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讲究综合性、地域性和空间性的学科,与其他如历史、政治等文科不同,光靠死记硬背是无法掌握地理这门课程的。该课程尤其强调学生需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否则便无从下手。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高中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育目标。而高中地理课程,更是要求重视培养高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空间思维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遇到多种困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利用 GIS 融合多源空间信息,锻炼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GIS 技术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对多源信息进行融合和处理,在 GIS 中,地理数据能够记录地理对象的分布位置和信息,是地理空间信息的载体。而 GIS 技术能够容纳海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并将其分类存储和显示。GIS 技术可以用于野外调查和测量数据,对地形地貌数据、历史基础数据、人口分布数据等进行统计和整理,可以基于时间维度进行外在表达,从而展现不同时间地理对象变化和发展的情况,准确把握不同属性的地理位置。例如,在教学“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时,教师便可以借助 GIS 技术将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清晰、准确地展示出来,在地图中不仅可以显示区域经纬度,还可以展示本区域的地形地貌情况。学生可以结合具体地理问题对区域地图进行适当的放大和缩小,从而转换观察视角。如此不仅对分析适合本区域农业发展的地形条件、温度条件、光照条件等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思维能力。
GIS 技术的强大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的地理图层中,并同时对这些图层进行叠加,从而构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网络,展示具有一定分析意义的主题地图,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 GIS 技术将本区域的降水量分布图层、地形地貌图层、河流分布图层、土壤发育分布图层及人为因素干扰强度分类图层进行叠加,并对每个影响因素赋予一定的权重,进而生成不同分类等级下的荒漠化图层,这对分析本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又如,在分析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时,教师可以利用 GIS 技术对这座城市的道路建立一定距离的缓冲区,并与这座城市的分布图层和人口分布情况图层进行叠加,从而分析人口分布、道路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这对提高学生区域分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恰当开展野外研学,通过实践活动培养空间思维
地理学的直观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野外研学实践。通过野外研学实践,让学生认知地理事物,并观察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联系。野外研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地理事物认知;2.地理事物变化。地理事物的认知:野外研学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增加学生的感知而认识地理事物。比如,可以通过野外研学让学生认识地貌类型,比如山谷、山脊、鞍部、盆地、火山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結合书本上的简图,可以对地理事物有更清楚的认识。除了认识地貌,还可以通过野外实践采土,认识土壤。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野外研学线路和采土地点,让学生自行采集,学生采集的土壤颜色、质地、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都会不同。最后将学生采集的土壤集合起来,分组对比,基本上就能让学生对于土壤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依此类推,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认识不同区域的植被,不同区域的岩石类型,不同区域的城市规模,城市类型等等。依据真实的野外观察实践,得到真实的直观感受,形成真实有效的空间思维,野外研学实践对于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课堂教学情境,通过体验培养空间思维
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观察能力,二是分析能力。对学生而言,在对具体的地理问题开展分析探究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来明确其中的地理问题。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地理学习的核心与内涵。
地理作为综合性的学科,在进行科学研究与学科探究的过程中,观察作为具体的方法既要完成自然环境下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同时在观察的基础上也要通过对事物深入以及全面的探究促进个体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模式的养成。
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时个体思维能力的有限导致学生往往以感性认知为基础,忽视了个体理性思维模式的架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在明确地理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更好地掌握空间的概念与空间的规律。
以“地球的运动”为例,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创设地球运动情境。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而在地球自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地球公转的展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转与公转的含义。在观察基础的现象后,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需要的时间、日出日落现象产生的原因都是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在探究地球运动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选定适宜学生展开探究的问题,以课堂上的观察为基础,探究问题的提出为方法,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
结论:高中地理科目是文科中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革新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主动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探索出更多适合高中地理科目学情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绥强,王前莉.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空间思维培养的分析[J].吉林教育,2016(24):138.
[2]田家豪.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以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为例[J].亚太教育,2016(15):29.
[3]蔡水林.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1):105-107.
[4]张源源,郭志永.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部分教学新思路——以在圆上的时间计算为例[J].学周刊,2015(34):51-52.
关键词: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高中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育目标。而高中地理课程,更是要求重视培养高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空间思维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遇到多种困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利用 GIS 融合多源空间信息,锻炼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GIS 技术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对多源信息进行融合和处理,在 GIS 中,地理数据能够记录地理对象的分布位置和信息,是地理空间信息的载体。而 GIS 技术能够容纳海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并将其分类存储和显示。GIS 技术可以用于野外调查和测量数据,对地形地貌数据、历史基础数据、人口分布数据等进行统计和整理,可以基于时间维度进行外在表达,从而展现不同时间地理对象变化和发展的情况,准确把握不同属性的地理位置。例如,在教学“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时,教师便可以借助 GIS 技术将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清晰、准确地展示出来,在地图中不仅可以显示区域经纬度,还可以展示本区域的地形地貌情况。学生可以结合具体地理问题对区域地图进行适当的放大和缩小,从而转换观察视角。如此不仅对分析适合本区域农业发展的地形条件、温度条件、光照条件等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思维能力。
GIS 技术的强大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的地理图层中,并同时对这些图层进行叠加,从而构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网络,展示具有一定分析意义的主题地图,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 GIS 技术将本区域的降水量分布图层、地形地貌图层、河流分布图层、土壤发育分布图层及人为因素干扰强度分类图层进行叠加,并对每个影响因素赋予一定的权重,进而生成不同分类等级下的荒漠化图层,这对分析本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又如,在分析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时,教师可以利用 GIS 技术对这座城市的道路建立一定距离的缓冲区,并与这座城市的分布图层和人口分布情况图层进行叠加,从而分析人口分布、道路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这对提高学生区域分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恰当开展野外研学,通过实践活动培养空间思维
地理学的直观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野外研学实践。通过野外研学实践,让学生认知地理事物,并观察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联系。野外研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地理事物认知;2.地理事物变化。地理事物的认知:野外研学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增加学生的感知而认识地理事物。比如,可以通过野外研学让学生认识地貌类型,比如山谷、山脊、鞍部、盆地、火山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結合书本上的简图,可以对地理事物有更清楚的认识。除了认识地貌,还可以通过野外实践采土,认识土壤。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野外研学线路和采土地点,让学生自行采集,学生采集的土壤颜色、质地、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都会不同。最后将学生采集的土壤集合起来,分组对比,基本上就能让学生对于土壤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依此类推,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认识不同区域的植被,不同区域的岩石类型,不同区域的城市规模,城市类型等等。依据真实的野外观察实践,得到真实的直观感受,形成真实有效的空间思维,野外研学实践对于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课堂教学情境,通过体验培养空间思维
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观察能力,二是分析能力。对学生而言,在对具体的地理问题开展分析探究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来明确其中的地理问题。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地理学习的核心与内涵。
地理作为综合性的学科,在进行科学研究与学科探究的过程中,观察作为具体的方法既要完成自然环境下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同时在观察的基础上也要通过对事物深入以及全面的探究促进个体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模式的养成。
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时个体思维能力的有限导致学生往往以感性认知为基础,忽视了个体理性思维模式的架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在明确地理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更好地掌握空间的概念与空间的规律。
以“地球的运动”为例,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创设地球运动情境。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而在地球自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地球公转的展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转与公转的含义。在观察基础的现象后,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需要的时间、日出日落现象产生的原因都是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在探究地球运动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选定适宜学生展开探究的问题,以课堂上的观察为基础,探究问题的提出为方法,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
结论:高中地理科目是文科中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革新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主动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探索出更多适合高中地理科目学情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绥强,王前莉.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空间思维培养的分析[J].吉林教育,2016(24):138.
[2]田家豪.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以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为例[J].亚太教育,2016(15):29.
[3]蔡水林.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1):105-107.
[4]张源源,郭志永.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部分教学新思路——以在圆上的时间计算为例[J].学周刊,2015(34):51-52.