里,上上网,打打游戏,看看科幻方面的书……”这是哪门子的理由?他还真的成了时髦的宅娃了。我打电话给他的班主任咨询情况,班主任说:“果果上学期就辞去了班干部的职务,平常也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在那里,让人捉摸不透。”
我心里纳闷,短短一年的时间,原来一向开朗阳光的男孩,如今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宅娃了?
说完这些,胡女士泪如雨下。
我忙递给她纸巾,让她拭去脸上的泪水,并对她谈了我的看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你儿子的问题可能是你们离婚造成的。因为重大的生活变故,比如亲人去世、父母离婚等,都势必会对孩子的个性、行为模式等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任由孩子长期这样下去,其身心发展肯定会大受影响。因此,需要立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我要求胡女士下一次来咨询时把果果带来,这样才便于我全面了解情况,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胡女士点头答应了,并约好第二次会面的时间。
家庭变故导致安全感缺失
第二次咨询会面,果果一直躲在胡女士的后面。胡女士坐下后,果果依然紧紧地抓着她的手。见此情景,为了让胡女士和果果放松点,我告诉他们,我们只是随便聊聊,并且所聊的内容都是绝对保密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果果对我的戒备心理,为接下来的沟通做好铺垫。
我让胡女士暂时回避,我单独和果果交流。
为了进一步增加信任,我没有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而是温柔地问他:“孩子,你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果果想了想,说:“我以前喜欢打篮球,尤其是和爸爸一起玩,现在呢,我的爱好就是看科幻书。”“哦,看书这个爱好很不错,我平时也很喜欢看书。”我采用自我暴露的心理技巧,目的是为了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以便进一步的沟通。他听了我的回答,眼神里多了一分友善。又聊了几句读书的事,我便开始涉及主题。“听你妈妈说,你以前喜欢到处去玩,好像现在喜欢待在家里,不喜欢出去玩了。是这样吗?”我想向果果亲自求证一下胡女士的说法是否真实。果果听到这话,先是沉默不语,然后点了点头。于是,我继续问道:“那你为啥不想出去与以前的伙伴们玩了呢?能告诉我吗?我会为你保守秘密的。”果果看了我一眼,陷入沉思,表情也变得有些难过。过了半天,他忽然满脸愤怒地说:“我恨我爸爸,都是他害的。我恨他!”我觉得诧异,一个12岁的孩子,怎么会对自己的亲生父亲那么仇恨?他继续说道:“我觉得自己真的没脸见人了,在同学和朋友面前根本抬不起头来。我之前还暗暗嘲笑、挖苦那些父母离异的同学,觉得自己有个完整的家多么幸福。可是没想到,我自己居然也会遇到这样的倒霉事。我恨!为啥我爸要和我妈离婚,都是他有外遇,害得我现在抬不起头来,我恨死他了!”我忙安慰果果,让他的情绪稍微平静一下:“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和感受。换成我的话,也会觉得丢人。但问题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只能积极地面对。”果果一脸无奈。“还有什么原因,让你一直喜欢宅在家里呢?”我继续问道。果果想了想,慢吞吞地说:“我想,可能是家里比较安全吧。”“你为什么会觉得家里比较安全呢?”“因为家里都是疼我的人,我的外公外婆每天都会弄好吃的给我吃,还给我买我想要的东西。他们每天都接我上下学,我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心里很舒服,也很安全,他们不会抛弃我。”“那你妈妈呢?妈妈应该是你心中很重要的人,你怎么漏说了呢?”“我妈妈,她也非常爱我。只是,她很多时候都在外面,和我在一起的时间真的太少了。所以,我也不奢望她能陪我,也不敢对她抱太多的期望。其实,我很想让她抽出时间多陪陪我。”果果说完这话,眼眶湿湿的。我继续问:“还有什么原因吗?”他摇摇头,说:“其实,我觉得宅在家里也蛮不错的啊。看看书,看看电视,上上网,打打游戏,和外公外婆说说话,我觉得这样生活还充实一些。”“你说的没有错。但现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得和他人接触、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毕竟你一辈子不能只和你外公外婆还有妈妈三个人交往吧?”果果点了点头,问我:“那我该怎么办?”“走出家门,抬头挺胸,和其他孩子多多交流!告诉自己豁出去了,我相信你能行。”果果说:“好,我试试。”
教孩子正视家庭现实
之后,我又和胡女士单独聊了聊。我把果果说的话,全部都告诉了胡女士。胡女士听完,脸上露出吃惊的表情,愧疚地说:“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也有责任。或许我和他父亲不离婚,结果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胡女士陷入自责之中。我立即把她从自责的情绪中拉出来,说:“事情已经发生了,没必要再去追究谁对谁错。关键是,我们该怎样让孩子不再那么宅。”胡女士赞同地点了点头,焦急地问我:“那我该怎么办呢?”我引导她说:“果果的问题主要在于他不能接受父母离婚这件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心里有排斥感。因此,害怕与别人交往,害怕被人说自己的父母离婚这件事。而只有在家里,你和他的外公外婆都不会伤害他,他才有安全感。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让他正视父母离婚的现实。”胡女士再次点了点头。
其实,在我的咨询经历中,因为不接受父母离婚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还真不是少数。因为,不管如何,离婚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孤独、焦虑、不信任等心理问题。正因为如此,作为抚养孩子的一方,必须引导孩子积极地正视父母离婚这一事实。
接下来,我给胡女士提了几条建议,让她带孩子走出目前的困境。
首先,主动向孩子说明自己离婚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离婚是一种慎重的选择和决定,并非是草率的行为,让孩子完全知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点。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觉得父母是把自己当成大人来看待的。其次,要告诉孩子,虽然父母离婚了,但父母会依然爱他。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胡女士还要帮助儿子化解对父亲的恨,千万不能刻意渲染另一方是多么的绝情、多么的无耻,这样会给孩子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形成心理上的阴影或对异性的偏见,影响其健康成长。再次,父母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比如陪孩子过生日,观看孩子的演出等,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另外,要让孩子的父亲经常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或者打电话问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爱,不至于因为缺乏爱而导致自卑及安全感的缺失,不愿意与人交往。最后,要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去认识新的朋友,坦然地面对现实,早日从宅娃一族中走出。
听完我的建议,胡女士连声说:“谢谢!”并告诉我,她一定会好好地按照我的建议,做一位称职的母亲。我也真心地祝福她,能够早日让孩子从宅娃变回一个自信阳光的男孩。
【编辑:花洁】
一个小雨飘飘的下午,满脸愁云的胡女士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邓老师,你一定要帮帮我。”我点了点头,并请她详细说出心里的烦恼。
我现在在一家合资企业做销售工作,平时比较忙。儿子果果已经读初一了。一年前,我离婚了,因为丈夫有了外遇。我如愿以偿地争取到了孩子的监护权。离婚之后,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经常外出或参加一些不得不去的应酬,所以,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我搬回了娘家,这样教育果果和接送他上下学的事主要由他的外公外婆负责。我发现,果果渐渐地有了变化,尤其是在性格上的变化让我吃惊。他开始变得不喜欢说话,而且不愿意出门,甚至连上学都不愿意去了。记得我离婚之前,儿子的性格活泼开朗,非常喜欢到外面和小伙伴们玩耍,口才也不错,还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我离婚后,果果和以前判若两人。以前一说带他出去玩,他会欣喜若狂,而现在,他越来越没兴趣,甚至不想出门。我问他:“为什么不想出门呢?”他淡淡地说:“出去不好玩,没意思。”我问他:“那你觉得做什么有意思?”他回答说:“待在家里,上上网,打打游戏,看看科幻方面的书……”这是哪门子的理由?他还真的成了时髦的宅娃了。我打电话给他的班主任咨询情况,班主任说:“果果上学期就辞去了班干部的职务,平常也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在那里,让人捉摸不透。”
我心里纳闷,短短一年的时间,原来一向开朗阳光的男孩,如今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宅娃了?
说完这些,胡女士泪如雨下。
我忙递给她纸巾,让她拭去脸上的泪水,并对她谈了我的看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你儿子的问题可能是你们离婚造成的。因为重大的生活变故,比如亲人去世、父母离婚等,都势必会对孩子的个性、行为模式等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任由孩子长期这样下去,其身心发展肯定会大受影响。因此,需要立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我要求胡女士下一次来咨询时把果果带来,这样才便于我全面了解情况,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胡女士点头答应了,并约好第二次会面的时间。
家庭变故导致安全感缺失
第二次咨询会面,果果一直躲在胡女士的后面。胡女士坐下后,果果依然紧紧地抓着她的手。见此情景,为了让胡女士和果果放松点,我告诉他们,我们只是随便聊聊,并且所聊的内容都是绝对保密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果果对我的戒备心理,为接下来的沟通做好铺垫。
我让胡女士暂时回避,我单独和果果交流。
为了进一步增加信任,我没有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而是温柔地问他:“孩子,你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果果想了想,说:“我以前喜欢打篮球,尤其是和爸爸一起玩,现在呢,我的爱好就是看科幻书。”“哦,看书这个爱好很不错,我平时也很喜欢看书。”我采用自我暴露的心理技巧,目的是为了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以便进一步的沟通。他听了我的回答,眼神里多了一分友善。又聊了几句读书的事,我便开始涉及主题。“听你妈妈说,你以前喜欢到处去玩,好像现在喜欢待在家里,不喜欢出去玩了。是这样吗?”我想向果果亲自求证一下胡女士的说法是否真实。果果听到这话,先是沉默不语,然后点了点头。于是,我继续问道:“那你为啥不想出去与以前的伙伴们玩了呢?能告诉我吗?我会为你保守秘密的。”果果看了我一眼,陷入沉思,表情也变得有些难过。过了半天,他忽然满脸愤怒地说:“我恨我爸爸,都是他害的。我恨他!”我觉得诧异,一个12岁的孩子,怎么会对自己的亲生父亲那么仇恨?他继续说道:“我觉得自己真的没脸见人了,在同学和朋友面前根本抬不起头来。我之前还暗暗嘲笑、挖苦那些父母离异的同学,觉得自己有个完整的家多么幸福。可是没想到,我自己居然也会遇到这样的倒霉事。我恨!为啥我爸要和我妈离婚,都是他有外遇,害得我现在抬不起头来,我恨死他了!”我忙安慰果果,让他的情绪稍微平静一下:“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和感受。换成我的话,也会觉得丢人。但问题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只能积极地面对。”果果一脸无奈。“还有什么原因,让你一直喜欢宅在家里呢?”我继续问道。果果想了想,慢吞吞地说:“我想,可能是家里比较安全吧。”“你为什么会觉得家里比较安全呢?”“因为家里都是疼我的人,我的外公外婆每天都会弄好吃的给我吃,还给我买我想要的东西。他们每天都接我上下学,我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心里很舒服,也很安全,他们不会抛弃我。”“那你妈妈呢?妈妈应该是你心中很重要的人,你怎么漏说了呢?”“我妈妈,她也非常爱我。只是,她很多时候都在外面,和我在一起的时间真的太少了。所以,我也不奢望她能陪我,也不敢对她抱太多的期望。其实,我很想让她抽出时间多陪陪我。”果果说完这话,眼眶湿湿的。我继续问:“还有什么原因吗?”他摇摇头,说:“其实,我觉得宅在家里也蛮不错的啊。看看书,看看电视,上上网,打打游戏,和外公外婆说说话,我觉得这样生活还充实一些。”“你说的没有错。但现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得和他人接触、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毕竟你一辈子不能只和你外公外婆还有妈妈三个人交往吧?”果果点了点头,问我:“那我该怎么办?”“走出家门,抬头挺胸,和其他孩子多多交流!告诉自己豁出去了,我相信你能行。”果果说:“好,我试试。”
教孩子正视家庭现实
之后,我又和胡女士单独聊了聊。我把果果说的话,全部都告诉了胡女士。胡女士听完,脸上露出吃惊的表情,愧疚地说:“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也有责任。或许我和他父亲不离婚,结果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胡女士陷入自责之中。我立即把她从自责的情绪中拉出来,说:“事情已经发生了,没必要再去追究谁对谁错。关键是,我们该怎样让孩子不再那么宅。”胡女士赞同地点了点头,焦急地问我:“那我该怎么办呢?”我引导她说:“果果的问题主要在于他不能接受父母离婚这件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心里有排斥感。因此,害怕与别人交往,害怕被人说自己的父母离婚这件事。而只有在家里,你和他的外公外婆都不会伤害他,他才有安全感。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让他正视父母离婚的现实。”胡女士再次点了点头。
其实,在我的咨询经历中,因为不接受父母离婚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还真不是少数。因为,不管如何,离婚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孤独、焦虑、不信任等心理问题。正因为如此,作为抚养孩子的一方,必须引导孩子积极地正视父母离婚这一事实。
接下来,我给胡女士提了几条建议,让她带孩子走出目前的困境。
首先,主动向孩子说明自己离婚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离婚是一种慎重的选择和决定,并非是草率的行为,让孩子完全知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点。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觉得父母是把自己当成大人来看待的。其次,要告诉孩子,虽然父母离婚了,但父母会依然爱他。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胡女士还要帮助儿子化解对父亲的恨,千万不能刻意渲染另一方是多么的绝情、多么的无耻,这样会给孩子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形成心理上的阴影或对异性的偏见,影响其健康成长。再次,父母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比如陪孩子过生日,观看孩子的演出等,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另外,要让孩子的父亲经常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或者打电话问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爱,不至于因为缺乏爱而导致自卑及安全感的缺失,不愿意与人交往。最后,要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去认识新的朋友,坦然地面对现实,早日从宅娃一族中走出。
听完我的建议,胡女士连声说:“谢谢!”并告诉我,她一定会好好地按照我的建议,做一位称职的母亲。我也真心地祝福她,能够早日让孩子从宅娃变回一个自信阳光的男孩。
【编辑: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